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邱妙津

    邱妙津

    邱妙津(1969年5月29日-1995年6月25日),出生于中國臺灣彰化,畢業(yè)于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系。

    她的著作影響同性戀文學深遠,代表作品有《鱷魚手記》《蒙馬特遺書》等,曾獲中央日報短篇小說文學獎、聯(lián)合文學中篇和小說新人獎等,于1995年去世。


    概述

     邱妙津(1969年-1995年),臺灣彰化縣人。著名的女同性戀作家。她的著作影響臺灣的同性戀文學相當深遠。邱妙津的名字早已成為傳奇,只要看過她的文字的人,莫不震撼與那強烈的情感與極度敏感的心靈。

      邱妙津是北一女中,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畢業(yè)。曾在張老師心理輔導中心擔任輔導員,接著在新新聞雜志社擔任記者;同時她也嘗接受半年電影導演課程訓練,拍攝了三十分鐘,十六厘米的電影《鬼的狂歡》。曾獲得第一屆中央日報短篇小說首獎,聯(lián)合文學中篇小說推薦獎。著有小說集,《鬼的狂歡》、《寂寞的群眾》、《鱷魚手記》、《蒙馬特遺書》。1994年出國就讀于法國巴黎第八大學第二階段心理學系臨床組。之后曾轉入女性主義研究所。

      

      關于邱妙津的自殺,有相當多種的說法,正確時間是1995年,然而日期并不確定,可找到的資料是6月30日。至于自殺的形式,大部份資料都指向于她是用水果刀刺胸身亡,而非跳樓或是服藥。

    作品年表

    《鱷魚手記》-時報出版社出版。1991年。ISBN 9571323268

    邱妙津

      《鬼的狂歡》-聯(lián)合文學出版社出版。1991年3月1日:ISBN 9575221451

      《寂寞的群眾》-聯(lián)合文學出版社出版。1995年9月1日:ISBN 9575221222

      《蒙馬特遺書》-聯(lián)合文學出版社出版。1996年5月1日。ISBN 9575221400

    《邱妙津日記》---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 2007年12月6日。ISBN9789866873508

    得獎紀錄

      第一屆《中央日報》短篇小說首獎

      第四屆《聯(lián)合文學》新人獎中篇小說推薦獎。

      1995年《鱷魚手記》榮獲《時報文學獎推薦獎》

    蒙馬特遺書

     在“泰坦尼克”撞得大半個星球天昏地暗之前,臺灣先已為一卷遺書引發(fā)了一場“地震”:一部名為《蒙馬特遺書》的書信集,轟得整個島嶼發(fā)抖!26歲女生邱妙津自殺前寫于法國的數(shù)封信件,緣何會在臺島青年中激起如此深切的共鳴?這部以發(fā)現(xiàn)地蒙馬特命名的《蒙馬特遺書》,緣何能在出版后連登《中國時報·開卷》“一周

    好書榜”、《聯(lián)合報·讀書人》“每周新書金榜”,獲得“96年金鼎獎優(yōu)良圖書推薦”,并最終摘取“《聯(lián)合報·讀書人》96年文學類最佳書獎”?轟動性圖書常讓人感嘆“花期”短暫,這卷遺書又如何時至今日仍“余震”頻頻?……

      日前來京的臺灣著名作家兼學者、東海大學美術系教授蔣勛,就此接受了本報專訪。當年,蔣勛正作為《聯(lián)合報》評委親自參與了“96年文學類最佳書獎”的評審全過程。談起《蒙馬特遺書》的初讀感受,蔣勛第一句話就是:“這部書讓我嚇了一大跳”。

      嚇人一大跳的作者

      這部書的作者先就要嚇人一跳:邱妙津,女,研究生,一個公認的天才,擁有一張從臺北第一女中到臺大心理系的“陽光履歷”;但她同時是一個同性戀者,這一重隱秘身份人們只有在她死后才從其日記里得知———這個雙面女孩好像一茬不規(guī)則的刀鋒:既不為正常社會所兼容,亦不能游刃于正常社會。

      關于邱妙津的自殺,說法有很多。一個也許不是最關鍵但卻起了點火作用的因素是感情困擾:邱妙津赴法繼續(xù)心理學研修時,陷入了一場狂亂的三角戀愛。最后她選擇了一種激烈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以水果刀刺入胸口,“只有26歲,大二就能用法文讀原典……這樣一個女生,卻說死就死”。邱妙津在巴黎自殺后,從附近的蒙馬特地區(qū),人們發(fā)現(xiàn)了她死前寫給女友的信;逐一收集起來,輯成《蒙馬特遺書》。

      無法在白天啟齒的話,邱妙津在遺書里披露無遺!芭缘那橛腿怏w往往是男性描寫的對象;我從沒見過一個女性自己寫自己的情欲與肉體寫到這么細”,憑籍多年的閱讀體驗,蔣勛認為就“年輕人的情欲”這一面,《蒙馬特遺書》實現(xiàn)了某種原創(chuàng)性書寫。

      但這種書寫又與暴露性、展覽式寫作判然有別。蔣勛指出,《蒙馬特遺書》不是對人類窺視癖的迎合或滿足;而是向每一個閱讀者開啟“一個你完全不懂的領域”:對于這個領域,在看這本書之前人們的態(tài)度多半還是不屑、嘲笑或責難(慣性思維和傳統(tǒng)標準早已成就無數(shù)的共識);但《蒙馬特遺書》卻會使讀者從“真正進入的一刻”起

    突然被感動甚至于———“悲憫”。

      絕對的“遺書式”寫作

      兩類寫作為何會有如此大的不同?蔣勛認為根源在于不同的寫作預設:如果說展覽式寫作更多是一種投合閱讀、討好市場的商業(yè)行為;《蒙馬特遺書》則是一種設定死亡后的絕對寫作,換句話說,“這是一部真正的u2018遺書u2019”。

      “只有當設定了自己的死亡之后,才會這樣寫”,在蔣勛看來,“死亡是解構的最大力量———惟有死亡能解脫u2018生u2019的相對性”。從而這里所謂“遺書式”書寫,并非指寫作內容,而是強調作者在寫作之始預設的死亡坐標:整部作品由此獲得了一種終極意義并顯示出一種絕對重量———讀者也正是為這種“空前的重量”而悲憫。

      為了說明這種寫作的特質,蔣勛舉出另一位和邱妙津相類的作者———同樣要“嚇人一跳”的法國作家惹內。當惹內還是一個孩子時,他因為討厭制服而“逃”進黑社會;人生的定型期完全浸泡在反體制的環(huán)境里,長大后的惹內成了一名慣偷和男妓。他一次次的坐牢,一次次遭重判,判決又一次次累積,以至最后成為一名無期刑犯———驚人的是惹內竟以“無期刑犯”的身份開始了個人寫作:寫自己的故事,寫監(jiān)獄里男性間的情欲關系……這些作品大多散失獄中或被看守們毀掉;但有一部分卻意外地傳到了薩特手里。薩特讀后驚為天人,作《圣者惹內》指出:惹內是在替所有主流文化“贖罪”;同時說明:這才是一種絕對的寫作———而那些意圖發(fā)表、預設別人評論的寫作,其純粹度往往要打折扣———在這個意義上,《蒙馬特遺書》與“圣者自白”表現(xiàn)出相當?shù)耐|性。

      臺灣青年為什么因《蒙馬特遺書》而發(fā)抖

      從感性的個人生命體驗反觀《蒙馬特遺書》,蔣勛的獨特發(fā)現(xiàn)是該書中驚心動魄的死亡美學:邱妙津以她自己26歲的絕望,聚焦并凸顯了普遍的青春期的向死意識。幾乎每個人都或深或淺地經歷過或正在經歷著這樣的感覺:在最燦爛的年華、在人生的巔峰狀態(tài)下突然生發(fā)對“死”的空前強烈的體感、認同乃至———渴望!也許這就是很

    多臺灣青年都要為《蒙馬特遺書》而發(fā)抖的原因。

      這無疑是一種“春寒”;但其沖擊范圍又遠遠漫過了青年!拔乙步洑v過青春的死亡”,51歲的蔣勛感到,“一個年輕的蔣勛早已經死去———很多年前,和很多他那個年齡的朋友一起”。所以這原是整個人類的宿命。

