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吳步韓(1798—1866) 郯城縣曹莊(今屬臨沭縣)人。進(jìn)士出身。曾任望都知縣。
著有《七十二硯齋集》《山房棄余草》等數(shù)十卷。藏書數(shù)萬卷,法帖數(shù)百種,書畫
百余幅,端硯百余方,印章以千計,金石古玩不計其數(shù)。
守孝三年間,常寄情于家鄉(xiāng)山川名勝之間,著文賦詩,臨貼寫字。其中為家鄉(xiāng)命名而作的“曹莊八景”詩,更成為傳世之作。服孝滿,改授兗州府學(xué)教授。
步韓一生仕途多艱,唯從事教育時間較長。任望都知縣時,修小蓮池書院,結(jié)交當(dāng)?shù)匚娜藢W(xué)士,曾培養(yǎng)了大批學(xué)子。
步韓才思敏捷,善辯健談;詩、詞、歌、賦、文均有很深造詣,少時即蜚聲齊魯淮海間,成年后為人作文無不揮筆立就。某年清廷派官員李竹坡視學(xué)山東,李瀏覽步韓部分作品后,稱其為“東省第一才子”。
對于步韓的文才,張寶信在《吳小巖先生傳》一文中稱:“館海州,嘗為人作觀風(fēng)文,一日成十七藝,觀者咋舌。所作詩、古文辭,靡(3)不升古人之堂而嚌(4)其 胾(5)。工書法,好臨《爭座位》帖。為人作字,不錄成文,或駢或散,或詩詞,信筆為之,以盡其紙為度!
更使張寶信欽佩的是,步韓先生為人至孝,為官清正廉潔。張在“吳傳”中曰:“先生敦孝友,事父惟謹(jǐn)。母徐太宜人早世,浮厝(6)之。及登第,始卜喪,焚黃墓門,恨母不及見,淚坌涌不能聲。距母之卒十有九年矣。姊三、弟一,常以清俸分潤之。卒之日,家無余財,不數(shù)稔(7),門可張羅矣!”
步韓著述甚多,除早期的《七岌山房棄余草》之外,還有《七十二硯齋集》、《小作小題偶存》、《蟲吟小草》、《讀蟲吟》等數(shù)十卷。其中,《蟲吟小草》2卷,黃石集中丞為刊布于粵東。步韓本人尤愛藏珍,藏書數(shù)萬卷,法貼數(shù)百種,書畫百余幀,端硯百余方,印章以千計,金石古玩不計其數(shù)。惜后因世亂,其著作、收藏逐年散失,惟有張寶信為之重編的《七十二硯齋集》等流傳至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