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王希天,又名王熙敬,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9月11日生于吉林省長春金錢堡屯。祖籍山東省蓬萊,移居遼寧金州,1847年遷居長春。王希天于1911在省城第一中學肄業(yè),1914年入奉天鐵路專門學校,1915年東渡日本留學。王希天抵達日本后,入日本帝國大學采礦冶金預備科學習,l917年7月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
參與救國運動
在此期間,日本政府強迫袁世凱承認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逼迫段祺瑞政府簽定賣國的《中日陸軍共同防敵軍事協(xié)定》,激起了全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王希天和留日愛國學生目睹日本強權霸道的現(xiàn)實,更是義憤填膺,怒不可遏。他們自發(fā)地組織起來,在一高化學講堂集會,王希天手持報紙大聲疾呼:“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諸君不見報紙所載中日軍事密約乎?我們當速起共謀抵制之方!”隨后,王希天與一高同學以及在早稻田大學讀書的同學和東亞高等預備學校的周恩來等人,聯(lián)合留日學生,組織“留日學生救國團”。他們在東京的神田區(qū)源順館召開了代表會議,并在中華青年會召開了抗議日本樂板警察局長反華罪的聲討會。日本反動當局獲悉這個消息,派警察百余人包圍了會場,綁架拘留了王希天和與會代表。日本反動當局的暴行,激起了中國留學生的公憤。他們紛紛罷課示威,掀起了更大規(guī)模的抗議怒潮。在強大的壓力下,日本當局不得不釋放了王希天等人。 1918年初,中國留日學生組織了聲勢很大的“愛國拒約”運動。王希天隨同請愿團回國,陸續(xù)在京、津各校宣傳講演。 5月21日,北大、高師、高工、法高等校 2000多學生,赴總統(tǒng)府請愿。王希天、李達、許德珩等8名學生被推選為請愿代表,去見大總統(tǒng)馮國璋,要求廢除中日軍事協(xié)定。這是中國學生第一次規(guī)模比較大的反帝愛國斗爭。為抗議軍閥政府的罪行,王希天同北京的學生組成了“留日學生救國團支部”,他們在天津會見了馬駿、鄧穎超、郭隆真等人。為抵制日貨,王希天、馬駿、許德珩等人親自到車站賣國貨。后來,又與上海等地的救國團體相互聯(lián)系,使這次學生的“愛國拒約”運動持續(xù)半年之久,為以后掀起的“五四”愛國運動奠定了基礎。 1918年下半年,王希天返回日本。為喚起人民覺醒,他決定棄工學文。1919年從第一高等學校預備科畢業(yè)后,轉入名古屋高等學校,在名古屋學習期間,他除讀書外,還經(jīng)常與日本進步學者及當?shù)剞r民來往,廣交朋友。這引起了日本有關當局的注意。為避開監(jiān)視,他經(jīng)常搬遷住處。王希天本來就患有胃病,艱苦、動蕩的學習生活,使他的胃病日趨嚴重,不久又染上了肺病。他不得不中途輟學,去長岡養(yǎng)病。這時,王希天注意了解社會情況,有機會接觸到許多旅日華工。 歐戰(zhàn)以來,旅日華工逐年增多,已達六七千人。留日學生歸國請愿團開展拒約運動以后,日本反動當局對華工的迫害變本加厲,他們的生命財產(chǎn)毫無保證。王希天邀集好友王樸山、孫紹唐等留日學生共同商量,擬辦一個“共會”,幫助華工解決困難。1922年6月,在箱根召開留日青年會學生領袖會議上,王希天和王兆澄正式提出:“以后對華工加以特別注意”,“設法防止華工的困難,并謀其福利”。9月5日,王希天親自邀請留日學生總會、青年會、圣公會的代表,到華工居住最密集的地方——申川上大島叮進行視察。華工們面容枯瘦,衣食不堪,衛(wèi)生和生活條件極差,生病者甚多。大家都深深感到,有組織華工團體的必要,以改善現(xiàn)狀。9月21日,在日本大島町正式成立合法團體——留日中華勞動同胞共濟會。大會選出20人為委員,王希天當選為委員長。1922年11月,他辭去了中華留日青年會德育干事等職務,專心從事華工救濟事業(yè)。 為了確保共濟會的活動經(jīng)費,王希天親自到神戶、橫濱、大阪募捐。1922年至1923年5月,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募捐現(xiàn)洋 1965元,而他每月的百元薪金,只領取30元,維持最低標準的生活。他終年一身半舊衣衫,經(jīng)常粗茶淡飯。有時工作太忙,顧不上吃飯,就以冷水、面包充饑,把節(jié)省下來的錢全部用在共濟會的工作上。他常說:“并非我吝嗇,亦非無錢可使,實因有許多同胞衣食尚且不給,我等生活獨豐,于理既為不合,于心亦何忍哉!”