      從青春的向死意識中,蔣勛進一步提升出一種“青春期的死亡美學”———畢業(yè)于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數(shù)十年沉潛于書畫創(chuàng)作和美術史研究的閱歷,使蔣勛在作家的感覺之上,又始終貫通一種美學的趣味與眼光。蔣勛以為這種美學只要留心,便可以在古往今來的許多藝術作品中發(fā)現(xiàn)。比如西洋美術史上有一個貫穿性的形象組合:一

    個異?∶赖纳眢w與一支致命的箭;幾乎是一種對應,在漢字中有一個意為“花凋”的“謝”字———而它的另一個涵義是“感激”。從這個角度還可以解釋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在臺灣青年中的流行:通過他的作品中總可以共鳴出一種向死的青春的美侖美奐;同樣從這個角度回眸中國歷史,蔣勛認為最美的一景是辛亥革命:年輕的秋瑾、鄒

    容、陸?zhàn)〇|、林覺民們一一奉上“死”的熱烈與“愛”的柔婉———蔣勛在詩集《來日方長》中有一首《致秋瑾與徐錫麟》,其中寫道,“他們在人間/匆匆一次來去/就指點完了/江山”。也就是說,青春的死亡之所以美,在于她保持了一種絕對的完整,“正是借那個年輕時死去的蔣勛,我才達到了今天的完整”———因為任何一個狀態(tài)

    的極至都是死亡,而死亡也就是開始,所謂“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這就是蔣勛眼中的《蒙馬特遺書》。在最近于北大進行的小型交流會上,蔣勛對在座的文史哲系研究生講,“如果要我向你們推薦一部書,那就是這一部”。

      最后蔣勛還要提醒讀者:看這部書時要有一種嚴肅的心情。不是休閑而是沉重。這是蔣勛當年的親身經歷,“我不能像通常一樣躺著看下去,我必須坐起來”。

    ——————轉自《中華讀書報》1998年5月6日

    ?

    夜讀邱妙津?

    外面在下雨,雨點落在地面的聲音如有什么在蠶食著時間,算是秋雨吧,天氣會慢慢轉涼,原來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把最難熬的夏天給熬過去了——在某一天的深夜中。

    你看,我還沒有睡,雙眼鰥鰥,床頭堆滿了新舊書,一本本翻看,一本本放下,然后聯(lián)線上網(wǎng),找一個女子的文字來讀。鼠標滑輪不停移動,一目十行,再一次讀她最后的遺書,忽然就想去喝一杯烈酒睡了算了——可是,是睡不著。

    你知道這個女子嗎?叫做邱妙津的,臺灣女同性戀者,26歲時自殺于巴黎,那已經是6年前的事情了,那時候網(wǎng)絡不如今日發(fā)達,所以,她的死并沒被我們所知,然后,又很快被所知者遺忘掉了——我們必須遺忘掉死者,有意或無意,因為我們必須活下去。

    她是用水果刀刺入自己胸口的,如此激烈,如此無望。她死后,那封長長的遺書獲得“《聯(lián)合報·讀書人》96年文學類最佳書獎”,然后是種種評述,種種感嘆……喂,我甚至有點嘲弄的笑:這算是哀憐或是致敬?對于死者,我們很難學會沉默,用沉默以致敬。

    然后,今日,我想借她說一點話,我乞求原諒,我知道會得到她的原諒:死者是不會在乎什么的,生者?生者的責難不代表她,我知道自己有點無恥,深夜睡不著的人多少都有一點無恥,因為他們沒有很好遵守生存規(guī)則: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特別是,去想一些白天不會想而夜晚不該去想的事情。

    請容我摘錄其遺書開端,漫長的開端,copy:

    小詠,我日日夜夜止不住地悲傷,不是為了世間的錯誤,不是為了身體的殘敗病痛,而是為了心靈的脆弱性及它所承受的傷害,我悲傷它承受了那么多的傷害,我疼惜自己能給予別人,給予世界那么多,卻沒法使自己活的好過一點。世界總是沒有錯的,錯的是心靈的脆弱性,我們不能免除于世界的傷害,于是我們就要長期生著靈魂的病。

    小詠,我和你一樣也有一個愛情理想不能實現(xiàn),我已獻身給一個人,但世界并不接受這件事,這件事之于世界根本微不足道,甚至是被嘲笑的,心靈的脆弱怎能不受傷害?小詠,世界不要再互相傷害了,好不好?還是我們可以停下一切傷害的游戲?

    小詠,我的愿望已不再是在生活里建造起一個理想的愛情,而是要讓自己生活得好一些。不要再受傷害,也不要再制造傷害了,我不喜歡世上有這么多傷害。當世界上還是要繼續(xù)有那么多傷害,我也不要活在其中。理想愛情的愿望已不太重要,重要的是過一份沒有人可以再傷害我的生活。?

    小詠,你是我現(xiàn)在相信、相親的一個人。但我一個人在這里悲傷會終止嗎?縱使我與世上我所傷害和傷害我的人和解,我的悲傷會終止嗎?世界上為什么有這么多的傷害,我的心靈已承受了那么多,它可以再支撐下去嗎?它要怎么樣去消化那些傷害呢?它能消化掉那些傷害而再重新去展開一份新生活嗎?

    小詠,過去那個世界或許還是一樣的,從前你期待它不要破碎的地方它就是破碎了;但世界并沒有錯,它還是繼續(xù)是那個世界,而且繼續(xù)破碎;世界并沒有錯,只是我受傷害了,我能真的消化我所受的傷害嗎?如果我消化不了,那傷害就會一直傷害我的生命。我的悲傷和我所受的傷害可以發(fā)泄出來,可以被安慰嗎?在我的核心里真的可以諒解生命而變得更堅強起來嗎?

    ……………………

    你有沒有耐心一字字一句句的讀完它?你是讀亦舒的吧?你嘴角現(xiàn)在有沒有嘲弄的笑容?亦舒現(xiàn)實到極點的刻薄我們多多少少都感染到一點了吧:不原諒別人,不縱容自己,愛己勝人,等等等等。這些從現(xiàn)實角度來講完全是正面教材,所以現(xiàn)在年過半百的她很健康愉快的生活在一個比較舒適的國度,偶爾寫寫娛樂性滿強的文字讓人駭笑。而邱妙津,26歲灰飛煙滅,痛苦中離去——她不是無知婦孺,大二就能用法文讀原典是留學法國的心理學研究生,——那又怎么樣?解不了自己的心病誰又能救她?她好不好算社會和生命的浪費??

    亦舒反復的說過什么來著?對,生命是一場幻覺。但是她很堅強的將幻覺延續(xù)下去,同時看破世情,告訴我們:社會只愛健康的聰明的,肯拚命的人,誰耐心跟誰婆婆媽媽,生活中一切都變成公事,互相利用,至於世態(tài)炎涼,人情淡薄,統(tǒng)統(tǒng)是正常的。

    啊,對不起,我忽然發(fā)現(xiàn)自己將兩人在做一點對比,這是不公平的,因為有人偏向死者有人支持活人,沒有一個好的準星。但是,我不是作為裁判者,我只是代表自己的觀點,對錯自負——深呼一口氣,現(xiàn)在我可以去談邱妙津了。?

    首先,她是一個女同性戀者,這一身份直至她死后人們才從她日記和文字中得知。但是這絕對不是致死的原因(倒是炒作的好題材),6年前的社會也不至于去逼迫一個女同性戀者到走投無路,相反,她將自己隱藏在人群中隱藏的很好。不是社會的錯,如果你讀完她的遺書和所有著作,你會發(fā)現(xiàn),這個女子死于自身,自身的脆弱和……夢想。

    請你再回過頭去讀一讀前面的遺書,仔細讀一讀,這象是一個26歲女子所說的話嗎?16歲還差不多。她不停的提到“傷害傷害傷害”,世界給她的傷害,現(xiàn)實給她的傷害。其實,沒有人壓榨過她,她沒有饑寒交迫過,她所謂的傷害只是心靈和感情上的——被欺騙被嘲笑,這些,誰不曾有過呢?有許多人甚至比她更深。要是這就是死亡的理由,很多人活到24歲都算很了不起了,可是,我們都活過來了,愈合了,而且決定無論如何要好好活下去,34、44、54、64、74……我們是很堅強和理智地,世界是我們支撐和維持地,不是逃兵地。

    同時,我們也不是自己夢想的殉衛(wèi)者,而邱妙津,她是。

    或者說,她太過脆弱和夢想化了,所以她最終為其付出了生命——我猶豫了很久,不敢去說她是弱者,是錯誤。

    真的不敢,不是怕對死者不敬。因為,我敬畏夢想。

    她活得熾熱、真實,沉浸在自己的欲望和情感中,如此縱容自己,一次次跌倒,但沒有吸取教訓,變得現(xiàn)實堅強,而依然相信他人,相信愛,相信這個世界能容許一點純粹的東西存在。她以為不去傷害他人就足夠了,始終沒有學會去保護自己,抗拒傷害,甚至沒有學會:放棄。

    這個世界不是我們少年時夢想的那樣,他人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善意和包容。唉,這個還用說嗎?任何一個過了24歲的人都該明白的吧:除非你很幸運的還是暖房中的花朵。如果你已明白但是還是為此痛苦的話,那就活該痛苦下去好了,等34歲的時候你就不會再為此痛苦了,人到中年,有更重的生活擔子需要你全力去承擔了。?

