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背景
沈氏,源出有二:一是出自姬姓,周文王第第十子聃季;一是出自哶姓,楚之王公,此源與今固始相關。《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都邑地》寢下按語:“時為沈尹者,莊王之子公子貞也,靈王時有沈尹射,平王時有沈尹赤,詔王時有沈尹戍,惠王時有沈尹朱。邑本名寢,楚人因取之于沈,遂謂之沈,至光武帝時改名固始!睗h至晉,河洛仕族沈氏有沈彌、沈勁、沈仲、沈麟等。
沈世紀乃漳浦、詔安(含今東山)以及粵東潮州沈姓之祖。其子沈壑,官拜御史諫議大夫。后裔分布在閩南、粵東、臺灣及東南亞等地。臺灣有關資料云:沈姓將佐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在福建安家落戶,其子孫散居龍溪、漳浦、南靖、長泰、詔安等地。詔安南詔猶存有沈氏祖廟,祀開漳功臣武德侯沈世紀。祠廟有聯:“威鎮(zhèn)南詔光輝千古,祈山靈侯萬壽無疆!薄拔涞煜颊拈_十邑,德垂梅圃祝華崶!迸_灣嘉義縣沈厝寮,為詔安縣沈姓楸公派移民所辟墾,現今居住此地的仍是祖籍詔安的沈姓子孫(沈世紀的后裔)。臺灣沈氏人口有10余萬人,大多數祖籍在詔安縣。詔安沈姓播遷臺灣以南部為眾,北部次之,中部又次之。各縣市分布之大致狀況——楸公派:臺南縣新營鎮(zhèn)、鹽水鎮(zhèn)、下營鄉(xiāng)、新化鎮(zhèn),嘉義縣鹿草鄉(xiāng)、下潭村、東石鄉(xiāng)、梅山鄉(xiāng)、番路鄉(xiāng)、沈厝寮、江西村,苗栗縣后龍鎮(zhèn),臺北縣鶯歌鎮(zhèn),基隆市四腳亭;椿公派:云林縣斗南鎮(zhèn)、土庫里、碑麻里、大東里,宜蘭縣頭城鎮(zhèn)、五結鄉(xiāng)。此外還有桂公派分布于臺北縣淡水鎮(zhèn),桃園縣大溪鎮(zhèn)、楊梅鎮(zhèn)等。其中“新營沈”人多勢盛、枝葉繁茂,為著今已繁衍子孫多達3000余人。
沈世紀的后裔子孫另有一部分于明末清初至民國間從龍溪、漳浦、南靖、長泰及粵東移居入臺。沈氏家族不論歷史上還是現代都出了不少名人。尤其在開墾臺灣,保衛(wèi)臺灣的歷史上留有不可磨滅的一筆。臺灣的沈氏后裔,每年都會定期到云林縣斗南鎮(zhèn)泰安宮祖廟祭謁開漳始祖武德侯沈世紀。
生平簡介
唐總章二年(669年),奉唐皇之命同戎衛(wèi)左郎將為德將軍陳政(陳元光之父)入閩,粵,泉,潮平蠻,時公已48歲,公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所向披靡。儀鳳二年丁丑陳政卒。元光(18歲)襲父軍職,勇公又輔助元光平蠻僚。為漳州的建制立下汗馬功勞。
重拱四年(688年)公因積勞成疾與世長辭,同異姓兄弟李伯瑤合葬在漳州天寶峰山。
祖妣尤氏妙嘉(世紀之妻),生一子名叫壑,祖妣被敇封為一品夫人。
至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追封公為“殿前親軍副指揮威武輔美上將軍”淳佑間(1241年)加封武德侯,并賜聯“平蠻滅寇贈武德護國開漳輔圣王”,時隔500多年,南宋王朝能追認加封,足見公之功績偉大。
公入閩后,讓遼漢人民安居樂業(yè),繁衍子孫至今一千三百多年,沈氏子孫遍布閩,粵,臺,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達數十萬人,為懷念祖德宗功,子孫立廟建祠,春秋二祭,代代相傳。
傳
