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周爾均,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國防大學政治部原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功勛榮譽章獲得者、少將軍銜,系周恩來(周總理)的侄子,其父(名字不詳)是周恩來的堂弟;其夫人是中央電視臺導演鄧在軍,夫婦二 人于1998年周恩來的百年誕辰之際合作拍攝完成紀錄片《百年恩來》。
“建國以來,我先后來高郵四次,每次回來都感受到高郵的變化,如今的高郵變得越來越漂亮,越來越現(xiàn)代化了!2005年10月5日,高郵中學1946屆校友、原國防大學政治部主任周爾均將軍偕夫人鄧在軍(中央電視臺著名導演)來高郵參加高郵中學百年校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由衷地說。
社會活動
2018年5月27日,為弘揚周恩來精神,挖掘其現(xiàn)實意義以激勵當代青年,《相會中華騰飛時·傳世經(jīng)典頌恩來》詩歌詠誦匯在周恩來母校天津市南開中學錄制。王鐵成、孫維民、朱亞文老中青三代周恩來扮演者聯(lián)袂出場。該活動由國防大學原政治部主任周爾均、周恩來和鄧穎超身邊工作人員錢嘉東、趙煒、高振普、紀東等共同倡議發(fā)起,多位資深周恩來研究學者、文學家、藝術(shù)家組成專家策劃團隊,中央電視臺高級編導鄧在軍擔任藝術(shù)總監(jiān)。
人物軼事
1949年初夏,在解放上海的炮聲中,周爾均參加了解放軍,跟隨劉鄧大軍挺進大西南后,在西南軍區(qū)后勤部政治部做宣傳工作。他牢記七伯周恩來七媽鄧穎超的教誨,把自己看作普通分子,從不宣揚自己和總理的特殊關(guān)系,以致于連在軍區(qū)文工團當演員的戀人鄧在軍也不知內(nèi)情。直到1955年鄧在軍調(diào)入海軍文工團,要離開重慶前往北京前夕,周爾均在征得周恩來的同意之后,才將自己的家事源源本本相告。鄧在軍始知遲遲不識周爾均廬山真面目的緣由。
與總理結(jié)緣
鄧在軍赴京報到后的第3天上午,周恩來的衛(wèi)士長成元功接她到中南海西花廳。第一次見面,周恩來、鄧穎超夫婦就喜歡上了這個清純可愛還沒過門的侄媳婦。那天,周恩來和鄧在軍談了很多,談了藝術(shù),也談了家庭,最后叮囑道:“不要因為伯伯是國家總理,就自認為有什么特殊,更不要把這個因素摻雜到你們的戀愛關(guān)系中去。愛情和婚姻要能經(jīng)住時間的考驗,一定要注意不斷地改造自己。”鄧在軍牢牢記住了總理伯伯意味深長的話。她后來在給周爾均的信中說:“不管工作生活中遇到多大的難處,我們都不能告訴七伯七媽!
好長一段時間,周爾均和鄧在軍兩人就靠通信來維系愛情的紅絲線,周恩來說愛情和婚姻要能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還真有所指。一年過后,周爾均才有機會出差到北京,得以攜戀人一起去看七伯七媽。那天正趕上第一屆全國工人運動會開幕式,周恩來拿出兩張入場券,說:“七伯也沒什么好招待你們的,送兩張票子給你們。”
考驗愛情
不久,鄧在軍被調(diào)往東海艦隊文工團,去了上海。雖然天各一方,但倆人的愛情之酒越釀越醇香。1958年秋天,周爾均在輪船上顛簸了好幾個晝夜,從大西南跑到上海完婚。當時也真是窮得響叮當,他送給鄧在軍惟一的新婚禮物是件綠毛衣,多年后鄧在軍在開玩笑時還打趣說,你一件毛衣就把我娶回家了!』楹,組織上為解決他們兩地分居的問題,將鄧在軍從東海艦隊文工團調(diào)到成都軍區(qū)文工團,可依舊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周爾均的工作單位還遠在重慶呢。1959年,他們的愛情之樹結(jié)下了第一枚果實--女兒萌萌出生了。恰在這時,生活又跟這對年輕夫婦捉開了迷藏,3天后,一紙調(diào)令將周爾均調(diào)到了北京總后勤部。 地北天南,家成半圓,情何以堪,盡管有充足的理由,可夫婦倆誰也沒動過向七伯七媽尋求幫助的念頭。在他們的心中,西花廳的道德之光是圣潔的,他們決不會因為自己是總理的侄兒侄媳,而企求得到特別照顧,謀求一條殊于普通人的生活捷徑。22歲的鄧在軍雖然正是藝術(shù)生命趨于成熟的時期,但為了愛與愛的靠攏,她不得不接受現(xiàn)實,告別酷愛的舞臺,轉(zhuǎn)業(yè)北上,開始一種全新而未知的人生之旅。
來自鄧穎超的信件
天津鄧穎超紀念館里陳列著一封鄧穎超于1953年底寫給周爾均的家書,封信的內(nèi)容是:
“爾均同志侄:
航快信已收到,知道你已加入共產(chǎn)黨,甚為興奮!今后,你必須加強黨性的鍛煉,克服非無產(chǎn)階級的思想,不斷的為著共產(chǎn)黨員的八條標準而奮斗,不要辜負了光榮的共產(chǎn)黨員的稱號,爭取如期轉(zhuǎn)為正式的黨員。你必須注意密切的聯(lián)系群眾,關(guān)心群眾,向群眾學習,從而你才能更好的為人民服務。你自知應不驕不餒,但必須從思想上行動上加以不斷的實踐為要。
茲就你的同宇伯父(七伯之弟)因公赴渝之便,特函介紹他來看你,我們的情況可由他告訴你。你的情況望能告他轉(zhuǎn)我們。我的病已較前大好了,每日已可工作二三小時,你可勿念。
匆此,即祝進步、健康!
鄧穎超
一九五四、一、廿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