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慧遠

    慧遠(高僧)

    慧遠大師(334—416),俗姓賈,中國東晉時人,雁門郡樓煩縣人(今山西原平大芳鄉(xiāng)茹岳村人 ,出生于世代書香之家。居廬山,與劉遺民等同修凈土,為凈土宗之始祖。遠公從小資質(zhì)聰穎,勤思敏學(xué),十三歲時便隨舅父令狐氏游學(xué)許昌、洛陽等地。精通儒學(xué),旁通老莊。二十一歲時,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聽道安法師講《般若經(jīng)》,于是悟徹真諦,于是發(fā)心舍俗出家,隨從道安法師修行。慧遠引老莊義為連類以解說佛經(jīng)《高僧傳》,及以道家道體的永常不減,來詮釋法性。

    雁門郡樓煩縣人(今山西原平大芳鄉(xiāng)茹岳村人

    雁門郡樓煩縣人(今山西原平大芳鄉(xiāng)茹岳村人


    人物介紹

    慧遠,俗姓賈。二十一歲往 太行恒山(河北 曲陽西北)參見 道安,聽講《放光般若》,豁然開悟后,以為佛教遠勝 儒、 道,遂從而出家。入廬山住 東林寺,領(lǐng)眾修道。為道安的上座弟子,善于般若,并兼倡阿毗曇、戒律、禪法。因此中觀、戒律、禪、教及 關(guān)中勝義,都仗慧遠而流播南方。曾與 劉遺民等人,在阿彌陀像前立誓,這是佛教史上最早的結(jié)社,這一結(jié)社的目的就是專修“凈土”之法,以期死后往生“西方”。故后世 凈土宗尊為初祖。當時的名仕 謝靈運,欽服慧遠,替他在東林寺中開東西兩池,遍種白蓮,慧遠所創(chuàng)之社,逐稱“ 白蓮社”,因此,后來凈土宗又稱“ 蓮宗”。 凈土宗的基本經(jīng)典有《 無量壽經(jīng)》《 觀無量壽經(jīng)》《 阿彌陀佛》《 往生論》等。

    個人著作

    《大智論要略》二十卷(亦名《釋論要鈔》)、《不敬王者論》一卷、《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并羅什答)》三卷、《大智論序》一卷、《阿毗曇心序》一卷、《三法度序》一卷、《妙法蓮華經(jīng)序》一卷、《明報應(yīng)論》一卷、《修行方便禪經(jīng)序》一卷、《辯心識論》一卷、《 法性論》一卷、《沙門祖服法論》一卷、《釋三報論》一卷、《佛影贊》一卷。

    個人貢獻

    創(chuàng)建四字真經(jīng)

    為使廣大信眾更好的 崇信佛法,慧遠大師還依據(jù)《 阿彌陀經(jīng)》、《 無量壽經(jīng)》、《 觀無量壽經(jīng)》和《 往生論》,創(chuàng)建了口念“阿彌陀佛”四字真經(jīng),即可往生阿彌陀佛主宰的西方極樂世界的凈土理論和簡便易行的修行方法。

    中國茶文化

    “茶禪一味”源遠流長。佛教對 茶道的滲透,《廬山乃志》中有記載:“ 晉朝以來,寺觀廟宇僧人相繼種植。”相傳,廬山云霧茶最早是一種野生茶,后來東林寺名僧慧遠將野生茶改造為家生茶。他曾以自種自制茶款待好友,常話茶吟詩,敘事談經(jīng),通宵達旦。到了 唐代,廬山之茶已很出名了。 宋代,廬山名茶被列為進獻皇帝的“貢茶”。另外民歌《 茉莉花》由北方傳入 江南,也有可能是慧遠所為。茉莉花原產(chǎn)于 印度,東漢 永平十一年隨佛教傳入中國山西的 五臺山,而自從茉莉花傳入五臺山,深受僧人們喜愛,于是,譜寫佛樂的僧人便譜寫了以茉莉花為原型的佛樂《 八段錦》。之后,隨著僧人們四處云游,該曲傳入江南,經(jīng)后人加工,成了風靡江南的民歌。

    中國山水文學(xué)

    慧遠并不是專門從事山水文化的發(fā)展者。但是,由于他的人生的燦爛,便使得中國傳統(tǒng)的山水文化濃烈的人生色彩更具有基因上的穩(wěn)固性。

    慧遠

    東晉時代,是一個對自然山水覺醒的時代! 游記》最早誕生在此時。東晉隆安四年(400年)仲夏,慧遠率領(lǐng)弟子三十余人游 廬山石門澗,這是我國文字記載最早的“ 組團文化旅游”;圻h率弟子們從東林寺出發(fā),到 石門澗后,弟子們興奮得紛紛吟詩作賦;圻h也寫了詩,并為大家的詩作寫了“序”,即《廬山諸道人游石門詩并序》。這《廬山諸道人游石門詩序》也被史學(xué)界定為我國文學(xué)史上最早的一篇山水游記名篇。

    慧遠的高徒 宗炳,他的山水畫對后世影響深遠。宗炳——“蓮社”十八高賢之一。宗炳第一次和廬山結(jié)緣就修改了他的人生設(shè)計——他在廬山短短的50天里,染上了游山玩水的癖好。自此,對自然美的探尋便成了他生命的強大推動力,成了他造就自己生命光輝的起點。宗炳那篇《 畫山水序》是世界上最早的山水畫論。

    極具魅力的 自然景觀,加上東晉時期慧遠、宗炳、 陶淵明、 陸修靜、謝靈運、 鮑照等名人捷足先登的文化喧染影響,使得后來一代又一代文人騷客,熱衷薈萃廬山,游歷樂此不疲。

    中華氣功

    慧遠大師留給人們的不僅是一種佛教思想,而且有一種人們可以親身感覺到、體驗到的東西——— 大雁氣功。相傳大雁氣功由晉代高僧 道安所創(chuàng),慧遠是道安最高得意的門生之一,慧遠完全繼承了道安祖師創(chuàng)立的大雁功法,并歷代單傳。大雁氣功的形成與道家文化有著不可分離的淵源。

    人物生平

    西元365年,由于時事動蕩,隨同道安法師等,到 襄陽弘傳圣教。晉 孝武帝太元三年(西元378年), 前秦兵圍襄陽,道安法師為免徒眾遭受戰(zhàn)禍,于是分遣大眾往各地布教,慧遠大師亦率弟子數(shù)十人南下,客居于 荊州上明寺。西元381年,欲往 羅浮山(今 廣東境內(nèi))靜修弘教,路經(jīng)潯陽(今 江西九江)見廬山峰林閑曠秀麗,正是修行的好處所,即定居于此,建造精舍 龍泉寺,領(lǐng)眾清修,弘法濟生。后來由于各地高僧名士望風而來者日益增多,龍泉寺已不敷使用。于是,在 江州刺史 桓伊的全力資助下,在廬山東面,重新建立寺院東林寺,作為集眾行道的場所。后遂成中國佛教凈土宗著名的發(fā)源地之一。