唐開漳大將軍、武德侯沈世紀,原名彪,在平定“蠻獠嘯亂”戰(zhàn)斗中,身先士卒,所向披靡,戰(zhàn)功顯赫。唐高宗贊其神勇,特賜名為“勇”,故后人又叫他沈勇或勇公。但是在海峽兩岸,在東南亞諸國,在他遍布海內外的眾多裔孫和信眾之中,人們則普遍地尊稱他為“沈祖公”、“武德侯”,以至于之第十子聃季公的裔孫。西周分封諸侯,聃季被分封于沈國,沈國位于今河南省東南部一帶,故后世聃季的裔孫便以沈為姓。傳至沈世紀,有的說已歷四十八世,有的說已有五十多世,但沈世紀的高祖是清楚的:他便是南朝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古四聲(平上去入)的發(fā)現者沈約。沈世紀是江南吳興地區(qū)沈成龍公的第三子。他出身在一個世代書香的門第,自幼聰明好學,長大后書劍天涯。他相貌英偉,身材魁梧,喜騎高頭大馬,貫用開山鐵斧,他器量宏深、武藝高強,喜怒不形于色,是那種“天下有大勇者”,人們都喜歡與他交朋友,而他與河南光州固始之陳政、李伯瑤、歐哲等人尤為友善,情如兄弟。故入籍于河南光州固始縣。
沈世紀初為河南案牘吏,參與州縣管理,多有功績。后因邊疆多事,他即毅然投筆從戎,成為陳政麾下一員勇將。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年),陳政受命率領河洛府兵計三千六百多人、戰(zhàn)將一百二十三員“前往七閩與百粵交界綏安縣地方,相視山原,開屯建堡,靖寇患于炎荒,奠皇恩于絕域(見唐高宗《詔陳政鎮(zhèn)故綏安縣地》詔書)!鄙蚴兰o受命為八個分營中一個分營的主將,并榮任先鋒官之職。在萬里征程之中,在毒蛇猛獸橫行、瘟疫蚊蟲肆虐的蠻荒之地,他身先士卒克盡職守,始終不負使命。昔為州縣吏時,他能愛民如子,今為營將子,他總是身先士卒,隨時隨地認真探訪民情地理,逢山開路,遇水結筏搭橋,奮勇當先,不避艱難險阻。
當時之南方蠻獠由于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普遍仍以采集或漁獵經濟為主,根本無法保持穩(wěn)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需要經常遷徙,因此常要侵犯久居該地從事穩(wěn)定農業(yè)生產的漢族移民的利益,和漢族人民發(fā)生嚴重的沖突。而蠻獠一經叛亂,皆又極端野蠻兇殘且至難降服。為了盡量減少殺戮,“奠皇恩于絕域”,沈世紀學習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裝神弄鬼”,每次臨戰(zhàn),他都要選拔精兵強將,自己和將校都帶上兇神惡煞般的鐵面具,而參戰(zhàn)士兵則一律以鍋底黑灰涂面,這樣一支隊伍突然出現在作亂的蠻獠面前,使眾蠻獠皆大驚失色而無所措手足,或奔逃或束手就擒。在兵困九龍嶺之時,他協助李伯瑤率將突圍往中原搬救兵;在魏太夫人率領援兵來解圍后,他首先率師“結筏渡江",進抵柳營江;他指揮軍隊先后取得攻取五營寨、鵝穴寨、扶搖寨、岳山等等戰(zhàn)役的勝利;而后即率師進駐云霄、南詔,在西林、在火田,在星羅棋布建設起來的“唐化里”,他披荊斬棘,休整軍隊,收容流亡,開墾農田,傳授先進農業(yè)技術,發(fā)展生產,補充軍需。隨軍南征的沈世紀夫人尤氏,亦像陳政夫人司空氏等隨營將校家屬一樣,積極參加日常的行軍作戰(zhàn)和勞動生產。南征之時,許多主官及將校都牽家?guī)Э诙鴣。如陳政就有九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即陳元光)俱南來,李伯瑤有十三個兒子,就有十一個兒子參加開漳戰(zhàn)役。而沈世紀只有夫人尤氏隨行,他只有一子一孫俱在長安,此后二十年,他們因軍備繁忙,似乎再沒有與兒孫有任何相聚的時空與信息。如果不是五百年后他們的第十八世孫廷輔公又到福建來,他們幾乎沒有一個裔孫留在這塊他們?yōu)橹⊙獖^戰(zhàn)的南方熱土上。他們是所有全心全意獻身于開漳偉業(yè)的河洛兒女的杰出代表!
