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蚤有聲名
裴頠出身魏晉時期的著名士族“河東裴氏”。他為人有雅量而見識高遠,通古博今,從小知名于世。晉武帝下詔讓裴頠襲爵,遭到他的堅意辭讓,武帝不許。
太康二年(281年),征召為太子中庶子,遷為散騎常侍。晉惠帝即位,轉(zhuǎn)任國子祭酒,兼右軍將軍。當初,裴頠兄之子裴憬?jīng)]有官爵,裴頠陳述其先祖功勛,賜爵為高陽亭侯。
平叛有功
元康元年(291年),楊駿將要被殺時,楊駿黨羽左將軍劉豫,陳兵于門前,遇到裴頠,問太傅楊駿在哪里?裴頠騙他說:“剛才在西掖門遇到太傅,他坐著素車,帶著兩個隨從往西邊去了。”劉豫說:“我到哪里去找他?”裴頠說:“應到廷尉!眲⒃ヂ犃伺犷Q的話,遂離開楊駿而去。隨即有詔讓裴頠代替劉豫兼左軍將軍,屯兵萬春門。楊駿被殺后,裴頠因功當封武昌侯,裴頠請求封給裴憬,惠帝竟封給裴頠次子裴該。裴頠又向晉惠帝陳請,裴憬本是嫡子,應襲巨鹿郡公爵位,先帝恩旨讓我襲爵,辭讓而不準。武昌侯應是我所受,特請求轉(zhuǎn)封裴憬。裴該當時已娶了公主,故惠帝不聽。
完備禮樂
裴頠遷至侍中。當時天下暫時安寧,裴頠上奏請修建國學,將經(jīng)書刻于石碑。皇太子讀書開講明義,陳酒饌祭祀先師孔子,飲宴祭祀射箭各種禮儀,都很有秩序。又令荀藩實現(xiàn)其父荀勖的遺愿,鑄鐘鑿磬,完備郊廟朝會時的禮樂制度。裴頠博學多聞,兼通醫(yī)術(shù)。
上表直言
荀勖修訂音律及度量衡時,得到一把古尺,比當時所用尺子短四分多。
裴頠上書說:“應改革各種度量器具,若不能全部改革,可先改太醫(yī)用的衡器。稱藥物有差錯,就會與神農(nóng)、岐伯定的用藥標準不符。藥物的輕重,差一分一兩就大不相同,可以致人死命,為害尤深。古人壽命長,今人壽命短,未必不是這個原因!边@個意見終于沒有被采納。
樂廣曾經(jīng)與裴輎清談,欲以理說服裴頠,然而裴頠談論內(nèi)容豐富廣博,樂廣笑而不能對。世人以為裴頠是言談之林藪。
裴頠因賈后不喜歡太子,上表直言,請求提高太子生母謝淑妃的位號,又上奏增設(shè)護衛(wèi)東宮的后衛(wèi)卒吏,提供三千士兵,于是東宮宿衛(wèi)兵共萬人。后遷為尚書,侍中官職不變,又加光祿大夫。每授予一個職務,裴頠未嘗不殷勤辭讓,有時上表上疏十余次,博引古今成敗的事例以成文,讀者莫不寒心。
憂心朝政
裴頠深憂賈后亂政,與司空張華、侍中賈模商議欲廢賈后而立謝淑妃。張華與賈模都說:“皇上自己無廢黜賈后之意,如我等專斷行事,皇上內(nèi)心不以為然。且諸王血氣方剛,賈后朋黨,必有異議,恐怕災禍一觸即發(fā),那時身死國危,也無益于國家社稷!迸犷Q說:“公所考慮的確有道理。但賈后昏聵,無所忌憚,不久將使天下大亂,這該怎么辦呢?”張華說:“你們兩個當下還為賈后所信任,可在其左右殷勤以禍福相勸戒,可望不要出現(xiàn)太悖理的行為。幸而天下尚為安寧,可以過幾年悠閑日子!边@個計劃遂被擱置。裴頠早晚勸說姨母廣城君,使她告誡賈后要像對待親生子一樣對待太子。有人勸告裴頠說:“你有幸能在宮內(nèi)外盡情說話,可直陳己見,如意見不被接受,則可以病為由而退隱。這兩條如不趕快行動,就是再上十次表,大難也難以避免了!迸犷Q慷慨嘆息良久,竟沒有這樣做。裴頠后來遷為尚書左仆射,侍中官職不變。他雖是賈后的親戚,然而德望素高,四海之內(nèi),無人說他因親戚關(guān)系而晉升,而惟恐他不居高位。不久皇帝又使裴輎專任門下事,裴頠堅決辭讓,皇帝不聽。
