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秦毓鎏(1880-1937)近代資產(chǎn)階級革命者。江蘇無錫人。字效魯,1901年(德宗光緒二十七年)考入“江南水師學堂”。次年東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學政治科”。
詳細
與張繼、蘇曼殊等組織“青年會”,以“民族主義”為宗旨,以“破壞主義”為目的,宣傳革命。1903年,“江蘇同鄉(xiāng)會”發(fā)行<江蘇>雜志,任總編輯,并與葉瀾、鈕永建等組織“拒俄義勇隊”、后改為“軍國民教育會”。旋與張繼等回國活動。在滬創(chuàng)辦“國學社”編譯革命書籍。1904年,又發(fā)起成立“麗澤學社”,旋赴湖南與黃興等在長沙成立“華興會”,被舉為副會長。謀長沙起義未果,赴廣西。1907年參加鎮(zhèn)南關(今友誼關)起義。事敗赴上海。任《神州日報》編輯。1911年(宣統(tǒng)三年)11月,在無錫起義。成立錫軍政分府。被推為總理。繼稱總司令。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任總統(tǒng)府秘書!巴藭(后改為國民黨)無錫(今無錫市)分部部長!岸胃锩睍r,與黃興等起兵討伐袁世凱。曾被捕入獄。1924年,國民黨改組,成立江蘇黨部,任執(zhí)行委員。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參加反共,歷任無錫縣縣長等職。后不詳。
小消息
秦毓鎏(1880—1937),又名念萱,字晃甫,號效魯,晚年別號天徒,坐忘。清光緒五年(1880)出生于無錫縣城中小婁巷。秦毓鎏幼年由嗣母扶養(yǎng),接受傳統(tǒng)的舊式教育。1896年,這在秦毓鎏一生是屬于思想新舊嬗遞的一年。他從同鄉(xiāng)華若汀處看到梁啟超辦的《時務報》,“始知世界大勢,而嘆國事日非,非改革不為功”,自覺“思想為之一變”。1898年,清廷實行新政,廢科舉,辦學堂。當年6月,上海南洋公學招生,秦毓鎏應考錄取。這是一所新型的學校,教師多為新派人物,如吳稚暉、劉厚生、白毓昆等。學習內容有中文、西文和數(shù)學等課。他入學之后,“因時勢之刺激,師友之切磋,志趣因之大變”,自認“論予生平進境,以此時為最”?墒,秦硫鎏因與教師郭子將辯論獲咎。又為紀念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