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元正天皇是日本第44代天皇(715年9月2日-724年2月3日在位),女天皇。草壁皇子與元明天皇之女,甚貌美,一生未嫁。弟文武天皇之子首皇子尚未長成,故即位。720年3月,薩摩隼人弒國守,令中納言大伴旅人為將平之。720年9月,陸奧蝦夷叛亂,令多治比縣守為將軍,下野石代為副將軍討伐。722年4月頒布百萬町開墾計劃。723年4月頒布三世一身法。724年2月民獻白龜于廷,改年號為神龜。724年2月4日讓位予首皇子。簡介
元正天皇,出生于天武天皇8年(680年),卒于天平20年4月21日(748年5月22日),日本奈良時代的第44代天皇,女帝。在位:自靈龜元年9月2日(715年10月3日),至養(yǎng)老8年2月4日(724年3月3日)。父親是天武天皇與持統(tǒng)天皇之子草壁皇子,母親是元明天皇。文武天皇是元正天皇的弟弟。即位前名冰高皇女。和風(fēng)諱號是日本根子高瑞凈足姬天皇。日本第5位女帝,與之前的女帝都是皇后或皇太子妃不同,是第1位以未婚獨身的身份即位的女性天皇。而且是歷代天皇之中唯一的皇位由母親傳給女兒的女系繼承(但父親是男系的皇族草壁皇子,維持了男系的血統(tǒng))。[1]
弟弟文武天皇之子首皇子(后來的圣武天皇)仍年幼,元正天皇接受母親元明天皇的讓位!独m(xù)日本紀(jì)》記載,元明天皇讓位之際的詔書有“天縱寬仁、沈靜婉麗、華夏載佇”、“大慈悲、性格沉靜、有華麗之美”等形容元正天皇的句子。[1]
710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到以后的794年遷都平安京為止,被稱為奈良時代。[2]
養(yǎng)老元年(717年),以藤原不比等等人為核心,開始編纂養(yǎng)老律令。[1]
養(yǎng)老4年(720年),《日本書紀(jì)》編纂完成。[3]
大化改新的功臣中臣鐮足被賜姓藤原氏。在元明天皇時代藤原家族的勢力即已開始躥升,藤原鐮足的兒子藤原不比等出任右大臣,權(quán)傾一時。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藤原不比等把自己的女兒宮子嫁給文武天皇,宮子生下首皇子。在養(yǎng)老4年(720年),藤原不比等病逝。[3]
第二年長屋王被任命為右大臣,作為皇親的代表成為了政界主導(dǎo)者。長屋王是元正天皇的堂兄弟,而且娶了元正天皇的妹妹吉備內(nèi)親王。藤原不比等的長子藤原武智麻呂任中納言、次子藤原房前還沒有成為參議(后來出任內(nèi)臣,內(nèi)臣是內(nèi)大臣的前身);适遗c藤原家族形成對立的兩派。[3]
養(yǎng)老7年(723年),為了解決耕地不足的問題,制定三世一身之法,規(guī)定開墾生荒地可傳至三世,開墾熟荒地可保有一生。法令大大鼓舞了農(nóng)民的積極性,使農(nóng)業(yè)迅速發(fā)展起來。由此,律令制開始解體。[4]
養(yǎng)老8年/神龜元年(724年)2月4日,元正天皇讓位于皇太子(圣武天皇)。退位詔書稱新帝為“我的兒子”,
元正天皇陵
在退位后也作為監(jiān)護人輔佐圣武天皇。[4]
天平15年(743年),圣武天皇由于常生病,無法理政,元正上皇再一次下達稱圣武天皇為“我的兒子”的擁護天皇性質(zhì)的詔書,第二年以生病的圣武天皇的名義下達遷都難波京的詔書。晩年的元正上皇代替常生病、無法理政、沉迷佛教的圣武天皇掌權(quán),由橘諸兄、藤原仲麻呂等人執(zhí)行政務(wù)。[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