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記載
《史記.陳涉世家》:“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司馬貞索引:“閭左謂居閭里之左也。又云,凡居以富強為右,貧弱為左。秦役戍多,富者役盡,兼取貧弱者也!
《漢書.食貨志上》:“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內(nèi)興功作,外攘夷伙,收泰半之賦,發(fā)閭左之戍!
閭左考釋何晉
文獻(xiàn)之源流
《史記·陳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xiāng)。陳勝、吳廣皆次當(dāng)行,為屯長。"其中"閭左"一詞的含義,從古至今一直存在疑問,沒有定說,并由此引發(fā)居住在"閭左"之人的身份之爭。近讀《史》、《漢》,對此問題略作考釋,敬請大家指教。
《史記》出現(xiàn)"閭左"一詞的第二處也是最后一處,見于《淮南衡山列傳》伍被諫說淮南王安的一段文字中:"王曰:'陳勝、吳廣無立錐之地,千人之聚,起于大澤,奮臂大呼而天下響應(yīng),西至于戲而兵百二十萬。今吾國雖小,然而勝兵者可得十余萬,非直適戍之眾,鐖鑿棘矜也,公何以言有禍無福?'被曰:'往者秦為無道,殘賊天下。興萬乘之駕,作阿房之宮,收太半之賦,發(fā)閭左之戍,父不寧子,兄不便弟,政苛刑峻,天下熬然若焦,民皆引領(lǐng)而望,傾耳而聽,悲號仰天,叩心而怨上,故陳勝大呼,天下響應(yīng)。'"
后來東漢班固的《漢書》,在相應(yīng)的傳記中,承襲了《史記》的相關(guān)文字而略有演繹。《漢書·陳勝項籍傳》中說:"秦二世元年秋七月,發(fā)閭左戍漁陽九百人,勝、廣皆為屯長。"
在《漢書·蒯伍江息夫傳》中,記載伍被諫說淮南王安時則說:"往者秦為無道,殘賊天下,殺術(shù)士,燔《詩》《書》,滅圣跡,棄禮義,任刑法,轉(zhuǎn)海濱之粟,致于西河。當(dāng)是之時,男子疾耕不足于糧饋,女子紡績不足于蓋形。遣蒙恬筑長城,東西數(shù)千里。暴兵露師,常數(shù)十萬,死者不可勝數(shù),僵尸滿野,流血千里。于是百姓力屈,欲為亂者十室而五。又使徐福入海求仙藥,多赍珍寶,童男女三千人,五種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大澤,止王不來。于是百姓悲痛愁思,欲為亂者十室而六。又使尉佗逾五嶺,攻百越,尉佗知中國勞極,止王南越。行者不還,往者莫返,于是百姓離心瓦解,欲為亂者十室而七。興萬乘之駕,作阿房之宮,收太半之賦,發(fā)閭左之戍。父不寧子,兄不安弟,政苛刑慘,民皆引領(lǐng)而望,傾耳而聽,悲號仰天,叩心怨上,欲為亂者,十室而八。客謂高皇帝曰:'時可矣。'高帝曰:'待之,圣人當(dāng)起東南。'間不一歲,陳、吳大呼,劉、項并和,天下向應(yīng)。"[4]這段文字,表面上看來比《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中的文字要更為詳細(xì),其實是把《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中伍被前后兩段諫說淮南王的文字作了綜合而成,仍是承襲《史記》而來。
