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李彩云(1908-1937年)1908年出生在甘肅 臨洮縣 城關鎮(zhèn)。1926年在 甘肅省立第一中學讀書,當時在國共合作北伐時期, 馮玉祥在 五原誓師,參加國民革命軍,彩云在蘭報名參軍,入 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騎兵隊學習。
在這支由共產黨人 劉伯堅主持 政治工作的軍隊中,他受到革命的薰陶,畢業(yè)后即投身 北伐戰(zhàn)爭,歷任排長、副連長。隨部隊編入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
1931年12月,參加 董振堂領導的“ 寧都起義”,在中國工農紅軍五軍團第五軍任團長時,加入 中國共產黨,并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
1936年9月,紅四方面軍長征到甘肅南部時,他被任命為 紅四方面軍獨一師師長兼抗日救國軍第二路司令。
1937年,西路軍重新組建騎兵師,他 任紅九軍騎兵師參謀長;奉命由 靖遠渡 黃河西征,并參加了 山丹、 高臺、倪家營等地的血戰(zhàn)。率部分人馬進入 祁連山打游擊,決心不怕任何困難和犧牲, 去延安找黨中央。
由于在當時形勢混亂,西路軍被圍剿后陷入重圍,被 王樹聲、 杜義德錯殺。
人物生平
李彩云是甘肅重要革命烈士之一,1908年生于甘肅省 臨洮縣洮陽鎮(zhèn),在 南街小學畢業(yè)后,去 蘭州省立第一中學讀書。
1926年投筆從戎,考入馮玉祥創(chuàng)辦的國民革命軍第二軍官學校騎兵隊學習,隨軍參加了北伐戰(zhàn)爭,曾任第二十六路軍連長。1931年12月參加了著名的寧都起義,二十六路軍被改編為 紅五軍團,李彩云被任命為營長,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走上了真正的革命道路。
1932年7月,李彩云隨紅五軍團到 粵北 南雄參加 水口戰(zhàn)役。在毛澤東、董振堂等親自指揮下,先在水口以東截擊粵軍第四師,接著又參加了水口大戰(zhàn)。李彩云英勇無畏,身先士卒,指揮全營英勇殺敵,戰(zhàn)功卓著,戰(zhàn)后提升為團長。1934年10月,由于“左傾”錯誤,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共中央率紅一方面軍長征,李彩云時任紅一方面軍紅五軍團訓練科長。1935年6月,紅一、四方面軍在 四川 懋功會師,紅五軍團編入紅四方面軍,10月到達川西北地區(qū),成立大金省軍區(qū),李彩云任軍事部長,隨后被任命為 金川省軍區(qū)司令,兼任獨立第一師師長。1936年8月紅軍北上到達甘肅南部,李彩云被任命為甘肅省抗日救國軍第二路軍 司令員兼甘肅獨立師師長,受命在 岷縣、 渭源、臨洮等地開展擴紅工作,幫助建立地方 蘇維埃政權,動員廣大青年參加紅軍,在短時間內獨立師就發(fā)展到2000多人。在此期間,他還派出一支部隊佯攻臨洮縣城,積極配合了紅四方面軍的行動。
1936年10月,紅四方面軍離開洮州(今臨潭)、岷縣、渭源、臨洮后,總部決定李彩云帶500名新兵編入紅五軍。10月下旬,紅軍三大主力在 會寧會師后,紅四方面軍奉命率紅五軍、紅九軍及紅三十軍共21000人,從靖遠西渡黃河,進行西征(后改名“西路軍”),為實施“打通國際路線”,開辟“ 河西革命根據(jù)地”的戰(zhàn)略任務,踏上了悲壯的征程。西路軍進入 河西走廊,即遭到“馬家”軍閥優(yōu)勢兵力的圍攻,李彩云此時擔任紅五軍司令部訓練科長,他積極收集敵情,研究敵軍作戰(zhàn)特點,提出了打騎兵的戰(zhàn)術要訣,對打敵騎兵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成為董振堂軍長的得力助手。1937年元月1日,紅五軍攻占了 高臺縣城,三天后“ 馬家軍”及反動民團開始圍攻紅軍,20日凌晨敵人破城而入,紅五軍 指戰(zhàn)員與敵展開激烈巷戰(zhàn),幾乎全軍覆沒,李彩云等少數(shù)同志跳城突圍,回到了西路軍總部所在地 臨澤縣倪家營子。