    可是她不明白,或者說是明白了,但是無法釋懷。

    世界總是沒有錯的,錯的是心靈的脆弱性,我們不能免除于世界的傷害,于是我們就要長期生著靈魂的病。——我們無力去指責世界,我們只能承認現(xiàn)實,然后讓現(xiàn)實一點點磨除自己的脆弱,好讓自己能好好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下去。我們都渴望快樂幸福,而這必須以生命為前提,死亡只能帶走一切:我們憎惡和舍不得的一切。

    那她為什么要去死呢?她可以再去找一個好的愛人,然后熟練運用她的法文,在巴黎享受生命與愛。她已經熬到26歲了,完全可以再熬下去,等下去,改變自己,好好活下去。可是,她選擇了死亡,不可逆轉的死亡。

    她已經絕望,不屑,痛苦,不相信,放棄。?

    忽然想起黃碧云筆下那個流落巴黎的中國女子,葉細細,用刀片割開自己喉管的那個,她死后,生者哀嘆:細細,何至于此。

    可是,世界上真的有一種水晶,破碎成千萬片,就無法在彌補,那不是水晶的錯,亦不是世界的錯,根本沒有錯誤,真的,只要生與死為自由意志選擇,就沒有錯誤。

    既然活著,就要好好活下去,亦舒給了我們那么多良方,一定能得到一點收獲和幸福;如果活不下去了,熬到底線崩裂,剩下的一切他人也毫無辦法,死亡只屬于自己——求求你,不要對我說生命不只屬于自己,不要太自私,因為誰也不能代替誰痛苦的活著。?

    唉,我眼睛發(fā)澀,我不知道自己在說什么,外面的雨還沒有停,但是天也會亮,周末已經過去,一切都將恢復正常。我想結束了,我花了2個小時去囈語,說一個女子的死亡,說其實我自己根本無法確定的事,妄言生死,奢談夢想。

    最后,那封長長的遺書最后說,對所有生者謙卑而細小的說:

    我祝福您幸福健康?但我不再能完成您的旅程?我是個過客。?全部我所接觸的?真正使我痛苦?而我身不由己。?總是有個什麼人可以說:?這是我的。?我,沒有什么東西是我的,?有一天我是不是可以驕傲地這么說。?如今我知道沒有就是?沒有。?我們同樣沒有名字。?必須去借一個,有時候。?您供給我一個地方可以眺望。?將我遺忘在海邊吧。?我祝福您幸福健康。

    你看,我也只能如此祝福,結束。然后去睡覺,日出而起,日落難息!乙恢睕]有告訴你,讀她的時候,我居然哭了,這真是件很難啟齒的事情,可是只有說出來才能安心說晚安,微笑。

    ——————轉自《文學視界》

    ?

    鱷魚手記

    邱妙津《鱷魚手記》評析?

    Roland Barthes曾說:「作者之死就是讀者的誕生」1,對於這句話,我深感認同!敢痪啪潘哪,《鱷魚手記》初版時,文本內外的人們都想認識鱷魚,一九九五年,原本微妙的小說/生活辯證的關系竟戲劇性地變得更復雜了……」2原因是由於書的作者,邱妙津在同年六月二十六日於巴黎自殺。消息傳回臺灣時,原本銷路一直呈現(xiàn)平淡的《鱷魚手記》,開始受到注目,并且引起了廣泛的討論,之後又獲得一九九五年時報文學的推薦獎。然而,當我看到了這段話,不得不對此情景感到諷刺。邱妙津的作品,在九○年代,可說是成為了同性戀者的先聲,在她的文字世界 ,同性相戀的情節(jié)可以被獨立出來,成為故事的主軸,不再是一種依附的淡然情感。正如劉亮雅所說:「小說文本在某種程度上往往和社會事實相互呼應。在臺灣的女同性戀遭受性別與性取向的雙重壓制,但在這種壓迫下卻有了邱妙津細膩的女同性戀抒情告白,書中刻畫了沉痛而且慘烈的女同性戀關系,突顯出女同性戀之間的愛欲情狂及挫敗失意,打破了傳統(tǒng)以為女同性戀只是純粹浪漫的精神戀愛之刻板印象」!恩{魚手記》是一本帶有豐富的自傳色彩和日記記錄的作品,書中大量運用了象徵和隱喻的筆法,是一本相當值得一讀的著作。縱然邱妙津的性格有著強烈的缺陷(陽性沙文主義),但是她對於自身感情的忠誠,卻是讓我深受感動。而在本文之中,想要討論的即《鱷魚手記》一書中,邱妙津與其書中人物之間的互動,其中包括了精神與情欲,藉此看出同性相戀的美麗細膩情感;以及得不到自己所求,不認同自身的性向而近乎毀滅性的哀愁。此外,也會探討書中所穿插的鱷魚片段,了解其在文中的象徵意涵和作者用意

    邱妙津逝世後,《聯(lián)合文學》在一九九五年的第十一卷第十一期為她制作一作品特輯,名為〈蒙馬特殘簡〉,其中所收錄的全為邱妙津生前之作。邱妙津在文中提到她對於「詩」的創(chuàng)作熱情,也述說著書寫創(chuàng)作之於她的意義。摘錄極為代表她人格特質的幾段話,作為之後對於她作品的印證。

    「從前,我相信每個男人一生中在深處都會有一個關於女人的『原型』,他最愛的就是那個像他『原型』的女人。雖然我是個女人,但是我深處的『原型』也是關於女人。一個『原型』的女人,如高峰冰寒地凍瀕死之際升起最美的幻覺般,潛進我的現(xiàn)實又逸出。我相信這就是人生絕美的『原型』,如此相信四年;ㄈト繉ι钣赂乙沧钫\實的大學時代,只相信這件事!(《鱷魚手記》,P.10)

    這是作者在第一手記一開頭,所寫的一段話。即可看成這本書最精簡的介紹。邱妙津將自己大學生活的點滴(著重於感情的陳述),以八本手記的方式呈現(xiàn);這八本手記構成了一種似自傳性質的文類,看出一名同性戀女子的成長過程。其中每一本手記里,皆會穿插著鱷魚的片段,鱷魚的出現(xiàn),是以一種諷刺而詼諧的筆調敘述,其象徵意義將於後再做討論。

    一、同志的美麗

    ?性別認同的探索過程

    (一)自我醒覺到遲疑的喜歡

    邱妙津《鱷魚手記》整體看來,全書幾是在描述其對於自己性別之不認同,導致她的愛情殘缺不堪。如書中所提:「我是一個會愛女人的女人。……全世界都愛我,沒有用,自己恨自己!(P.23)加以當時社會的壓抑,更使得她在不認同之下,認為自己的愛情是一種罪惡。而書中所提及一切看似合理其實不合理又不公平的荒謬殘忍之事,諸如:父親將親生女兒拖進廁所強暴、沒有雙腳的侏儒趴在天橋上供人照相等等,皆為她導引出這些人(隱隱包含自己)「被世界拋棄」、「你活著就是罪惡」這樣的強制結論。因此她是以相當悲觀且?guī)е鴳崙康墓P觸,諷刺又絕望地敘述自己的感情和周遭與自己同質的友人。?

    但我以為,無論作者認為是多麼不堪提及又不愿承認面對的愛情,仍有它可愛動人之處。這和所謂「正常」、「異性戀」的世界是無不同的。這樣的情感脈絡即表現(xiàn)在邱妙津從第一手記開始,尋找(或者說確認更為恰當)自己性別認同的過程中。?

