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著作
劉重德是我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其主要論著包括:《試論翻譯的原則》、《翻譯原則芻議》、《談翻譯的忠實性》、《理解、表達與文學翻譯》、《常用譯法例解》、《談談直譯和意譯》、《英語定語從句的譯法》、《阿諾德評荷馬史詩的翻譯》、《托爾曼教授談翻譯的藝術》及《翻譯漫談》等。?
劉重德認為:一篇或一部文學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語言表達和風格特點是一個完整的統(tǒng)一體,而文學翻譯也必須是其完整的統(tǒng)一體的如實再現(xiàn);這個統(tǒng)一體分為內(nèi)容、表達和風格三個方面。他在《試論翻譯的原則》一文中把翻譯的過程分為三個步驟,即“第一步,通讀全篇或全部作品,認真領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不僅弄清主要思想、字面意思,而且還要弄清字里行間的深刻含義。第二步,由于兩種語言的表達習慣不盡相同,在行文措辭方面,往往會出現(xiàn)如下三種情況:(一)有時可以找到完全等值的詞語,例如英語as cowardly as a rat和漢語u2018膽小如鼠u2019等值;(二)有時不得不斢換形象,例如英語as lean as a rake,只能譯成u2018骨瘦如柴u2019,不能硬著頭皮譯成u2018骨瘦如耙u2019,因為前者既保存了原文的形象化,又符合譯文的規(guī)范化,而后者雖然保存了原文的形象,但卻違反了譯文的習慣;(三)有時不得不在字面上作較大的改變,只能尋找一個能夠表達其真正含義的相應的表現(xiàn)法,例如英語Every dog has its day.我們絕對不能按字面譯成u2018每條狗都有他的日子u2019。這樣,讀者不但不懂你所要表達的意思,而且也不懂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我們只能把這句靈活譯成u2018人人都有自己得意的時候u2019。這樣譯,在精神上是符合原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的。第三步,還必須掌握作者在原文中所刻畫的人物形象和寫作風格,只有這樣,翻譯時選詞造句,才有依據(jù)。詞句的選擇和安排,都以能否比較圓滿地再現(xiàn)人物形象和原作風格為標準。就是說,同是一句話,應因人物身份和作者風格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譯法!?
三項原則
(一)翻譯應該是原著思想內(nèi)容的完整的再現(xiàn)。
(二)風格和手法應該和原著屬于同一性質。
(三)翻譯應該具備原著所有的通順。
劉重德把泰特勒的三原則與嚴復的“信、達、雅”綜合起來,并根據(jù)他個人的翻譯體會,提出了“信、達、切”三字翻譯標準。
(一)信——保全原文意義;
(二)達——譯文通順易懂;
(三)切——切合原文風格。
劉重德指出:“要想能夠圓滿地實現(xiàn)信達切這三個原則,一個文學翻譯工作者就必須具備一定的造詣和修養(yǎng)。早在1852年,杜勃羅留波夫就正確指出:u2018他要翻譯的語言不言而喻是他應該精通的,精通詞在意義上、在配置上和添加一個不重要的語氣詞等等時候的一切細微的區(qū)別。不僅如此,一個譯者還應當極其熟練地掌握譯文語言。他不僅寫得正確而優(yōu)美,而且要寫得輕松和流暢;在確切地表達原文的中心思想時,使讀者看不出一點兒生硬的地方,能在翻譯中運用語言的全部財富,不能使用不正確的措辭和不純潔的詞匯。u2019也就是說,一個文學翻譯工作者既要全面掌握外語,又要精通祖國語言。此外,還要具有一定的語言學和文藝學的知識,因為正像伊萬·卡什金在《為現(xiàn)實主義的翻譯而斗爭》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樣:u2018預先應通過文藝理論的分析,弄清作者的基本修辭特點及他所選用的手段。而預先通過語言學角度的分析,應指出它們在語言方面的特征。然后,就是決定性的關鍵了——按照文學尺度的要求選擇所需要的……表達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