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會田誠,1965年出生于日本新瀉,作品在繪畫、雕塑、漫畫、小說和藝術裝置方面均有涉獵,被稱為“日本現(xiàn)實的報道者”。會田誠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入行以來,其作品中對美少女、日本、美國、歷史、傳統(tǒng)、漫畫、戰(zhàn)爭、工薪階層、美術、教育以及日本實現(xiàn)明治維新以來的近代以及戰(zhàn)后經(jīng)濟高度增長的日本社會和政治經(jīng)濟、和由此產(chǎn)生的圍繞大眾文化及藝術的社會體系等,帶著批評的視點進行描畫。同時,他的作品經(jīng)常顛覆日本社會體系集體且無意識秉持的觀念、態(tài)度與習慣等,以圖畫赤裸裸地呈現(xiàn)日本社會的禁忌、復雜性、真實感受與矛盾。為此,會田誠的作品能同時給觀賞者強烈的不適和喜悅,可以說他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自成一體,無人能出其右。
作品介紹
上世紀90年代,會田誠和奈良美智、村上隆等人一起,進入藝術界視野,但年齡略小。這批藝術家成長于日本戰(zhàn)后重建和經(jīng)濟起飛時代,深受動漫等大眾文化影響。紐約人對他的印象,主要來自惠特尼美術館2003年的一個集體展。當時會田誠提交了一幅很有挑釁性的作品——畫面上,一隊“二戰(zhàn)”時期的日本戰(zhàn)斗機,沿8字型航路,轟炸曼哈頓的摩天樓群。在“9·11事件”過去還不到兩年,美國人對這幅畫的觀感可想而知。
其《切腹女子高生》,頗受美國媒體熱議。這是一幅用丙烯原料印制在膠片上的版畫,畫面中央是一個身著校服的女中學生,高舉武士刀,蓄勢待斬,就像《追殺比爾》中栗山千明飾演的少女殺手。在她身后,一弧彩虹自血霧中噴薄而出,四周,是幾個年貌相仿的女孩,或剖腹,或自刎,一面嗲嗲地擠眉弄眼。畫面中心這個姑娘,則是幫她們斬首速死的介錯人。
開始以為這是一種蘇珊·桑塔格所說的camp作風,同時表達對于傳統(tǒng)武士道的戲謔態(tài)度。但隨后讀到會田誠本人的介紹,說上世紀90年代,他在東京涉谷車站一帶,見到一伙游蕩的女中學生,蹲在地上,好像集體自殺,于是來了靈感。他要用這些女孩的形象,隱喻日本在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自殺。當時經(jīng)濟泡沫破滅不久,日本國內(nèi)自殺率急劇上升。那也是“校女”(kogal)亞文化流行的時期,很多年輕婦女穿起學生短裙,笑臉側歪,松垂的針織護腿用特制襪膠固定在小腿上,書包上掛著皮卡丘或Hello Kitty玩偶。總之,就像高橋留美子的漫畫書里那樣,楚楚堪憐,非!翱ㄍ垡痢薄
會田描繪的“卡哇伊”形象,更像出自一個宅男的蘿莉控想象。他直到讀高中的年紀還在尿床,而這也是他對周圍女生著迷的年歲。這讓他備感挫折。他后來成為藝術圈的壞小子,或許就和這種挫折感有關。他時有驚世駭俗、嘩眾取寵的舉動,包括在行為藝術中,裝扮成本·拉登,還在面前堆滿清酒瓶子。
通過會田誠筆下反復出現(xiàn)的虛擬暴力和死亡,不難想見,日本有些人仍然掙扎在戰(zhàn)敗的恥辱感,以及西方技術文明帶來的不適感中。
作品風格
作品既繼承了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精致感,又是對于當代社會的反應,會田誠用最合適的技巧去實現(xiàn)他的思考,作為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日本前衛(wèi)藝術家,會田誠絕對繼承了日本暴力美學基因。他的作品大都以少女為主角,戰(zhàn)爭、暴利、色情怪誕、蘿莉控、酒、反藝術等行為都是這些少女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的角色扮演,和村上隆一起,會田誠是“新日本主義”的代表人物。
下架風波
2015年7月,會田誠創(chuàng)作的一件影像裝置作品因諷刺首相安倍晉三的歷史觀,慘遭東京當代藝術博物館“下架”。理由是“兒童不宜”。會田誠展覽的這些作品中,會田“假扮”安倍發(fā)表演講的一件影像裝置作品似乎是這次“下架事件”的導火索。作品中,會田稱自己扮演了“一名自稱日本首相的男子”,他用蹩腳的英語向中國、韓國以及其他遭受日本侵略的亞洲國家致以“真誠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