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趙子允(1937~2004): 山東人,畢業(yè)于西安地質學校,后函授畢業(yè)北京地質學院,地質 高級工程師。涉足 戶外探險四十余年,在新疆享有“沙漠王”、“ 羅布泊活地圖”、“生命羅盤”等“ 榮譽稱號”,大家平日都親切地稱之為 趙工。2004年9月27日,趙子允因車禍不幸遇難,終年67歲。2007年,趙子允被追授為中國 當代徐霞客,當時在這10名選舉出來的獲得當代徐霞客榮譽稱號的人中,他是唯一一名已經離世的人,而 這一天距離他去世已經有3年了。
文章節(jié)選
大漠中的史前文化:石器
文/趙子允
死亡之!死敻纱笊衬F(xiàn)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海沙。無垠的沙丘連綿起伏,如大海中的怒濤,這里沒有水,也沒有生命……
誰能想到,她確實有過燦爛的過去,史前時期人類已在此繁衍生息。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有城池村莊,水多草茂,五業(yè)興旺,欣欣向榮,曾經孕育了璀璨的西域文化豐富的絲路文明。"中英塔克拉瑪干沙漠探險隊"告別了被沙漠掩埋的漢唐時代的迂彌國(拘彌),精絕國,睹貨邏故國向古且末國進軍,我們高興的進入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疆界,駝隊穿越過一片白色的沙漠后,在一塊平展的河湖相沉積的粘土粉砂層上休息并午餐,駝隊安閑的臥下,有幾峰東張西望,期求著一塊施舍的餅干;有的伸長脖子,貪戀的嗅著人們水壺中的飲水。我無意中發(fā)現(xiàn)一塊黑色石頭,在這片黃色世界中特別明顯而刺眼,職業(yè)感使我檢起觀察,其質為黑色燧石,周邊均有打擊的痕跡和剝離的斷口,經過十幾分鐘的尋找,在沙山四合的這塊平地上,采到一百多件石器,經有關專家鑒定,是細石器時期制品,這種打制的細石器其時代晚于粗石器而早于磨制細石器,估計跑今一萬年左右。石料為單一的黑色燧石,質地細膩均一,硬而脆,除見有較大的料石外還有很多燧石核、石杵、刃片、石鐵、石刀、刮削器、柳葉形石箭頭、單脊細石葉、雙脊細石時、發(fā)卡形細石葉。為間接打擊法加工出來。其打擊器(追)為原始的花崗巖卵石、沙漠無石山,其石料均源于南部的昆侖山區(qū)。石器散布區(qū)見有圓形的房基痕跡。由于時間緊迫午餐后駝隊就出發(fā)了,沒時間詳細考察,但從人地理古氣候變化可以推論遠古時代大漠腹地有著豐富的資源可供人類利用,無疑,這里在細石器時代一度是人類活動和聚集的中心,他們發(fā)明了弓箭,過著原始的狩獵生活。在采到的石器中石鏃占很大的比重,弓箭已成為當時人類必備的工具和武器以靠弓箭獵取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弓箭的發(fā)明需要長期積累的經驗和發(fā)達的智力,當時肯定此區(qū)古村落的興起,而且水草茂盛,森林密布,鳥語花香,動物成群。
由于大自然的災變,終斷了人類文明史的延續(xù),因此該點沒有發(fā)現(xiàn)陶器、銅器混存的現(xiàn)象,人類生存期比較古遠。"死亡之海"早在萬年之前就有古人類生息,并延續(xù)到歷史時期,人類的活動歷史悠久,人類退出沙漠僅是漢唐后期。塔克拉瑪干沙漠,原是一塊富饒而古老的土地,遠古時代的塔克拉瑪干,不僅適合原始人類生存,而且很有可能也是人類的一塊發(fā)祥地。
相關文章
一生充滿爭議的“沙漠王” ——趙子允
文:袁芳