唐高宗儀鳳二年(公元677年),陳政因操勞過度病逝于軍中,其子陳元光繼承父職,沈世紀竭誠地擁戴他。每次重大戰(zhàn)役,他都積極參與運籌;每臨戰(zhàn)斗,他仍身先士卒,沖鋒陷陣。他還曾與陳元光一起日行數百里,兩次入粵解圍破敵。經過一、二十年的千辛萬苦,用盡奇謀善計,恩威兼施,剿撫并舉,終于取得平叛戰(zhàn)役的根本性勝利,數十個“唐化里”的建設也漸成規(guī)模。社會經濟生活已逐步走向穩(wěn)定、正常。
公元686年漳州被批準建州,沈世紀被授予司馬分營將,分鎮(zhèn)南詔堡。688年他病逝于任中,葬于天寶峰山下。開元四年(716年),唐玄宗敕建威惠廟,祀陳元光及開漳諸將,漳浦西廟碑記有詞贊其:“年甫冠,奇謀善策,喜怒不形于色,恩威大著于遠,傾心下士,士多歸之!彼未镜v年間,朝廷先后念其前功,先后追封沈彪為威武輔牖將軍、加武德侯;娶妻尤氏,敕封妙嘉夫人。漳州府志謂:“沈世紀開漳功臣,亦名將也。”
墓
1.營將沈世紀墓
沈世紀墓位于漳州薌城區(qū)天寶峰山(今天寶后寨村),為開漳六營主將沈世紀與李伯瑤合葬墓(李伯瑤墓另一種說法是在薌城區(qū)浦南鎮(zhèn)渡東村虎仔山)。酒殿暨花屏擺手雕刻精致,墓前有石獅一對,氣勢雄偉大方。
2.同安開漳武德侯沈世紀佳陵
世紀公佳陵位于廈門翔安區(qū)風景優(yōu)美的馬巷軍嶺山(土名臥牛頭山)上,古墓坐西向東,墓碑呈半圓形,高約79公分、長約136 公分。正面由于風雨斑駁,已不見有任何文字。墓的屏墻高約60公分,為三合土結構,墓前筑有三級土質拜埕,風格簡練古樸,仍基本完好縣東城武魁沈大鵬立石董事欽命布政使銜福建分巡興泉永等處海防兵備道延為出示嚴禁事光緒二十八年三月十七日據安溪縣拔貢生沈登云增生沈國箕沈衍慶貢生沈錫梅沈登晨晉江縣生員沈榮華沈榮椿詔安縣舉人沈綱武進士沈瑞舟生員沈毓英沈瑞祥沈瑞麟抱告沈有光赴轅呈稱切云等二世祖考諱勇公銜唐尚書左仆射加封武德侯鎮(zhèn)國將軍自唐葬在馬巷軍嶺山土名臥牛頭坐辛向乙兼戌辰東由穴心丈量至大路為界計一十二丈五尺西由穴心丈量至外分水為界計一十三丈五尺南由穴心丈量至外砂大石為界計二十五丈北由穴心丈量至園岸為界計五丈五尺四至勒石自唐歷宋元明至今仟有余年矣譜志分明歷年巡視祭獻承管無巽礙分支閩粵泉漳等郡子孫散居第恐世遠年湮祖墳為遠巡視難周照顧不及附近山棍或射利起見或盜作虛堆或盜采山石以及縱放牛馬豬羊任意踐踏種種戕傷云等到墳祭掃觸目傷心思欲弭患不如請示勒石以杜弊端而垂久遠合亟相率聯名粘圖匍匐懇乞恩準出示曉諭勒石以安幽墳而杜后患生死沾德切叩等情計粘圖說到道據此查該處墳塋既四至分明立有界石豈容濺占毀傷除呈批示外合行出示嚴禁為此示仰該處附近居民人等一體知悉爾等須知前項墳墓界址分明嗣后不得占界盜葬并采取山石以及縱畜踐毀情事倘敢故違一經訪查或被告發(fā)定即嚴拏懲辦其各凜遵毋違特示”