    西元402年,大師主持東林寺道風日盛,由于大師德行感召,各方名僧雅士都不期而至。如 彭城(今江蘇 銅山縣)劉遺民,雁門 周續(xù)之,豫章 雷次宗,新蔡(今河南 汝陽) 畢穎之,南陽(今河南 南陽)宗炳,張季碩等,此皆當世俊杰名士,都舍棄世間名聞利養(yǎng),前來親近大師修行辦道?梢姶髱熢诋敃r的影響是何等的巨大。大師觀察此會大眾真為生死而來,便對大眾說:“諸君之來,能無意于凈土乎?”于是與劉遺民等一百二十三人,在 廬山般若臺精舍無量壽佛像前,建齋發(fā)誓:“眾等齊心潛修凈土法門,以期共生西方極樂世界”。并約定:“因眾人根器不同,福德有別,先得往生極樂凈土者,需幫助提攜后進者,以達到同生無量壽佛極樂國土之目的”。又命劉遺民著《發(fā)愿文》,刻于石碑上。

    又有王喬之等人作《念佛 三昧詩》以表達自己的志愿。大師也為之作序,序中說:“夫稱三昧者何?專思寂想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分,想寂則氣虛神朗,氣虛則智恬其照,神朗則無幽不徹。斯二者,是自然之玄符,會一而致用也!种T三昧,其名甚眾,功高易進,念佛為先。何者?窮玄極寂,尊號如來,體神合變,應(yīng)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緣以成鑒,鑒明則內(nèi)照交映,而 萬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聞見行焉。于是睹夫淵凝虛鏡之體,則悟靈相湛一,清明自然。察夫玄音以叩心聽,則塵累每消,滯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與于此哉?……是以奉法諸賢,或思一揆之契。感寸陰之頹影,懼來儲之未積,于是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寢,夙興唯勤。庶夫貞詣之功,以通三乘之志,臨津濟物,與九流而同往。仰援超步拔茅之興,俯引弱進垂策其后,以此覽眾篇之揮翰,豈徒文詠而已哉?”此次集會前,大師曾率眾于東林寺前鑿池種植白蓮,是以中國佛教史上稱此集結(jié)為“結(jié)白蓮社”,或簡稱“結(jié)蓮社”,并確認為中國凈土宗之始。而凈土一教后來之立宗,也因之而又稱為“ 蓮宗”。

    大師自西元381年到廬山以來,歷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平時經(jīng)行,迎送客友均以 虎溪為界。縱然是當朝帝王 晉安帝相邀,也稱病不出,在東林寺界內(nèi),志心于凈土,用功辦道,著書立說,弘傳圣教,將全部身心都奉獻于道場,奉獻于佛教。直至 東晉安帝義熙十二年(西元416年),大師自知宿緣已盡,安然示寂于東林寺。時年八十有三,僧臘六十三年。 潯陽太守阮侃及弟子將其安葬于廬山 西嶺,門下名士謝靈運為撰碑文,歌頌大師的德行及其光輝一生。

    縱觀大師一生的德業(yè),可概述為四:

    人物德業(yè)

    弘護佛法,尊嚴僧格

    遠公大師出家后,卓爾不群,發(fā)心廣大,“常欲總攝綱維,以大法為己任”,精進為道,無時或懈,道念日純。 道安大師常常贊嘆說:“使佛道流布中國的使命,就寄托在慧遠身上了!”于此可見遠公的器識超出 常倫。遠公二十四歲時,便開始升座講經(jīng)說法,聽眾有不能理解的地方,遠公便 援引 莊子的義理為連類,采用格義方法,令聽眾清楚地領(lǐng)悟。由于這種講經(jīng)的善巧方便,道安大師便特許遠公閱讀外道典籍。遠公講道之余亦勤以著述,相傳 鳩摩羅什大師讀到遠公所著《 法性論》后,大加贊嘆云:邊方未見經(jīng),便暗與理合,豈不妙哉!

    在弘法傳道的過程中,許多人皈投到遠公座下。東晉太元四年(公元379年),道安大師為前秦 苻堅所執(zhí),往長安,其徒眾星散,遠公率領(lǐng)弟子數(shù)十人,打算去廣東羅浮山,路過潯陽(今江西九江),見到廬山清凈,足可以息心斂影辦道,于是駐錫廬山的 龍泉精舍。時有遠公的道友慧永,對刺史桓伊說:“遠公剛剛開始弘法,就有很多的徒眾來親近他,將來一定有更多的學(xué)者來追隨他,如沒有一個比較大的道場,那怎么行?”桓伊聽了這話,發(fā)心建造 東林寺。遠公自此以東林為道場,修身弘道,著書立說,三十余年跡不入俗,影不出山。由于遠公的德望,當時的東林寺成為南方佛教的中心。 天竺僧侶,望風遙仰,“東向稽首,獻心廬岳”。廬山東林寺與長安逍遙園鳩摩羅什譯場,作為南北二大佛教中心,遙相呼應(yīng)。佛教以為萬法皆由因緣所生,無自性,所以是“空”;其說顯然有極大的缺陷,如說緣起性空,果從因來,構(gòu)成此果之因又是由前因所成,如此層層相追,則構(gòu)成萬法之第一因如何而來?如仍有諸前因、諸前緣,則非第一因;如無前因,則是無因之果;緣起說既不可采,而談空說有,又同其偏執(zhí)。中土的佛學(xué)則大量地采用了老莊道體說;也由于吸收儒道思想以入佛,方能使其思想漸至圓融,日以壯大。支遁、道安、慧遠、道生、僧肇等人,就是西晉末至劉宋時期的佼佼者。

    遠公作為一代佛教領(lǐng)袖,十分注重僧格的尊嚴,針對當朝某些官員提出沙門應(yīng)禮拜帝王的說法,著《 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闡述僧人不禮拜帝王的道理,高標出家修道的胸襟,云:“出家者,能遁世以求其志,變俗以達其道。變俗,則服章不得與世典同禮;遁世,則宜高尚其跡。夫然者,故能拯溺俗于沉流,拔幽根于重劫,遠通三乘之津,廣開人天之路。如令一夫全德,則道洽六親,澤流天下,雖不處王侯之位,固已協(xié)契皇極,在宥生民矣。是故內(nèi)乖天屬之重而不違其孝,外闕奉王之恭而不失其敬也!边h公于此推重出家的志向,贊嘆修道的功德,無非欲令世人具敬僧之心,亦令僧人自尊自強。由此,遠公嚴正聲稱:“ 袈裟非朝宗之服, 缽盂非廊廟之器,沙門塵外之人,不應(yīng)致敬王者!笨芍^擲地有聲,凜然剛骨,力爭僧格的尊嚴與獨立。迫使篡位的桓玄,下詔書確立僧人不禮敬帝王的條制,自此便成為中國的規(guī)約。

