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鄭和 下西洋 隨員 回族 正使 航海家 外交家
哈吉,朝覲,明朝,都知監(jiān)太監(jiān),壽藏銘
洪保,名為皇帝所賜,原名不詳;刈濉9。明代航海家兼外交家。為官都知監(jiān)太監(jiān),隨鄭和下西洋時,為正使身份。據(jù)明宣德九年(1434)“大明都知監(jiān)太監(jiān)洪公壽藏銘”載,祖籍為云南太和縣(明初云南大理府下設太和縣,即今大理古城)人。宣德六年(1431)所立《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跡碑》及《福建長樂南山寺天妃靈應記碑》中,洪保排名居立碑者前位,為第七次下西洋時主要統(tǒng)領之一。下西洋事跡在馬歡著《贏涯勝覽》、鞏珍著《西洋番國志》以及《明史》等書中均有記載。他先后在永樂元年(1403)、永樂十年(1412)、永樂十九年(1421年)、宣德五年(1430年)、正統(tǒng)六年(1441年)多次奉命(單獨或分■)出使西洋。他也是鄭和船隊中朝覲過天方的“哈吉”,并從天方國帶回了一幅克爾白圣寺的寫真圖--《天堂圖》。
[注一]■缺字為左右結構:[舟宗]■字不見于任何詞典。法國漢學家保羅·伯希和在其《鄭和下西洋考》中指出,發(fā)音是邁耶斯在翻譯《前聞記》時的對音jonque(鄭和寶船)或者是爪哇語jong(大船);字義是僅有“大■”(大艦隊)和“分■”(獨舟或分艦隊)。
[注二] “都知監(jiān)”為明宦官官署名,也是十二監(jiān)(司禮、內(nèi)官、御用、司設、御馬、神宮、尚膳、尚寶、印綬、直殿、尚衣、都知)之一,有掌印太監(jiān)主官,下設僉書、掌司、長隨、奉御等員。原掌宮廷各監(jiān)行移、關知、勘合,后僅隨皇帝前導警蹕(帝王出入時負責沿途侍衛(wèi)警戒)。都知監(jiān)設太監(jiān)一員,官居正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