此外,在《漢書·食貨志上》也有提及"閭左"的一段文字,亦當(dāng)是承襲《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中的內(nèi)容而來:"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內(nèi)興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賦,發(fā)閭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糧饟,女子紡績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猶未足以澹其欲也。海內(nèi)愁怨,遂用潰畔。" 古人引書大抵如此,和今人一字不變的嚴(yán)格引用不同,往往只拮取其關(guān)鍵詞句和大致內(nèi)容。這段文字承襲自《史記》的痕跡仍然清晰可尋。
其實,最早出現(xiàn)"閭左"一詞的文獻(xiàn),是比《史記》成書要早一些的《淮南子》,其中《兵略訓(xùn)》一文云:"二世皇帝,勢為天子,富有天下,人跡所至,舟楫所通,莫不為郡縣。然縱耳目之欲,窮侈靡之變,不顧百姓之饑寒窮匱也,興萬乘之駕而作阿房之宮,發(fā)閭左之戍,收太半之賦,百姓之隨逮肆刑,挽輅首路死者,一旦不知千萬之?dāng)?shù),天下敖然若焦熱,傾然若苦烈,上下不相寧,吏民不相憀。戍卒陳勝興于大澤,攘臂袒右,稱為大楚,而天下響應(yīng)。"
讓我們來仔細(xì)考查上述文獻(xiàn)與人物彼此之間的緊密關(guān)聯(lián)!痘茨献印芬粫居苫茨贤醢舱偌e客文士所作,而在這些賓客文士中伍被名列首位,《淮南子》一書的編撰,他完全可能參與其事,東漢高誘就明言伍被是《淮南子》一書的作者之一;《淮南子》在武帝初年即已成書,而伍被諫說淮南王安則在此之后,聯(lián)系到"閭左"一詞在《淮南子》之前的先秦秦漢文獻(xiàn)中從未出現(xiàn)過,我們有理由說,《史記》中記載伍被諫說淮南王安話語中的"閭左"這一概念,完全可能是直接源自《淮南子》,甚者,伍被就是《淮南子》書中《兵略訓(xùn)》這一篇文字的作者,《淮南子》書中的這篇文字名曰《兵略訓(xùn)》,內(nèi)容講述用兵和略謀,其作者必然是一個精通此道的人,而這恰恰與伍被的身份相符,用兵和略謀正是淮南王安屢屢詢問伍被的內(nèi)容,這也是為什么后來班固在《漢書》中把伍被和另一個謀略家蒯通著錄在同一個傳之中的原因。由于"閭左"并不是秦漢文獻(xiàn)中的一個常用語,以致于東漢末年博聞如應(yīng)劭已誤解其義(詳見后面所述),但在伍被與淮南王安的對話中,雙方似乎對這一"生僻用語"毫無理解上的困難。據(jù)《漢書》記載,伍被是楚人,而淮南王所封之地亦近楚地,考慮到伍被與淮南王關(guān)系甚近,相處日多,讓人覺得"閭左"一詞很可能即為楚語,原始版權(quán)應(yīng)該是歸伍被所有。 值得注意的是,與"閭左"密切相關(guān)的陳涉這一人物,《史記》記載他是陽城人,據(jù)今人研究,陽城即今天安徽宿州,亦是楚地。
對比《淮南子·兵略訓(xùn)》和《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中的這些相關(guān)文字,說《史記》對淮南王所作這些記載,參考過《淮南子》書中的一些內(nèi)容,應(yīng)該是沒有疑問的。 至此,我認(rèn)為,"閭左"這一詞的根源,最早應(yīng)是在《淮南子》一書之中,甚或就是源于伍被之口。《史記》中的"閭左"一詞,即來源于《淮南子》,而《漢書》中的"閭左",則又來源于《史記》。
閭左釋義
那么,"閭左"究竟該怎么解釋呢?