曉諭
右仰通知
沈大鵬敬立
注:此告示在墓前右側半坡目前存在部分文字已被破壞根據同安沈氏族譜補添(宋體為原文,行楷為補添)
相關內容
在閩南和潮汕地區(qū),凡沈氏聚族而居的村莊,幾乎都建有武德侯祠。甚至在泰國、新加坡和臺灣等地,因僑居那里的沈姓很多,也分別成立了沈氐宗親總會和各地分會。各宗親總會和分會無不修建沈氏宗祠—一武德侯祠以作四時崇祀之所。其規(guī)模最大,也最有氣派的,當首推沈氏開閩潮的發(fā)跡地詔安縣城了。
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是武德侯壽誕。這一天,凡居住閩南、興梅、潮汕地區(qū)的沈姓村莊,都要舉行大型慶;顒印R驗樵t安有“沈半縣”之稱,單是詔安縣城內的沈姓人家,也無法在同一天共聚一堂舉行慶典。所以,自農歷六月三十日開始,各聚姓而居村落,便以人口的多少來決定慶典的先后。輪到的那天,便到武德侯祠抬圣駕出游。詔安城內,萬人空巷,盛況空前。精壯小伙子抬著圣駕,前有鑼鼓開元光,是陳元光的得力助手。他梟勇善戰(zhàn),又有謀略。廣東土寇陳謙聯合閩南少數民族首領雷萬興等圍攻揭陽,守將告急,沈世紀和陳元光長驅入潮救援。平亂之后,建置漳州,沈世紀授司馬分營將之職,專門駐扎在南詔(今詔安)!墩闹葜尽份d:“沈世紀,開漳功臣,乃名將也。”沈世紀落籍詔安,為閩、潮沈姓開基祖。潮汕大部分沈姓人家是從詔安遷移過來的,可算是沈世紀的嫡系子孫。潮汕沈氏立武德侯祠(廟)崇祀他,實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那么,沈世紀是什么時候受封武德侯的呢?又為什么會從陳元光的一名部將而上升為神祗呢?
事情是這樣的:“嘯亂”平定之后,高宗皇帝論功行賞。沈世紀800里長驅入潮解了揭陽之圍,在戰(zhàn)斗中,他揮刀入敵陣,所向披靡,連斬數將,而后入城救援,真有“勇冠三軍”之威。高宗聽了陳元光的匯報后,當場為沈世紀賜名“勇”。所以沈世紀又名沈勇。
高宗皇帝命宮中起舞作樂,并要沈勇當眾表演《將軍破陣舞》。沈勇領旨,當即身穿鎧甲,臉罩鐵面具,于殿前舞蹈起來。在雄壯的唐樂聲中,沈勇的舞姿動作再加上凜烈怪異的藝術造型,越發(fā)顯出陽剛威武的形象。高宗連聲叫好一高興,當殿封他為“護國右將軍”。沈勇來不及脫下鐵面罩,便當即跪下受封。因這一句“謝主隆恩”,沈勇罩在臉上的鐵面具就再也脫不下來了,他從此就由血肉凡軀蛻化成神祗了。當然這只是傳說。
唐宣宗年間,皇帝敕封沈勇為“殿前大將軍”武德侯,F在潮汕各地的武德侯祠(廟),一般塑有沈世紀的“武裝圣像”(戴鐵罩)和“朝服像”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