    遠公志逾丹石,不畏權(quán)勢,心量廣大,惟道是從,保持著崇高的僧格形象。試以二例為證。其一,晉安帝自 江陵回京師,輔國 何無忌曾勸遠公在 江干候迎,遠公稱疾不行。安帝不特不以此為忤,反而來信安慰遠公,謂“知所患未佳,其情耿耿……法師既養(yǎng)素山林,又所患未痊,邈無復(fù)因,增其嘆恨”。其二, 桓玄征伐 殷仲堪,行軍經(jīng)過廬山,要遠公出虎溪一見,遠公亦稱疾不堪以行,絕不破例出虎溪去見賓客,桓玄只得自己入山。起初桓玄傲氣十足,不肯向遠公敬禮,哪知一見遠公的嚴肅神韻,不覺自然而然地致敬起來;感䥺枺骸安桓覛,何以剪削? ”遠公答云:“立身行道!被感Q善;感膯栯y基于《 孝經(jīng)》中“身體膚發(fā),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以此經(jīng)文非難慧遠“剪削”(剃發(fā))為僧的行為,置對手于“不孝”的地位。遠公“立身行道”的答語也出自《孝經(jīng)》,言簡意深,令桓玄十分佩服;感律胶髮ψ笥译S從說:像遠公這樣的人,實是我生平所未見過的,的確是個高僧大德!其后桓玄沙汰僧眾,特對他的僚屬說:“沙門有能申述經(jīng)誥,暢說義理,或禁行修整者,始可以宣寄大化。其有違于此者,悉當罷黜。唯廬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簡之例!边h公為此致書桓玄,廣立沙汰僧人的條制,桓玄悉皆遵從。由此可見遠公感化人之深。遠公具深厚的攝受眾生之婆心。 陸修靜乃異教學(xué)者,而遠公送過虎溪,不以人而棄其言。 陶淵明耽湎于酒,而與之交往甚密,欲其參加蓮社,簡小節(jié)而取其曠達。朝廷叛軍首領(lǐng) 盧循,遠公執(zhí)手敘舊,慈懷平等。足證遠公荷負至教,垂裕天人。祖師風范,高山仰止。

    道隆德盛,威神莫測

    遠公一生德業(yè) 隆盛,飲譽遐邇。許多外國僧人都說 震旦有菩薩大士應(yīng)化,經(jīng)常焚香禮拜,欽仰廬山。遠公本跡,吾人難以測度( 鳩摩羅什大師贊稱為東方護法菩薩),然其威神妙用之事相,亦足以感發(fā)人心。

    遠公率眾初抵廬山時,尋找創(chuàng)立寺宇的地方。一日與諸弟子訪履 林澗,疲息此地,群僧并渴,率同立誓曰:“若使此處宜立精舍,當愿神力,即出佳泉。”爾時,遠公以錫杖掘起,清泉涌出 ,因之構(gòu)筑堂宇。其后天嘗亢旱,遠公率諸僧轉(zhuǎn)《 海龍王經(jīng)》,為民祈雨。轉(zhuǎn)讀未畢,泉池中有物,形如巨蛇,騰空而去。俄而洪雨四澍,旱情緩解。以有龍瑞,遂名龍泉精舍。

    建造 東林寺之初,木材匱缺,遠公為此發(fā)愁,夜夢山神稟告:“此山足可棲神,愿毋他往。”當夜天空電閃雷鳴,風雨交加,殿前水池中,涌出許多上好的木材(出木池遺址尚存東林寺)。刺史桓伊大為驚訝,更加相信遠公是神僧,召呼百姓出工出力,建寺速度加快。因?qū)⒋蟮罘Q作神運寶殿。

    陶侃在 廣州作刺史時,一漁人見海中有神光,撒網(wǎng)至放光處,得金文殊像,上有“阿育王造”的字樣。陶侃以此金像送 武昌寒溪寺供養(yǎng)。后來,寒溪寺遭火災(zāi),殿寺全被焚毀,唯有金文殊像及其供像的殿堂得以幸存。陶侃移任江州作官后,派人迎請金文殊像,誰知金像抬上舟船便沉到水底,多次打撈,了無蹤跡。當時有民謠云: “(金像)可以誠至,難以力招!睎|林寺建成后,遠公至江上虔誠禱之,金像忽然浮出水面,遂恭迎金像至神運殿,另造重閣以供奉,并制文殊瑞像贊。

    遠公容貌威嚴,令人一見頓生敬畏之心。據(jù)傳記載:時有慧義法師,以強正自命,不肯服人,對遠公弟子慧寶說:“你們都是一班庸才,所以對慧遠推服得不得了。你們看我和他辯論!奔暗铰犨h公講《 法華經(jīng)》時,屢次欲提出問題來問難,終因心情戰(zhàn)栗,汗流浹背,一句也不敢問。另有謝靈運恃才傲物,一見遠公,肅然心服。足見遠公感格人心之威德。

    禮敬梵僧,移譯佛典

    東晉時代,佛法雖已不斷地傳入,然尚不完備,所以梵僧來華弘化者,仍然絡(luò)繹不絕。遠公感于法道有缺,曾派弟子法凈、法領(lǐng)等西行取經(jīng),得到諸多梵本佛經(jīng)。遠公遂于廬山置般若臺譯經(jīng),成為我國 翻譯史上私立譯場的第一人。

    遠公重視與梵僧大德交往,禮請他們弘法譯經(jīng),略舉數(shù)例:

    (一) 弗若多羅是專精《 十誦律》部的學(xué)者,曾與鳩摩羅什合譯《 十誦律》,不幸未譯完,就忽爾去世。遠公對此非?畤@,痛惜大法不能東來。后來,以律藏馳名的曇摩留支來到關(guān)中,遠在廬山的遠公即遣弟子 曇邕入秦,親筆致書曇摩留支,請他發(fā)心將未譯出的《十誦律》余分翻譯過來,曇摩留支受遠公的至誠所感,遂將弗若多羅未竟的部分譯出,成為我國第一部完整的比丘律藏。

    (二) 鳩摩羅什大師佛學(xué)精深,獨步閻浮,于 姚秦時代入關(guān), 大興譯場,學(xué)者云集,成為北方佛教的中心。遠公常常修書通好,殷殷致問,請教修證佛法過程中的疑難問題(其問答內(nèi)容具見《 大乘大義章》),表現(xiàn)出遠公作為一代祖師,心胸廣大,謙謹好學(xué)的風范,亦是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話。

