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慕容紹宗年輕時身材魁偉,沉默寡言,但膽略過人。他因北方局勢混亂,攜帶家眷前往晉陽(治今山西太原),投奔表親爾朱榮,受到爾朱榮的重用。
追隨爾朱
永安元年(528年),爾朱榮率軍進(jìn)入洛陽,立長樂王元子攸為帝,是為北魏孝莊帝。他認(rèn)為“洛中人士繁盛,驕侈成俗,若不加除剪,恐難制馭”,打算趁百官迎拜新帝之時,全部予以誅殺。慕容紹宗極力勸諫,認(rèn)為無故誅殺朝臣,恐失天下所望。爾朱榮不聽,在河陰(治今河南孟津)大肆屠殺百官,造成河陰之變。
永安二年(529年),慕容紹宗因軍功被封為索盧縣子,不久又進(jìn)爵為縣侯。他隨軍平定羊侃、邢杲,升任并州刺史。
建明元年(530年),孝莊帝誅殺權(quán)臣爾朱榮,又命河西賊帥紇豆陵步蕃率部南逼晉陽,攻打其堂侄爾朱兆。爾朱兆屢戰(zhàn)屢敗,遣使向高歡告急,請他出兵援助。慕容紹宗極力勸阻,認(rèn)為不能給高歡發(fā)展壯大勢力的機(jī)會,結(jié)果反被爾朱兆囚禁。
普泰元年(531年),高歡在信都(治今河北邢臺)起兵,公開聲討爾朱氏,與其徹底決裂,并擁立宗室元朗為帝,是為北魏節(jié)閔帝。爾朱兆任命慕容紹宗為長史、行臺,讓他率軍駐守壺關(guān)(在今山西長治),抵御高歡。
永熙元年(532年),爾朱兆在韓陵之戰(zhàn)之戰(zhàn)中被高歡擊敗,因麾下士卒逃散,欲率輕騎西逃。慕容紹宗命人豎將旗、吹號角,召聚逃散的士卒,整頓軍容,而后與爾朱兆撤回晉陽。后來,高歡立平陽王元修為帝,是為北魏孝武帝。
歸順高歡
永熙二年(533年),高歡攻入晉陽,爾朱兆北逃途中自縊于赤谼嶺(在今山西臨縣)。慕容紹宗逃往烏突城,后見追兵追至,遂帶著爾朱兆的余部以及爾朱榮的妻小投降高歡。高歡非常賞識慕容紹宗,保留其原有官爵,還經(jīng)常讓他參預(yù)軍議。
天平元年(534年),高歡將北魏國都遷到鄴城(治今河北臨漳),命慕容紹宗與高隆之一同掌管府庫圖籍等事務(wù)。是年,孝武帝與高歡決裂,逃奔關(guān)中依附宇文泰。高歡另立宗室元善見為帝,是為東魏孝靜帝。北魏分裂為東魏與西魏。
天平二年(535年),宜陽百姓李延孫聚眾造反。慕容紹宗被任命為西南道軍司,統(tǒng)率都督厙狄安盛,征討李延孫。他討平叛亂,被任命為揚州刺史,不久又改任青州刺史。當(dāng)時,丞相府記室孫搴請托于慕容紹宗,想讓自己的哥哥擔(dān)任青州主簿,結(jié)果被慕容紹宗拒絕。他懷恨在心,便向高歡誣告慕容紹宗,稱其有恢復(fù)祖業(yè)的野心。高歡遂將慕容紹宗召回朝中。
元象元年(538年),河南地區(qū)寇盜蜂起,西魏將領(lǐng)獨孤信趁機(jī)進(jìn)據(jù)洛州(治今河南洛陽)。慕容紹宗率軍趕赴虎牢,與行臺劉貴等人擊退獨孤信,進(jìn)爵索盧縣公。他歷任度支尚書、晉州刺史(兼領(lǐng)西道大行臺)、御史中尉。
武定二年(544年),慕容紹宗出任徐州刺史,討平劉烏黑起義,擒殺匪首劉烏黑,后又升任尚書左仆射。
擊破侯景
武定五年(547年),高歡病逝,長子高澄接掌東魏朝政。鎮(zhèn)守河南的大將侯景起兵叛亂,向西魏南梁請降,求取援兵。梁武帝命貞陽侯蕭淵明率軍十萬北伐,援救侯景。蕭淵明屯兵寒山(在今江蘇徐州東南),與侯景形成犄角之勢,并修筑寒山堰,準(zhǔn)備淹灌彭城(治今江蘇徐州)。高澄改封慕容紹宗為燕郡公,任命為東南道行臺,授以開府之權(quán),讓他節(jié)度三徐二兗等州軍事,與大都督高岳一同援救彭城。慕容紹宗在寒山大破梁軍,生擒蕭淵明,而后回師討伐侯景。
是年十二月,慕容紹宗與侯景決戰(zhàn)于渦陽(治今安徽蒙城)。當(dāng)時,慕容紹宗引十萬精兵,鳴鼓長驅(qū)直進(jìn),并順風(fēng)布陣。侯景緊閉營壘,等大風(fēng)停止方才出戰(zhàn)。他命士卒持短刀沖陣,?橙四_和馬腿。東魏軍大敗。慕容紹宗也墜馬受傷,率部撤往譙城(治今安徽亳州)。他改變策略,深溝固壘,采用持久戰(zhàn)術(shù)與侯景對峙。最終,侯景軍中糧草耗盡,部將司馬世云出降。