上書勸諫
裴頠上書說:“賈模剛?cè)ナ,又讓我接替此職,這就滿足了外戚的愿望,是顯示用人偏私的舉措;实塾H族哪有能力自保,他們只知道依靠親戚攀援不放。然而漢代二十四個皇帝,只有孝文帝、光武帝、明帝不重外戚,他們的外戚才得以保全,也不是這些外戚特別賢良,而是因為他們處在安全的地位。昔日魯國的穆叔不辦越禮的宴樂,我也不敢接受超出常規(guī)的詔命!庇稚媳碚f:“咎繇為虞之謀士,伊尹為商之宰相,呂望輔周,蕭何張良佐漢,皆建樹功業(yè),光被四極,澤及嗣君,咎單、傅說、祖乙、樊仲,亦有中興之功。這些人或發(fā)現(xiàn)于鄉(xiāng)鄙,或提拔于民間,豈不是崇尚才德的舉動,才使這些朝代達到盛世之美嗎?遍觀近世,不能仰慕古代尚賢之風,沉溺于近侍之情,多用后妃親族,以致天下不安。漢朝疏廣勸誡太子不宜以舅氏為官屬,前人以為是知禮。況朝廷為何一定要取用外戚,即使是親疏才德相等,還應該先用疏者,以表明朝廷用人特別公平,漢世不用馮野王,就是例子!北沓噬弦院,皇帝又特下詔開導,敦促其上任。當時陳準之子陳匡、韓蔚之子韓嵩同在東宮侍奉太子,裴頠進諫說:“建立東宮,是為了儲備帝王之才。與太子交游接觸的,必須選拔英俊人物,成年有德之人。陳匡、韓嵩年幼柔弱,不懂做人之道立身之節(jié)。東宮應是體現(xiàn)少年早成的表率,而今有童子侍從的名聲,不是垂范遠近的正大之理!表獞烟颖粡U時,裴頠與張華苦苦爭諫而惠帝不聽。裴頠深深憂慮當時風俗放蕩,不尊儒術(shù)。何晏、阮籍在世人心目中名望很高,口談玄虛,不遵禮法,倚仗當權(quán)者的寵信,白吃俸祿,無所事事;至于王衍之類的人,聲譽太盛,位高勢重,不以世務為己任,互相仿效,世風衰敗,于是著《崇有論》以闡釋當時的弊端。王衍之徒,交互進行對裴輎攻擊駁難,但都不能使裴頠屈服。
壯年被害
趙王司馬倫諂媚巴結(jié)賈后,裴頠很厭惡他。司馬倫多次請求官職,裴頠與張華堅決不許,因此深為司馬倫所怨恨。司馬倫又暗地圖謀篡位,欲先除掉朝中有德望的大臣,就趁廢賈后的時候,把裴頠也殺了,終年三十四歲;莸蹚臀缓,追復裴頠本來官職,以卿禮改葬,謚號為“成”。讓他的兒子裴嵩嗣爵位,任中書黃門侍郎。
主要作品
裴頠有文集十卷,(《唐書經(jīng)籍志》,《隋書》注作九卷),今已佚。
裴頠“患時俗浮虛”,著《崇有論》。又著《辯才論》,對古今精義都進行了辯析解釋,此文未完成而裴頠遇害。
主要成就
哲學思想
首先,裴頠認為,總括萬有的“道”,不是虛無,而有“有”的全體,離開萬有就沒有獨立自存的道,道和萬有的關(guān)系是全體和部分的關(guān)系。他的觀點有力地批駁了“貴無”派認為萬物背后有“道”、萬有背后有“無”的唯心主義觀點。
其次,他主張,世界萬物是互相聯(lián)系、互相依賴的,并不需要有一個虛無的“道”來支持,萬有并不以“無”作為自己存在的條件。裴頠深刻闡述了宇宙間萬事萬物的客觀性、外部條件的客觀性、事物法則的客觀性以及人們必須按照客觀規(guī)律辦事等基本原理。 再次,萬有最初的產(chǎn)生都是自本自生,萬有既然是自生的,則其本體就是它自身,“無”不能成為“有”的本體。他說:“夫至無者,無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體有,則有遺而生虧矣;生以有為己分,則虛無是有之所謂遺者也!痹谂犷櫩磥,萬物的本體就是事物自身的存在,萬物皆因“有”而生成,不能從“無”而派生。同時他又認為,“無”是“有”的喪失和轉(zhuǎn)化。
