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李捴(683―724),本名李成義,唐睿宗李旦第二子,唐玄宗李隆基異母兄,母為宮女柳氏,死后被追謚為惠莊太子。
生平介紹
垂拱三年(687年),封恒王。后改封衡陽郡王。后又進封申王。
唐睿宗初立太子,原意復立睿宗第一次為帝時立的皇太子長子,然而長子李成器(又稱讓皇帝的李憲)堅決不受,辭道:“國家安則先嫡,危則先有功,臣死不敢居隆基之上!倍绲睦畛闪x也據(jù)此辭讓,故睿宗三子李隆基繼承帝位,是為唐玄宗。不過他們兄弟之間的感情是十分好的,據(jù)說隆基曾經(jīng)特制一個大枕頭和一床大被子,兄弟五入共同枕蓋,以示友悌之好。
史書記載
舊唐書
《舊唐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三十六》:
惠莊太子捴,睿宗第二子也。本名成義。母柳氏,掖庭宮人。捴之初生,則天嘗以示僧萬回。萬回曰:"此兒是西域大樹之精,養(yǎng)之宜兄弟。"則天甚悅,始令列于兄弟之次。垂拱三年,封恒王。尋卻入閤,改封衡陽郡王,累授尚衣奉御。神龍元年,加賜實封二百戶,通前五百戶,遷司農(nóng)少卿,加銀青光祿大夫。睿宗踐祚,進封申王,遷右衛(wèi)大將軍。景云元年七月,遷殿中監(jiān),兼檢校右衛(wèi)大將軍。二年,轉(zhuǎn)光祿卿、右金吾衛(wèi)大將軍。先天元年七月,加實封一千戶。八月,行司徒,兼益州大都督。開元二年,帶司徒兼幽州刺史。俄避昭成太后之稱,改名捴。歷鄧、虢、絳三州刺史。八年,因入朝,停刺史,依舊為司徒。性弘裕,儀形環(huán)偉,善于飲啖。十二年,病薨,冊贈惠莊太子,陪葬橋陵。無子。初養(yǎng)讓帝子珣,封同安郡王,先卒。天寶三載,又以讓帝子璹為嗣申王,授鴻臚員外卿。 ?
新唐書
《新唐書·卷八十·列傳第五》:
惠莊太子捴,本名成義。初生,武后以母賤,欲不齒,以示浮屠萬回,回詭曰:“此西土樹神,宜兄弟。”后喜,乃畜之。垂拱三年,始王恒,與衛(wèi)、趙二王同封。俄改王衡陽。睿宗立,進王申,與岐、薛二王同封。累遷右衛(wèi)、金吾二大將軍,實封至千戶。進司徒,兼益州大都督,四為州刺史。開元八年,停刺史,復為司徒。薨,冊書贈太子及謚,陪葬橋陵。捴性寬裕,儀貌環(huán)重。無嗣,詔以讓帝子珣嗣,為懷寧王,徙封同安。薨。天寶中,復以讓帝子璹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