1937年2月,為了增強部隊的機動性,西路軍總部決定重建騎兵師,任命杜義德為師長,李彩云為參謀長,成為紅軍中最早組織指揮騎兵的 領導人之一。2月底,西路軍在倪家營子受到馬家軍的圍攻,傷亡甚巨,突圍時兵力不足,彈藥奇缺,李彩云協(xié)助杜義德指揮騎兵浴血奮戰(zhàn),掩護總部率部轉移到 臨澤三道柳溝。3月,西路軍在受到敵人優(yōu)勢兵力的圍攻,遭受嚴重傷亡,被迫撤入祁連山中繼續(xù)與追來的敵軍苦戰(zhàn),總部決定把剩余的1000余名紅軍,分編為3個支隊,分散游擊,設法回 陜北去。騎兵師與紅九軍余部編為右支隊,由王樹聲指揮,向東轉移,又被敵人多次沖散,6月間剩余9人從 民樂縣以南的一個山中走出祁連山時,熟睡中的李彩云被自己人槍殺在祁連山下,造成冤案,時年29歲。
李彩云將軍沉冤半個世紀后,1985年中共甘肅省黨史委的同志在征集研究西路軍史料時被發(fā)現(xiàn)。甘肅省委、省軍區(qū)、 張掖地委、臨洮縣委黨史部門十分重視,把李彩云作為甘肅黨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進行研究,并積極調查核實后,向中央提交了為李彩云平反的報告。李彩云的親屬也多次向中央領導呈訴。
中央軍委十分重視這起冤案,立即組織調查,先后找了17位老紅軍了解情況,查閱西路軍史資料,終于撥開了歷史的濃霧,弄清了事實真相。
李彩云當年的戰(zhàn)友、東海艦隊航空兵副司令員李新國將軍等為平反提供了珍貴的材料。
1992年5月初, 李先念主席親自作了批示后,5月13日和7月10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和國家民政部追認李彩云為革命烈士,并向李彩云的親屬頒發(fā)了《革命烈士通知書》和《革命烈士證書》。
新華社、《 人民日報》、《 共產黨員》、《黨的建設》等報刊都刊登了追認李彩云為革命烈士的消息和他的革命業(yè)績, 秦基偉、 伍修權、 黃火青等十六位中央、省委領導同志題詞,對李彩云烈士光輝的革命業(yè)績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和深切的懷念。李彩云烈士的傳略被編入《中華著名烈士》、《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人物志》、《中國共產黨革命英烈大典》、《 紅軍長征大典》等書。
1996年9月,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時,中央電視臺拍攝大型電視紀錄片《再說長征》,按照拍攝內容的需要,中央電視臺軍事部長征攝制組、編導 郭嶺梅女士(著名詩人 郭小川女兒)邀請李彩云烈士的嗣子 李景春、侄兒 李瑞麟、臨洮縣委副書記于彥鵬去 北京與原 蘭州軍區(qū)司令員杜義德會面。
杜義德深有感觸的說,李彩云對 中國革命是有貢獻的,是熱愛共產黨的。李彩云同志的冤案遲遲沒有平反澄清,這是我一生惟一做錯的一件事,今天我寫了“懷念李彩云同志,實事求是”,就是為李彩云同志平反。座談后,杜老為原縣委副書記于彥鵬題寫了“長征萬歲”,在李彩云親屬帶的書上題寫了“李彩云同志永垂不朽”,并合影留念。
2001年6月,中共臨洮縣委、縣人民政府在 岳麓山 烈士陵園修建了李彩云 烈士紀念碑。李彩云烈士是隴原大地哺育的優(yōu)秀兒子,他的不朽革命業(yè)績將永載史冊,他的名字將永遠銘刻在人民的心中。
被害經過
1937年3月13日,紅九軍剩余的300多人和騎兵師剩下的100多騎兵,編為右支隊,由西路軍副總指揮兼九軍代軍長 王樹聲等率領,沿祁連山深處向東跋涉。
由于連續(xù)行軍打仗,部隊過于疲勞,不少戰(zhàn)士騎在馬背上睡著了。天蒙蒙亮的時候才發(fā)覺部隊前后失掉了聯(lián)系,只剩下王樹聲代軍長和騎兵師師長 杜義德、參謀長李彩云、作戰(zhàn)科長 李新國(建國后任 東海艦隊司令員)及其他幾個干部和警衛(wèi)員、通訊員,共24人。
