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張旺熹,男,1962年11月生于安徽省蕪湖市。1984年7月畢業(yè)于安徽大學中文系,獲學士學位。1987年7月畢業(yè)于山東大學中文系,獲碩士學位。2001年12月晉升為研究員,F(xiàn)為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界漢語教學》副主編,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主要研究領域涉及現(xiàn)代漢語語法學、詞匯學和對外漢語教學,出版專著《漢語特殊句法的語義研究》,發(fā)表各種學術論文30余篇。曾先后多次應邀赴韓國、德國、新加坡、香港、澳門等國家或地區(qū)出席學術會議、開展合作研究或講學。并獲得過北京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北京市高等學校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中青年優(yōu)秀成果獎和“北京市群眾性經(jīng)濟技術創(chuàng)新標兵”稱號。
科研項目
1.國家漢辦項目 《國外高校用商務漢語教材編寫》,主要參與者,2004-2005。
2.國家漢辦重點項目《現(xiàn)代漢語語法項目的統(tǒng)計研究》,項目主持人,2003—2004。
3.教育部基地重大項目《對外漢語教學參考語法》,項目主持人,2002—2005。
4.教育部基地重大項目《基于中介語語料庫的漢語句法專題研究》,主要參加者,2000—2003。
5.教育部社科規(guī)劃項目《基于語料庫的漢語語法研究》,主要參加者,1996—1999。
6.教育部社科規(guī)劃項目《漢語中介語語料庫》,主要成員之一,1993—1995。
代表論著
1.參編教材《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趙金銘主編),商務印書館2004年7月
2.論文《21世紀中國語言學的國際化目標》,載《21世紀的中國語言學(一)》,商務印書館2004年5月
3.論文《漢語時體系統(tǒng)國家研討會論文述要》,竟成主編《漢語時體系統(tǒng)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百家出版社,2004年3月
4.專著《漢語特殊句法的語義研究》,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
5.論文《漢語介詞衍生的語義機制》, 《漢語學習》2004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語言文字學》2004年第5期轉載
6.論文《重動結構的遠距離因果關系動因》,收入《漢語語法研究的新拓展(一)——21世紀首屆現(xiàn)代漢語語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徐烈炯、邵敬敏主編),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
7.論文《“把”字句的位移圖式》,《語言教學與研究》2001年第3期。
8.論文《“動+形”結構的原型范疇》,《中國語言學報》(第十期),商務印書館2001年出版。
9.論文《表現(xiàn)功效范疇的“動+得+形”結構》,收入《面臨新世紀挑戰(zhàn)的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陸儉明主編),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10.論文《“了·le”與動補結構的分布分析》,收入《句法結構中的語義研究》(邵敬敏主編),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
11.論文《再論補語的可能式》,收入《第五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胡明揚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
12.論文《主謂謂語結構的語義模式》,《世界漢語教學》1993年第3期。
13.論文《“把字結構”的語義及其語用分析》,《語言教學與研究》1991年第3 期。
14.論文《影響色彩詞語意義的社會因素》,《漢語學習》1989年第6期。
15.論文《色彩詞語的聯(lián)想意義初論》,《語言教學與研究》1988年第3 期。日本《中國圖書》雜志1989年第10、11、12期翻譯成日文連續(xù)發(fā)表。
16.論文《現(xiàn)代漢語行業(yè)語初探》(合作),《山東師大學報》(哲社版)1987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語言文字學》1987年第5期轉載。
17.論文《關注以句子為核心的三重關系研究——談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系統(tǒng)的建設》,收入《首屆國際對外漢語教學語法討論會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
18.論文《從句子的及物性看歐美學習者漢語“被”字句的偏誤》,2001年香港浸會大學合作研究論文。
19.論文《關于對外漢語教學用工具書編纂的幾點思考》,收入《世紀之交的應用語言學》(于根元主編),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出版。
20.論文《對外漢語教學語法問題研究的基本態(tài)勢》(合作),收入《世紀之交的中國應用語言學研究》(陳章太等編),華語教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
21.論文《對外漢語教學的幾項基礎研究工作》,《世界漢語教學》1996年第2期。
22.論文《從漢語部件到漢字結構——談對外漢字教學》,《世界漢語教學》1990年第2期。
研究生培養(yǎng)
1997年9月至今,共指導的中外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高級訪問學者如下:
碩士研究生
盧智映 女 韓國 99屆
李賢景 女 韓國 00屆
徐卡嘉 男 中國 02屆
魏揚秀 女 中國 01屆
朱明媚 女 中國 02屆
孫紅玲 女 中國 02屆
胡 勇 男 中國 02屆
王彥杰 男 中國 02屆
于 萍 女 中國 03屆
應蘭茴 女 中國 04屆
呂 紅 女 澳門 04屆
源靜芬 女 澳門 04屆
朱 寧 男 中國 05屆
姚肖鶯 女 中國 05屆
朱文文 女 中國 05屆
安玉霞 女 中國 06屆
陳曉陽 女 中國 06屆
陳 軒 女 中國 06屆
宮島琴美 女 日本 05屆
陳天序 男 中國 07屆
劉燕君 男 中國 07屆
姚京晶 女 中國 07屆
高級訪問學者
南 日 男 中國 高級訪問學者
溫 其 女 保加利亞 高級訪問學者
李高德 男 波蘭 高級訪問學者
博士研究生
王 華 女 中國 07屆
文雅麗 女 泰國 07屆
獲獎情況
1.2001年,獲“北京市群眾性經(jīng)濟技術創(chuàng)新標兵”稱號。
2.2000年,專著《漢語特殊句法的語義研究》獲北京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
3.1994年,論文《“把字結構”的語義及其語用分析》獲北京市高等學校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中青年優(yōu) 秀成果獎。
4.1993年,論文《主謂謂語結構的語義模式》獲北京語言學院第六屆科學報告會一等獎。
5.1991年,論文《“把字結構”的語義及其語用分析》獲北京語言學院第二屆青年科學報告會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