    (三) 佛陀跋陀羅尊者,又稱 覺賢,北天竺迦毗羅衛(wèi)國(今 尼泊爾境內(nèi))人,釋迦族, 甘露飯王后裔。以精通禪律馳名,于義熙四年(408年)來到長安。覺賢三藏因被人指斥顯神通而見擯于北方,遠公特遣弟子曇邕入關(guān),替他們和解,由于覺賢不愿再回北方,便投奔遠公。遠公予以熱烈歡迎,邀他加入 蓮社,請他翻譯佛經(jīng),并以負責的精神致書國主 姚興,為覺賢解除了被擯的處分,恢復(fù)了覺賢的名譽。后來,覺賢又被邀到 建康道場寺,譯出《 華嚴經(jīng)》(晉譯六十卷)、《 僧祇律》等佛典13種共125卷,為大乘瑜伽學(xué)說東流開了先河。華嚴宗風的闡播,亦造端于覺賢的南下。南下的覺賢,所以有造于我佛教,其功仍在遠公。假定不是遠公的寬弘大量,覺賢雖懷大法也無由播揚。覺賢三藏終生不忘遠公的知遇之恩,遺囑圓寂后骨灰安放 東林寺,其舍利塔建在東林寺。覺賢是歷史上第一位葬在廬山的外國僧人。

    從上可見,遠公大師雖則是凈宗行人,然對大乘各宗各派的弘傳事業(yè),都以極大的熱情予以推動。這種為法的精神,表現(xiàn)出一代宗師的德操。

    啟建蓮社,上品往生

    遠公在廬山 東林寺結(jié)蓮社,率眾精進念佛,共期西方。鑿池種 蓮花,在水中立十二品蓮葉,隨波旋轉(zhuǎn),分刻晝夜作為行道的節(jié)制,稱為蓮漏。由于修行的理論與方法正確,蓮社123人,均有往生凈土的瑞相。遠公臨終預(yù)知時至,將一生三次見佛的事實告知弟子,制訂遺囑,依古禮露其形骸于 松林,與鳥獸結(jié)緣。至期果然安坐而化,上品往生。享壽八十三歲。

    遠公大師往生,道俗奔喪,絡(luò)繹不絕。四眾弟子不忍露骸松林,便奉遠公全軀葬于西嶺,治冢壘塔,謝靈運作碑文,以銘其德。后人在寺中圖畫遠公像,令人瞻仰。遠公大師德業(yè)廣被,自晉至宋歷代帝王謚號追薦多達五次。

    歷朝謚號

    晉安帝義熙年,謚廬山尊者,鴻臚大卿,白蓮社主。

    唐宣宗大中二年,謚辯覺大師。

    南唐升元三年,謚正覺大師。

    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謚圓悟大師。

    宋孝宗干道二年,謚等遍正覺圓悟 大法師。

    師從道安

    慧遠本姓賈,出身于仕宦家庭。他從小喜好讀書,十三歲時即隨其舅父令狐氏游學(xué)于許昌、洛陽一帶,讀了大量儒家、道家典籍! 高僧傳·卷六·釋慧遠傳》載,他“少為諸生,博綜六經(jīng),尤善《老》、《莊》”,致使當時的宿儒賢達,莫不嘆服他學(xué)識淵博。

    晉穆帝 永和十年(公元354年)慧遠二十一歲。當時,他仍志在儒學(xué),而政治動亂的東晉社會使他產(chǎn)生了避世思想,久懷隱居之愿。他打算遠渡江東,就學(xué)隱居豫章(今江西 南昌)的 范宣子。范宣子雅好經(jīng)術(shù)而拒絕作官,名重大江南北?墒沁@時正值石趙統(tǒng)治集團在 石虎殺后內(nèi)部矛盾激化,互相殘殺,東晉又連年北伐, 中原再度陷入極大混亂,南路阻塞,使慧遠不能如愿南下。當時,佛圖的大弟子釋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宣傳佛法。慧遠聽說后,便攜同弟弟慧持前往恒山,拜師求救。上山后,他聽道安講了《般若經(jīng)》,“豁然而悟”,嘆息說:“儒道九流,皆糠秕耳!”(《高僧傳·釋慧遠傳》)于是毅然與弟弟投簪落發(fā),開始了佛教僧侶的生活。

    在道安的弟子中,慧遠“厲然不群,常欲總攝綱維,以大法為己任”。他貧旅無資,連衣服也常常缺乏,可是始終堅持不懈,夜以繼日,刻苦學(xué)習(xí),精心思考。道安見他聰明勤奮,對佛教義理領(lǐng)會得非常深刻,常贊嘆說:“使道流東國,其在遠乎!”把佛教在中國廣泛傳播的希望,寄托在慧遠身上。慧遠師事道安僅三年,由于勤奮鉆研,學(xué)業(yè)優(yōu)異,便在二十四歲的時候開始講解《般若經(jīng)》。 般若學(xué)所宣揚的“實相”,即所謂超時空的本體,聽眾往往感到很難理解。有一次,一個聽眾對道安闡發(fā)佛法的論著《實相義》提出質(zhì)疑,慧遠援引《莊子》義作類比來解釋實相,使聽眾很快明了。從此之后,道安唯獨允許慧遠不廢俗書,可以引佛典以外的書籍來比附說明佛理。

    巧駁道桓

    晉哀帝 興寧三年(公元365年), 慕容氏侵擾河南,慧遠隨道安避難到了 湖北襄陽。當時,名僧道恒在荊州一帶宣揚般若學(xué)的“心無”義,影響頗大!靶臒o”義主張排除外界萬物對心的干擾,沒有否認外界萬物的存在。這在般若學(xué)其他流派看來,是對唯物主義的讓步,所以引起佛教界群起而攻之;圻h奉道安之命前往慰問正在患病的 竺法汰。竺法汰這時指使一個弟子去跟道恒辯難;圻h去后,也就席向道恒攻難。據(jù)《高僧傳·卷五·竺法汰傳》載:

    慧遠就席,攻難數(shù)番,關(guān)責鋒起。恒自覺義途差異,神色微動。塵尾扣案,未即有答。遠曰:“不疾而速,杼柚何為?”坐者皆笑。心無之義,于此而息。

    “不疾而速”,語出《 易·系辭》!拌惕帧,是織布機部件,杼即梭子,柚即軸子,引申為反復(fù)思考的意思。“心無”義主張心體“豁如太虛,虛而能知”,所以慧遠反駁說,既然“心無”能“不疾而速”,又何必苦費思索!慧遠巧妙地援引《 周易》駁斥道恒,使道恒一時無言以對。