趙子允生前是新疆地礦局的一名高級工程師,在新疆從事野外地質工作40余年,足跡遍布天山、阿爾金山、昆侖山、吐魯番盆地、柴達木盆地等。退休后,憑借自己多年的野外知識和經驗,他從事上了沙漠科探特種導游這一職業(yè),為此在業(yè)界贏得了許多綽號:"沙漠王"、"瘋教授"、"趙大爺"、"羅布泊活地圖"、"拼命三郎"、"生命羅盤"。
我參加工作幾十年 從沒提過級
一九五八年五月,剛剛從西安地質學校畢業(yè)的趙子允千里迢迢來到新疆地礦局區(qū)域調查隊報到。最初他被安排到地礦局機關負責保管礦石標本,枯燥的工作使年輕的他感到志向受挫,7天后,就主動要求調到了條件艱苦的野外勘探隊。這份野外工作一干就是四十余年,期間他和他的勘探隊為國家發(fā)現(xiàn)了大量礦藏,對許多無人區(qū)的環(huán)境進行了精確測量,自己并發(fā)表了大量論文。一九八八年,全國第一次評定專業(yè)等級,只有中專學歷的趙子允憑借出色的工作成績晉升為高級工程師,當時在地礦局眾多候選人中獲得這一殊榮的只有三人。然而,無論工作如何賣力,成果如何卓著,趙子允工作的幾十年里一直只是名普通的野外勘測隊長。對此,有同事說他個性太強,做事我行我素,不討領導喜歡,所以就算有成績也一直被壓制著。
九四年,57歲的他退休以后,時逢國內外對新疆科考與探險熱的興起,憑借自己多年對新疆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特征的熟悉,精力充沛的他又踏進特種導游這一行,在新疆廣袤的沙漠中展示自己另一面的才能,并隨之開始聲名大噪。
然而,新的的角色并沒有改變趙子允我行我素的個性,業(yè)界不少人對他依然是毀譽參半:有的說他當領隊收黑心錢;但有的說他那么熱心,貢獻的是自己幾十年經驗的積累,作為向導收點錢難道不應該嗎?有的說他當向導太不負責任,盡找破車作為交通工具,不把別人的命當命;但反方則說他只是向導,找車本來就不是他的工作,熱心幫了忙難道還有錯?類似的爭論一直伴著他,從來沒有停止過。
我什么動物都獵來吃過,什么動物都不喜歡
上世紀60年代,我國處于3年困難時期,趙子允當時正在新疆地質大隊工作,終日奔波于荒原沙漠之中。那時候每月定量的二十九斤還要節(jié)約出兩斤愛國糧 ,只剩下二十七斤;還有就是一個人一月二兩清油,沒有肉沒有副食。這點糧食對于常年奔波于野外年輕的趙子允和地質隊同事來說半個月都不夠,無奈之下,他們有時只有靠野外打獵來充饑。在建立在野駱駝保護區(qū)前,趙子允為了生存,曾經獵殺過比大熊貓還珍稀的野駱駝;建立野駱駝保護區(qū)的過程中,由于斷糧 ,趙子允兩次獵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鵝喉羚; 其間還帶隊射殺了30多頭野牦牛,后來因此被撤消了隊長職務,理由是射殺了國家2類保護動物。趙子允對此處理一直耿耿于懷:當時牦牛群瘋狂的圍過來,我們已經躲到了巖石縫里,再不反擊就是死路一條,野牦牛是2類保護動物,那人又是幾類呢?也許在趙子允多年的野外生活里,他早已形成了“自我生存”的第一本能,面對鏡頭他依然倔強的說著:“我什么動物都獵來吃過,什么動物都不喜歡!笨墒沁@個說自己什么動物都不喜歡的人,卻從一九九五年到一九九九年,先后六次,行程三萬公里深入羅布泊荒原,為最終建立世界級的羅布泊野駱駝保護區(qū)立下了汗馬功勞。
余純順死因之爭