"閭",《說文解字》中解釋為"里門也" 。在《周禮》的記載中,"閭"被作為和"里"一樣的一個中國古代社會居民的基層居住單位,根據(jù)《周禮》的記載,"閭"和"里"在西周時就已存在!吨芏Y》記載,西周的鄉(xiāng)里組織有"國""野"之別,在"國"設(shè)"六鄉(xiāng)",所謂"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受;四閭為族,使之相葬;五族為黨,使之相救;五黨為州,使之相赒;五州為鄉(xiāng),使之相賓。"各級分別設(shè)比長、閭胥、族師、黨正、州長、鄉(xiāng)大夫,而1閭為25家;在"野"則設(shè)"六遂",所謂"遂人:掌邦之野。以土地之圖經(jīng)田野,造縣鄙形體之法。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四里為酂,五酂為鄙,五鄙為縣,五縣為遂,皆有地域,溝樹之。"各級設(shè)鄰長、里宰、酂長、鄙師、縣正、遂大夫,1里亦為25家。這里一或言"閭",一或言"里",只是因為"國""野"之別而在名字上不一樣,實際上都為25家。[46]
西周時在相應(yīng)的"國""野"之下,是否真的存在這種整齊對應(yīng)的鄉(xiāng)里制度序列,今天尚無足夠的文獻(xiàn)以資佐證,或許這只是《周禮》作者所設(shè)想的一種理想狀態(tài)。鄉(xiāng)里制度的逐漸成熟與定型,大概是在春秋末期開始,這方面則有較多的文獻(xiàn)記載。 里設(shè)在鄉(xiāng)之下,故史籍記載說"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關(guān)于一里之中所居戶數(shù),在文獻(xiàn)中有不同的記載。1里在《周禮》中為25家,但其它文獻(xiàn)也有記載1里50家的,還有記載是72家、80家的。在里設(shè)有官長,或為里長,或為有司,在鄉(xiāng)則有鄉(xiāng)正或鄉(xiāng)長。至秦,鄉(xiāng)下有亭,十里一亭。漢代,則100家為一里,里設(shè)里魁。十里為一亭,設(shè)亭長、主求。十亭為一鄉(xiāng),鄉(xiāng)置三老、有秩嗇夫、游徼。從今天出土的一些考古材料看,漢代一里的戶數(shù)其實也并非固定不變,1里100家只是一個大略的說法,里中戶數(shù)是隨著地理環(huán)境、人口密度、經(jīng)濟形式而變化。
"閭"和"里"在名稱上不一樣的原因,如果真的如《周禮》所言是 "國"與"野"之別,那么到了戰(zhàn)國以后,隨著"國"與"野"之別的消失, "閭"、"里"的這種差別就會因此不復(fù)存在?紤]到《周禮》較晚的成書年代,也許"閭門"才是戰(zhàn)國秦漢文獻(xiàn)中 "閭"字的原始本義,《周禮》中把"閭"作為"國"中的一個居住單位,反倒是一種借用。而借用的直接緣由則是"里"與"閭"在制度上的一種必然關(guān)聯(lián),即:"里"必設(shè)有"里門",有"里"則必有"閭",這在文獻(xiàn)中有大量的記載。
《周禮》記載"司稼"的職能是:"司稼:掌巡邦野之稼,而辨穜稑之種,周知其名,與其所宜地,以為法而縣于邑閭。"記載"士師"之職為:"士師之職:掌國之五禁之法,以左右刑罰:一曰宮禁,二曰官禁,三曰國禁,四曰野禁,五曰軍禁。皆以木鐸徇之于朝,書而縣于門閭。"可見,閭門會被用來懸掛一些有關(guān)農(nóng)事、法禁等方面的法規(guī)圖文。
