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2005年就讀于金溪一中分校,2008年就讀于江西工程職業(yè)學院環(huán)境工程系建筑施工技術(shù)專業(yè),大專學歷,F(xiàn)為中國辭賦家協(xié)會會員、江西省詩詞協(xié)會會員。2008年皈依中國道教。2010年10月17日獲“優(yōu)秀青年辭賦作家”獎,2010年6月書法作品入展于江西省第六屆青年書法展、2010年12月書法作品入展于江西省第四屆臨帖展。南昌旅學期間與南昌理工學院曾齊巧一同拜南昌書法名家姜禮國先生門下學習書法,成為姜禮國入室弟子。2010年開始致力于何源地方研究,天門嶺文化挖掘與對外宣傳。2011年于何源村草創(chuàng)“太山小隱”首個項目“南園民宿”。
個人經(jīng)歷
江西書法網(wǎng)駐南昌高校特約記者(2009-2010)
江西書法網(wǎng)江西高校書畫交流中心版主 (2010,3-2011,7)
江西高校硬筆書法聯(lián)合會副秘書長(2010-)
中國辭賦網(wǎng)「中辭網(wǎng)」中華辭賦文化論壇版主(2010-)
江西省詩詞協(xié)會會員(2010-)
江西高校書法網(wǎng) 副站長(2011-)
中國辭賦家協(xié)會會員(2011-)
藝術(shù)經(jīng)歷
文學歷程
2007年(高二)完成第一部7萬字的中篇小說《單翼》,之后創(chuàng)作出《有一種說不出和感覺》、《鏡里青煙彩云慕》;
2010年開始涉及辭賦作品,從《南昌冬賦》、《春日游萬壽宮賦》、《觀八一廣場噴泉記》可以看出其還處在一個很稚嫩期;
2010年6月加入以鐘陽為首的當代中國首家學術(shù)大建構(gòu)辭賦流派——大宇弘雅賦派,亦稱丹井賦派、豫章賦派。
2010年10月7日赴進賢參加“首屆青年辭賦(南昌)論壇”獲“優(yōu)秀青年辭賦作家”獎。先后創(chuàng)作出《江西工程職業(yè)學院賦》、《澳門荷花賦》、《南昌筆會記》、《慈善賦》、《楊師不遇賦》、《何源村賦》,此時已稍有進步;
2011年1月加入江西省詩詞協(xié)會,同時開始收集何源天門嶺風景區(qū)古代神話傳說;
2011年月11月加入中國辭賦家協(xié)會。
書法歷程
2004年學習書法,迷戀柳公權(quán)《玄秘塔》和顏真卿《多寶塔》,遂將書齋名命為“顏柳居”。
2008年旅學南昌,初到省會,名家薈萃,大開眼界,尤其結(jié)識江西書法名家無為齋主人姜禮國。姜禮國善行草及漢隸,楷學顏魯公。姜公愛其為人,又因書法基石穩(wěn)固,于是親筆函授,南宮得其手授,楷法大進,后拜其門下學書。
2009年開始活動于江西書法網(wǎng),并且組織建立南昌高校書畫群,江西書法網(wǎng)總編江西書法名家歐陽荷庚邀其成為江西書法網(wǎng)駐南昌高校特約記者;
2009年書法作品選入《丹青翰墨新建情》;
2010年03月23日江西書法名家歐陽荷庚于江西書法網(wǎng)創(chuàng)建“南昌高校書畫交流中心”專欄,擔任版主。由于眾江西高校書友不斷努力,4月江西書法網(wǎng)“南昌高校書畫交流中心”專欄改為江西書法網(wǎng)“江西高校書畫交流中心”專欄,繼續(xù)擔任版主。此時的江西高校書畫群也會集了江西吉安、贛州、宜春大部分高校書畫團體;