余純順一九九六年遇難羅布泊,世人皆知,而趙子允就是當時他的向導。余純順的遇難原因是在一個應該轉彎的地方卻直行,最后迷路導致缺水身亡。所以很多人當年都說,余純順遇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趙子允沒有陪同前往;趙子允當時就反駁,說自己曾勸說余!坝嗉冺,為了保證萬無一失,這一百公里我陪你走。”可他拒絕了,“誒,趙工呀,我是世界上都承認的,我是孤身徒步呀,我一個人,你要陪我走 ,這就不是孤身徒步了!碑斈甑匿浵笠诧@示,余純順在和趙子允告別的時候,他說:"我一定會成功穿越的,三天之后見。 但是,三天之后趙子允并沒有在原定迎接的地方看見余純順。接下去是趙子允在羅布泊中連續(xù)五天的尋找。在找了五天之后,趙子允說:"余純順啊余純順,你穿越用三天,我找你用五天,到底是你探險還是我探險!"那年,趙子允58歲。
還有人說“是由于趙子允沒有在拐彎的地方做路標,因為他一向大大咧咧的。他自己覺得羅布泊沒有什么大不了的,所以認為別人也不會有事。事實上,趙子允在拐彎地點是放了一堆礦泉水瓶子作為標記的,但是這依然不能平息有的人對他行事“大大咧咧”的詬病。趙子允到底有沒有能力帶領人穿越羅布泊?直到二零零二年六月十八日,在中央電視臺的支持下,四川青年李勇從當年余純順死亡之旅的起點出發(fā),歷史性地首次徒步穿越羅布泊成功,這一次,趙子允仍然是向導;這一次,他的能力得到絕對證實。
不要去做一個簡單的"兩腳獸"
雖然趙子允被有的人置疑只是一個孤身英雄,不具備帶團探險能力,但事實上,由于他多年從事野外勘探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穿越沙漠戈壁的知識和經驗,幾乎在所有西部無人地帶的科考和探險行動中,都有他的身影出現(xiàn)。無論是國內電視探險節(jié)目,還是多國聯(lián)合穿越組;無論是聯(lián)合國保護動物攝影隊,還是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社考察,趙子允都是首選不可替代的向導。
他先后參加過:
。01)中美木孜塔克峰聯(lián)合科考登山隊(科考)
。02)中英塔克拉瑪干沙漠聯(lián)合探險隊(科考兼向導)
。03)中日羌塘無人區(qū)探險隊(科考兼向導)
(04)中法可可西里聯(lián)合科考探險隊(科考兼向導)
。05)聯(lián)合國羅布泊野駱駝考察隊(科考兼向導)
。06)中日羅布泊樓蘭王國探險考察隊(科考兼向導)
。07)中、英、美野駱駝聯(lián)合攝影隊(科考兼向導)
。08)海峽兩岸三地(中國、臺灣、香港)98年博峰山遇難港奧同胞尋找隊(總指揮)
。09)中美老爺車隊拉力賽探險隊(顧問)
。10)中日絲綢之路汽車摩托車隊拉力賽(顧問)
(11)2000西部長征即"聚焦西部"新聞采訪萬里行(向導)
。12)以及參與《尋找彭加木》電視攝制組等重大活動
……
2004年9月,趙子允在南疆探礦歸來途中遭遇車禍,頸椎嚴重受傷搶救無效去世,這天距離他67歲生日只有3天。這一飛來橫禍使得趙子允所有關于地質勘測、沙漠戈壁穿越的豐富經驗和將來再創(chuàng)奇跡的希望都煙消云散。讓我們記住他曾經說過一段話:不要去做一個簡單的"兩腳獸",應該帶著目的而去,帶著收獲歸來。不要像沙漠只去吸收水分,而要拿出你的成果和大家分享。
趙子允:蒲公英的種子般四處為家
撰文/李誠
和趙工聊天會有一種不知所措的感覺,言談之中大量的地質名詞會讓人覺得自己還太嫩。有著淳樸性格的趙工講起自己的探險經歷時,眼睛總是瞇成了一條縫,那些“九死一生”的故事就好像發(fā)生在昨天。67歲的老人用地道的山東口音娓娓道來一幕幕動人心魄的場景,語氣平和而又緩慢,我的思緒一次次隨之到達那片蒼涼的大地。
把根深深扎在了這片沃土之上
萌生學習地質專業(yè)的念頭始于中學時代,一篇講述西部無比壯麗山河的課文深深吸引了他。年輕的趙工被西部的神秘所感染,去發(fā)現(xiàn)那里無盡的礦藏成了少年的夢想。1958年西安地質學院地質普查與勘探專業(yè)畢業(yè)后,趙工主動要求來新疆工作,從此告別故鄉(xiāng),把根深深扎在了這片沃土之上。