    卜居廬山

    晉孝武帝太元三年(公元378年),前秦符丕圍困襄陽,梁州刺史 朱序留住道安不讓外出(后來被符丕送往長安)。道安便遣散徒眾到各地去傳教。臨行前,道安對弟子們一一給以誨勉,唯獨慧遠不蒙一言。慧遠跪在師前問道:“獨無訓(xùn)勖,懼非人例?”道安說:“如汝之人,豈復(fù)相憂?” 于是,慧遠等一行十余人告別了道安,南下荊州。從此,慧遠終生再也未得與師相見。

    之前,慧遠曾和同學(xué) 慧永相約,將來同去廣東羅浮山結(jié)宇傳道;圻h為道安所挽留,慧永就先走了。 途經(jīng)潯陽郡,慧永為郡人 陶范所留,住在 廬山北面陶范為他建造的 西林寺中。慧遠別師過江后,先住上明寺,接著便擬往羅浮山。到了潯陽,他見廬峰清靜,足以息心,便暫住進了這里的龍泉精舍;塾琅c慧遠是同門舊好,所以要求慧遠在廬山住下來。他找江州刺史桓伊商議,說:“遠公正要弘道,現(xiàn)在徒屬已廣,還會有更多的人來追隨。貧道我所棲偏狹,不足相處,怎么辦呢?”桓伊便在山的東面又專為慧遠建造了房殿。這就是后來成為南方佛教中心的著名的 東林寺。此寺處于 風景名勝地,加之慧遠精心布置,更顯得有些神風仙氣。正如《高僧傳》所載:“遠他創(chuàng)造精舍,洞盡山美,卻負香爐之峰,傍帶瀑布之壑。仍石壘基,即松栽構(gòu),清泉環(huán)階,白云滿室。復(fù)于寺內(nèi)別置禪林,森樹煙凝,石徑苔合,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氣肅焉!被圻h早在奉侍道安時就聽西域沙門說西域有佛影,到廬山后,向來廬山的罽賓禪師佛陀跋多羅和一位律學(xué)道士詳細詢問他們所親見的佛影情狀,并依此立臺畫像,銘刻于石。同時,命弟子道秉遠至江東,囑 陳郡享有盛名的大詩人 謝靈運制銘,以充刻石。傳說陶侃(東晉官員,歷任荊州刺史、廣州刺史、 征西大將軍、江州刺史等職)曾在廣州得阿育王像,送給了武昌寒溪寺。慧遠創(chuàng)建東林寺后,將此像也遷至廬山。他在這里居住了三十多年,直至往生。

    廬山東林雜詩

    崇巖吐清氣,幽岫棲神跡。希聲奏群籟,響出山溜滴。

    有客獨冥游,徑然忘所適。揮手撫云門,靈關(guān)安足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孰是騰九霄,不奮沖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東晉·慧遠

    匡正佛法

    慧遠卜居廬山之時,佛教在 江南已經(jīng)有很大勢力?墒欠鸾探顼L氣不正,佛法衰頹。尤其是一些上層僧侶,附炎趨勢,迎合時流,外言弘道,內(nèi)圖私利,競相奔走于權(quán)貴之門。有些甚至與最高封建統(tǒng)治者交通,竊弄大權(quán),傾動亂時;圻h目睹這種狀況,非常憂憤。在《與桓太尉論料簡沙門書》中,他尖銳地指出:“佛教陵遲,穢雜日久,每一尋思,憤慨盈懷!痹跐摼訌]山以后,他一面不入都邑,不仕王侯,身體力行,維護佛法,以自己高尚淳樸的德行為僧伽爭榮譽,樹楷模,一面積極提倡翻譯 佛經(jīng),宣揚佛教戒律,并努力用佛學(xué)來融合儒學(xué)和玄學(xué),為佛教在中國廣泛傳播,取得應(yīng)有地位作出了重大貢獻。

    慧遠在廬山居住三十多年,始終影不出山,跡不入谷,每送客散步,也只以廬山虎溪為界,他孜孜為道,務(wù)在弘法,是從事佛教活動最重要的時期。到廬山后,他看到當時南方佛經(jīng)很不齊備,禪法無聞,律藏殘缺,就派遣弟子法凈、法領(lǐng)等人遠度蔥嶺,尋求佛經(jīng)。這些弟子跋山涉水,歷盡艱辛,從西域帶回《方等》新經(jīng)二百余部,得以傳譯;圻h在廬山一直千方百計同各地名僧互通消息。晉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年),罽賓(在今 印度西北部)佛教小乘毗曇學(xué)大師 僧伽提婆南下廬山,慧遠便請他譯出了《阿毗曇心》和《 三法度論》。阿毗曇略稱毗曇,系小乘佛教一切有部的典籍,其教義主要是以我為無,以法為有(法,本指佛教教說、規(guī)范等,這里指包括物質(zhì)的、精神的一切事物和現(xiàn)象)。毗曇學(xué)約在東晉時始行中國。釋道安 曾大力贊助譯出有關(guān)論典;圻h繼承師業(yè),兼弘一切有部《毗曇》。當時和他同住廬山的著名佛教學(xué)者 竺道生等人也精于提婆的毗曇學(xué)。毗曇學(xué)風靡一時,是同慧遠組織譯經(jīng)和大力提倡分不開的。

    后秦弘始三年(401年),著名佛教翻譯家 鳩摩羅什(父籍天竺,生于 龜茲,即今新疆 庫車一帶)入居長安后,慧遠便向他致書通好,交流佛教譯本,并派遣弟子前往聽講問道。后來聽說羅什要回本國,他馬上作書,略問佛經(jīng)中數(shù)十條事,請為批釋。羅什一一作答,現(xiàn)存十八章,即所謂 大乘大義章;圻h對于佛教戒律也很重視。弗若多羅曾在關(guān)中翻譯《 十誦律》,未竟而逝。后來慧遠得知曇摩流支來中國帶來了這部佛典,就派遣弟子曇邕致書祈請,譯出了全本《十誦律》。《高僧傳·釋慧遠傳》評價說:“蔥外妙典,關(guān)中勝說,所以來集茲土(指江南)者,遠之力也!

