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禮記·檀弓》:悼公之喪.季昭子問于孟敬子曰.為君何食.敬子曰.食粥.天下之達禮也.吾三臣者之不能居公室也.四方莫不聞矣.勉而為瘠.則吾能.毋乃使人疑夫不以情居瘠者乎哉.我則食食.
知識延伸--季孫肥
季康子季孫肥(?-前468年),春秋魯國大夫。季桓子季孫斯之子。
魯哀公三年(前492年),季桓子去世,季孫肥繼位,為季康子。哀公七年(前488年),吳王夫差伐齊國,向魯國征百牢。季康子派子貢勸說吳王及太宰嚭。哀公十一年(前484年),齊國伐魯。季康子用冉有有功,從衛(wèi)國接孔子歸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逝世。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春,季康子去世。
知識延伸--三桓
三桓,即指魯國卿大夫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魯國的三桓起于魯莊公時代(前693年─前662年)。魯莊公父親魯桓公有四子,嫡長子魯莊公繼承魯國國君;庶長子慶父(謚共,又稱共仲,其后代稱孟孫氏,又稱仲孫氏、孟氏)、庶次子叔牙(謚僖,其后代稱叔孫氏)、嫡次子季友(謚成,其后代稱季孫氏、季氏)皆按封建制度被魯莊公封為卿,后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于三家皆出自魯桓公之后,所以被人們稱為u2018魯三桓u2019。魯國自魯僖公以后,三桓世為魯卿,執(zhí)掌國政,其中以季孫氏在三桓中實力最強。三桓互相矛盾又有共同利益,對魯國的歷史和發(fā)展有重要的影響。魯宣公時發(fā)動政變,驅(qū)逐了意圖消滅三桓影響,恢復魯君威信的公孫歸父(東門襄仲之子),三桓共掌魯國政事。至魯昭公時期(前541年─前510年),三桓將魯公室的土地財產(chǎn)、軍隊及人口瓜分,并由三桓進貢以供養(yǎng)魯君。魯昭公到后期無法容忍三桓,在前517年與三桓交惡的郈氏合作對抗三桓卻失敗,魯昭公被迫出走,七年后死在齊國,三桓立昭公弟為魯定公,到魯哀公、魯?shù)抗、魯元公時期,魯國國君始終無法擺脫三桓的專政。直到魯穆公時期(前415年-前383年),魯國實行改革,任命博士公儀休為魯相,遂漸從三桓手中收回政權(quán),國政開始奉法循理,擺脫了三桓專政的問題,重新確立了魯公室的權(quán)威。叔孫氏和孟孫氏先后亡于齊國,而季孫氏則據(jù)其封邑費、卞,獨立成為了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