《管子》記載齊桓公為表彰那些"稱貸之家"而"皆堊白其門,而高其閭。"《韓非子·十過》記載:"令人告釐負(fù)羈曰:'軍旅薄城,吾知子不違也。其表子之閭,寡人將以為令,令軍勿敢犯。'曹人聞之,率其親戚而保釐負(fù)羈之閭者七百余家。"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旞火延燔里門,當(dāng)貲一盾;其邑邦門,貲一甲。"
《漢書》記載,于定國的父親于公,他居住之地的閭門壞了,在修理過程中,就曾讓人把閭門加高加大一點,以便讓高大的馬車通過,因為他預(yù)測他的子孫中會有人做高官顯宦:
"始定國父于公,其閭門壞,父老方共治之。于公謂曰:'少高大閭門,令容駟馬高蓋車。我治獄多陰德,未嘗有所冤,子孫必有興者。'至定國為丞相,永為御史大夫,封侯傳世云。"
后來東漢孔融為表彰大經(jīng)學(xué)家鄭玄,也建議在鄭玄的故鄉(xiāng)高密縣特設(shè)一鄉(xiāng)叫"鄭公鄉(xiāng)",并模仿于公的故事,高大其閭門,并名之為"通德門":
"今鄭君鄉(xiāng)宜曰'鄭公鄉(xiāng)'。昔東海于公僅有一節(jié),猶或戒鄉(xiāng)人侈其門閭,矧乃鄭公之德,而無駟牡之路!可廣開門衢,令容高車,號為'通德門'。" [57]
又《后漢書》記載:"忠子秘,為郡門下議生。黃巾起,秘從太守趙謙擊之,軍敗,秘與功曹封觀等七人以身捍刃,皆死于陳,謙以得免。詔秘等門閭號曰'七賢'。"
《后漢書·列女傳》又載:"沛劉長卿妻者,同郡桓鸞之女也。鸞已見前傳。生一男五歲而長卿卒,妻防遠(yuǎn)嫌疑,不肯歸寧。兒年十五,晚又夭歿。妻慮不免,乃豫刑其耳以自誓。宗婦相與愍之,共謂曰:'若家殊無它意;假令有之,猶可因姑姊妹以表其誠,何貴義輕身之甚哉!'對曰:'昔我先君五更,學(xué)為儒宗,尊為帝師。五更已來,歷代不替,男以忠孝顯,女以貞順稱。詩云:"無忝爾祖,聿修厥德。"是以豫自刑翦,以明我情。'沛相王吉上奏高行,顯其門閭,號曰:'行義桓釐',縣邑有祀必膰焉。" [59]
《后漢書·孝安帝紀(jì)》中說國家賜谷十斛給有節(jié)義的貞婦,"甄表門閭,旌顯厥行"。所謂"甄表門閭",根據(jù)《后漢書》的注,大概和后世在其門立闕而顯之的做法類似!逗鬂h書·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列傳》,記載淳于恭這個人死后,皇帝"詔書褒嘆,賜谷千斛,刻石表閭。除子孝為太子舍人。"所謂"刻石表閭",應(yīng)該就是刻石立闕于閭門。類似這樣的記載,在史籍中非常多。
里門的設(shè)置與存在,除了有公布文告、標(biāo)表賢能的作用,更重要的還有在治安方面防范盜賊的作用。這是因為里一般為方形或長方形,四周筑有墻垣,里門成了出入閭里的惟一通口。所以《淮南子》中有"閉門閭,大搜客"的記載,《漢書》也記載有張敞在長安用計謀把眾小偷誘至閭里,最后把守閭門一一驗捕的情況:
"長安市偷盜尤多,百賈苦之。上以問敞,敞以為可禁。敞既視事,求問長安父老,偷盜酋長數(shù)人,居皆溫厚,出從童騎,閭里以為長者。敞皆召見責(zé)問,因貰其罪,把其宿負(fù),令致諸偷以自贖。偷長曰:'今一旦召詣府,恐諸偷驚駭,愿一切受署。'敞皆以為吏,遣歸休。置酒,小偷悉來賀,且飲醉,偷長以赭污其衣裾。吏坐里閭閱出者,污赭輒收縛之,一日捕得數(shù)百人。窮治所犯,或一人百余發(fā),盡行法罰。由是枹鼓稀鳴,市無偷盜,天子嘉之。"