    作者一直深深喜愛的,是自己在高中女校讀書時就已經認識的學姊,她將此學姊列為「黑桃級」的危險人物,是一種想要遇見又害怕相認的矛盾愛慕之感。(此學姊在書中之名為水伶)然而當她刻意地去旁聽水伶中文系的相關課程而被她認出且主動邀約之後,兩人的第一階段糾纏也隨即展開。邱妙津知道,水伶該當是這世界(她自己為自己所建構的世界)唯一能夠確切了解她的人,她是作者對外接觸的唯一管道和光源。雖然內心是極度排斥這樣的想法擴大,但卻無能為力。當她一再地想欺騙自己的真心,她又因為見著水伶而不斷地渴求能誠實以對。她描述:「她帶點靦腆開心地笑,我也哈哈大笑。能逗她笑使我安慰,她如銀質般的笑容,像夕陽輕灑的黃金海岸!埂浮蝗幌肴崦成系拈L發(fā),很柔順。……代替伸手摘過來她的背包,隱約幸福接近的重量感,希望她一直蹲著綁鞋帶!(P.18)這是很簡單的快樂和幸福,對一個認為感情只是自己單方面,一切仍模糊不清的人而言。單純愛戀一個人的喜悅,不就是見其開心,她便隨之心情大好;能為其做些什麼,都是肯定自己存在的必要。因此邱妙津不得不坦承:「第一個學期,她是我為一對外呼吸的管道!(P.20)然而在幸福的漣漪稍縱即逝之後,她又回歸一切皆不確定的源頭,她甚至認為自己是以一種犯罪的方式,放縱自己也引誘水伶共同越陷越深!肝覔碛幸环N犯罪的秘密約會,約會的對象并不知是約會!(P.20)此段話可清楚地看見作者心中所隱藏的不安和「不正當」之感。

    因此她開始選擇有意地避開水伶,為的只是避免讓心中的恐懼發(fā)酵(雖然她知道已經發(fā)酵),但是她還是不得不承認自己是需要水伶的。畢竟對一個處於封閉狀態(tài)和自我局限空間的人來說,唯一的呼吸管道和光源,是她能如正常人一般生活的生命必需品。因而當她割舍不下又再次見到水伶時,她敘述著:「她從沉默里出來,隨便說點什麼話,經常對我都是恩寵!(P.26)以「恩寵」來形容感情的付出,基本上便已經是不能平衡也不公平了。畢竟作者仍是主動渴望的一方,她不清楚也不敢再進一步嘗試了解對方的心態(tài)。但當她 跟水伶對話之時,她又表現(xiàn)出自己內心拉扯的痛苦戀情。如:「……她在吐露著某些對我超載的情感,我享受得心酸!(P.26)雖然是心酸,但也包含一種喜悅之情吧,因為知道對方也是有意抑或是嘗試著多說一些,尤其水伶是個不常說話,習慣沉默的女子。因此感情發(fā)展到這里,作者便呈現(xiàn)應該要理清這感情的堅決態(tài)度,不能再這樣地糾纏下去了。偏偏水伶選擇在這個時候給了她何其明顯的回應。作者第一次正式承認,那是「相愛」!肝艺驹诓萜荷辖刈∷哌^……我說從、頭、開、始。她轉過來,海洋流淚。知道是相愛!(P.35)在這里,雖然兩人承認是相愛了,但是邱妙津此時并沒有認同自己的性別,也對於她將在此場「戀愛」中所該扮演的身分角色充滿疑惑,因此看似美好的一刻,并不長久。

    (二)自身的反覆不認同到絕望毀滅

    之後邱妙津丟出了所謂「告別信」的堅定,因為邱妙津的心里,一直將水伶視為一個「應該」愛男人,且過「正!股畹呐,她認為(自以為是)水伶會試著努力回應自己的感情,是因為她多了一份「包容心」,她還不知道什麼是自己想要的。所以作者在水伶無法自己做出抉擇且認清自己的情況下,搶先一步離開。(然而我卻以為其實是作者自己心底的畏懼,她恐懼自己付出之後得到的是不愛或背離的回應。因此保護自己的絕佳方法,便是主動抽離,顧不得是不是已經傷害了別人?v然知道,也必須裝作不自知。)而另一最主要的因素是,邱妙津對於水伶的愛,已經逐漸超越精神層面,而逐步走向肉欲。這樣的發(fā)展在戀愛之中,實屬於正常且被允許的,邱妙津的不能繼續(xù),即在於她仍然未看清最真實的自己,就算已經是明白了,她仍舊不能接受這樣背德的愛情。兩人的同性之愛在當時已是不容,如今她生理上的渴求又從心中滿溢,她對自己感到莫名的羞恥和痛苦(之後會談到愛欲及靈肉的拉據(jù)),因此無更好的解決辦法的情況下,她只能選擇這樣做。

    水伶接受到離別的訊息之後,也給了作者一封信當作回應。信中再度提及自己的愛,被作者拋棄洩了一地沒人要。信末還強調自己的愛情,她知道那是愛。邱妙津也知道這一切,她形容自己的生活像是進入了死亡的黑洞,而在洞底唯一的呼喚聲,是水伶。逃避過後,正視現(xiàn)實的力量總是懾人,作者之於水伶,其實是分不開的兩人。相互依附生存,應當是要互相取暖安慰的。然而兩人的感情發(fā)展至此,已經幾近於該劃下句點了,因為在書中,作者的愛情所綻放較為光明的一面,已經趨於結束,之後換成水伶的背棄,將兩人都帶向了未知的黑暗深淵。

    其實愛情之於邱妙津的狂熱且趨近偏激的情緒,并非全都是陰暗而不能示人的,它還是有它可愛且可憐之處在,從單戀,到不明的回應,不斷地猜測卻又渴望地靠近,直到承認彼此的相屬,都仍是一種愛情的美麗面貌。在模糊中的朦朧之美,更有它值得關注的地方。只是邱妙津花了太長的時間來驗證自己的能力,又太自私地為所愛的人謀解救之路,卻忘了其實自己也需要得到心靈上的救贖。作弄人的是,當她為自己尋求出路以成就自己的愛情之時,愛人卻選擇了背離,保留她想抹滅的從前之自己。然而,必須承認的是,不完美的愛情依舊有它觸人心弦之點。

    二、同志的哀愁

    (一)自身性別的不認同

    在鱷魚手記中,邱妙津對自身性別的不認同,使自己瀕臨絕望黑暗,進而自私地去傷害自己所愛的人(愛自己的人),幾為全書的主軸。現(xiàn)下就書中的內容作一分析,可清楚看出作者內心情感的糾纏,想愛又不能愛的拉扯肉身之痛。

    邱妙津於第二手記中提到,她在大學時遇見了自己高中時代就迷戀的學姊,之後兩人相認而產生了交集。(這也象徵著毀滅的開始。)一開始,邱妙津至中文系旁聽文學概論。她這樣形容水伶:「已是個韻味成熟的美麗女人了呵,爐火純青。她站定在我面前,拂動額前的波浪長發(fā),我心中霎時像被刺上她新韻味的刺青,一片炙燒的辣痛。她女性美的魅力無限膨脹,擊出重拳將我擊到擂臺下。從此不再平等……」(P.17)由這段話可以很清楚地察覺到,邱妙津是以「男性」(陽性)的口吻來描述自己的感覺。之後她與水伶的聯(lián)系頻繁起來,但她卻開始感到稍稍的恐懼。她稱與水伶相約文學概論上課見面的「習慣」為「被迫」,像是討厭的作業(yè),必須要下定決心不去上文學概論課才行。邱妙津早已意識到這段戀情發(fā)展下去,必有毀滅其中一人或兩人的結局,因此她害怕明明可以預見,還要縱身一試的自己(或兩人)。於是她想速速抽身。文中提到:

    「水伶不要再敲我的門了。你不知道我的內心有多黑暗。我根本不知道我到底是誰,隱約有個模糊的我像浮水印在前面等我,可是我不要向前走,我不要成為我自己。我知道謎底,可是我不要看到它被揭開。從我看到你的第一眼,我明白我會愛你,像狂獸像烈焰的愛……你將成為開啟我成為我自己的鑰匙,那個打開的點,恐懼將滂沱滾打在我身上,我所自恨的我也將除去我,這個肉身里的我!(P.24)