工作的第一個月,趙工就隨地質隊前往羅布泊考察,廣袤的沙漠給了他一個無比的驚喜。少年時代的夢想終于成真,年輕的趙工將全部精力投入了工作,每天馬不停蹄跋涉在萬頃沙海之中,測量計算地質數(shù)據(jù)、考察分析礦產資源分布。那時候羅布泊還是水天一色的滔滔大湖,閑暇時間趙工和同伴在湖邊抓魚、狩獵和游泳,無比充實的野外生活讓年輕的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從那時起一干就是四十年,新疆、青海、西藏沒有人煙的地方都留下了他長途跋涉的足跡。從一個躊躇滿志的青年到如今雙鬢斑白的老者,他就像蒲公英的種子一樣四處為家。
歷經蒼桑與磨難
野外生活固然有著無窮的魅力,但接受大自然賜予的恩惠時,同時也必須面對考驗。每年十二個月有八個月以上的時間趙工都是在野外度過的,有時剛剛回到家就會有新的任務需要馬上出發(fā)。寂寞和孤獨似乎對剛強的趙工算不了什么,但有時死神也會悄悄窺視著他。
有次在阿爾金山,趙工騎馬獨自離開營地進山去找礦,來到一處僻靜的山谷,突然,一頭巨大無比的野牦牛從樹林里沖了出來,一對尖尖的長犄角沖著跨下的馬猛刺過來。來不及躲閃,牛角就已經刺進了馬肚子,馬應聲倒地,而趙工被摔出去老遠。地質探險生涯中,他經歷了太多這樣的磨難。
探險之路豐富人生
趙工的探險生涯基本上是和科學考察分不開的,八十年代他寫了一篇關于阿爾金山的報道登在報紙上,這篇報道引起政府的重視,經過由他作為考察顧問組成的考察團再次對那一地區(qū)的細致調查,終于促成阿爾金山被列為自然保護區(qū)。
1990年以后,趙工先后以顧問的身份參與了很多大型探險活動:中英聯(lián)合塔克拉瑪干沙漠探險隊、中美聯(lián)合慕士塔格考察團、中法可可西里聯(lián)合科考探險隊、聯(lián)合國野駱駝科考隊。他運用幾十年的經驗出色完成了一次次大型探險活動的帶隊工作,也得到了不少“榮譽稱號”:沙漠王、瘋教授、活地圖、拼命三郎、生命羅盤。
“不要只是去做一個簡單地u2018兩腿獸u2019,應該帶著目的上路,帶著收獲回來。把你在探險途中的所見用你擅長的方式表達出來。不要像沙漠只去吸收水分,而要拿出你的成果和大家來分享!薄@是趙工對戶外探險的詮釋。一生清貧的趙工時刻都是一臉的平靜面對著一切,人生厚重的經歷于他,是一筆無比豐厚的財富。
永遠替別人點亮臘燭的人
當一個出生入死一生歷經艱險的老人站在你面前時,你想象中他應該是什么樣子?
我想象著老人應該嚴肅,深沉,臉上線條剛毅,神采矍鑠,目光堅定,就像《老人與!防锩娴哪莻打魚人。沉默而睿智。
所以當趙子允老師站在我面前時,我有些找不著北。直到一旁的vigor給我介紹:“這是趙老師!保也抛屪约合嘈胚@確實就是那個出生入死半輩子的老人,而不是走錯了門的民工。
老人身材瘦小,和vigor有的一拚,估計他們在沙漠里遇到狼群都會安然無恙——狼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對這么瘦的獵物也失去了興趣。臉上歪歪斜斜架著一副眼鏡,眼鏡腿用皮筋系著,眼睛被遮掩在后面,淹沒在臉上密密的皺紋里。背微駝,難道是常年研究野駱駝的緣故?穿著也很讓我大跌眼鏡。照例說這種常年在野外生存的人,應該穿得像RAMBO,穿有很多口袋的褲子和背心,帶著風鏡什么的,最不濟也應該有把軍刀什么的隨身攜帶。可趙工的穿著叫人如果在大街上看到他,絕對不會產生任何興趣---除了想推銷衣服的人。
當時失望的情緒里我只有0.01公分,但是在四分之一柱香以后,我的情緒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我發(fā)現(xiàn)我犯了一個錯,雖然這輩子本人犯過無數(shù)的錯,但是這一次,我敢保證,這是我犯的最蠢的一次。
