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傳說
孔子在魯國設(shè)壇講學(xué),門下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嘗聞莒國之東南海邊有紀(jì)障城,周圍百姓淳厚且皆博學(xué)。一日孔子與弟子計議東游,博其民情,悟其智慧。待數(shù)乘車馬風(fēng)塵仆仆來到今碑廓地境,但見山川秀麗,地坦禾豐,這紀(jì)障地方果是富庶之邦。孔子盡興觀賞。正當(dāng)與弟子縱興談笑,策馬東行,見前邊大道上幾個戲耍的玩童躲于路邊,唯有一玩童立于路中不動。此童正是項橐。子路見狀,停車呵斥,還是不動?鬃釉谲嚿咸缴韱柕溃骸盁o知頑童阻車于路中,是為何意?”項橐見老者出言不遜,心生不快,決計要戲弄一下這些人,就說:“城池在此,車馬安能過去!笨鬃拥溃骸俺窃诤翁?”“筑于足下。”孔子見這孩童不亢不卑,氣質(zhì)非凡,便屈尊下車觀看,果見小兒立于石子擺成的“城”中,孔子笑道:“此城何用?”“御車馬軍兵。”“小兒戲言,車馬從此過,又待如何?”“城固門關(guān),焉能過乎?”孔子上下打量孩童,思忖道:這紀(jì)障地方的人果真聰慧,連小兒都如此伶俐,只不過有些恃才傲慢,待吾詳察。于是孔子問道:“卻又如何?”“城躲車馬,車馬躲城?”孔子無言以對,隨繞“城”而過。
孔子與弟子受此戲弄,怏怏不快。見路邊一農(nóng)夫鋤地,子路便蓄意戲問道:“農(nóng)家做何?”農(nóng)夫答道:“鋤地!薄翱茨忝γβ德,不知手中之物日抬幾度?”見農(nóng)夫答不出,師徒正欲竊喜,項橐從后趕來答道:“我父年年鋤地,自知手中之物日抬幾度,先生行必乘車馬,想必知馬蹄日抬幾度?”子路啞然?鬃右娦郝敺f機(jī)敏,列國少見,非神童莫屬,便下車細(xì)察!坝^你孩童才智過人,今你我各出一題,互為應(yīng)對,勝者為師,如何?”項橐道:“不可戲我!薄巴艧o欺!笨鬃咏又f:“人生于世,皆托日月星辰之光,地生五谷,方養(yǎng)眾多生靈,且問小兒,天有多少星辰,地上多少五谷?”項橐答道:“天高不可丈量,地廣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稍一頓,項橐問:“人之體比地小,目之眉比天低,二眉生于目上,天天可見,人人皆知,夫子可知二眉有多少根?”孔子無對,依適才君子之約,正要問如何拜師,項橐已縱身跳入旁邊水塘中,孔子不知何故,項橐浮出水面道:“沐浴后方可行禮,夫子也來沐浴!笨鬃拥溃骸拔岵辉鴮W(xué)游,恐沉而不浮!表楅业溃骸安蝗,鴨子不曾學(xué)游,反而浮而無沉!薄傍営须x水之毛故而不沉。”“葫蘆無離水之毛,也浮而不沉。”“葫蘆圓而且內(nèi)空,故而不沉!薄扮妶A且內(nèi)空,何又沉而不浮。”孔子面赤語塞。
項橐沐浴畢,孔子設(shè)案行禮,拜項橐為師,打道回曲阜,從此不再東游。
后來便有了“項橐三難孔夫子”、“昔仲尼,師項橐”的傳說,“君子之約、童叟無欺”等詞語均出于此。后世尊孔子為圣人,這小項橐也便因之被尊為“圣公”。
碑廓鎮(zhèn)東北8公里處有一山,叫躲子山,也稱想子山。山上奇石峭崖,石洞若干。傳說項橐就在此山躲藏遇害,因而得山名。
遇害經(jīng)過
春秋末期,周王朝日趨衰敗,諸侯稱雄爭霸,互為用兵對峙,連年征伐殘殺,生靈涂炭,民不聊生。
項橐三難孔子的故事盛傳之后,諸侯國君和周天子怕這小兒日后長大,一旦輔佐于哪家諸侯,定能一統(tǒng)霸業(yè)。這等國之棟梁,豈能為他國所用?于是,列國諸侯爭相派出武士,打探項橐住處,以便劫持在自己國中,日后重用。
為躲避戰(zhàn)亂,項橐父母一邊在山上住著,一邊乘戰(zhàn)亂空隙到田里播種鋤草。后來就見有三五成群的武士、暗探打聽他們的兒子,只覺得事情有些蹊蹺。項母擔(dān)心兒子口直心快,說不定會惹出什么事端來,就讓項父把項橐藏在東邊山上的石洞里,用石頭把洞壘緊,早晚送飯來吃。哪知此事正被吳國、齊國武士暗中盯梢探知。兩國武士同時圍住洞口,各勸項橐投奔自己國中,被項橐嚴(yán)辭拒絕:“回去告訴你們的國君,項橐是紀(jì)國人,根在紀(jì)國,紀(jì)國雖亡但土猶在,無土之根則朽,項橐豈能離土!”
兩國武士勸說不成,各展手中兵刃,急相奔向洞中劫持項橐,便在洞口內(nèi)外殺將起來,最后吳國武士殺退了齊國武士,把項橐劫持在手,正待往山下走,卻見被殺退的齊國武士帶著兵將在山下擺開陣勢。吳國武士見硬闖不行,遂在山中隱藏,準(zhǔn)備乘夜色走脫,這樣一直相持了五天五夜,吳國人自帶的干糧早已吃完,就派人尋找充饑之物。
兵將圍了山,項母幾次都無法將飯菜送去。因而茶飯不進(jìn)、淚濕衣襟,項父一旁不住地相勸:“咱吃點(diǎn)飯,顧顧自己,他們不會把橐兒怎么樣的!表椖敢话驯翘橐话褱I地說:“俺不擔(dān)心他們能把橐兒怎么樣,你忘了咱橐兒在竹河崖下生時,臍帶鐵石不入,用茅草葉子劃斷的?可這五天餓也餓死橐兒了!”
夫妻倆的話正好被吳國人聽到了,遂到竹河崖采了茅草,把項橐按倒在地,喪心病狂地用茅草割下了項橐的頭顱。
就這樣,聰穎正直的項橐,為了自己的名節(jié),誓與國家同在,在諸侯爭霸戰(zhàn)中遇害,年僅十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