    名重政界

    慧遠在廬山對佛教理論,繼續(xù)進行了深入研究,而且有所發(fā)揮,使佛教和政治進一步結(jié)合起來,推動了佛教的發(fā)展。他主張佛性之說,認為佛的精神實體是不變的,是永恒存在的,人們應(yīng)該把達到這一境界作為奮斗目標。佛教徒稱佛學(xué)是內(nèi)學(xué),把儒、玄叫做外道。而慧遠不僅精研佛學(xué),而且兼通經(jīng)學(xué)和玄學(xué),一身兼儒、佛、玄三家。他認為儒、佛、玄三家作為統(tǒng)治思想來講,立場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主張“內(nèi)(佛)外(儒、玄)之道,可合而明”,企圖以佛學(xué)為主,以儒玄為輔,達到會之有宗(佛),百家(儒、玄)同致的目的;圻h還極力倡導(dǎo)“彌陀凈土法門”,因此被后世凈土宗(也名白 蓮宗、蓮宗)僧人推尊為初祖。晉安帝元興元年( 402年),他約集信徒 劉遺民、 周續(xù)之(二人均是玄學(xué)家)、宗炳、雷次宗(二人均是儒家)等名士一百二十三人立誓,在精舍阿彌陀佛像前建齋,共期死后往生西方佛國極樂世界。在慧遠等人的提倡下,“凈土”法門在南方開始廣泛流傳。但是社會上流傳的所謂慧遠與十八高賢立白蓮社的說法,據(jù)現(xiàn)代著名 中國佛教史家湯用彤考證,純屬偽說。

    慧遠在廬山期間雖然堅決謝絕要他出山做官的一切請求,不介入政事,但是與當時政治上的重要人物卻有著廣泛的交游,也博得了上層 統(tǒng)治者的敬重,這為他傳播佛教的活動提供了很大方便,同時也保護了佛教。當時,東晉司徒 王謐、護軍 王默都對他表示欽慕,安帝甚至還向他致書問候,就連北方的后秦統(tǒng)治者姚興也對他致書殷勤,不斷贈送食物禮品和佛教法器;圻h同荊州刺史殷仲堪關(guān)系也很密切,殷仲堪曾到山上看望過他。后來,圖謀奪取王權(quán)的桓玄攻打殷仲堪,軍經(jīng)廬山,要慧遠出山相見。慧遠稱疾不出,桓玄只好親自入山去看他。在此之后,慧遠和桓玄有過多次書信往來。晉安帝元興年間,桓玄攻入 建康,殺死 司馬道子和 司馬元顯,掌握了全部朝政。他致書慧遠,詢問對于沙門不敬王者的看法,并下教令沙汰沙門。教令最后特別指出:“唯廬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簡之例!被圻h復(fù)書給桓玄,一方面承認佛教陵遲,問題嚴重,一方面又提出要尊重佛教徒本人的信佛愿望,并且要保護持有各種不同方法的虔誠信徒。他以自己崇高的聲譽和圓熟的政治手腕,終于使具有震主之威的桓玄聽從了他的意見。

    晉安帝義熙六年(公元410年),盧循率領(lǐng)十余萬農(nóng)民軍從廣州起兵北上,占據(jù)江州(今江西 九江)時,入山拜訪慧遠。慧遠與盧循的父親盧嘏同過學(xué),見到盧循后熱情相待,并高興地述說幼年往事。當時有的和尚勸慧遠說:“盧循為國寇,同他這樣交厚,難道不會引起朝廷懷疑嗎?”慧遠不以為然地說:“我佛法中情無取舍,這一點有識之士都了解,沒有什么可怕的!辈痪,盧循被 劉裕擊敗。劉裕率領(lǐng)軍隊追擊盧循經(jīng)過江州的時候,手下人告訴他說,慧遠與盧循交情很深。劉裕說:“遠公世表之人,必無彼此!庇谑桥扇私o慧遠送去一封信,表示敬意,同時還送給慧遠一些錢和米。

    留名千古

    慧遠于晉安帝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一說為417年),卒于廬山東林寺,享年八十三歲。他的著作被整理為十卷五十余篇,F(xiàn)存著作按類別有《 沙門不敬王者論》、《明報應(yīng)論》、《 三報論》、《沙門 袒服論》等論文四篇,有《廬山出修行方便禪統(tǒng)經(jīng)序》、《大智論鈔序》、《阿毗曇心序》、《三當度論序》、《念佛三昧詩集序》五篇序文,此外有書信十四篇以及一些銘、贊、記、詩等,主要收集在《 弘明集》、《廣弘明集》和《出三藏記集》中。

    慧遠生前德高望重,在佛教界有著非常大的影響。著名詩人謝靈運曾為他寫了一篇碑文《遠法師誄》。南齊僧人道慧讀了慧遠的文集,慨然嘆息,恨自己生不逢時,未能親見慧遠。為了實現(xiàn)夙愿,他和另一個僧人智順溯流千里,到廬山觀看慧遠的遺跡,在那里流連了三載才回去。

    故事一則

    遠公(慧遠高僧)住在廬山(東林寺)時,雖然年紀已經(jīng)老了,但講解談?wù)摲鸾?jīng),從不間斷。他的學(xué)生中有偷懶不用心的,遠公說:“照射在 桑榆間的夕陽之光(比喻年老),照理是照不遠的;但我希望 朝陽的光輝(比喻青年),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明亮!闭f罷,手拿經(jīng)書登上座位,教誨朗讀,聲音洪亮而流暢,言辭神色十分殷勤懇切,高材們對他更加肅然起敬了。

    祖師法語

    師云:念佛三昧者何,思專想寂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分,想寂,則氣虛神朗。氣虛,則智悟其照,神朗,則無幽不徹。斯二,乃自然之玄符,會一而致用也。又諸三昧,其名甚眾,功高易進,念佛為先。何者窮玄極寂,尊號如來。體神合變,應(yīng)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緣以成鑒,鑒明,則內(nèi)照交映,而萬相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聞見行焉。于是靈相湛一,清明自然,元音叩心,滯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與于此哉。所以奉法諸賢,咸思一揆之契,感寸陰之將頹,懼來儲之未積,于是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寢,夙興唯勤,庶夫貞詣之功,以通三乘之志。仰援超步,拔茅之興。俯引弱進,垂策其后。以此覽眾篇之揮翰,豈徒文詠而已哉!引

    凈宗祖庭

    東林寺在江西廬山西北麓。東晉太元十一年(386年),刺史桓伊為慧遠建;圻h于山中立般若臺,安彌陀三圣像,集道俗一百二十三人立誓,期生西方極樂世界,號為“蓮社”。宋時尊慧遠為蓮社初祖。寺東崗石室中有八角覆缽形慧遠塔。塔右方有石造圓竇、藏骨室。宋元以來,凈土宗成立,奉慧遠為凈土宗初祖。引

    弘化事跡

    大師自從道安法師受業(yè)以來,即以大法為己任,有感于江東地區(qū)經(jīng)典未備,律藏殘缺。居廬山后,即派遣弟子法凈、法領(lǐng)等遠越蔥嶺,西行求經(jīng)。而且只要聽說有梵僧來華,便殷勤請入山中咨教。

