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哲馬魯丁·阿富汗尼(Jamal a1-Din a1-Afghani,1838~1897,全名哲馬魯丁·穆罕默德·本·賽夫達爾·阿富汗尼) ,是近代伊斯蘭哲學家、社會活動家,泛伊斯蘭主義的倡導者。生于伊朗哈馬丹,在阿富汗喀布爾以東的艾薩達巴德城長大。其父賽義德·賽夫達爾,自稱是遜尼派著名圣訓學家提爾密濟的后裔。哲馬魯丁幼年時在當地學校讀書,后在波斯、阿富汗各地求學。通曉伊斯蘭教歷史、教義、蘇菲主義及哲學、邏輯學、物理學、天文學和醫(yī)學等,還掌握阿拉伯文、波斯文和土耳其文。18歲時到印度學習英語和科學文化,后游歷了阿拉伯諸國,曾目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暴行。1857年到麥加朝覲,以此機會在各國朝覲者中間宣傳“伊斯蘭世界大同盟”思想,并在麥加發(fā)起成立了由各國穆斯林參加的“溫姆·古拉協(xié)會”(溫姆·古拉為麥加古稱),并創(chuàng)辦《溫姆·古拉》雜志。他提出將宗教改革和社會改革相結合,呼吁全世界穆斯林聯(lián)合起來,建立一個統(tǒng)一的伊斯蘭國家,抵制西方殖民主義的侵略。1866年他被阿富汗國王穆罕默德·阿扎姆汗任命為首相,不久,遭新任國王敵視,又去麥加朝覲,后顛沛流離,到過印度。1871年定居埃及開羅,在愛資哈爾大學任教,繼續(xù)從事宗教和社會改革的政治宣傳活動,培養(yǎng)了穆罕默德·阿布篤、賽爾德·扎格盧勒等一批青年追隨者。1879年被埃及總督陶菲格驅逐出境,流落印度后又遭英殖民當局軟禁。1884年,在巴黎與其弟子穆罕默德·阿布篤創(chuàng)立了“牢不可破的關系協(xié)會”(一譯“堅柄協(xié)會”),并出版了同名阿文周刊,抨擊殖民主義,對喚起伊斯蘭各國人民的民族覺醒產生了頗大影響。1886年旅居俄國,并會見沙皇尼古拉二世。1889年,應伊朗國王納綏爾丁之邀,任國防部長及首相,主持宗教事務和社會改革。因其主張危及到國王的權利,并遭反對派的抵制,其改革失敗終被逐出,后流亡巴士拉和倫敦。1892年應土耳其素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之聘到伊斯坦布爾,被冠以“伊斯蘭長老”的稱號。素丹利用哲馬魯丁推行泛伊斯蘭主義,企圖獲得世界穆斯林的支持,以維護奧斯曼帝國搖搖欲墜的統(tǒng)治。哲馬魯丁后遭統(tǒng)治者的猜疑而被軟禁。終生獨身。1897年3月9日因病在伊斯坦布爾的尼山塔什獄中逝世。1944年移葬于阿富汗喀布爾。
政治主張
哲馬魯丁是泛伊斯蘭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終生致力于社會和宗教改革。在政治方面,為了反對西方殖民主義的侵略和奴役,爭取伊斯蘭國家的民族獨立,他主張全世界穆斯林聯(lián)合起來,不分民族和國界,在一個哈里發(fā)的領導之下,建立一個統(tǒng)一的伊斯蘭教帝國。首先以埃及為主體建立一個伊斯蘭國家,進而統(tǒng)一蘇丹和伊朗,最后統(tǒng)一奧斯曼帝國的全部領土,使穆斯林擺脫西方殖民主義的統(tǒng)治。這個國家在伊斯蘭教統(tǒng)一旗幟下,以伊斯蘭教法治國,進行宗教、社會、政治方面的改革,以實現(xiàn)國家的富強。在宗教思想方面,他認為,真主是獨一的超越的絕對存在,主張穆斯林在信仰、道德、政治方面要恢復到四大正統(tǒng)哈里發(fā)時代。他認為伊斯蘭教的基本教義、教法和文化形態(tài)適用于任何時代,它能夠回擊任何異端思想文化的挑戰(zhàn),但需要對非伊斯蘭化的世俗觀念和陳規(guī)陋習進行改革,這種改革應與社會改革相結合。他認為早期的伊斯蘭教是純真的,自中世紀以來隨著歷史變遷,外來的各種異端思想相繼滲入伊斯蘭教,使信仰偏離了“安拉的正道”,伊斯蘭教內部出現(xiàn)的宿命論派、蘇菲派和保守派,及主張消極避世,因循守舊等,關閉了創(chuàng)新的大門,使穆斯林喪失了積極進取的精神,導致了穆斯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衰落。為使伊斯蘭教復興,適應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他認為,一方面要以伊斯蘭教的原教旨精神,從思想上清除各種異端邪說的影響,抵制西方腐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滲透,凈化和純正宗教信仰,把伊斯蘭教思想作為穆斯林教育第一課題,以理智來鞏固信仰,提高伊斯蘭教學者和教法官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發(fā)揚伊斯蘭教義中“富有生機的原則”。另一方面,他認為應從教法入手進行宗教改革。他引證《古蘭經》指出,伊斯蘭教是善于吸取新知識和不斷變革的宗教,創(chuàng)制新教律的大門是敞開的,前輩法學家制定的律例只能適應過去,不可能說明今天的一切。他提倡根據《古蘭經》和圣訓的精神,運用科學和理智演繹創(chuàng)制新的教法,規(guī)定穆斯林新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和教律,使伊斯蘭教適應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他還倡導穆斯林要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掌握新的思想方法,大力發(fā)展教育和經濟,改變伊斯蘭國家貧窮落后的狀態(tài)。
哲學思想
在哲學思想方面,他認為宗教和科學并不矛盾,伊斯蘭教能夠兼容并蓄先進的科學文化,通過改革而達到現(xiàn)代文明。唯物論和無神論同宗教信仰是不相容的。他認為人與動物有本質區(qū)別,動物無理智、靈性和信仰,只能適應環(huán)境,而“人為萬物之靈,是世界的統(tǒng)治動物”,人有理智,能駕馭自然,變革社會。他提倡入世主義,反對宿命論和蘇菲派的消極厭世及“現(xiàn)實世界是最末時光”的觀點,提倡人應有積極進取的精神,鑄造自己現(xiàn)實生活的新方式,“追求現(xiàn)社會的幸福生活”。哲馬魯丁的泛伊斯蘭主義學說在伊斯蘭世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隨之形成了泛伊斯蘭思潮和社會運動,并在國際上建立了泛伊斯蘭組織。
個人作品
哲馬魯丁的主要著作有《反駁自然主義者》、《哲學的利益》及論文《英國與阿富汗》、《東方政府》等。
名言
門已打開卻不愿進去的人,理應驅逐。
屈辱和真知是不共戴天的對頭。
自由是爭取的,不是賞賜的。
民族的存亡系于它的領袖。
初期的教法寓于思想和心靈,后來的教法淪為長袍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