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出身寒微
閻秋霞出生于河北省農村的一戶貧苦家庭中,十幾歲開始在北京學藝,后來拜白派京韻大鼓創(chuàng)始人白云鵬為師。白老先生性厚道、慈祥,對她頗為憐愛,遂在藝術上傾心教導,她也聰穎勤奮,不久即與其師同臺演唱,初露鋒芒。
解放后,閻秋霞致力于新中國的曲藝事業(yè),白老先生倍加教誨,使其深得真?zhèn)。她演唱的紅樓夢曲目《黛玉焚稿》、《探晴雯》、《遣晴雯》、《太虛幻境》等節(jié)目皆宗其師之格,倍受觀眾贊許。解放后不久白云鵬先生逝世,閻秋霞則為白派藝術的主要傳播者(另有南開區(qū)曲藝團聞書屏),加入了天津市和平區(qū)曲藝雜技團(文革后重組為天津市實驗曲藝雜技團),把白派的演唱藝術保留了下來!
繼承創(chuàng)新
師徒合影(左起:閻秋霞、白云鵬、 富少舫)
閻秋霞不但繼承了白派的演唱藝術,而且結合自己的嗓音特點,在白派基礎上有所發(fā)揮和創(chuàng)新,在京韻大鼓女性化的征途上書寫了重要的一筆。
她的演唱韻味濃厚,行腔委婉,不飄不濁,清脆真切,纏綿緋惻。尤其擅長通過高低勻和的唱腔,細致微妙的眼神,傳神入化的手勢揭示人物的內心和人物之間的復雜感情。她擅演的曲目有《探晴雯》、《黛玉焚稿》、《寶玉哭黛玉》、《綠衣女》等。其中以《探晴雯》和《黛玉焚稿》最為家喻戶曉,自80年代的馬志明起,便有相聲演員常常模仿閻秋霞的這兩段經典之作,也促使了更廣大的群體了解白派京韻大鼓藝術。
20世紀60年代她與曲藝作家孫世甲及樂師韓德榮、韓玉山共同創(chuàng)作了的白派新作《愚公移山》,一炮打響,成為白派京韻大鼓的保留曲目,也是北方曲藝各大曲種中為數不多的能夠在舞臺常演不衰的新編曲目。
重返舞臺
閻秋霞在文革中受到了精神和肉體的摧殘,一度患有間歇性精神病,四人幫被打倒后,她激發(fā)了繼續(xù)工作的斗智,堅強的戰(zhàn)勝病魔,加入了以原和平區(qū)曲藝雜技團為曲藝班底組建的天津市實驗曲藝雜技團,重新回到舞臺,恢復了業(yè)務演出。此時,閻秋霞由于身體狀況不佳,氣力大不如前,但唱腔較青年時期更為蒼勁古樸。
這一期間,閻秋霞多次參加重大演出,保留下很多現場錄音資料:
1980年2月,中國曲協(xié)及天津、北京分會在京舉辦京韻大鼓專場,閻秋霞與駱玉笙、孫書筠、劉鳳霞等老藝人聯袂登臺,演唱了《黛玉焚稿》、《探晴雯》,同年10月,第二屆津門曲薈上演唱了《遣晴雯》、《哭黛玉》;1981年,在紀念程樹棠、常寶堃二烈士犧牲30周年的紀念演出上,閻秋霞演唱了《雙玉聽琴》,這段節(jié)目是劉寶全生前上演的最后一段曲目,程樹棠生前把教授給了閻秋霞;1982年10月,第三屆津門曲薈上,她演唱了《探晴雯》;1984年,她在中國唱片公司錄制了一批節(jié)目,后來出版了錄音帶,同年6月,文化局組織天津老曲藝家錄像演出,她演唱了《探晴雯》、《孟姜女》、《黛玉焚稿》,這是有記載的閻秋霞的最后一次登臺,90年代末這批錄像資料被制作成了VCD光盤出版發(fā)行,光盤里的閻秋霞,面容憔悴、步履蹣跚,在臺上,不時扶著鼓架子以支撐虛弱的身體,給后輩曲藝迷留下很深的印象。
1985年,中國曲協(xié)天津分會、中國北方曲校、天津市曲藝團、天津市實驗曲藝雜技團聯合為馬三立、小嵐云、王毓寶、花五寶等老曲藝家舉辦了“天津市著名老曲藝家舞臺生活45-60周年紀念座談會”,閻秋霞也名列其中,市委領導、文化局領導及中國曲協(xié)負責同志到會祝賀,并向老藝術家們頒發(fā)獎品。
閻秋霞于1988年死于脈管炎,享年61歲!