2011年1月江西省大學生硬筆書法聯(lián)合會成立,擔任副秘書長。
作品展示
慈善賦
文/南宮琦
乾坤初定,萬物共春,草得其榮,花享其馨。堯舜治世,分配平均,長者獵食,幼得其親。禹傳夏啟,九五獨尊,金帑倉存,懸殊富貧。郿塢積寶1,銅山鑄錢2,曾子見肘,子路輕裘。富者田連阡陌,膏梁葉森;貧者地無立錐,絕糧在陳。
《說文》言:“慈,愛也”,“善,吉也”。慈善,懷仁愛之心,行濟困之舉。純?nèi)手,曼卿三喪而未?;敬叔受餉,張榜千斛以給貧4。天地不慈,八象茲亂,艮移震射,巽恣兌漲。圣人不慈,九州洪荒,流氓餓殍,郊野骨葬。百姓不善,毫厘計量,門前無雪,鄰屋尺霜。
施恩為善,非嗟食之送;助人為樂,乃留香之贈。佛《纓絡(luò)經(jīng)》:曰:“隨其緣對,善有善報”,楊寶救雀,黃童送環(huán)5。道《感應(yīng)篇》曰:“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夫躬誣奏,冤及自身6!断嗪=(jīng)》云:“有恩不報,是阿鼻因!笔芏魉紙螅先私Y(jié)草7,大夫給食,靈輒戈倒8!镀派痴摗吩疲阂粨恢巢际,來世不遇饑饉9。
華夏民族,禮儀之邦。三教九流,慈善弘揚,儒顯仁愛,佛曰慈悲,道揚積德,墨倡兼愛。《禮記》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孟子》老及人之老,幼及人之幼。故漢唐之興,佛道盛昌,施得勸善,周濟四方。兩宋之隆,布政農(nóng)桑,頤老扶幼,各得其享。蒙元之廣,域邁北洋,醫(yī)療濟世,功德元量。明清之治,慈善愈廣,機構(gòu)遂成,大愛無疆。
今天下咸定,三清不佑,往劫未謝,災(zāi)祟不休,人成禍患,非典禽流,坤地不測,汶川玉樹,乾天不常,海嘯寒流。麥遇夭折,稻不成秋。貲糧告匱,貧者苦愁。房舍頹垣,路橋待修。家園重建,資金在籌。一夫之力,返土一簍;一國之力,削山成疇,眾志成城,風雨同舟。
贊曰:
一方有難,八方助援,赤心貢獻,天下寧咸。氣淑年和,文德懷遠。鎏冕懷慈,闕庭醴泉。太清萬寧,文明彰顯。五色10三趾11,貞吉永現(xiàn)。
注解:
1董卓筑郿塢,積黃金數(shù)十萬。
2漢文帝寵?quán)嚥迹n銅山,使其自鑄錢。
3范仲淹令其子范純?nèi)蔬\500斛麥子回蘇州。在路上遇到了石曼卿,曼卿家正有三喪未葬,二女未嫁。純?nèi)时惆邀溩雍痛妓徒o他。
4南北朝時何敬叔為長城令,為政清廉,不接受禮品,有一年逢災(zāi),忽然在門上張榜,接受禮物。數(shù)日共得米二千八百石,悉取以代貧民輸租
5楊寶救雀,黃童送環(huán),漢楊寶仁慈,救一傷雀,后雀化為黃衣童子送其白玉環(huán),說“此玉會使你品行高潔,累世為三公!
6夫躬誣奏,冤及自身:《漢書·息夫躬傳》、《漢書·東平王傳》
7老人結(jié)草:魏顆放走為其父殉死的女子,后晉秦交戰(zhàn),魏顆見一個老人結(jié)草絆倒杜回,杜回(秦軍勇士)被擒。夜間夢見老人,自稱是那女子父親,特來報恩。
8靈輒倒戈:《左傳》晉趙宣子,見翳桑之下有餓者,止車為之下飧,后晉靈公欲殺宣孟,宣子幾被戮,忽有介士,倒戈而救之出。因問其故,曰:“翳桑之餓人也!
9《婆沙論》云:“人若能以一摶之食,發(fā)大悲心,布施餓者,於當來世,決不遇饑饉之災(zāi)!