最后,他認為,“無”不能對事物的存在和發(fā)展起積極作用,只有“有”才對事物的發(fā)展變化起積極的影響。他說:“心非事也,而制事必由于心,然不可以制事以非事,謂心為無也;匠非器也,而制器必須于匠,然不可以制器以非器,謂匠非有也!币簿褪钦f,心靈和實踐是兩碼事,不能認為心是無的。工匠不是器物,但是,制造器物必須依靠工匠。
裴頠認為,《老子》的主旨在于通過對“本”的強調(diào),提醒人們不要離本逐末。但是后來魏晉時期的責無論者背離《老子》的本來宗旨,“遂闡貴無之議,而建賤有之論”,“深列有形之敝,盛稱空無之美”,玄風愈煽愈熾,于是整個社會盛行清談之風,背離社會現(xiàn)實。裴頠認為按照貴無賤有的論斷,必然取消倫理價值。
學術(shù)主張
在學術(shù)上,裴頠信奉《老子》、《周易》,屬于“正始之音”的清淡名士流派。所謂“正始之音”,即指曹魏正始年間玄學清談之風,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其內(nèi)容,正象顧炎武《日知錄》中所說,“乃其棄經(jīng)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視其主之顛危,若路人然!源酥螅傁嘧媸!钡珡呐犷Q本人來看,他還很關(guān)心西晉的治亂,不能說不頗主之安危。但這并沒有影響他在學術(shù)上的信仰。 究其原因,就是,當時的名士崇尚老莊,—方面是崇尚老莊放達自然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崇尚《周易》、《老子》中的理辨思想,所以有人說“正始之音”,實質(zhì)上是“理賭”,即理辯,是很有根據(jù)的。裴頠也是善于理辯的名士,當時的人就將他與王衍相比,也說明了這一點。
個人影響
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對于官職的薦舉,很大程度上以名士的品評為標準。裴頠對當時人也多所品評,舉薦他們擔任了一定官職。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能夠這樣做還是很可貴的。同時,他與當時的名士都有廣泛的交往,對今人研究魏晉學術(shù)思想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家庭生活
父親:裴秀
兄弟:裴浚
妻子:王氏(出身瑯琊王氏,竹林七賢王戎之女)
侄子:裴憬
兒子:裴嵩、裴該。裴頠的兩個兒子裴嵩、裴該,司馬倫也想把他們殺掉。梁王司馬肜、東海王司馬越認為裴頠父親裴秀有功于王室,配食太廟,不宜使后嗣滅絕,以此勸說司馬倫,故二子得免于死,被貶徙到帶方。但尚未啟程,司馬倫即敗死,故二子途中被召回,最后皆死于寧平城屠殺。
人物評價
賈充:頠才德英茂,足以興隆國嗣。
周弼:頠若武庫,五兵縱橫,一時之杰也。
御史中丞周弼見到他感嘆道:“裴頠像一座武庫,各種兵器齊全,是當世的豪杰。
史書記載
《晉書·卷三十五 列傳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