人物簡介
辛文房, 西域人,能詩,泰定元年(1324)官居省郎之職。此書成于 元成宗大德甲辰(1304),共收唐五代詩人傳記278篇,傳中附及120,合計398人。 唐代許多詩人在舊史中無傳可稽,辛氏廣采資料,"游目簡編,宅以史集,或求詳累帙,因備先傳,撰以成篇,斑斑有據(jù),以悉全時之盛,用成一家之言"(《唐才子傳·引》)其中一些史料,例如記載詩人登進(jìn)士第年等,十分可貴;"傳后附以論,多掎摭詩家利病,亦足以津逮藝林"(《四庫全書總目》)。辛氏雖為眾多的唐代詩人立傳,而其主旨卻似乎在因人而品詩,重點在標(biāo)其詩格,而不在考敘行跡,所以其中敘述詩人生平部分,雜采文集、筆記、小說等,而又缺乏必要的鑒辨,史實的疏誤甚多。相反,辛氏或摘取作家本人及他人詩文,或采擇前人舊評,或在前人舊評基礎(chǔ)上有所增飾,或自出新意,品評詩歌,則頗具啟發(fā)性。所以,"此書的主要價值與其說在提供詩人傳記史料方面,倒不如說是在唐詩的品評方面。"(陶敏、李一飛《隋唐五代文學(xué)史料學(xué)》)但它畢竟是唯一的一部唐代詩人傳記,故歷來為研究者所重視。
人物評價
其始末不見於史傳。惟陸友仁《研北雜志》稱其能詩,與王執(zhí)謙齊名。 蘇天爵《元文類》中載其《蘇小小歌》一篇耳。其作《 唐才子傳》是唐朝及五代詩人簡要評傳匯集,被列為國學(xué)入門必讀書目之中。此書對中﹑晚唐詩人事跡所記尤詳﹐也包括部分五代詩人。按詩人登第先後為序。書中保存了唐代詩人大量的生平資料﹐對其科舉經(jīng)歷的記敘更為詳備。傳後又有對詩人藝術(shù)得失的品評﹐多存唐人舊說﹐其中頗有精辟之見。但所述多有失實﹑謬誤之處﹐如謂 駱賓王與 宋之問唱和 靈隱寺﹐《 中興間氣集》為高適所編﹐ 李商隱曾為廣州都督等。也有因誤解材料而造成錯誤﹐如 劉長卿傳﹐記 權(quán)德輿稱劉長卿為“五言長城”﹐而據(jù)權(quán)德輿《秦徵君校書與劉隨州唱和詩序》﹐實是劉長卿“自以為五言長城”等。
主要成就
原書失傳, 乾隆時,四庫館臣自 《永樂大典》中輯得243人傳,又附傳44人,共287人,厘為8卷。后元刊10卷足本在日本發(fā)現(xiàn),光緒中,黎庶昌以珂羅版影印歸國,始廣流傳。今有周本淳《唐才子傳校正》,1987年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由傅璇琮主編,集唐文學(xué)研究部分專家之力而成的《唐才子傳校箋》,在1995年出版,此版重在探索材料出處、糾正辛氏記事錯誤和補(bǔ)考原書未備之要事,實已在辛氏基礎(chǔ)上成為一部新專著。
唐才子傳
作者:辛文房
魏帝著《論》,稱“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未若文章之無窮”。詩,文而音者也。唐興尚文,衣冠兼化,無慮不可勝計。擅美于詩,當(dāng)復(fù)千家。歲月苒苒,遷逝淪落,亦且多矣。況乃浮沉畏途,黽勉卑宦,存沒相半,不亦難乎!崇事奕葉,苦思積年,心神游穹厚之倪,耳目及晏曠之際,幸成著述,更或凋零,兵火相仍,名逮于此,談何容易哉!夫詩,所以動天地,感鬼神,厚人倫,移風(fēng)俗也。發(fā)乎其情,止乎禮義,非茍尚辭而已。溯尋其來,國風(fēng)、雅、頌開其端,《離騷》、《招魂》放厥辭;蘇、李之高妙,足以定律;建安之遒壯,粲爾成家;爛漫于江左,濫觴于齊、梁,皆襲祖沿流,坦然明白。鏗鏘愧金石,炳煥卻丹青,理窮必通,因時為變,勿訝于枳橘,非土所宜;誰別于渭、涇,投膠自定,蓋系乎得失之運(yùn)也。唐幾三百年,鼎鐘挾雅道,中間大體三變,故章句有焦心之人,聲律至穿楊之妙,于法而能備,于言無所假。及其逸度高標(biāo),余波遺韻,臨高能賦,閑暇微吟,舊格近體、古風(fēng)樂府之類,芳沃當(dāng)代,響起陳人,淡寂無枯悴之嫌,繁藻無淫妖之忌,猶金碧助彩,宮商自協(xié),端足以仰緒先塵,俯謝來世,清廟之瑟,薰風(fēng)之琴,未或簡其沉郁,兩晉風(fēng)流,不相下于秋毫也。余遐想高情,身服斯道,究其梗概行藏,散見錯出,使覽于述作,尚昧音容,洽彼姓名,未辨機(jī)軸,嘗切病之。頃以端居多暇,害事都捐,游目簡編,宅心史集,或求詳累帙,因備先傳,撰擬成篇,斑斑有據(jù),以悉全時之盛,用成一家之言,各冠以時,定為先后,遠(yuǎn)陪公議,誰得而誣也。如方外高格,逃名散人,上漢仙侶,幽閨綺思,雖多微考實,故別總論之。天下英奇,所見略似,人心相去,苦亦不多。至若觸事興懷,隨附篇末。異方之士,弱冠斐然,狃于見聞,豈所能盡。敢倡斯盟,尚賴同志相與廣焉。庶乎作九京于長夢,詠一代之清風(fēng)。后來奮飛可畏,相激百世之下,猶期賞音也。傳成凡二百七十八篇,因而附錄不泯者又一百二十家,厘為十卷,名以《唐才子傳》云。有元大德甲辰春引。
作者書評
《唐才子傳》,十卷,元·辛文房撰。文房,字良史,西域人。據(jù)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楊士奇《東里集》有是書《跋》,是明初尚有完帙,故《永樂大典目錄》于“傳”字韻內(nèi)載其全書!钡角迩∧觊g編《四庫全書》時已成八卷,說明該書已散佚。所幸元刊十卷本早已傳入日本。清光緒年間,宜都楊守敬從日本訪得一個元刊十卷足本,遵義黎庶昌以珂羅版將其影印,該本當(dāng)是目前最好版本。?
中國是詩的國家,唐代是詩發(fā)展的頂峰。《全唐詩》共收詩人二千二百余人;日本學(xué)者彼邦文獻(xiàn)保存之佚詩,編為《全唐詩逸》三卷,又得詩人一百二十八人(其中八十二人不見于《全唐詩》);近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全唐補(bǔ)編》(含《全唐詩外編》、《全唐詩續(xù)拾》,又得詩人一千五百人左右。上述諸書合計三千八百余人。然而,在辛文房《唐才子傳》之前,尚無一本唐代詩人專門傳記。一個西域人,能為唐代詩人寫傳,材料豐富,搜羅廣泛,評論貼切,語言簡煉生動,使許多史傳無名的詩人事跡不致湮沒,保存了很多有價值的史料。所以魯迅先生在給青年介紹文學(xué)閱讀書目時,把《唐才子傳》列了進(jìn)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