10五色:《易傳》曰:圣王在上,則日光明而五色備。
11三趾:傳說中太陽內(nèi)的三足神鳥,以神鳥出現(xiàn)說明瑞應(yīng)。
江西太山賦
帝分都邑,禹奠山川,三山仙居,五岳封禪。文人好游,詩詞曲賦為之記;畫士喜覽,松瀑云崖為之圖!队乐莅擞洝,州山之名賴章澡;《輞川十景》,藍田之意緣丹青。
金溪之東,信邑之南,有云林三十六峰,太山九十九嶺。太山者1,今其嶺稱天門,昔其脈作崖山。南接玉馬,北連琵琶,望出云而東秀谷,接龍虎而西云臺。禹貢揚州之域,春秋吳楚之圖,唐屬饒之安仁,宋入撫之金溪2。三縣交會,兩脈參差。志載惟寥寥幾筆;文詠只區(qū)區(qū)數(shù)言。逶迤之山難考,邈遠之界迷離。
太山雄大,周回六十里,入云三百丈。嶺巆嶙峋,谷空奧演,淃漣涴瀨,長流落險。道路阻而交通絕,幽壑生而桃源孕。雄壯險峻,《說》言多禽獸之奇3;涓潺淵長,《傳》曰有幼龍之遇4。水合三港,集青田而入白塔;勢延六谷,至峽山而遇云林。筆架峰是一邑之巔;清泠淵是乃三港之源。重巒疊嶂,突怒偃蹇;密篁翩躚,婉穆優(yōu)嫺。禪者結(jié)茆力耕,山田濕衍;游者煮茗爭息,瀑水氤天。
培塿簇擁,群山綿延。諸峰聳峙,上接云表承鮮露;萬木爭蔥,下徹泉脈吮滋養(yǎng)。三神合壁,蘭香流溢觀異象;五谷重陽,韭花撲鼻迷寶藏。天臺之陰,飛來巨石名高冠5;巔峰之下,凌空急水曰馬蝗6。山神建湖,毀于司鳴;水怪出洞,止于秤星。瓊臺歌罷,倦拋素練落塵寰7;瑤池船覆,傾瀉珠光穿峰轉(zhuǎn)8。鄺村人遷,耄耋記憶仍在;湯洞路絕,泛黃文字尚存9。疲云失足墜空谷,勁松扎根攀險峰。崖山月,色隨朔望有變10;天門雨,量因東西不同11。建炎中云林御寇12;至正間東峰避兵13。古戰(zhàn)場,強盜洞,硝煙化成云靄,鮮血已作清流14。
張仙鐵笛穿云,何公銅簫唱晚15。飛錫坐禪,蜀僧入駐中宮寺16;導引胎息,沛客步虛張址山17。琵琶隱羽客之圖,三老現(xiàn)穆堂之賦18。設(shè)席代講,付子云究儒學義理19;建廬躬耕,張應(yīng)韶探道家奧旨20。學承象山,道契崆峒。異草葳蕤,鬼谷越云夢而來21;靈藥夭喬,仙婢從臨川而至22。東峰寺葺而不聞鐘鼓;望云觀尋而難覓丹砂,塔圮垣頹,碑滅徑荒。仙人墓、鼇構(gòu)門,皆成異境;叼竹鷹、跑馬崗,亦屬奇觀。懸笛井上,印劍授子傳道統(tǒng)23;投文淵中,詩賦請龍降甘霖24。高禪荼毗,龍?zhí)痘募;天師飛升,鶴巢霞蔚。馬蘭橋廢,危太樸為之記25;龍須井枯,張玉運賦以詩26。子懷父情,訪師巖叨陪鯉對;君表將功,圣裔坊叩謝龍恩27。
嗚呼,巍巍太山,淙淙三港,仙人久逝,神龍已藏。窮鄉(xiāng)僻縣,君子鮮訪,秀水奇峰,樵夫獨賞。時過境遷,天物將忘,遂作斯賦,漫為之詳。