后繼有人
1961年,在天津相關領導的支持下,閻秋霞收徒儀式隆重舉行,天津市曲藝團的趙學義、劉志光;和平區(qū)曲藝團雜技團的李世明、韓桂芬成為了閻秋霞的弟子,使得白派藝術后繼有人。其中趙學義成就最大,可惜2006年不幸逝世;目前年過花甲的劉志光和韓桂芬還在堅持舞臺演唱。除四位弟子之外,60年代初,紅橋區(qū)曲藝團的馬慕容也深得閻秋霞的指點。
80年代初,閻秋霞傾力培養(yǎng)團內的藝術骨干張雅麗,由于張雅麗原為天津時調演員,轉行學京韻面臨著很大困難,閻秋霞悉心地指點、說活,使得張雅麗深得白派神韻。網上流傳著一段閻秋霞清唱的金定罵城,這便是其生前為張雅麗教學時留下的資料。
80年代中期以后,因患有嚴重的脈管炎,閻秋霞做了截肢手術,不得不告別舞臺,但她仍然關心著曲藝事業(yè),關心著傾注了她畢生心血的白派京韻大鼓藝術。1986年北方曲校成立,閻秋霞與天津曲藝界眾多老藝人一起出席了開學典禮,但身患重病的她已經無力任課,她最后的幾年曾為業(yè)余京韻大鼓演員李樹盛、王莉做過指導。
主要作品
閻秋霞有資料或記載的演唱曲目有《探晴雯》、《黛玉焚稿》、《遣晴雯》、《寶玉娶親》、《哭黛玉》、《太虛幻境》、《雙玉聽琴》、《連環(huán)計》、《金定罵城》、《孟姜女》、《紅梅閣》、《綠衣女》、《烏龍院》、《箭射盔纓》和新編曲目《愚公移山》、《繡紅旗》、《青春贊歌》、《三笑》等。
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錄音是1957年錄制的《探晴雯》和1980年錄制的《遣晴雯》,分別代表了她青年和晚年的藝術風格。
上世紀末,出版了閻秋霞白派京韻大鼓的盒帶,收錄了她1984年在中國唱片總公司錄制的《探晴雯》、《黛玉焚稿》、《哭黛玉》(片段)、《孟姜女》(片段)。2000年,閻秋霞京韻大鼓VCD專輯發(fā)行,收錄她1984年天津市文化局錄制的三段實況錄像;2010年,由天津市曲藝團青年演員,白派京韻大鼓第四代傳人王莉配像的閻秋霞白派京韻大鼓音配像DVD專輯發(fā)行,收錄了閻秋霞早年演唱的《雙玉聽琴》、《寶玉娶親》、《愚公移山》等經典曲目。
紀念活動
紀念閻秋霞誕辰78周年系列活動
2004年5月14-16日,由天津曲協(xié)、天津曲藝促進會、天津市曲藝團、天津永安公墓管委會聯合主辦的“紀念京韻大鼓表演藝術家閻秋霞誕辰78周年暨閻秋霞墓碑落成儀式”系列活動隆重舉行。此次系列紀念活動包括5月14日在武清區(qū)人民禮堂舉辦的綜藝晚會、15日在永安公墓舉行的閻秋霞墓碑落成儀式、以及16日下午在中華曲苑劇場舉行的紀念專場。
紀念閻秋霞誕辰85周年系列活動
2012年6月,由天津市文聯、天津市文化廣播影視局主辦,天津市曲協(xié)、天津市曲藝團承辦的第十五屆津門曲薈隆重開幕,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紀念閻秋霞先生誕辰八十五周年”系列活動,其中包括6月2日在天華景戲院舉辦的白派京韻大鼓專場演出以及6月4日的“紀念閻秋霞先生誕辰八十五周年藝術研討會”。
6月2日舉行的專場演出中,白派京韻大鼓第三代、第四代傳人時唯、鄭菲、王秋霞、王莉、李世明、李樹盛、劉志光等分別上演了《連環(huán)計》、《寶玉娶親》、《寶玉探晴雯》、《寶玉哭黛玉》、《孟姜女》、《遣晴雯》、《黛玉焚稿》等經典曲目。
附:白派京韻大鼓演員譜系
第一代 白云鵬
第二代 閻秋霞、鄭蝶影、方紅寶、聞書屏 等
第三代 趙學義、馬慕容、劉志光、李世明、張雅麗、韓桂芬、毛桂玲 等
第四代 王莉、王惠(郭德綱妻)、王秋霞、鄭菲、于會江、王茹、時唯、運廼巧、譚靜、翟靜婉、付薔 等
第五代 喬羽、張藝瀠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