    晉孝武帝太元十六年(西元391年),北印度礓賓沙門僧伽提婆南游到潯陽,大師即遣弟子迎其入山,請譯《阿毗曇心論》四卷與《三法度論》二卷。并為此二論作序,明宗舉旨,大力提倡,遂開江東地區(qū)毗曇學(xué)之先河。

    東晉 隆安五年(西元401年),迦毗羅衛(wèi)國佛陀跋陀羅及其弟子慧觀等入廬山,大師亦請其譯出《修行方便禪經(jīng)》二卷。此部禪經(jīng)按不凈觀、慈悲觀、因緣觀、數(shù)息觀和界分別觀等五種觀想,將禪修之法作了較為系統(tǒng)而全面的介紹,較之早期安世高、鳩摩羅什所譯傳的禪法要顯得更為完善。

    此外,大師對于律藏經(jīng)典也頗有研習(xí)。梵僧曇摩流支入關(guān)中時,曾應(yīng)大師之邀,將姚秦時弗若多羅譯傳未盡的說一切有部之《十誦律》補譯完整,使之成為善本。以上只是舉其數(shù)端而已,沒有列明的還有很多!秲敉潦ベt錄-慧遠》一章中有云:“所有經(jīng)律,出諸廬山,幾至百卷!庇捎诖髱煂τ谧g經(jīng)事業(yè)推波助瀾所表現(xiàn)出的顯著成就,梁代釋僧佑在《出三藏記集-慧遠傳》中贊嘆道:“蔥外妙集,關(guān)中勝說,所以來集茲者,遠之力也!苯o予大師很高的評價。

    慧遠大師,自身雖歸心凈土,然對于其他經(jīng)教,也都滿懷熱忱地推廣弘傳。東晉隆安五年(西元401年),西域 龜茲國(今新疆庫車一帶 )高僧鳩摩羅什法師被迎請到長安,大師早聞西域羅什法師通經(jīng)達教,故派使者致書問候,信中有說:“是故負荷大法者,必以無執(zhí)為心;會友以仁者,使功不自己。”羅什法師亦早聞東土慧遠之名,在回函中大為贊嘆:“經(jīng)言,末后東方當有護法菩薩,紿哉仁者!善弘其事。夫財有五備:福、戒、博聞、辯才、深智。兼之者道隆,未具者疑滯,仁者備之矣!”此后十余年中,大師常致函請教經(jīng)中大乘深義。羅什法師也都歡喜地為之解答,彼此皆以誠善之心,相互切磋學(xué)修心得。后來,大師根據(jù)與羅什法師的交流,著有《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并《羅什答》二卷。后改名為《大乘大義章》流通于世。

    東晉安帝義熙元年(西元405年),羅什法師在長安譯出了百卷巨著《 大智度論》。當時后 秦國主姚興也特意遣使送論往廬山東林請大師作序。大師認為此論卷數(shù)眾多,文繁義隱,不易研習(xí),經(jīng)過深入探研后,將之加以刪節(jié),成《大智論鈔》二十卷,并撰序文。另外,大師曾造《法性論》二卷,闡述泥洹常住之義理,送與羅什法師過目,羅什法師看了以后,給與高度評價,贊嘆說:“邊方未見大經(jīng),便暗與理合”。又有《盧山集》十卷遺憾的是《法性論》已散失未傳后世。此外大師的另一部名著是《沙門不敬王者論》,該論共有五篇,專門針對晉室要臣桓玄所提出的“一切沙門對皇家王者盡敬”說而撰寫。桓玄極為欽佩大師的為人,所以在決議之前,先去信廬山征求大師的意見,于是大師便寫下了這部名著。大師在論中,事理并舉,情理結(jié)合地作了詳明而又懇切的問答,提出了“袈裟非朝宋之服,缽盂非廊廟之器,塵外之容不應(yīng)致敬王者”的觀點,使得桓玄只好作罷。此番問答在中國佛教史上留下極為深遠的影響。桓玄非常仰慕大師的德行,一次在過訪潯陽時曾致書請大師歸俗從政,但被大師以堅正之辭回拒了。后來,桓玄下令甄別沙門加以沙汰,命令其屬下:“沙門有能伸述經(jīng)詣?wù),暢說義理或禁行循整者,足以宣寄大化,其有違于此者,悉皆罷道。”唯因尊崇大師,“以廬山為道德所居,不在搜簡之列!

    正因大師德高望重,所以在傳播佛法的過程中,得到了東晉當時各方統(tǒng)治勢力的支持,江州剌史雖歷屆不同,但都和大師結(jié)交甚好。西元392年,殷仲堪任荊州剌史時,曾上廬山拜會大師,共論《易》體。西元399年,桓玄滅殷仲堪于荊州,也曾往廬山面會大師,討論《孝經(jīng)》。西元405年,劉裕與何無忌(何鎮(zhèn)南)等誅殺桓玄后,何無忌本人也親臨廬山慰問大師,之后又作《難袒服論》與慧遠商量沙門袒服一事,何無忌以為《老》《禮》諸典中,均明“右”為“兇”“喪”之義,而沙門以右袒“寄至順”“表吉誠”,有悖于中土之名教禮制;圻h大師作《沙門袒服論》給予解釋說道:沙門之所以右袒,是從形象上方便于將沙門與俗人加以區(qū)別,并有利于沙門脫離世俗名教禮制的限制而安心出家修道。這符合佛教的禮制與教條。論中說明從外相上來說,佛家與名教儒家是有差別,但最終目的二者是一體的。所以內(nèi)外禮制雖然不同,但是“內(nèi)外之道可合”。這一理論將儒家名教的政治理論,佛家的濟世思想,以及道家的出世學(xué)說作了相互協(xié)調(diào),有利于當時朝野接納佛教思想,為來源于異域的佛教,能更好地在中土大地生根發(fā)芽,茁壯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chǔ)。

    大師幼時即“博綜六經(jīng)”,文學(xué)基礎(chǔ)深厚。居廬山數(shù)十年間,也常詠詩作偈以遣閑。大師的詩集《 廬山東林雜詩》及《報羅什法師偈》、《萬佛影銘》等文,不但文筆空靈,辭藻也很精美,具有較高的文學(xué)價值。還有《妙法蓮華序》、《廬山出修行方便禪統(tǒng)經(jīng)序》、《念佛三昧詩集序》和《辨心識論》等,也顯露出美妙的文筆底蘊與高深的佛學(xué)修養(yǎng)。其中大師撰有兩部專門探討輪回報應(yīng)說的論著 --《明報應(yīng)論》與《三報論》,論中提倡的“神不滅論”“善惡有報”等觀點,具有鮮明的中土佛教特色。此外,尚有一些序、贊、論、詩、銘、記、書信等,大多收集在《出三藏記集》、《弘明集》、《廣弘明集》、《大唐內(nèi)典錄》和《高僧傳》中。

