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冬,周煌生于 涪州。幼承庭訓,聰穎好學。到是三歲時,開始學習 科舉考試的相關課程,時人“驚為異才”。
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考中舉人。
乾隆二年(1737年),周煌以二甲第四十六名考中進士,被選為 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四年(1739年),被朝廷授予 翰林院 編修,充任《八旗通譜》館纂修官。
乾隆六年(1741年),以翰林院編修官擔任山東鄉(xiāng)試副考官。
乾隆七年(1742年),任會試同考官。
乾隆九年(1744年),任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
乾隆十二年(1747年),為云南鄉(xiāng)試考官。
乾隆十三年(1748年),因父去世,在涪陵守孝三年。
乾隆十九年(1754年),任云南按察使司副使。
乾隆二十年(1755年),遷 右春坊 右中允。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任翰林院 侍講。同年乾隆帝封周為琉球冊封使副使,出使 琉球國,冊封尚穆為中山王。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選大考三等,遷 左春坊 左庶子,仍在 上書房行走。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升 侍講學士。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任福建鄉(xiāng)試正考官。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擢 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提督江西學政。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官 刑部右侍郎, 兼充 殿試 讀卷官。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官兵部右侍郎。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升 兵部左侍郎兼浙江學政。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充知 武舉,再任殿試讀卷官。
乾隆四十年(1775年),再充知武舉。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三充知武舉。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入 四庫全書館總閱,兼工部尚書。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會試副考官兼兵部尚書。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任 上書房總師傅(皇子總師傅)。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任 都察院 左都御史。
乾隆五十年(1785年),以病乞休,授兵部尚書加 太子少傅 致仕,卒贈 太子太傅,諡文恭。
軼事
出使琉球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五月,周煌同 翰林院 侍講全魁受命前往琉球,冊封尚穆為 琉球國中山王,于次年正月回國。在出使途中,周煌留意當?shù)卣乒,隨手記錄。回國后又參閱大量史籍,整理編輯,手寫成書后進呈皇帝御覽,以便把握琉球國的歷史、地理、風俗和人情等方面的情況,以便確定相應的國策。
辭官離京
乾隆五十年的正月(1785年),71歲的周煌因病辭官離京。 乾隆皇帝因他功勛卓著,決定用半副鑾駕和宮廷禮樂送其還鄉(xiāng)。于是一支由吹奏樂器和打擊樂器組成的宮廷禮樂隊,伴同周煌從京城出發(fā),一路浩浩蕩蕩、吹吹打打回到涪陵。由于是來自北京皇宮的御用禮樂,涪陵人尊稱它為御鑼。從此御鑼便開始在涪陵流行,涪陵御鑼成為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之一。
著作
簡介
《 琉球國志略》共有十六卷,主要記載 琉球國(含臺灣)的歷史和地理概況。全書依序有總目、凡例、采用書目、首卷及正文。首卷包括御書、詔敕、諭祭文和圖繪。御書輯錄圣祖、世宗、高宗親筆書賜琉球國王的匾額。詔敕輯錄世祖、圣祖、高宗給琉球國王的詔書。 諭祭文輯錄圣祖、高宗為琉球國有關的喪事或祭事諭寫的祭文。圖繪包括琉球星野圖、琉球國全圖、琉球國地圖、王府圖、先王廟圖、天使館圖、 球陽八景圖、 封舟圖、玻璃漏圖、羅星圖和針路圖。
篇目
卷一星野;
卷二國統(tǒng);
卷三封貢;
卷四(上)輿地,包括建置、疆域、形勝、城池及舍宇等;
卷五山川,包括國中山、屬島山、海(潮候、風信、針路)、水泉、橋梁等;
卷六府署,包括王府、世子府、使館、學校等;
卷七祠廟,包括寺院;
卷八勝跡;
卷九爵鐵;
卷十賦役;
卷十一典禮;
卷十二兵刑;
卷十三任務,包括賢王、忠節(jié)、忠義、孝義之士、列女、文苑及方外人物;
卷十四物產(chǎn),包括谷、貨、蔬、果、草、木、禽、獸、鱗和 介蟲;
卷十五藝文;
卷十六志余,所收的都是無卷可附的雜記叢談。
意義
《 琉球國志略》為清廷了解治理琉球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這是周煌平生重要的歷史功績。
后世紀念
周煌墓位于 涪陵區(qū) 大順鄉(xiāng) 明家社區(qū)三組,占地面積近100畝,由墳丘、牌坊、華表、拜臺、碑亭及人物、生肖像組成。墓坐西向東,條石砌筑土冢,規(guī)模宏大。
周煌墓的拜臺前還豎有4柱3門 石牌坊一座,仍保存完整,面闊7.96米、高8.7米,是 乾隆皇帝詔 旌表建造。 牌坊正面刻有“皇清誥授 光祿大夫 太子太傅兵部尚書謚文恭周公墓”,背面刻周煌傳共187字。
牌坊頂部為三重檐,仿木結構斗拱建筑,鏤空、深浮雕“五龍捧圣”、“二龍戲珠”、“雙鳳朝陽”等,雕刻精致,栩栩如生。正面坊柱上的對聯(lián)為——“望重儲宮征學問,名留海國矢賢勞”,背面聯(lián)文為“玉堂曾記蘇金帶,戎府猶傳范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