由于里大多是一個布局規(guī)整的封閉結(jié)構(gòu),所以里門有人把守,鑰匙由專人持管,里門的開閉也有一定的時間。《史記·外戚世家》:"當(dāng)小市西入里,里門閉,暴開門,乘輿直入此里,通至金氏門外止,使武騎圍其宅,為其亡走,身自往取不得也。"《張家山漢簡·戶律》記載:"自五大夫以下,比地為伍,以辨□為信,居處相查,出入相司。有為盜賊及亡者,輒謁吏、典。田典更持里門籥(鑰),以時開;伏閉門,止行及作田者。"
然而也正是"里"與"閭"的這種必然關(guān)聯(lián),使得二者的含義在后來的使用中有逐漸混同的現(xiàn)象,人們開始常常用"閭"來表示"里"的意思,而不再單純把它看作是"里門"。在"閭"與"里"單獨使用時,析言之,有時也許還存在著差別;但史籍中大量出現(xiàn)"閭里"或者"里閭"的連語時,渾言之,則二字已毫無差別。
《戰(zhàn)國策·秦策》"張儀又惡陳軫于秦王章"載:"王謂陳軫曰:'吾聞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陳軫曰:'然。'王曰:'儀之言果信也。'曰:'非獨儀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曰:孝己愛其親,天下欲以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為臣。賣仆妾售乎閭巷者,良仆妾也;出婦嫁鄉(xiāng)曲者,良婦也。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軫為忠乎?忠且見棄,吾不之楚何適乎?'"和這一段文字幾乎相同的文字,又出現(xiàn)在《秦策》的下一章"陳軫去楚之秦章",但"閭巷"卻作"里巷"。這兩章中極度相似的這些文字,不管是有不同來源還是同出一源,都可以說明"閭巷"和"里巷"的意思是完全一樣的。
"閭"作為里門,有時也被稱為"?quot;,故又有"閭?quot;或"里?quot;的說法!豆茏印罚"大城不可以不完,郭周不可以外通,里域不可以橫通,閭瓴豢梢暈灃亍?quot;《后漢書》說:"公孫述稱帝于蜀,囂使援往觀之。援素與述同里輳嗌?quot;注云:"《說文》曰:'輳桃病?apos;杜預(yù)注《左傳》:'輳堂乓病?apos;"據(jù)應(yīng)劭解釋,把里門稱為"?quot;,是楚地方言的說法,《漢書·序傳下》"綰自同輳蛭冶苯?quot;應(yīng)劭注:"暌魭I。盧綰與高祖同里,楚名里門為輟?quot;
從上述也可見,"閭"作為里門,應(yīng)當(dāng)是指里最外面的那道門;在一里之中可能還有一道門,這在文獻(xiàn)中被稱為"閻"!稘h書》"及至孝宣,繇仄陋而登至尊,興于閭閻"顏師古注:"閭,里門也。閻,里中門也。"《后漢書》記載前漢首都長安的盛況時說:"內(nèi)則街衢洞達(dá),閭閻且千,九市開場,貨別隧分,人不得顧,車不得旋,闐城溢郭,傍流百廛,紅塵四合,煙云相連。"《后漢書》注引《字林》說:"閭,里門也。閻,里中門也。"但是二者的這種差別以及在文獻(xiàn)中明確地使用這種有差別的含義,并沒有太多的材料發(fā)現(xiàn)。相反,"閭"和"閻"常常被當(dāng)作完全相同的含義來使用。
如《史記·司馬穰苴列傳》:"穰苴曰:'臣素卑賤,君擢之閭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權(quán)輕,愿得君之寵臣,國之所尊,以監(jiān)軍,乃可。'"《宋書·沈攸之傳》:"沈攸之少長庸賤,擢自閻伍。" 一言"閭伍",一言"閻伍",實際上都是相同的含義。而當(dāng)"閭"和"閻"在文獻(xiàn)中常常以"閭閻"或"閻閭"的連語形式來使用時,二者就更不存在差別了。