    邱妙津已經知道了「謎底的答案」,就是她在一開始就說過的,「自己是個會愛女人的女人」。但是背負了太多的壓力包袱,來自整個社會,影響自己對自己的不諒解,因而不敢不愿承認地表現(xiàn)出歇斯底里狀態(tài)。她在心底不停抑制自己想撕碎水伶的沖動,她比喻著自己的外在雖像只溫馴的羊,其實她的真面目是只饑餓的狂獸。(邱在書中多次將自己書寫成野獸或半人半獸等。)然而真正愛的,畢竟還是不能輕易放下,當她與水伶說了要「從、頭、開、始」,她們之間愛的水壩就此潰堤。但她始終認為這是一種犯罪,是不對、不應當,最主要的還是不被大眾接受。她心底的憤恨不平也逐漸累積升高。她說道:「人的最大受苦來自人與人間的錯待!(P.51)

    (二)愛與欲、靈與肉的拉扯

    就在邱妙津自己對自己的性別認同產生崩潰的情緒因子時,水伶的話又帶給了她似有若無的傷害。(敏感如邱妙津,她一定感受得到)水伶於一天隨邱妙津回家,在邱的租屋外宿。邱描述著:

    「……在溫州街的房間,我收拾日記,幫她鋪墊被。……我躺在十公分的床下旁地板!惯@時水伶忽然開口說:

    「如果我們一起被關進精神病院,那該多好?」她說。(水伶)

    「是關在同一間嗎?」(邱)

    「不要同一間!?

    「為什麼?」

    「我怕你!(P.53、54)

    「我怕你」這三個字,也許可以看成水伶已有意識邱妙津對自己的渴望,這渴望可能已經涉及「欲念」。之後水伶又與邱嘻鬧一塊兒,邱提到:

    「她頑皮又嘗試性地讓身體滾下來,落到我被上。頭發(fā)觸我的臉,發(fā)香沁我的肺。我使勁抱起她的頭,……嘴貼著她的臉吸!(P.54)

    這是一種欲望的解放,名正言順,再自然不過地表現(xiàn)她對愛人的想望?v然如此看似「可以幸!沟膬扇耸澜,其實戀人間的矛盾畏懼卻始終存在。作者於第二手記中的後半終於誠實地說出自己內心的欲念。

    「距離下一個我要描述的情節(jié)點,之間的故事時間,里面的我在前所未有的罪惡感與恐懼感中, ……從前,我只是預期著我將干下與女人肌膚相親的滔天大罪,……只是隱約覺得自己得提著鞋子躡腳走路,轉彎閃過人人都會拿石頭丟玻璃屋的那個方向,在離得夠遠之前,不要被拿著石頭的人們叫住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自動地腦里會出現(xiàn)所謂的『性幻想』……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性幻想里不再是影像中的情節(jié),換成水伶……」

    「……我的生命就是這樣,成長的血肉是攪拌著恐懼的混凝土,從對根本自己和性欲的恐懼,恐懼攪纏恐懼……,變成對整個活下去的恐懼怪獸,自覺必須穴居,以免在人前現(xiàn)出原形!

    「愈來愈多對她的性幻想充塞在白日,騎車時、走路時、與人說話時,晚上也要花愈來愈多的時間自慰!胍駩豪且粯雍莺莸乜惺伤眢w,這是新的想像!(P.57、58)

    從這里可以明白邱妙津是多麼自卑又在意大眾社會的眼光輿論,從她想像自己若公開了自身的性別及渴望的對象之後,將會被人沿路丟石子喊打。就算眾人看不出來,但她自己心中的陰暗深沉依然在。而且愈演愈烈?謶植粩嗟芈,將作者不停地推向邊緣,她自動將自己「妖魔野獸」化,以這樣的形象悲哀地保護自己。當愛人,已經不能純粹是精神上的契合時,進一步欲望著愛人的身體,這讓邱妙津更覺得自己污穢不堪、卑賤。在不想讓自己支離破碎的當下,她選擇自私地逃開。(基本上這是不得不。)於是約好在水伶詩經下課之後去等她,卻未去。她想要自己一個人,把關於水伶的部份割在外面,不去想、不去看、不去碰。這是一種殘酷的救贖,尤其是對邱妙津這樣具有強烈毀滅愛戀的人而言。她決定確實的離棄水伶——寫告別信。

    但在邱妙津生日的前兩天,她在租屋樓下見到水伶。這一次的見面,把邱妙津結結實實地推向崩潰點。起因是水伶這次的到來,似乎已經做好了「獻身」的準備。

    「她(水伶)使盡各種招數(shù),耍賴哄騙拖拉,近深夜十二點把我拖回她的房間。黑暗中,我徹底解體為兩個人,一個我真正是貪婪地啃噬著她,另一個我冷冷地置啃噬她的動作於度外,……從她黏熱且緊緊纏住我的身體帶著『獻身』的意涵,這是從來不曾出現(xiàn)的復雜語言!蛇B她都不明了,她正以某種新的成熟做為絕地挽留我的最後手段,但對我而言正是致命的恥痛,像用燙紅的鐵絲猛然插進猴子的屁股!(P.66、67)

    這樣的做法,邱妙津稱其為水伶的「新的成熟」,帶給她莫大的羞恥,到最後只有夾著尾巴落荒而逃。作者認為自己已經被逼到了死角,只能以自己猥褻自己的方式活著,為了能對抗猥褻所帶來的恐懼,她勢必犧牲活生生的水伶。

    可想而知,這樣的離棄并不會使邱妙津好過,兩人失去聯(lián)絡一陣子,邱於自己二十歲的生日前夕,獨自搭車前往高雄。在高雄的飯店中,她「試著」拆開水伶的信。水伶於信中告訴她:

    「你走後,洩了一地的愛沒人要,……懷著滿滿為你而生的愛,不知道要往哪里去。也不是沒想過隨便跟哪一個現(xiàn)在出現(xiàn)的人走,讓他帶我逃開這里遠遠的。但總在還沒真正嘗試過,就嫌惡起別人較諸你靈魂的粗糙鄙俗,彷佛讓別人沾染一點我的心,就會弄臟我們的愛,……」(P.130、131)

    此處已經點明水伶是以「精神」相通,「心靈」相應的方式愛戀牽掛作者,不容許別人輕易褻瀆。就算另有他人真心相待,也終將視而不見。

    「像我這樣一個人。一個世人眼里的女人―從世人眼瞳中焦聚出的是一個人的幻影,這個幻影符合他們的范疇。而從我那只獨特的眼看自己,卻是個類似希臘神話所說半人半馬的怪物!(P.138)?

    邱妙津所扮演的T(T:Tomboy,或稱Butch,是扮演男性的女同性戀;婆:Femme,則為扮演女性的女同性戀。)的敘述者是悲情至極的,她以丑怪意象作為自己的象徵,在在呈現(xiàn)自己被父權異性戀社會壓抑、扭曲而形變。因此重復形容自己為妖魔怪獸,那是強調自己為不被接受的異端,是不該存在的。

    此時水伶再度出現(xiàn),邱稱之為「悲戀的第二回合」。然而水伶這次的出現(xiàn),給了邱妙津極大的沖擊,一是因為水伶「顛覆」了邱在心底認為水伶應一直保有的「陰性美」,一是水伶即將背棄她,投入另一個「女子」的懷抱之中。?

