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哈羅德·約瑟夫·拉斯基是英國工黨著名的理論家、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的奠基者,一生著述三十多部,此外尚有大量的小冊子、論文、演講稿等,內容涉及社會科學許多領域,鼓吹民主社會主義,主張“一步推動,一點一滴改良”的費邊主義,反對無產階級專政。在歐美思想界有著重大的影響,被譽為與羅素、林賽并列的英國三大思想領袖之一。
生平
生平簡介
1914年畢業(yè)于牛津大學,后赴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任教 ,1920年回國。1926年起在倫敦經濟學院教授政治學。他回國后以極大的熱情從事政治活動,為工黨競選奔走。30年代,他參加了工黨左派激進分子的“左翼書社”。從1937年起擔任工黨全國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1945年當選為該委員會主席,1949年退出。拉斯基的理論工作與政治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他總是根據現(xiàn)實政治的發(fā)展變化修改他的政治理論,因此他的理論具有多變性的特點。
青年時代的拉斯基是多元主義者,他指出,社會基本上是聯(lián)盟性質的,國家是人類多種形式的團體之一,其性質與其他社會團體并無根本區(qū)別,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并列的而非從屬的。他主張建立一種多元主義的國家,它由一系列目的可能極不相同的合作團體組成,國家主權將分配給具有不同職能的團體和自治區(qū)域。
1923年工黨上臺執(zhí)政后,拉斯基放棄多元主義國家觀,承認國家在性質上不同于其他社會團體,具有超越于其他社會團體之上的強制性權力。認為國家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欲望。30年代,拉斯基的思想十分激進。他接受K.馬克思的觀點,把國家看作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完全摒棄了多元主義。拉斯基終生是一個社會主義者。他主張基本工業(yè)國有化,要求政治民主服務于經濟民主或社會主義,希望通過和平道路實現(xiàn)對社會的改造。1925年后,拉斯基開始懷疑通過和平的政治民主途徑實現(xiàn)大規(guī)模經濟和社會制度改革的可能性。他認為沒有經濟安全,就沒有自由,如果社會沖突加劇,勢必導致自由的毀滅。他自稱為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現(xiàn)實國家的權力控制在掌握著主要生產工具的集團手中,他們絕不會自動放棄權力,允許變私有制為公有制。因此,要實現(xiàn)社會主義,暴力革命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活動年表
1893年6月30日生于曼徹斯特一波蘭籍猶太移民家庭。
1911—1914年就讀于牛津大學,期間加入費邊社。
1914年起,先后在麥克吉爾、哈佛、阿默斯特、耶魯、劍橋等大學任教。
1921—1930年任英國成人教育學院副院長。
1926年起任倫敦經濟學院政治系教授,直至去世。
1922—1936年,擔任費邊社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
1930年加入工黨。
1936—1949年任工黨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
1945—1946年任工黨執(zhí)行委員會主席。
其一生著述甚多,反對共產主義,是改良主義的崇拜者,極力宣揚“民主社會主義”并被視為其理論奠基人之一。主張在資產階級國家統(tǒng)治機器允許的范圍內,在征得統(tǒng)治階級同意并合作的條件下,進行和平的社會改造;實行經濟民主,建立經濟上平等的福利國家;政治上建設自由、平等的民主社會。
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拉斯基主張在各階級、各團體高度的“公共利益感和公共安全感”的基礎上,通過民主和協(xié)商的方式,實現(xiàn)對資本主義的和平改造,最終建立一個“計劃化民主國家”,廢棄資本主義私有制而保留其民主的政治形式,摒棄蘇聯(lián)社會主義的“專制政治”而保留其公有制度,把民主與社會主義結合起來。這些思想使拉斯基成為戰(zhàn)后民主社會主義的先驅。
著有《主權問題研究》、《現(xiàn)代國家的權力》、《政治典范》、《國家的理論與實踐》、《論當代革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