1. 太山,又名崖山、大山、天門嶺!蹲x史方輿紀要| 卷八十六 江西四》:“崖山,上有琵琶、三老二峰,一名大山,以形勢高大而崖壁峻絕也!毖律綖槿}統(tǒng)稱,因其懸崖斗絕而得名;大山,以形勢高大而得名,由于當?shù)胤窖浴按蟆弊肿x音為“太”,故也作太山;天門嶺,文獻記載東峰峽谷之上為天門坳,當?shù)厝朔Q為天門嶺,后用天門嶺泛指何源范圍內(nèi)的太山。
2. 宋景德二年金溪增加延福、白馬、永和3鄉(xiāng)。后白馬、永和鄉(xiāng)合并稱白馬永和鄉(xiāng),崖山在白馬永和鄉(xiāng);
3. 明朝劉章彝《金溪總說》:“崖山多禽獸之奇,松湖有桔柚之美”;
4. 傳說劉中宮在三港水遇到一幼龍;
5. 高冠峰在天臺山之陰,雖名峰,實為一巨石,傳為神仙建湖不慎落下;
6. 筆架峰下為馬蝗水瀑布;
7. 吳明麗《太山玉女瀑》:“疑是瓊臺歌舞罷,倦拋素練落塵寰”;
8. 李藝泓《太山玉女瀑》:“玉女山下本無泉,瑤臺誰覆明珠船。雪光流瀉三千尺,熠熠穿峰自流轉(zhuǎn)”;
9. 《江西名勝志》:“湯家洞在崖山”;
10. 《金溪縣志》:“崖山月在四十八都蔣源,崖高數(shù)十仞,半崖有土壁如月形,約圍圓一丈四五尺,逢朔土色淡紅,望后土色紫紅,歷年不爽”;
11. 天門嶺上有一神奇地,別處下雨它則陰;別處陽光它則雨;
12. 《云林圖記》:“宋建炎中,苗傳、劉正彥作亂,鄧雱集民兵追,破其黨,號“忠義社”。于后累立戰(zhàn)功,掃御一方。入國朝,設(shè)巡檢。至元末,天下已定,乃罷。今山谷猶有壁壘在焉”;
13. 《金紫何氏宗譜》:“東峰避兵,救活萬人”;
14. 古戰(zhàn)場在太山蒸蓋嶺,為何時戰(zhàn)場,不詳;
15. 十六代天師張應(yīng)韶隱居太山,善吹鐵笛;何永年通間律,于東峰寺讀書,閑時吹銅簫;
16. 《金溪縣志》載兩種,一為劉中宮從蜀而來,聞有中宮寺,遂入;
17. 《金溪縣志》載第一代天師張道陵曾于山中修煉,后以為山名;
18. 羽客指方從義,它曾數(shù)畫云林圖,其中一有琵琶峰;穆堂為李紱,作《云林三十六峰賦》“壯二社之英氣,仰三老之高縱”;
19. 傅子云,字季魯,何源白鱔人。天山精舍筑城,九淵令設(shè)一席于旁,時命其代講,并將書院相付;
20. 《道藏》載張治鳳一生博學經(jīng)典,精通道術(shù),隱居于龍須井;
21. 《貴溪縣志》載太山之東有云夢山,鬼谷子隱于此,常于各處采藥;
22. 《漢天師世家》:“一日,懸笛井上,以印劍授子順告知曰∶“吾世傳真人之教,功及于人多矣吾今垂年,汝當傳守!毖云俗骶项慷;
23. 《中宮院》載熊道裕投文請雨;
24. 《太平廣記》和《稽神錄》中簡單記載了婢女食黃精的故事;
25. 危素,字太樸,元末明初歷史學家、文學家,官至參知政事、翰林學士,作《蘭溪橋記》;
26. 清詩人張玉運作《龍須井》;
27. 孔俊卿戰(zhàn)功卓著,明萬歷三十七年,神宗皇帝下令在孔家村正中央修建一座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