武定六年(548年)正月,侯景欲率部突圍南渡,遭到慕容紹宗的五千鐵騎夾擊。他欺騙部下,謊稱他們的家屬已被高澄殺光。慕容紹宗在陣前披發(fā)仗劍,向北斗星發(fā)誓,保證他們的親屬尚在。侯景部眾皆是北人,不愿南渡,在暴顯等將領(lǐng)的帶領(lǐng)下紛紛投降。侯景率八百殘兵,南渡淮河,投奔南梁。他派人對追擊的慕容紹宗道:“我若被俘,您對于高氏來說還有什么用呢?”慕容紹宗深知鳥盡弓藏的道理,遂停止追擊,放任侯景逃入江南。后來,高澄論功行賞,又別封慕容紹宗為永樂縣子。
戰(zhàn)死潁川
侯景反叛初期,曾向西魏請降。宇文泰出兵東進(jìn),解除了東魏軍對侯景的圍攻,而后又命大將王思政屯據(jù)潁川(治今河南許昌),逐步侵蝕河南之地。渦陽之戰(zhàn)后,高澄任命慕容紹宗為南道行臺,讓他和太尉高岳、儀同劉豐生等人一同圍攻潁川。東魏軍圍攻潁川近一年,但在王思政的守御下,始終不能破城,遂在洧水修筑堰壩,準(zhǔn)備以水灌城。
武定七年(549年)四月,慕容紹宗乘船巡視堰壩,窺探城中動靜。這時,東北方向突然狂風(fēng)大作,吹斷了座船的纜繩,并將座船吹到穎川城下。城上守軍忙用長鉤鉤住座船,同時亂箭齊發(fā)。慕容紹宗情急之下跳水逃生,結(jié)果溺水而死,時年四十九歲。三軍將士無不悲惋。高澄嗟傷不已,追贈他為使持節(jié)、都督青兗等七州軍事、尚書令、太尉、青州刺史,謚號景惠。
主要作品
清代嚴(yán)可均編纂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全后魏文》收錄有慕容紹宗的《檄梁文》。但《全北齊文》卻將其列為杜弼的作品。
主要成就
慕容紹宗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軍事將領(lǐng),歸附高歡后,先后平定宜陽、徐州等地起義,后以東南道行臺之職總領(lǐng)戰(zhàn)事,負(fù)責(zé)平定侯景叛亂。他先在寒山擊敗南梁援軍,擒獲梁軍主帥蕭淵明,而后又回師攻打侯景,在渦陽之戰(zhàn)中擊潰叛軍,打得侯景僅率八百殘兵南逃。北齊建立后,慕容紹宗被追認(rèn)為開國功臣,陪享北齊太廟。
家庭生活
祖父:慕容都(一作慕容郁),官至岐州刺史。
父親:慕容遠(yuǎn),官至恒州刺史。
母親:爾朱氏,爾朱榮的族姑。
兒子:慕容士肅,仕北齊,官至散騎常侍,因謀反被殺。
兒子:慕容三藏,又名慕容建中,襲爵燕郡公,歷仕北齊、北周、隋朝,官至大將軍、疊州總管。
軼事典故
爾朱之悔
慕容紹宗曾反對爾朱兆將六鎮(zhèn)降卒交付高歡。他道:“如今天下紛擾,人人皆有野心,這正是智士用策的大好時機(jī)。高歡雄才偉略,英雄蓋世,本就如同蛟龍一般,怎可再借以云雨,讓他成就氣候!钡珷栔煺讌s認(rèn)為慕容紹宗是在離間自己和高歡的關(guān)系,將他囚禁起來。后來,高歡實力壯大,果然與爾朱氏決裂,并先后在廣阿、韓陵(在今河南安陽東北)擊敗爾朱兆。爾朱兆非常后悔地對慕容紹宗道:“我要早聽從你的良言,豈有今日之?dāng)!?/p>
神武論將
高歡臨終前,曾對麾下諸將有一番點評。他歷數(shù)厙狄干、斛律金、可朱渾元、劉豐生、賀拔焉過兒、潘樂、韓軌、彭樂等將領(lǐng),又對兒子高澄道:“侯景統(tǒng)治河南十四年,飛揚跋扈,不是你所能駕馭的,諸將之中可以打敗他的只有慕容紹宗。我之所以一直不重用慕容紹宗,就是想把他留給你。”
名驚侯景
侯景反魏時,軍容強盛,因而十分猖狂,對東魏諸將非常輕蔑。他蔑稱韓軌為“啖豬腸小兒”,諷刺高岳“兵精人凡”,直到聽聞慕容紹宗前來,方流露出驚懼之色,喃喃自語道:“是誰叫這個鮮卑小兒(指高澄)派慕容紹宗前來,難道是高王(高歡)還沒有死嗎?”