    「紫色的長圍巾,我應該是比她更男性化的,但披著圍巾,牛仔服裝扮的她,顯出令我嘆息的帥氣。」(P.144)由此處可見,邱一直是以「男性」(陽性)的態(tài)度及角度來看待水伶的。她也十分理所當然的視水伶為「完全的女性」(陰性)。而當水伶說出:「我應要跟別人在一起了!骨衩罱虻姆磻恰父螞r,那個『別人』也是個女人。這句話刺中我,啞然失聲!(P.146)這里出現(xiàn)了一個問題,邱妙津為何要因為水伶即將跟一名「女子」在一起而深受重擊?原因是邱妙津一直認為女同性戀是愛女人的女人,也是男性化的女人,即是所謂的T。而相對的婆,就是女性化,且可以是「正!沟呐,可以結婚生子。所以只有T可以自我認同,婆并不行。因此一開始提到她發(fā)現(xiàn)了水伶的「男性化」打扮,而感到了驚訝。之後水伶自己選擇相戀的對象竟是一名女子,而不是「男子」,令邱無法不震撼。邱稱水伶選擇的是「一個跟我比較接近的人,而不要選擇一個不同類別的男人。」她真正不能接受的其實是水伶以婆的身分,卻能自我認同自己的女同性戀身分,和邱所認定唯具有「陽性本質」的T才是女同性戀相反。直到她提筆寫下了給水伶的自白信中,仍是嘗試將水伶推回「正常」的「異性戀」生活模式。如:

    「畢竟你和我的性質不完全相同,你仍是個社會蓋印之下的正常女性,你愛我仍是以陰性的母體在愛……在我們的關系里質變的是我,是我被你撕露陽性的肉體……」(P.155)

    此外,水伶在此刻意奮力抵抗她與邱之間的情欲關系,更讓重新振作,做好再次相愛準備的邱妙津絕望。當水伶已被兩人的愛情折磨得扭曲變形,精神耗弱,恐懼又渴望著邱時,她仍堅持著,「兩人必須是精神上交感的」。

    「你說說看我跟『她』有什麼不同?」(邱問)

    「你比較好看,……不過,我跟她在一起很自在,她碰我我很喜歡,像在玩……

    「我怕你,如果你那個樣子,我會非常討厭你……」(P.196)

    「我不喜歡你碰我,我們兩個是要純精神的,必須!

    「可是,你現(xiàn)在又跑回來說,你克服『性』的問題了,你不要柏拉圖式的關系了……」(P.202)

    水伶已經明白表示自己心底深處的邱妙津與自己是「純精神」,如大一在校園中初見般,可以無所不談,心靈上可以相契合,沒有誰拋棄誰的情況。也由於邱妙津幾近病態(tài)地折磨苛求自己,同時也反覆折磨著水伶,使水伶不得不對自己的戀人,心目中完美的戀人建構出一個自己想望的形象,不準任何人破壞或污衊她。邱妙津的想愛又不敢愛,自卑逃離又邊緣化的選擇,使她精神上不能滿足,欲望戀人心情的滿溢,終使自己付出了代價。

    三、手記中「鱷魚」意象及其代表性

    邱妙津《鱷魚手記》第一至八篇手記中,皆穿插著卡通的幽默及夸張之鱷魚片段,這樣看似無意地信手寫來,其實是有很深的意涵於其中。

    (一)影射作者本身

    邱妙津似乎是以「鱷魚」來象徵自己心中所剝離出的另一個自己,鱷魚與拉子(邱妙津於書中的自稱)可說是同為此本小說中的主角,鱷魚與拉子也就像是同性戀文化中的兩個面,鱷魚象徵了同性戀者在外在社會中所面臨的遭遇;拉子則為同性戀者在現(xiàn)實生活困境中,心底層面的反映。不同的是,鱷魚是喜劇角色的扮演,而拉子是悲劇主角的呈現(xiàn)。兩者於書中在在有著確切地互相照映。如第一手記中的第一片段,作者故意把敘事之人和鱷魚相混,其中暗示了兩者的「同構關系」。

    鱷魚處處暗示同性戀者,身為同性戀的拉子也處處被暗示為鱷魚。拉子在書中始終以怪獸一類自居自嘲,如她在跟吞吞及至柔介紹社團時說:「長得奇丑無比,脾氣又古怪,相處久了會覺得像某種怪物……」(P.76),這讓人想起是否為一只鱷魚的寫照?又如鱷魚因為著人裝而不被人們發(fā)現(xiàn)真相,在遺言里誠實相告:「這就是我自己縫的緊身衣,因為我的皮膚從小就綠綠的。媽媽說會嚇到小孩!(P.283)而拉子也在另外的場合中,一次又一次地討論著人與衣裝的關系,她說:「我突然覺得有千斤重的羞恥壓在我的唇上,這股附體般隨傳隨到的羞恥感,像是隱形緊箍著我的身體的皮衣,長久以來霸道地畫下我跟別人的疆界……想到與皮衣間的掙扎,無限辛酸。」(P.167)然而,必須承認的是,同性戀本身并無羞恥,羞恥的是當我們將所謂「正!沟摹府愋詰佟箻影逯械牡赖掠^念等加諸壓於同性戀的身上時,如同是他人「強行賜與」的一件外衣。鱷魚只有到了不怕嚇著小孩,準備自殺時才敢說出真相,自動地脫下人裝;而拉子則是掙扎到最後,始終沒有脫下羞恥的外衣。

    (二)女同性戀之名的代稱

    於「異性戀公共領域」生活中的同志們,必須面對大眾的恐同情結,不停地猜測,表現(xiàn)畏懼,又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預防群眾的好奇窺探。這樣不安穩(wěn)的生活,就如同書中的鱷魚一般,每每披上了鱷魚皮,就得心驚膽跳的過日子,因為此時的社會上彌漫著一股追尋窺視鱷魚的風氣,使得鱷魚無法工作、正常作息,只得偷偷摸摸地躲進地窖中生活。?

    第二手記中第八段,先以鱷魚暴露的狂想,挑逗著「普通人」的窺探欲,繼而諷刺人們假道學地一邊表示冷淡不關心,甚至是不屑,一邊卻偷看著「獨家報導」和「第一手消息」中關於鱷魚的資訊。這是為了滿足對鱷魚其實熱烈的好奇。第三手記第四段里,嘲諷政府以「保護國格」為由,壓制鱷魚、封鎖鱷魚的報導,鱷魚又在洗澡時邊聽著電視評論的冗長官腔,邊心不在焉地擠著浴缸里的塑膠鱷魚玩具,還發(fā)出「唧」的聲響,接著鱷魚甚至在浴缸里睡著,由此可知電視上稱為「專家」的報導,實質上是何其愚昧及無知的陳腔濫調。 第四手記的第二段,象徵性別不再是頭箍,鱷魚混雜男性跟女性的認同,它既援引賈曼、惹內,也有一口像「媽媽級女子出嫁時的嫁妝箱」之大木箱,里面收藏它寫給所暗戀的男男女女情書,表示它的喜歡不分男人及女人。第五手記的第四段,敘述當局政府知道鱷魚遭到天羅地網(wǎng)的監(jiān)視而深感寂寞,就假裝以「鱷魚俱樂部」之名發(fā)出召集令,誘迫鱷魚的現(xiàn)身(outing,出柜)。這也是書中鱷魚與「我」的初次接觸。第六手記第一片段,直接插入了人與鱷魚的對話,也是鱷魚的第一次被人采訪。書中問到:「鱷魚,你想你會不會生殖?」「我怎麼知道?我又沒碰過另一條鱷魚!(P.174、175)這段對話基本上是有著暗示作用,詢問者根據(jù)外界的傳說鱷魚是不會生殖的,因此發(fā)出了這樣的問題,但是鱷魚的回答模稜兩可,只是說自己尚未遇到另一條鱷魚,但是并沒有說明這另一條鱷魚究竟是雄抑或是雌?依照外界所產生的疑問是關於鱷魚「能否生殖」,而不是「能否性事」看來,問題所指的正是鱷魚的性功能有沒有生殖的可能性。就正如大眾所知,同性戀愛是一種無生殖意義的性事,因而這句問話的潛在意含可能是「是否為同性戀者」。并且在這一段話之中,「我」說明鱷魚只有在穿上人裝,也就是偽裝成異性戀者時,才敢看著「我」。若今日鱷魚未穿上人裝,則必須透過攝影機的V8鏡頭才能跟「我」說話,這里又再度顯現(xiàn)了對於自己現(xiàn)身的焦慮和擔憂。第七手記的第八片段,記載著衛(wèi)生署發(fā)言人發(fā)布誣陷鱷魚的所謂「秘密研究」之結果,發(fā)現(xiàn)有參加那天鱷魚俱樂部活動的人,其中百分之五的人皮膚發(fā)生變化,部分皮膚呈現(xiàn)紅色,且長出密密麻麻的黑色斑點,并在毛發(fā)之中發(fā)現(xiàn)有鱷魚的細卵,且宣稱鱷魚是「卵生動物」,鱷魚的生殖方式不是經由性交而產生新的個體,是由排出的卵直接進入人體,將人改造成「鱷魚」。很明顯的,這不是生物學中的鱷魚,而是在暗指無生殖意義的同性戀者。在這一段里,寫到社會上有「保鱷組織」(阿保)和「滅鱷行動聯(lián)盟」(阿滅),這兩派在社會上對立。但是他們對待鱷魚的方式其實是如出一轍的,作者試著把整個社會對於鱷魚,也就是同性戀文化的險惡態(tài)度全部曝光,對話中的鱷魚已經不是生物學中的鱷魚,而是人類的一種(人所生,或會自我改變),但又是少數(shù)(百分之零點一)怪異的,這里的怪異,可視為「變態(tài)的因數(shù)」。這已經是直接描述出同性戀在當時社會的特徵了。阿滅的觀點代表了傳統(tǒng)宗教對付異端的絕滅態(tài)度,阿保的態(tài)度則接近於民主時代,權力對於異端的新式絕滅與摧殘。而兩派最後的爭論結果,竟是代表權力的政府機構直接出面發(fā)布聯(lián)合公告,要求鱷魚在「鱷魚月」里投案自首,將鱷魚視為罪犯一般處置。這里邱妙津似在嘲謔著恐同幻想的荒誕不經,以及增殖發(fā)酵的迅速。更是諷刺在異性戀主義下,如何透過國家機器及媒體的宰制,遂行其無知霸道的「恐怖政治」。最後一篇,在「鱷魚月」的最後一天,鱷魚寄出了一卷名為「鱷魚的遺言」的寫真錄影帶,它依然以純真且自戀的語氣告白,問著「是不是我消失了,大家就會繼續(xù)喜歡我」(P.283),并在影片的結尾坐著木盆自己用火點燃了自己,飄向大海的鏡頭。此時的旁白是:「賈曼說『我無話可說……祝你們幸福快樂』」(P.284)。紀大偉曾指出此為「退縮避戰(zhàn)」,然而劉亮雅也指出其實這也許是悲憤地突顯異性戀霸權對女同性戀的壓抑與歧視使其喪失了自己的生存空間。

