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吳適(一八七七―一九五八),字任先,福建連江人。清秀才。早歲隨孫中山先生奔走革命,辛亥之役陷獄,光復(fù)后生還。工畫山水,宗王叔明。蘭竹梅松,清雋可賞。書法鐘、王,圓勁有力。卒年八十一!陡=佬g(shù)家傳略》
光輝歷程
吳適(1878~1958年),字任之,號蘭園。出生于連江東湖鄉(xiāng)東塘村一個清貧的知識分子家庭。父增昌早喪,賴母和姑撫養(yǎng)成人。吳適自小勵志求學(xué),愛好圖畫,博覽群書,弱冠即中秀才,曾在曉澳任小學(xué)校長,并被縣咨議局聘為文牘。
組建“光復(fù)會”
吳適青年時富民族思想,痛恨清朝腐敗,淡泊功名。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經(jīng)其侄濟金引薦,加入透堡“廣福會”秘密團體,后被推為“大哥”(會長),定期聚會,習文練武,商談國是,會員很快從50余人發(fā)展到300多人。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吳適參加孫中山領(lǐng)導(dǎo)的同盟會,明確以推翻封建王朝為革命宗旨,把“廣福會”改稱“光復(fù)會”,成為同盟會所屬的一個革命團體,并在縣城、馬鼻、長龍、丹陽等地設(shè)活動據(jù)點,創(chuàng)立學(xué)生自治會等外圍組織。吳適常到福州與林文、林覺民、劉元棟等聯(lián)絡(luò),共圖革命,挽救中國。
辛亥陷獄
宣統(tǒng)三年(1911年)三月,林覺民由日本東京返榕傳達同盟會在廣州起義的決定,林文寫信告知吳適,并派劉元棟來連聯(lián)絡(luò)。吳適迅速組織26位革命黨人,于三月二十五日(陽歷4月23日)從馬尾乘船轉(zhuǎn)香港抵廣州參加起義。三月二十九日,吳適等26人編入黃興率領(lǐng)的第一路“選鋒隊”,下午五時半投入主攻兩廣督署的戰(zhàn)斗,后轉(zhuǎn)攻軍械局,與李準衛(wèi)隊遭遇激戰(zhàn),因寡不敵眾,起義失利。連江志士相繼犧牲9人(后安葬于黃花崗)。吳適與黃順基等先潛存理發(fā)店,第三天沿路溝匍匐至城外時不幸被捕。吳身陷囹圄,視死如歸,理直氣壯地自認革命黨,并揮毫直陳政見,措詞激烈,被判絞刑待決,督府李準曾派員誘降被嚴斥拒絕。吳適在獄中以畫自遣,并分贈獄卒及司獄,幸未受虐待。一日,有個自稱李蓉官的來獄看望,告知革命黨人正在設(shè)法營救,吳以“大事未成,當謀再舉,勿以我為念”與之珍重道別。同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后,福建督府電請廣東督府把吳適護送回閩,途經(jīng)廈門被統(tǒng)制張海珊留作襄助,后由福建督府派任省鹽政監(jiān)督。
討袁護國
民國2年(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fā),吳適參加討伐袁世凱,其東塘祖居被縣公署查封。民國5年,吳適召集舊部反袁護國,率隊攻入縣城,后又相繼攻下羅源、寧德、政和等縣,震動閩東。袁死后護法軍遣散。民國6年,吳再度赴粵,任孫中山大元帥府內(nèi)政部僉事。同年奉孫中山命返閩收編各地民軍,進行護法戰(zhàn)爭,隊伍擴展到5000人,吳被委為連羅古屏大游擊司令,在閩江流域,牽制軍閥李厚基,大大減輕閩南、閩北護法軍壓力。后又參加驅(qū)李(厚基)運動,并逼近省城,因孤軍無援,功敗垂成,吳又到廣州任總統(tǒng)府秘書,頗得孫中山信任。
北伐建功
民國11年,北伐軍興,吳適被委為北伐軍大本營十一路司令,與孫中山同駐韶關(guān)。后陳炯明背叛,孫中山突圍登楚豫艦,后移永豐艦,吳兩次冒險登艦匯報軍情,還接受孫中山命令冒死攜款至香港接濟革命同志。同年8月奉令回閩召集舊民軍,編為福建自治軍第五路。許崇智為東路討賊軍軍長到福建時,吳被委為第一警察司令駐福州。同年12月許返粵討伐陳炯明,委吳為后防司令。未幾北洋軍閥孫傳芳、周蔭人相繼入閩,派人招降吳適,吳不為所屈,嚴詞拒絕。民國13年,吳率部在松溪、政和一帶,不久奉命改編,只身赴粵。后又奉命回閩在古田、屏南等縣召集舊部,以作內(nèi)應(yīng),迎接北伐軍入閩。何應(yīng)欽攻下福州后,吳適所部被正式收編。吳適來省述職時,自請任福建救濟院院長。
高風亮節(jié)
民國14年3月孫中山逝世后,吳亦引退,結(jié)束戎馬生涯,居福州烏石山賣畫自給。抗戰(zhàn)時期,福州兩度淪陷,有人拉吳適參加維持會,遭到嚴辭拒絕。吳適星夜輾轉(zhuǎn)永泰蟄居,表現(xiàn)出堅貞民族氣節(jié)。
傳世作品
詩歌
1921年,他有感連年軍閥混戰(zhàn),國無寧日,民不聊生,于4月27日在廣州憑吊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時,賦詩三首以抒懷
男兒赴死渾閑事,最是艱難后死任。
敢問年來憑吊者,頌揚歌哭是何心?
生髭偏欲吹毛索,死骨還同金鼎看。
我笑人心太陰險,墓中應(yīng)有鬼長嘆。
十年民國九亡命,心事惶惶狗喪家。
汝已千秋吾不吊,前途幾欲吊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