輾轉跋涉中, 李新國和李彩云常走在一起,因為他倆原來都在一 方面軍紅五軍團。1935年夏,四方面軍在 川北會師后黨中央和 張國燾那場關于北上還是西撤的路線爭議,在一、四方面軍的廣大指戰(zhàn)員中都留下了程度不同的陰影, 毛澤東等率一、三軍團8000余人,組成 抗日先遣隊,先行北上到達陜北;原屬一方面軍的五、九軍團,編入以四方面軍為主的左路軍,被張國燾挾制,滯留川北一年,北上 會寧會師后,又奉命西進河西走廊,組成西路軍。因此,李新國和李彩云,對張國燾 (當時人稱張主席),頗有埋怨情緒……要不是張國燾,他們早就跟 毛主席他們到陜北了。所以,兩人在言談話語中,免不了對張主席 (國燾)有些非議。王樹聲、杜義德聽到這些怨言和議論,很不舒服,因為張國燾長期在川陜根據(jù)地,在四面軍中還是很有威信的。王樹聲、杜義德長期在四方面軍工作,當時對張國燾自然也是敬佩的。
因此。他們對議論張國燾的李彩云和李新國便有所戒備,嚴酷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告訴他們,思想的不一致,有時會導致生命的危險。
王樹聲他們到 甘肅民樂縣境 東固一帶一個離山口十幾里的山溝里。大家燒米湯喝了,分頭找避風的地方休息,準備當夜出山口,橫越河西走廊,到北山然后向東穿越沙漠,東渡黃河,繞道 寧夏回陜北。
李新國躺在一塊避風的 石崖下,李彩云躺在他附近。不遠處,王樹聲和杜義德在那里擦拭手槍,李新國和李彩云沒管那么多,倒下便睡著了……
“砰!砰”!震耳的槍聲把李新國從睡夢中驚醒。他睜眼一看,附近的李彩云已躺在血泊之中!
不遠處,王樹聲、杜義德手槍還提在手中。
李新國嚇得面色蠟黃,剛想要問,王樹聲搶先對他說道:“我們擦搶走火了,沒有你的事”!
李新國便默默地起身,和幾個警衛(wèi)人員把李彩云掩埋了。
沉冤昭雪
李彩云遇害一事,李新國作為目擊者曾經在 延安整風期間提出過,卻沒有得到回應,反而影響了王樹聲、 杜義德和他的關系。這點在 董漢河的《西路軍沉浮錄》中說的很清楚。李新國的回憶西路軍的文章關鍵部分始終不提這段往事,直到1980年在和董漢河說起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時還心有余悸的告訴董說:“不要公開發(fā)表,更不要外傳。”
王樹聲、杜義德兩人對隨意槍殺李彩云更是 三緘其口,而一向以所謂的公正示人的紅四方面軍總指揮等人也是一律不談(徐向前作為西路軍總指揮也是不了解實情,1937年3月經組織命令徐向前和陳昌浩撤離,從此和西路軍失去聯(lián)系,6月李彩云被殺),李彩云這位三十年代就參加革命的烈士的家屬在解放后居然長期不知道烈士的去向。據(jù)《 甘肅經濟日報》記載:“李彩云將軍沉冤半個世紀后,1985年中共甘肅省黨史委的同志在征集研究西路軍史料時被發(fā)現(xiàn)。
甘肅省委、省軍區(qū)、張掖地委、臨洮縣委黨史部門十分重視,把李彩云作為甘肅黨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進行研究,并積極調查核實后,向中央提交了為李彩云平反的報告。李彩云的親屬也多次向中央領導呈訴。中央軍委十分重視這起冤案,立即組織調查,先后找了17位老紅軍了解情況,查閱西路軍史資料,終于撥開了歷史的濃霧,弄清了事實真相——李彩云當年的戰(zhàn)友、東海艦隊航空兵副司令員李新國將軍等為平反提供了珍貴的材料。
1985年10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 總政治部干部部的處長溫云是 ( 三點水加“是” ) 同志來蘭州,在了解了李彩云冤死一事后,向中央軍委寫信反映,總政遂向住在北京的杜義德同志了解過,杜義德同志承認,李彩云是王樹聲和他錯殺的。
1992年5月初,李先念主席親自作了批示后,5月13日和7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和國家民政部追認李彩云為革命烈士,并向李彩云的親屬頒發(fā)了《革命烈士通知書》和《革命烈士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