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10年9月26日出生在原吉林省扶余縣,現(xiàn)吉林省松原市。
1927年以前在扶余縣和吉林省讀小學、中學;由于學習優(yōu)秀,縣里排前三名,被保送至省里讀中學。
1927年由于學習成績出眾,又被吉林省官費保送至北平女子師范大學,在此學習期間,熟稔中國歷史和古典文學,并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由于魯迅曾在該校任教,因此受新文化運動、新文學影響,思想開闊,受益匪淺。
1927年至1932年在北平女子師范大學英文系讀書;
1936年至1937年,由于丈夫到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與愛因斯坦教授作科學研究直至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夕。在此期間,她帶兩位年幼的女兒回到丈夫家鄉(xiāng)—江蘇省宜興縣芳橋后村養(yǎng)病。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隨清華大學遷至云南昆明西南聯(lián)合大學,在此度過了他們最為艱難的歲月,協(xié)助丈夫為學生油印教材。在此期間生育第三個女兒—周如玲。
1943年隨夫帶全家赴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美國作為同盟國反對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丈夫應美國海軍部之邀參加戰(zhàn)時科學研究并在加州理工學院做訪問教授;
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回國,回到清華大學;
1948年生育第四個女兒—周如蘋;
1950年開始在清華大學工作;
1952年在清華附中,先后擔任語文、俄文、英文教師;
1975年退休。
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2009年6月22日21時18分,由于久病不治,多臟器衰竭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逝世,享年99歲。
個人生活
1930年由同學介紹與1929年學成歸國的清華大學物理系最年輕的教授 周培源相識,相戀,并于1932年6月18日在清華大學梅貽琦校長為證婚人在北京歐美同學會結(jié)婚;婚后居住在清華大學,生育兩女—周如枚、周如雁。在此期間,由于患不治之癥—肺結(jié)核,住進醫(yī)院隔離一年有余。
王蒂澂還是一位著名的鑒賞水平很高的收藏家,自1950年以后,由于她的興趣,用工資收入之余,開始收集了大量的古代書畫,包括明清時期主要的書法、字畫流派以及代表作家的真跡。后來也培養(yǎng)起丈夫的興趣,于是夫婦兩人共同收藏。1988年,隨同丈夫?qū)⑺麄冋洳囟嗄甑?45幅真品無償捐贈給丈夫家鄉(xiāng)江蘇省無錫市博物館,無錫市人民政府為表彰他們夫婦,將在該博物館內(nèi)建立“周培源王蒂澂藏畫館”,以示永久紀念。并將政府獎勵給夫婦二人的獎金,分別轉(zhuǎn)贈給他們學習和工作的地方:北京大學、清華附中、扶余實驗小學等單位。
主要貢獻
在清華附中工作的二十余年,盡心盡力,任勞任怨,服從組織安排,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人才。最初,學校缺國文教師,由其具備深厚的功底,很快得到各方面的首肯。
50年代,中蘇關(guān)系日益密切,國家急需俄語人才,本不曉俄語但在形勢逼迫下,每日收聽廣播大學俄語課程,第二天即為學生上課。
60年代后期,由于教學需要,在英語教師極為短缺的情況下,擔負起培養(yǎng)教師和學生的雙重責任。特別是在特殊的政治歷史條件下,各方面都很困難,自己動手編寫打印教材,頂著巨大的政治壓力,利用可能的機會,將自己的一切傳授給年輕人。
人物軼事
更名
王蒂澂,原名:王素蓮。上學后,國文老師非常喜愛她的性格和各方面的出類拔萃,認為“蓮”為出污泥而不染,將“素蓮”改為“蒂澂”。蒂為“并蒂蓮”,“澂”為現(xiàn)在“澄”字的古寫,現(xiàn)已不用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