這個錯就是以貌取人。
或許,真正的高手,總不會讓人們看出來,當這樣一個老人緩緩走過你身旁時,他所激起的是一種無聲的巨大的力量。在趙工敘述的時候,我的嘴,沒辦法合上。
趙工今年63歲,是新疆地礦局的高級工程師,但是他有外號,感覺像水滸!吧衬酢薄隘偨淌凇薄摆w大爺”“活地圖”“拼命三郎”“生命羅盤”這不是六個人,這是一個人,他就是趙工。直到現(xiàn)在,凡是到西部來探險的,上至聯(lián)合國官員、國際探險隊,下至民間旅行的自游人,不找趙工策劃和做向導,豈能成行?大凡在西部的探險家和旅行家,沒有不認識趙子允的,人們都親切地稱之為趙工。
趙工是個工作狂,沙漠癮,這次陪我們穿越羅布泊和他9個日日夜夜的相處,使我對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進羅布泊的道路有好多條,他似乎每一條都了如指掌,談起沙漠,雅丹地貌,羅布泊的變遷和干涸的原因等更是如數(shù)家珍。他年逾花甲,但事必躬親,最苦最累的活他都搶著干,每到宿營地,搭帳篷,生篝火,熬稀飯,把每個人服侍的舒舒服服,頓刻忘記了一天的疲累,夜深了,人們早已進入了夢鄉(xiāng),他卻一個人睡在帳篷外,象保護孩子似地小心翼翼。
他自己也數(shù)不清帶了多少團隊進過羅布泊,更為探險家挑戰(zhàn)大漠甘當墊腳石;大牌記者強熒,徒步探險家劉雨田,繼承父業(yè)的陳雅丹(其父陳宗器是國際著名羅布泊學者陳宗器)直至魂斷羅布泊的余純順……成功的背后,無一不沾滿了趙工的心血。他自己卻悄悄地躲在家里策劃著下一個探險計劃。
時年62歲的趙工,其實是山東人,卻窮其畢生精力獻給了新疆大漠,他畢業(yè)于西安地質學校,后函授畢業(yè)北京地質學院,在新疆從事野外地質工作40余年,踏遍新疆三山二盆(天山、阿爾金山、昆侖山、吐魯番盆地、柴達木盆地)向國家提供科研、地質、礦產報告25部及相關的圖件。號稱“活地圖”“沙漠王”。
他先后參加過:中美木孜塔克峰聯(lián)合科考登山隊(任科考);中英塔克拉瑪干沙漠聯(lián)合探險隊(作科考兼向導);中日羌塘無人區(qū)探險隊(任科考兼向導);中法可可西里聯(lián)合科考探險隊(任科考兼向導);聯(lián)合國羅布泊野駱駝考察隊(任科考兼向導);中日羅布泊樓蘭王國探險考察隊(任科考兼向導);中、英、美野駱駝聯(lián)合攝影隊(任科考兼向導),海峽兩岸三地(中國、臺灣、香港)98年博峰山遇難港澳同胞尋找隊(任總指揮);中美老爺車隊拉力賽探險隊(任顧問);中日絲綢之路汽車摩托車隊拉力賽(任顧問)《尋找彭加木》電視攝影組等重大活動。曾發(fā)表過科學論文40余篇于中日美等雜志。趙工已列入《中國當代地球物理學家大辭典》被評為中國當代科學探險家之一(總共20名)。
上海人對考察羅布泊情有獨鐘,但結局往往是悲劇性的,彭加木失蹤至今仍是個謎,余純順魂斷大漠也有點突然性,他們都在6月遭不測,6月是個難以逾越的障礙,上海人有句口頭禪“六九不調頭”去年和趙工商定時,就決定安排在9月,卻意地成功了,它再次證明了趙工的英明診斷:挑戰(zhàn)生命極限只能作為戰(zhàn)略上口號反之則是冒險,在具體的實施時,必需得科學地對天、地、人之間作一全面估價,尋找合理的突破口,才能一舉獲得成功。
隨著時間的推遷,趙工自覺漸漸力不從心,筆者亦將步入老年,在有生之年,趙工最大的愿望就是尋找彭加木,以揭開這一世紀失蹤之謎,為此,趙工時時在研究最佳方案,這是大項目,如果資金裝備右以保證的話,明年他將實施這一偉大計劃,筆者能有機會和他再次合作,由衷心地感到高興。 “尋找”何時才能盡頭? 趙子允,大漠真正的“一怪”!