    肆、結語

    邱妙津是個骨子里就很悲的人,直接從心底反映於外在,她的書寫中。她悲情的女同性戀戀情藉由《鱷魚手記》,這本呈現(xiàn)半自傳式的作品,表達出她被扭曲、壓抑的個性,以及在社會異性戀價值的壓力,群眾的好奇環(huán)伺下,驅使最後選擇自我毀滅的結局。

    邱妙津誠實於書寫中所建構的自己,是顯露強烈的男性認同,甚至於之後《蒙馬特遺書》中,表現(xiàn)出東方男性專斷、渴求獨占的傳統(tǒng)文化。於《鱷魚手記》之中,她幾度不愿正視自己在性別上「T」的認同(卻於情感的表現(xiàn)上越趨明顯),之後面對了又得接受社會所建構出「正!箰蹜俚呐小毫,使她想愛而不敢愛,愛了又不能放膽愛,肉身情欲及精神靈性上的拉扯煎熬,幾經嘗試改變,至末了仍宣告放棄,無法堅持下去,而以悲劇手法作結。

    縱然她是備受爭議的作家,但她的女同性戀書寫,使得我們去正視從當時一直到現(xiàn)在的女同性戀情感及情欲表現(xiàn)。因為同志書寫於一開始多為男性執(zhí)筆,或是由男性來寫女同的故事,而邱妙津《鱷魚》一書的出現(xiàn),表現(xiàn)女同在自我性別認同過程中的掙扎痛苦以及偶有的喜悅,與自認寡廉鮮恥的深層欲望,在在牽動著讀者,使閱讀者試著去了解女同志們在異性戀社會機制下所承受的苦痛和不被接受、不被諒解的疲累!恩{魚手記》只是一個開端,它讓讀者有了新的文學視角,除了在汲取多元的知識之外,其實也豐富了社會本身。

    伍、參考書目

    一、專書:

    ?邱妙津:《鱷魚手記》,時報出版(1995年5月)。

    ?劉亮雅:《欲望更衣室》,元尊文化出版(1998年3月)。

    二、論文:

    紀大偉:《發(fā)現(xiàn)鱷魚:建構臺灣女同性戀論述》,1995年11月。

    劉亮雅:〈九Ο年代臺灣的女同性戀小說—以邱妙津、陳雪、洪凌為例〉,《中外文學》1997年7月。

    劉亮雅:〈愛欲、性別與書寫:邱妙津的女同性戀小說〉,《中外文學》1997年8月。

    劉亮雅:〈世紀末臺灣小說里的性別跨界與頹廢:以李昂、朱天文、邱妙津、成英姝為例〉,《中外文學》1999年11月。

    簡淑怡:〈邱妙津的女同性戀小說—以《鱷魚手記》為例〉,2001年5月。

    ?

    相遇

    ?

    十九歲郁悶的雨后下午,我買了第一本邱妙津的小說,坐在臺北一個咖啡廳,看著《鱷魚手記》,直到窗外的景致讓夜色熏黑了,杯中的咖啡添滿又喝去了三次,我看完了《鱷魚》,投入微雨的夜色。對于當時因為對就讀科系沒有歸屬感,常常逃課流連街頭的我,邱妙津給我了一個炫麗不可方物的青春實體,這是我與邱妙津的相遇。

    圖書館本次的主題書展「另一種風景」,導讀的作家們他們皆以「自殺」結束其生命,也藉此表達其對于這世界的愛與恨。邱妙津也是這樣情感敏感又強烈的作家,以二十六年的青春歲月留下絢爛與輕狂。 

    臺灣女同志文學代表作家

    《蒙馬特遺書》應該是臺灣賣得最好的女同志書籍吧,作者邱妙津的自殺更為這本書添上了神秘的光環(huán),創(chuàng)造出拉子文學前所未有的話題性。這本小說是她死后一年,朋友整理而出的,閱讀起來總覺真實性相當高,不像小說,反倒像自傳。因此,文章讀來令人怵目驚心,其中強烈的愛欲、霸道獨裁的占有欲,是中文世界中幾乎未出現(xiàn)過。試想,若是邱妙津未在法國自殺身亡,這本小說是否會因作者的增刪潤飾而有不同的風貌,所有怵目驚心的情感都變成了語帶幽默而溫和呈現(xiàn)的愛,正如邱妙津另一本著作《鱷魚手記》一般。

    《鱷魚手記》是我與邱妙津相遇的第一本書,邱妙津巧妙的以俏皮天真的鱷魚與社會大眾做對照。在《鱷魚》的書寫當中邱妙津化身為鱷魚,以鱷魚作為另一個拉子(或是說一般同性戀)描寫鱷魚所受社會大眾的偷窺、歧視,文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鱷魚跟一般人沒有什么不同(鱷魚也會逛街、吃泡芙),但是穿上身為鱷魚一定要穿上人裝才會免于被偷窺、被歧視。作為女同性戀,她的自主性卻要建立在社會大眾的歧視之下,她的生活空間竟然只能退到社會邊緣角落中,邱妙津藉由一只鱷魚的生活來反窺視一般社會大眾(大多是那些假道學及衛(wèi)道人士),鱷魚最后燒燃燒自己而亡,對大眾作出最悲痛的抗議,拉子最后(到蒙馬特遺書)自殺身亡,曲終旁白:「賈曼(邱妙津)說『我無話可說……祝你們幸?鞓!』」,令人無限唏噓。

    邱妙津的痛苦愛欲

    邱妙津的痛苦來自于自己的性別認同和社會大眾的歧視眼光。她對于自己身為女同志的認知是痛苦的,這樣的認知造就了她的自卑,也因為這種自卑,使得她不能勇敢的去愛!睹神R特遺書》里寫道:「世界總是沒有錯的,錯的是心靈的脆弱性,我們不能免除于世界的傷害,于是我們就要長期生著靈魂的病!挂徽Z道中作者的脆弱與矛盾。邱妙津在文中提到的日本作家太宰治與其心理狀態(tài)呼應,太宰治一生自殺數(shù)次不成功,留下著作《人間失格》,便投海自盡,而邱妙津在完成「蒙馬特遺書」后,也同向太宰治的不歸路,為我們閱讀者留下無限的討論與反省。

    日記

    1995年,年輕的小說家邱妙津自殺于巴黎,年僅26歲。這個寫出了《鱷魚手記》與《蒙馬特遺書》等作品的早慧天才就此“自我注銷”于人世。但她獨特的文體、寫女同志的熱烈情欲、真誠率直的筆法仍對年輕一代的創(chuàng)作者啟發(fā)甚多。

    十二年過去,如今讀者終于在她1989-1995年的日記中,看到宛如《蒙馬特遺書》未收錄的小說細節(jié)與生命內里,以及直面生活的思索。

    2008年鳳凰衛(wèi)視《開卷八分鐘》節(jié)目“邱妙津:愛欲與死亡的深刻反省”

