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事跡
這個正是強強聯(lián)合的婚姻的結(jié)晶。他繼位之后,開始大規(guī)模擴張笈多王國的領土。他首先西征,征服了恒河上游及印度河流域東部地區(qū),然后向東沿恒河而下,吞并了富饒肥沃的恒河三角洲。第三步是向南發(fā)展,征服了奧里薩和德干東部,勢力一度擴張到帕拉瓦王國的都城,德干高原諸文明程度相對落后的小國紛紛向他稱臣納貢。海護王的重臣訶梨先那所作贊頌詞的阿拉哈巴石柱刻文,至今仍留存,記述了海護王以暴力毀滅了印度西部9個部落共和國,因此震撼了整個印度的事跡。但有史論者認為,這9個國家的覆沒使笈多王朝失掉了西部的屏障,后來無以抵御白匈奴人的入侵,更理智的做法是讓他們稱臣納貢,或派總督去接管。當然,這是事后諸葛亮的話了
印度笈多王朝第二任君主(335—380年在位) 人民殷樂,無戶籍官法,唯耕王地者乃輸其利,欲去便去,欲住便住。王治不用刑罔——法顯對笈多國的描述 4世紀初,曾經(jīng)輝煌的貴霜王國已經(jīng)四分五裂,北印度又處在政治上的自由競爭階段。最后是恒河上游比哈爾地區(qū)的一個小國乘機興起,經(jīng)過三代人的努力,逐漸統(tǒng)一了北印度,這個國家由笈多家族統(tǒng)治,歷史上將其稱為笈多王朝。笈多王朝第二任君主海護王(又譯沙摩陀羅·笈多)是這個家族的佼佼者,以其文治武功獲得了“印度的拿破侖”、“詩人國王”等雅號
笈多王朝
第一代君主是旃陀羅·笈多(320—335年在位),他的國家位于孔雀王朝龍興舊地摩揭陀,也許是受到孔雀王朝英雄前輩冥冥中的感召,旃陀羅·笈多也立下了雄心壯志。他通過跟梨車王國公主鳩摩羅提蓖的婚姻合并了這個國家,華氏城及附近地區(qū)是公主的嫁妝。旃陀羅笈多定都華氏城,他給了笈多王國一種蒸蒸日上的戰(zhàn)斗氛圍,附近許多小邦紛紛歸順了笈多。
小提示
笈多王朝崛起的模式同孔雀王朝十分相似,都是以恒河上游的華氏城一帶為中心,首先進軍印度河流域,然后征服恒河中下游,最后是盡力向南發(fā)展。這也許是中古之前印度的狀況決定的:華氏城周圍一帶是最具政治活力的區(qū)域,印度河流域與它的文化同一性較大,其次是恒河中下游,而印度南方則文化距離最遠。值得一提的是,以海護王為代表的笈多王朝創(chuàng)業(yè)者,盡管在軍事上雷厲風行,但在內(nèi)政上卻是寬刑緩政的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