地震中遇害
1923年9月1日上午11時55分,一場罕見的大地震在日本東京、橫濱一帶發(fā)生。就在這混亂之中,日本反動當局開始屠殺革命志士和旅日華工,白色恐怖籠罩了東京。王希天震中幸存。他不顧個人安危,急切找到友人王樸山。孫紹唐等人,并聯(lián)合公使館、留日學生總會、教會、青年會等團體,組織了“對日震災救濟會”,以幫助遭受震災的華工。這時,有一個華工冒著生命危險跑來告訴王希天:9月3日午后3時,日本自警團、青年團,在該處殘殺華工。王希天聞訊心急如焚。盡管當時秩序混亂,交通中斷,他還是于9月9日晨8時,騎車前往京郊大島町慰問華工。 王希天走后,徹夜未歸,共濟會及留學生各團體的友人都十分著急。10日得到消息:9月9日下午,王希天被日本憲兵逮捕,押往憲兵司令部。當時他手中有現(xiàn)洋11元,要打電報給中國,憲兵不許。11三日晨,日本警察決定將王希天連同一起抓來的15人押送千葉。王希天聞此消息,立即向警方提出:“我要辦工人的事,不能去!”警察把王希天留下,其余的人全部押送千葉去了。12日凌晨穿黃色制服、手持步槍的憲兵,將捆綁的王希天帶出警察署。在押往軍營的途中,他們用刺刀將王希天挑死,然后扔進了火堆。英勇的華工領袖王希天,為華工救濟事業(yè)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是時,年僅27歲。 王希天遇難消息傳出后,立即引起國內外強烈反響,各界人士紛紛抗議日本當局的罪行。我國外交部派工正廷、沈其昌、劉彥三專程赴日本調查王希天遇害經(jīng)過和事實真相。上海各報及吉林的《大東日報》等,都以顯著位置報道了王希王遇害情況。名古屋共濟會支部為王希天舉行了追悼會。吉林人民于11月4日在吉林市丹桂茶園劇場召開了2000多人的追悼會。為了紀念這位為旅日華工救濟事業(yè)獻身的志士,繼承他的遺志,在他犧牲一周年時,于吉林市上邑街七號(1931年遷到吉林市揮春街51號)建立了“希天醫(yī)院”,院長由著名的愛國醫(yī)生、王希天的朋友孫宗堯擔任。上海市商務印書館出版發(fā)行了專著《王希天小傳》。福建省福州市工學界為王希天樹立了石碑。碑文刻寫了王希天的生平事跡,碑的正面寫道:“吉林義土王希天君紀念碑!
日方態(tài)度
10月21日,戒嚴期間的新聞封鎖解除,《朝日新聞》報道了屠殺華人和王希天失蹤消息,日本政府立即再行封鎖。當《讀賣新聞》試圖在11月7日跟進報道時,其預備刊登在頭版頭條的報道《殘害中國人事件》,在發(fā)行前就被“槍斃”。 屠殺案發(fā)現(xiàn)場的戒嚴部隊,是日本陸軍野戰(zhàn)重炮兵第三旅團。該旅團參謀遠藤三郎大尉受命掩蓋王希天被殺真相,經(jīng)過策劃,他們編造了一個故事:王希天主動要求去習志野集中營照料華工,軍方派人護送,但在途中,應王希天自己要求而將其釋放,不知其下落。軍方隨即與內務、法務、外務三個部門進行了溝通。直到1981年,年邁的遠藤三郎接受日本參議員吉川一夫的秘書田原洋訪問時,才詳盡地披露了殺害王希天的經(jīng)過和掩蓋事件真相的活動,田原洋在次年出版了《關東大震災與王希天事件》(関東大震災と王希天事件:もうひとつの虐殺秘史),轟動一時。 為了更好地蒙蔽中國人,10月20日日本政府向所屬各道、府、縣發(fā)文,查找王希天下落。11月7日,日本內閣會議結束后,內務大臣后藤新平、外務大臣伊集院彥吉、法務大臣平沼騏一郎、陸軍大臣田中義一共同密商,并且報請總理山本權兵衛(wèi)批準,正式?jīng)Q定將王希天事件真相掩蓋起來,并確定了對中國調查團的應對策略:“好好招待,給予盡可能的方便,讓他們感受到我官憲沒有阻止他們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