    (主持人)盧琛:有的時候閱讀只是為了一種紀念,紀念作者的才氣,紀念作者的風格。今天我們要重讀一位早逝的才女作家的作品,在13年前,1995年的夏天,臺灣年輕的小說家邱妙津在她巴黎的寓所自殺,年僅26歲。

    很多人為她惋惜,因為她太年輕了,也因為她太才華橫溢。就像寫作根本就不是什么創(chuàng)作班子能夠教得出來的,邱妙津的寫作才氣完全流淌在她的血液里,或許就是這種天生的對事物的超敏感感受力和極為豐富的情感,讓她的文字很有張力,很有氣質,也讓她過早的透徹了這個世界,選擇離開或許是她情感燃盡之后的平靜。

    邱妙津的作品其實不多,但是都能夠讓人烙下非常深的一個印記。她的處女作長篇小說《鱷魚手記》,有自傳的傾向,第一次透露了她同性戀的性趨向,像書中所提到的“拉子”、“鱷魚”等詞匯,現(xiàn)在也是臺灣女同性戀者沿用至今的自我稱號。

    另外一部小說《蒙馬特遺書》,是她26歲在巴黎自殺之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了。由10多封寫給離棄她的人的信組成,百分之百投入的生命書寫,有讓人喘不過氣的一種濃烈的愛情,以及對藝術執(zhí)著而純粹的追求,對愛欲與死亡的深刻反省。

    當然這本書是我本人今天并不打算推薦的。因為會對情緒造成極大的摧殘,稍有情傷的人都非常容易被它感染的情緒很低落,而且被深深的吸引其中,有些恍惚。在我看完了這本書很長的一段時間,我都不敢再去碰它,盡管它就放在我家里面書架非常顯眼的一個位置。

    這部作品后來也搬進了劇場,它強烈的情緒沖突,還有人性的對白,倒是非常適合舞臺劇的表現(xiàn),這一點對于早前從事過戲劇創(chuàng)作的邱妙津來說,也一是回歸。有才氣的生命,總是特別吸引著人的注意,何況邱妙津的生命只有26歲,非常短促,她卻通過了文學創(chuàng)作,表現(xiàn)了像火山噴發(fā)一樣的生命張力和一種很扭曲的美感。

    看她的作品能夠清晰的感受到這一點,同時也讓我想起了其實審美是有幾個層次的,第一個層次就是大俗,之后是大雅,再最高的層次就是一個病態(tài)的美。而邱妙津的作品是屬于這個最后的一個層次,再加上她大學的時候研修的課程是心理學,留學巴黎也是在心理系的臨床組。一年之后終于是沒有走出自己心理的一些困難而自殺,這種經歷也導致她的作品和她的生活是一樣的,都充滿了一種掙扎、矛盾和一連串的大問號當中。

    尤其是她的死,很難讓人有理性的解答,或者情感上也是很難認同的。這一切在我看過她去年出版的一套書,叫《邱妙津日記》之后,慢慢的沉淀了下來,就是今天我要介紹的書《邱妙津的日記》,1989到1995,是分為上下兩冊的。

    可以說是她面對誠實摯愛的一種靈魂練習本,為什么這么說呢?這兩套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是選自她大學時候和在留法時期絕大部分是原狀的一種日記狀態(tài),基本沒有什么文字的刪改。既然是寫給自己的日記,起初就是沒有出版的意思,所以沒有任何迎合讀者的文筆,這也是她六年最為真實的精神面貌。讀者能夠看到無非是一個人在世界上是怎樣的活過,也記錄了人的一個存在的形式。

    日記是不需要很完整的結構,很嚴密的邏輯的,所以當你任何時候,隨意翻開其中的任何一頁都能感覺到一種震動。因為她特別精準的文字和充沛的情感,還有很摯烈的表達,同時非常冷酷的分析,都給人深刻的印象,可能看的時候非常吸引你深入其中,因為她理性的特別入骨,而且又感性的至極。

    這個文字集,我希望大家能夠靜下心來慢慢品讀的兩本書,那日記恐怕也是最赤裸的一種文字形式了,所以看日記的時候,恐怕也是最具有推理想象的閱讀形式。有的時候覺得邱妙津活的特別隔絕,如果能夠再晚活10年,活在這個世界上,她應該是沒有那么孤獨的,比如說像互聯(lián)網(wǎng)這種打擾人的能力,或者說社會對于同性戀者的認知度、包容度,可能都會給她一些溫暖,有可能讓她在死亡的這個邊緣能夠轉回。

    但是如果那樣的事情發(fā)生了,可能也很難能看到這兩本厚厚的日記手稿是否還能夠還原的像現(xiàn)在一樣,維持她當時的一種內心非常有深度,非常純粹的一種自省過程。

    當然我個人是不認同這是同志文學的,也不認同是邱妙津對生活,對理想,或者說對責任有絲毫松懈和退縮,相反她實際上是一個治學特別嚴謹,對責任不斷勇敢檢討的人,至于愛情,可以說是她致命的死穴,創(chuàng)作和愛就成為她生命的全部。

    當然書中為了避免涉及到一些傷害無辜的一些人,或者一些舛錯,當然書中的一些人名和地名都做了適當?shù)男拚赡芏际且源杹沓霈F(xiàn)。那整個日記的周邊,其實我們翻閱的時候也可以看得到,保有邱妙津當時非常真實的個人手寫的一些文筆和當時她隨時拍下來的生活的一段片斷,都被這本書的美術編輯增添到了書中,所以幫她整理出版這本書的作家賴香吟在序中也這樣寫到,無論經歷怎樣的遷徙,她總是把這本日記帶在身邊。

    那這些日記是她最大的財產,她的很多作品都是在日記當中能夠找到雛形的,她不僅是抱著寫記事的心情在寫日記,而且是借此非常嚴密的審視自己的心緒,把今人的誠實和熱情都投入到這里,所以關于悲劇的發(fā)生,可能大家都不知道它的始末,也不再可能知道它的始末。但是邱妙津也是十分強悍的,在最后的一瞬間,她讓我們看到她們的人生是多么的清明。

    這樣她自己在整個日記當中所提到的最后一句,所提到的其實人生何其美,但不得不到,也永久得不到的,那樣的荒涼,是更需要強悍的,那這是邱妙津在日記當中留下的最后一句。那這套日記帶來的是邱妙津更為全面的認識,也能安慰在任何一個層面上與她有著相同或相似荒涼、艱辛的人,我想這兩本書的價值也不僅僅是一套今制而暢銷書那么簡單了。

    相關節(jié)目

    《鱷魚手記》被臺灣大學戲劇系制作為同名電影發(fā)布在網(wǎng)絡上

    2008年8月27日 鳳凰衛(wèi)視《開卷八分鐘》節(jié)目“邱妙津:愛欲與死亡的深刻反省”

    ?

    ?

    TAGS: 邱妙津 鱷魚手記 蒙馬特遺書 邱妙津日記
    名人推薦
    • 俞平
      俞平,女,漢族。生于1940年2月16日,原籍安徽五河,生于重慶北碚,1949年隨家遷居南京。1959年高中畢業(yè)后入北京電影制片廠任演員,翌年參加了影片《紅旗譜》的拍攝,在..
    •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中國唐朝初年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簡稱“王楊盧駱”!杜f唐書·楊炯傳》記載:“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詩齊名,海內稱為王楊...
    • 中國古代四大才女
      中國古代四大才女是指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兒或班昭。她們是中國赫赫有名的女子,才華橫溢、德才兼?zhèn),對中國歷史產生了巨大影響,在中國歷史上享有崇高聲譽。
    • 羽太芳子
      羽太芳子,1897出生于日本東京,1964年去世,是魯迅(周樹人)三弟周建人的前妻,也是魯迅二弟周作人的夫人羽太信子的親妹妹。
    • 白巖松
      白巖松(1968年8月20日-),中國著名節(jié)目主持人、記者,出生于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畢業(yè)于中國傳媒大學,現(xiàn)任中央電視臺《新聞1+1》節(jié)目評論員、《新聞周刊》主持人,中國..
    • 馬新云
      馬新云,女,漢族,是魯迅的兒媳、周海嬰的妻子;楹笥虚L子周令飛(定居臺灣),次子周亦斐、三子周令一,小女周寧。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