一九九九年十月六日 于新疆庫爾勒
西部奇人:趙子允
沙漠王
新疆是片很大的土地,很大的土地上自然有很多能人,能人與能人之間未必互相佩服,但不管我們去到南北疆哪里,只要與人提起趙工的名字,得到的反應都是一一豎起大拇指,說聲:“他是真正的沙漠王!”
最初,我以為他輩份高,所以大家尊稱他趙公。后來才知道:這“公”其實是「工」,是對他地質工程學家的簡稱。
趙工的傳奇故事數(shù)之不益。
從1959年踏出校門,在羅布泊沙漠研究地質,四十年來,他的生命與沙漠山脈大自然結合,以武俠小說的角度來說,已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新疆地大,有些地方人跡罕至,有馬賊強盜搶掠過路旅人。有位朋友某次與趙工踏上旅程,不幸遇上攔路悍匪,趙工不慌不忙向對方說:“你們是不是某某某的人,告訴他,趙工來了。一句話,悍匪馬上讓路。
與江湖人扯上關系,原因是,沙漠中有許多珍貴礦物,金便是其中之一。江湖客想尋找金礦,能請到趙工,就等于請到一座尊金“前途探測器”,別外,沙漠中最珍貴的是水,有了趙工帶路,就有機會找到沙漠地下水源。想發(fā)財?shù)囊克,想活命的也要靠他,這就是趙工的江湖地位。
1990年,南口若羌書記臨死前,立了遺囑,吩咐人務必要請趙工來當縣的顧問。
他死后,趙工替若羌縣三年內發(fā)掘了六十多處礦藏。有記者問他怎樣做到,他回答“像你們發(fā)掘新聞一樣,憑經驗,靠直覺。”
1993年,中英聯(lián)合采險隊橫渡“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沙漠,趙工是中方成員之一。初時,英方隊長看見他,質疑這“老人”會不會成為大隊的負累?
結果,趙工在旅程第十天,便發(fā)掘了一個儲藏量一億頻的石礦。然后,又跟據(jù)沿途零星銅片木器,發(fā)現(xiàn)了古代柜絡國的遺址。這是考古學上的資料庫。
探險旅程完成后,一些隨從的隊員都紛紛把自己當作大英雄大冒險家,有人出書,有人開攝影展,各出風頭。
但趙工沒有出席任何宣傳的場合,他已默默上路,到大自然里繼續(xù)研究他的地質去了。
我見到趙工,是在烏魯木齊一個下雨的傍晚。
他騎著腳踏車,穿著背心短褲,戴著布帽老花鏡,一副老工人模樣,樸素淡然。
晚飯桌上六,六七個人言談熱烈,只有他輕聲細語,像旁觀的陪客。他說起野外求生的經歷,藏北山區(qū)中脫離危險,在老鼠洞,六天里吃二十一只老鼠.保命求生,一只野耗牛在山脈中把他的馬刺死,他放槍射牛,烤牛腿充饑、剝牛皮卷著自己保寒……
驚心動魄的事,在他口中一述,仿佛只是大自然中幾絲輕煙,淡然而過。
那天晚飯吃到深夜,翌晨我們一早上路,臨走前,再去見了趙工一次,他已連夜把我們需要的資料整理出來,并詳細地交待了一些細節(jié)。對于我們冒昧前來求教,趙工的幫助,輕描淡寫中有一分自然親切。
之后,漫長的行程里我經常念起趙工。
某個黃昏,車子停在沙漠邊緣休息,同伴與我漫步走入沙漠之中。同伴在沙丘上嬉戲,用空水瓶戴流沙然后倒出來。沙隨著風,在空氣中瓢流,望著這模糊而優(yōu)美的畫面,我忽然想起趙工。
有位哲人這樣說過:“昨日,我曾經認為自己只是一粒沙子,在生命的穹蒼中默默顫抖,現(xiàn)在,我知道我便是那穹蒼,里面蘊藏了無數(shù)為生命習氣的沙!
