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屈大均、 陳恭尹和梁佩蘭是清代初年嶺南著名 詩人,他們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被譽為“嶺南三大家”。嶺南三大家”在清初文壇上有著很高的地位。當時他們不但各自享有較高的聲望,而且他們的行藏出處,交接風格也很具有典型性。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如何做人、如何交友顯得十分重要。朝代鼎革之時,尤其是明清之際士人的出處行藏更為人們關注。然而嶺南遺民屈大均在交接方面自始至終就率性而為。不管對方是初入仕途的清朝官員,還是頗遭非議的貳臣,他都樂于結交。在這一點上他與陳恭尹大為不同?滴跏、八年之前,陳恭尹在交接方面非常謹慎,此后卻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屈、陳二人分別為這一時期兩種不同類型的代表。同時覆巢孑遺陳恭尹交接態(tài)度的轉變在當時也最具有典型性。
明遺民與仕清者相互間能認可對方的政治選擇。特殊的時代帶來了選擇的多元化。許多人都能把公義與私情分而處之。政治上的對立一般不會嚴重影響個人之間的友誼。人們對日常生活要素的全面關注重要于對政治要素的關注。
個人簡介
屈大均(1630—-1696)字翁山,十六歲補海南縣學生員。四十七歲以前,積極參加反清活動,以后過著半隱居的生活,靠務農,賣文為生。他是具有民族氣節(jié)的詩人,詩學盛唐,尤其善五言。作品中數(shù)量較多的是,成就較高的是反抗民族壓迫,維護民族尊嚴的詩歌。
陳恭尹(1632-1700),字元孝,號半峰。他在文學上主張創(chuàng)新,反對擬古。擅長七言,七律成就最高,既豪邁雄奇,又赟籍含蓄。
梁佩蘭(1629~1705),字五芝,號藥亭。他的詩多數(shù)反映民生疾苦。著有《六瑩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