死前夢兆
慕容紹宗戰(zhàn)死前,經(jīng)常做到一個夢,夢到自己的蒜發(fā)(指壯年人的花白頭發(fā))全部掉光。他認(rèn)為這是不祥之兆,道:“我二十歲以后,頭上便生有蒜發(fā)。蒜者,算也。難道這預(yù)示著我的命算將盡嗎?”
水厄難逃
慕容紹宗曾預(yù)感到自己將有水厄(指溺死之災(zāi))。他經(jīng)常在戰(zhàn)艦中洗浴,還自己跳入水中,希望能用這種方法來破除將要遇到的厄運。參軍房豹諫道:“命由天定,豈是人力所能改變的。您若真有水厄,不是禳解所能破除的。如果沒有水厄,又何需禳解。”慕容紹宗笑道:“我也不能免俗啊。”不久,慕容紹宗便溺水而死。
后世紀(jì)念
皇建元年(560年),北齊孝昭帝將慕容紹宗配享太廟,附祭于世宗(高澄)廟庭。
建中三年(782年),慕容紹宗作為前代名將,入祀武廟,得以位列武成王廟六十四將。
人物評價
高歡:侯景專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飛揚跋扈志,顧我能養(yǎng),豈為汝駕御也,少堪敵侯景者唯有慕容紹宗。
李百藥:高祖霸業(yè)始基,招集英勇!饺萁B宗兵機(jī)武略,在世見推。昔事爾朱,固執(zhí)忠義,不用范增之言,終見烏江之禍。侯景狼戾,固非后主之臣,末命諸言,實表知人之鑒。寒山、渦水,往若摧枯,算盡數(shù)奇,逢斯厄運,悲夫!
洪邁:自古威名之將,立蓋世之勛,而晚謬不克終者,多失于恃功矜能而輕敵也!饺萁B宗挫敗侯景,一時將帥皆莫及,而攻圍穎川,不知進(jìn)退,赴水而死!怂娜耍P(guān)羽、王思政、慕容紹宗、吳明徹)之過,如出一轍。
傅伯壽:王僧辯雖能平侯景,然反連和于齊;吳明徹雖能因北齊之亂以取淮南,然敗于呂梁,為周所俘,不能死節(jié);韋孝寬拒尉遲之義兵;楊素開隋室之禍;慕容恪、長孫嵩、慕容紹宗、宇文憲、王猛、斛律光、于謹(jǐn),或本生邊陲之裔,或屈節(jié)僭偽之邦,縱其有功,豈足多錄!
陳元靚:兵必有勝,非將弗委。寇有必敗,惟名是畏。申令雷動,向敵風(fēng)靡。賊景犯鞍,紹宗至止。
胡三。孩 斛律光之勇雖不利,段韶之智雖不獲逞,然東魏之士氣未衰也,故慕容紹宗乘機(jī)而運其巧,得以成功。② 人臣茍有才,必養(yǎng)寇以自資,東魏之世,彭樂、慕容紹宗同一轍耳。
胡應(yīng)麟:拓跋氏衰,齊神武以英雄之度鵲起中原,善任知人,流譽海內(nèi)。余考其將帥之良,勇莫若高敖曹,而智無出慕容紹宗右者,而神武用之皆弗能盡其才也!B宗智略,自爾朱兄弟皆違戾其策,以底敗亡,至歸神武,宜若韓信之遇左車,乃齊之驍銳。竇泰、彭樂、侯景諸人,神武纖悉委寄。凡周齊后先大戰(zhàn)數(shù)十,河橋、邙山、沙苑之役,連兵百萬,震動宇宙,迄未聞紹宗運一籌、借一箸于神武之幕,豈神武之不用紹宗耶?將紹宗自諱其能,不以薦之神武耶?迨神武垂歿,子澄憂侯景之亂,始特舉紹宗以命之,且云:“我故不貴之,貽為汝德。”于虖,使景也前斃于歡,則以紹宗才,歡終不及一用,而偕腐草木矣,何以異于爾朱之世哉?卒紹宗決水潁川,淪溺塹下,破景之外,未奏一勛,則以兩將之智且勇,而用之咸不盡其才,皆神武之失也。
鄭觀應(yīng):古之所謂將才者,曰儒將、曰大將、曰才將、曰戰(zhàn)將。樂毅、羊祜、諸葛亮、謝安、韋叡、岳飛等,儒將也;韓信、馮異、王猛、賀若弼、李靖、郭子儀、曹彬、徐達(dá)等,大將也;孫臏、吳起、白起、耿弇、楊素、慕容紹宗、李光弼、馬遂等,才將也;英布、王霸、張遼、劉牢之、曹景宗、高敖曹、周德威、擴(kuò)廓帖木兒等,戰(zhàn)將也。(《儲將才論》)
史籍記載
《北齊書·卷二十·列傳第十二》
《北史·卷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