    慧遠大師門下弟子多達百余人,性情各異,學(xué)修不一,多才多藝者不乏其人。有善應(yīng)講席者如:其弟慧持,深受晉衛(wèi)將軍瑯玡王司馬冶之敬重,曾應(yīng)豫章太守之邀請,講《毗曇》《法華》二經(jīng)。又曾到建康( 南京)參!吨邪⒑(jīng)》的譯文;有修戒行禪者如:法安,于新陽(今 甘肅秦安縣東南)建道場,弘化一方,后來入蜀,深受當?shù)厣姿瞥;有著書立說者如:慧觀,撰有《法華宗要序》、《辯宗論》、《論頓悟漸悟義》、《十喻序贊》及諸經(jīng)序等。并且善習(xí)戒律,尤精《十誦》;有通經(jīng)達教,志專凈業(yè)者如僧濟等;有善工技藝者如:慧要,惜廬山無刻漏以報時,便于山泉池中,制作十二葉芙蓉,隨順流波自然轉(zhuǎn)動,以定晝夜六時,片刻無差。據(jù)傳他曾制木鳶能飛百步。此外,原是苻秦衛(wèi)將軍的曇邕,自師慧遠以來,十余年間,長途往返于廬山與長安之間,為慧遠與羅什作信使。廬山與長安兩地遠隔,又值多事之秋,二位高僧能夠聲氣相通,互論經(jīng)教,全賴此人之力。還有道祖、僧徹、曇順、道汪等,皆為有修有學(xué)之士。在輔佐慧遠大師弘經(jīng)演教,住持佛法,或自行化他諸多方面,都展示出非凡的德能,極為生動地豐富了 東晉佛教的內(nèi)涵。

    慧遠大師在他自身修持及弘傳“觀佛”、“念佛”凈土教法上有著顯著成就。自身修持得力,在澄心系念中,證得念佛三昧,臨終示往生相得生凈土。在《凈土圣賢錄》慧遠一章中有如是記載:“義熙十二年(西元416年)七月晦夕,于般若臺之東龕,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佛告遠曰:u2018我以本愿力故,來安慰汝,汝后七日,當生我國。’”之后大師對侍立兩旁的弟子法凈、惠寶說:“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睹圣呤相,今復(fù)再見,吾生凈土必矣!”果然事應(yīng)其言,于八月六日端坐入寂;圻h大師以親身經(jīng)歷,驗證念佛可生凈土之不虛,感召后世依從凈土教理,信愿念佛求生凈土之僧俗人等,不計其數(shù),而依法修持得生極樂者亦難枚舉。彌陀凈土之信仰日后能夠得以廣泛地流行,凈土一教得以日益興盛,實出于慧遠大師之功。大師一生志心弘教,德感朝野,晉安帝義熙年間,帝室下詔賜號“廬山尊者”“鴻臚大師”及“白蓮社主”。基于慧遠大師對佛教作的巨大貢獻,及其對后世的影響,得到數(shù)朝帝王追封謚號,也可謂是在情在理。

    史籍記載

    考諸史籍,有依凈土經(jīng)典修持,祈求往生凈土者,是始于東晉潛青山竺法曠(西元327-402年)。而關(guān)于彌陀凈土經(jīng)典,如《無量壽經(jīng)》、《 阿彌陀經(jīng)》、《般舟三昧經(jīng)》和《念佛三昧經(jīng)》等,早在漢末即已譯出,之后也有異譯不斷面世!陡呱畟鳌肪砦逯姓f竺法曠:“每以《法華》為會三之旨,《無量壽》為凈土之因,常吟詠二部,有眾則講,獨處則誦!庇謺x時 支遁(西元314-366年)也著有《阿彌陀佛像贊》一文,說明彌陀信仰早已有之。但是西方凈土的信仰成為一體系,并能上升為東晉當時的學(xué)問僧和朝中 士大夫等上層人士信奉,則始于慧遠大師于廬山集眾結(jié)蓮社,可以說是慧遠大師掀起了修學(xué)彌陀凈土法門,求生極樂世界的風潮,且直接影響著后世無數(shù)的學(xué)佛者,為凈土一宗奠定了不拔之基。

    凈土宗沿至今世已歷十三祖,但觀其列位,并無他宗那樣明顯的嫡系師承,而都是后世凈業(yè)學(xué)人推舉而成。如此而言,慧遠大師之所以被追認為凈土宗初祖,的確是名至實歸,堪為凈土之先驅(qū),后學(xué)之楷模,其萬世景仰之德行將永遠昭垂史冊。

    有詩贊曰:

    不出廬山種白蓮,修觀立社集群賢。

    圣容三睹金池上,知與彌陀大有緣。

    又贊曰: 蓮社開端接后人,翕然緇素總來親。

    十年三睹怦嚴相,定作金臺上上身。

    TAGS: 佛教 教育 佛學(xué) 高僧 宗教人物 歷史人物 教育書籍
    名人推薦
    • 敬懿皇貴妃
      敬懿(獻哲)皇貴妃(1856年7月2日--1932年2月3日),赫舍里氏,滿洲鑲藍旗人,知府崇齡女,生于咸豐六年六月初一(1856年7月2日)。她身材苗條,冰...
    • 徐鐵人
      徐鐵人,內(nèi)地實力派男演員,畢業(yè)于中央戲劇學(xué)院。塑造著各色人物的盡職藝人。電視劇《中國血》中“前園真圣”的扮演者。徐鐵人還有一個重要身份:“...
    • 楊鐮
      楊鐮,男,1947年2月生,遼寧遼陽人,教授,1975年畢業(yè)于新疆大學(xué)。1975~1981年在新疆烏魯木齊六道灣煤礦工作。1982年至今在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文學(xué)研...
    • 艷銘杰
      艷銘杰,著名評劇女小生,艷派創(chuàng)始人。原名魏桂蘭。1933年生于錦州市郊區(qū),幼年隨著父親在戲班里經(jīng)?淳﹦、評劇、梆子等戲,使她漸漸喜愛上了評劇...
    • 余靖
      余靖(1000年~1064年)北宋官員,慶歷四諫官之一。本名希古,字安道,號武溪。[1] 韶州曲江(今屬廣東韶關(guān))人。天圣二年進士。歷官集賢校理、右正...
    • 管樸學(xué)
      管樸學(xué),(1968-)山東濰坊人,1989年畢業(yè)于曲阜師范大學(xué)美術(shù)系,獲學(xué)士學(xué)位。現(xiàn)任山東藝術(shù)學(xué)院副教授。作品多次參加國內(nèi)外美展,曾在香港、臺灣等地...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