對有些人,沙漠是代表孤寂人生,枯燥、乏味,一片茫然,人便是沙海中一粒微小沙子。
對另些人,沙漠令他們學會沉穩(wěn)堅忍,辨清方向,明白如何與大自然平衡相處,嫌卑如沙子,胸襟如大漠,人生的悲歡哀樂都能包容接受。趙工便如此。
英國探險隊最后對趙工的評語是冷熱不怕,恥辱不怕,無大悲大喜,只有對大自然不折不扣的投入。就像那瓶風中的沙,聲色不好,卻能優(yōu)美地漂流在那大漠之中……
戶外徒步人物:趙子允
他生于1937年,山東人,是一位“富有爭議”的西部探險王。1985年他在美國著名的科學期刊《科學》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關于青藏高原地質概況的論文,推翻了長期以來學術界對青藏高原的錯誤認識,第一次系統(tǒng)闡述了青藏高原的地質成因以及未來的發(fā)展趨勢,這是一篇具有大家風范、論述縝密、運用大量詳實地質資料的論文。這是一位特立獨行、孤獨的行者,他用自己的腳步丈量著新疆的荒野,他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用簡單的工具得出的地質數(shù)據(jù)與九十年代用先進儀器和設備得出的測量數(shù)據(jù)幾乎完全相同,這在地支復測中極為罕見。1993年9月在中英聯(lián)合塔克拉瑪干沙漠探險中,趙子允憑借自己累計長達7年的沙漠工作經驗(超過其他隊員在沙漠中停留時間的總和)指出英國衛(wèi)星航拍地圖的錯誤,因為這是他曾經用人工的方式1公里1公里測量出來的,由于趙子允地堅持,英方隊長查爾斯最終做出了讓步,隊伍重新回到正確路線,查爾斯事后承認,這次校正路線對決定探險隊的生死存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此次探險活動歷時60天、行程1500公里,完成了人類首次東西穿越塔克拉瑪干的壯舉。這樣一位在最惡劣自然生存環(huán)境中都能應對的老人,卻不知道如何在城市中圓滑處事。趙子允來自于農村,比較倔強,經常得罪領導,干活比別人出力 但是得到的報酬和賞識永遠是最少最少的,參加工作四十五年,沒提過級、沒進過職。
由于他對羅布泊的極度熟悉,人們說你把他一個人,不帶糧食扔在羅布泊里,他準;钪鰜,沒問題,時間多長不一定,但是他準能活著出來,沒問題,時間多長不一定,他準能出來,因為他知道哪有咸泉,哪能搞到什么,如數(shù)家珍,他站在一個沙丘上,隨便一看,沒有路能夠迷住他,他不會迷路的。但是這也是人們對他指責最多的地方,因為他經常用糟糕的沒有四驅的卡車帶領隊伍進入沙漠探險,他把自己的獨立野外生存能力放大到帶領一支隊伍上去了。
2004年9月27日,趙子允因車禍遇難,終年67歲。二零零五年三月,新疆探險協(xié)會隆重成立,在這個他生前積極參與創(chuàng)辦的探險者家園中,由于一生特立獨行的風格和褒貶不一的評價,在反對者的堅持下,他最終未能被追認為名譽會員。遺憾之余,他的很多朋友卻對這個結果感到釋然,因為一輩子毀譽參半?yún)s始終保持著真性情的趙子允,原本就來自于一個和文明時代不同的古老而純真的歲月,在我們這個蕪雜的塵世中,他命中注定只能是一個孤獨的行者。
第二屆當代徐霞客:趙子允
獲獎者成果:
40多年來,趙子允踏遍新疆“三山兩盆” 為祖國尋找礦床。他在美國著名的《科學》雜志發(fā)表學術論文,糾正了西方學者的錯誤認識,詳細闡述了青藏高原的地質成因和未來發(fā)展趨勢;多年觀察、保護、拍攝、宣傳有“活化石”之稱的可可西里野駱駝,協(xié)助有關部門建立了國家級“可可西里野駱駝保護區(qū)”;對新疆地理、地貌、氣候了如指掌,野外生存經驗異常豐富,多次參加中國與各國聯(lián)合探險隊,當危機來臨時,憑借豐富的經驗總能化險為夷。他被譽為:“沙漠王”、“羅布泊活地圖”、“生命羅盤”、“瘋子教授”、“ 拼命三郎”。2004年趙子允因車禍遇難,終年67歲。