然而,不管是上述的"閭里"還是"里閭","閭閻"還是"閻閭",它們都是相同的含義,即指的是"里"或者"里巷"的意思。所以把"閭左"也可以說成"里左",但這個"左"卻并不是"左邊"的意思。
前面本文曾說,秦時居住在里中的居民,是一般的平民。漢代的情況也正如此,漢代的戶律規(guī)定:"自五大夫以下,比地為伍,……"即五大夫以下的低爵、無爵、地位卑下的平民是聚居在一起的,那么既然規(guī)定自五大夫以下必須比地為伍,言外之意即地位高的五大夫以上的人,則可以不必聚居。故說"閭里"按貧富分左右以居之,實無根據(jù)。況且居處常常是固定的,動遷不易,而貧富卻并非固定不變,今之貧者,可能明日就成為一個富人;今之富人,可能不久亦淪為貧者,若"閭里"按貧富分左右以居之,搬家不亦忙乎?《張家山漢簡》中的《戶律》中還有這樣的條文規(guī)定:"隸臣妾、城旦舂、鬼薪白粲家居民里中者,以亡論之。"此"亡"和"七科謫"中所謫第二類的"亡人"意思相同,是指沒有戶籍的人。也就是說,隸臣妾、城旦舂、鬼薪白粲的戶籍要從原來的閭里中除去,把他們作為沒有戶籍的人來論處。這些人在淪為隸臣妾、城旦舂、鬼薪白粲前的身份應(yīng)該是平民,只不過因為犯罪成了刑徒之后,他們的身份和平民已然有別,故"以亡論之",這也可以反證閭里所居實為平民。湖北江陵鳳凰山十號漢墓出土的簡牘中,有記載西漢文帝時居住在鄭里的居民向官府借貸種食的情況,一是鄭里幾乎所有的民戶都要借貸,他們只占有很少的土地;二是這些貸糧戶的戶主中,只有兩個在簿冊上注明是"公士",這是二十等爵中最低的一級,其它戶主都沒有書寫爵名,很可能是沒有爵位的人。由此可見居住在這一里之中的居民,在經(jīng)濟上、社會地位上都是比較低下的。所以《史記·李斯列傳》記載李斯感嘆說"夫斯乃上蔡布衣,閭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駑下,遂擢至此。當(dāng)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同一傳中李斯還說:"斯,上蔡閭巷布衣也,上幸擢為丞相,封為通侯,子孫皆至尊位重祿者,故將以存亡安危屬臣也。豈可負(fù)哉!"可見居于里巷的,確實都是"黔首""布衣"。
一里之內(nèi)的居民,雖然比戶相連,住宅列布整齊井然,但遍尋史籍,記載居住在閭里的居民情況時,卻從未見載要按貧富或者身份的不同而在閭里分左、右而居的情況,即使在規(guī)劃整齊的城市閭里之中亦是如此。秦之謫戍,也斷無盡征一里之左而全舍其右的超常之理。
這種一概以居地左右來決定征發(fā)次序的合理性開始受到懷疑,一些學(xué)者于是跳出"閭左"之"左"為"左右"之"左"的傳統(tǒng)詮釋,提出新的看法,例如王子今認(rèn)為"閭左"即"里佐",是"里"這一級地方基層組織中的公務(wù)人員,為一里之長"里正"或"里典"的助手,地位高于一般平民,是秦王朝在鄉(xiāng)里的主要依靠力量 ;還有日本學(xué)者認(rèn)為"閭左"可能是"閭里的左道者",相當(dāng)于鄉(xiāng)里的"惡少年"。這些解釋在我看來固然都有可商榷的地方,但他們不再把"左"看作是"左邊"卻無疑已給我們提供一種嶄新的眼光。
那么"閭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認(rèn)為,"閭左"和"閭里"或者"閭閻"的意思完全相同,[80]而并非象應(yīng)劭說的那樣是指"閭里的左邊","閭左"的"左"是表示卑下的意思,它來源于居住在閭里之中平民的卑下身份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