組委會給趙子允的頒獎詞是:
他來自一個原始而純真的歲月,他用雙腳丈量荒漠中的每寸土壤,他用實踐為眾人提供著生命的向導,他像一棵懸崖邊的青松在爭議中卻驕傲地成長。在人生這個孤單的旅途中,趙子允以超人的精彩表演,完成了他的探索。他的離去,結束了一個偉大而單純的探險時代。但在茫茫戈壁大漠的舞臺上,趙子允這個名字將注定成為永遠的傳奇。
歷經千險
遭遇野牦牛
阿爾金山、可可西里一帶生活著大量的野牦牛,一頭成年野牦牛體重可達一噸。野牦牛性情暴躁,它們仗著有兩只巨大的犄角和坦克般的體重,因此有主動攻擊人的脾性。當人和車在一起時它們只攻擊車而對人則不理不睬。當它們發(fā)情的季節(jié),只要不是餓瘋了的狼,誰都不敢惹它們。一頭年輕的野牦?梢宰屗奈逯焕遣桓铱拷。
趙子允就曾多次與野牦牛遭遇。有一次他與幾個人乘坐一輛豐田巡洋艦行駛在阿爾金山的路上,被距離二百多米外的三頭野牦牛發(fā)現(xiàn),可能野牦牛對私闖它們領地的人感到氣憤,一起向他們的車狂撲而來。在顛簸不平的山路上,汽車是跑不過野牦牛的,深知野牦牛習性的趙子允讓幾個人趕緊下車四散躲避。只見這三頭野牦牛沖到車跟前對車發(fā)起了攻擊,嘩啦啦窗玻璃碎了,車燈碎了,一陣砰砰亂響之后,巡洋艦翻了個底朝天,大獲全勝的野牦牛心滿意足地搖著尾巴離開了。等野牦牛走遠后,他們才想辦法把車弄過來,逃出了險境。
1985年3月的一天,在阿爾金山阿其克庫勒湖附近,趙子允因發(fā)現(xiàn)一個露頭的礦苗,便獨自一人背著一只老式步槍,騎了一匹馬離開大本營去探查。不知不覺天快黑了,他趕緊上馬向大本營趕。他必須在太陽落山之前穿過太陽溝。因為有牧民說,這里有一頭野牦牛已經奪去三個牧民的性命。
沒有任何先兆,在離營地不到十公里的地方,突然一個黑影直撲過來,他來不及做任何反應就連人帶馬被撞翻在地。馬掙扎了兩下就再沒了動靜,他驚魂未定地看見一頭憤怒的野牦牛在跟前。他的一條腿被倒下的馬壓著,他半躺半坐著端起了槍并打開了保險。野牦?此麤]死,一低頭舉著兩支犄角再次向他沖來,就在他扣動扳機的一瞬間,野牦牛已經沖到了距他不到一米的距離了。槍口幾乎是頂著野牦牛的腦門子,隨著一聲槍響,野牦牛像一堵墻轟然倒下,半個身軀沉沉地壓向趙子允。趙子允被這一噸多重的牦牛撞壓后昏迷過去。
待趙子允醒來時,天已經黑了。氣溫也降到了四五度。經過一場驚嚇,他出了一身汗,現(xiàn)在只覺得身上發(fā)冷。他費盡力氣把壓在馬肚子下的腿抽了出來,發(fā)現(xiàn)被野牦牛的犄角挑了兩個窟窿的馬已經死了?粗媲暗年笈M蝗桓械接悬c兒害怕了,太陽溝還生活著狼等食肉動物,血腥味要把狼招來那麻煩就大了。
趙子允這時也覺得餓了,便拖著傷腿爬起來,就近撿了些干柴點了一堆火,然后又抽出隨身帶的獵刀,剖開野牦牛的肚子,取出牛肝一邊烤一邊剝牛皮,吃飽了之后把牛皮往身上一裹睡著了。趙子允雖然膽大,但他也不敢在野獸出沒的夜晚獨自回大本營。
第二天一早,伙伴們見隊長還未回來,猜想他可能遇到了不測,于是便全體出動,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分頭搜尋。幾個隊員騎著馬,遠遠看見一頭黑乎乎的大家伙正躺在地上打滾,還咿唔有聲。是熊?是野牦牛?像又不像。幾個人壯著膽子上前一看,原來他們的隊長裹在牛皮里,正滿地打滾想把自己弄出來呢。
趙子允一覺睡醒后天已亮了,他想出來時卻發(fā)現(xiàn)濕牛皮裹在自己身上經過一夜給凍成了一個堅硬的皮桶子。大家七手八腳割開牛皮把渾身血淋淋的隊長給解救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