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姚雪彪

    姚雪彪

    姚雪彪,博士,博士生導(dǎo)師,“國家自然科學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995年畢業(yè)于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并獲細胞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其后在美國加州大學圣迭亞哥分校從事細胞分裂調(diào)控博士后研究


    人物簡介

    姚雪彪,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特聘教授。1995年畢業(yè)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萊分校并獲細胞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其后在美國加州大學圣迭亞哥分校從事細胞分裂調(diào)控博士后研究。

    所獲獎勵

    1995年獲Bank of America-Gianni Scholar Award

    1996年獲American Cancer Society Scholar Award

    1998年獲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UW Career Development Award

    2000年獲American Digestive Health Foundation Research Scholar Award

    姚雪彪

    2003年獲Georgia Cancer Coalition Eminent Scholar Award

    擔任職務(wù)

    曾于1997年被聘為美國威斯康星州大學醫(yī)學院助理教授;后曾任美國摩爾豪斯醫(yī)學院生理系兼職副教授、教授, 分子影像中心主任。

    現(xiàn)任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教授、安徽細胞動力學與化學生物學省級實驗室主任。

    研究領(lǐng)域

    “國家自然科學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作為項目首席科學家主持了973項目“調(diào)控細胞增殖重要蛋白質(zhì)作用網(wǎng)絡(luò)的研究”(2002-2008)。姚雪彪教授主要從事細胞周期分子調(diào)控網(wǎng)絡(luò)機制及蛋白質(zhì)分子時空動力學調(diào)控機制方面的研究,在《Nat. Cell Bio.》、《Mol. Cell Proteomics》、《EMBO Reports》、《Mol. Biol. Cell》、《J. Cell Biol.》、《J. Cell Sci.》、《Oncogene》和《J. Biol. Chem.》等國際學術(shù)期刊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80余篇,被引用1500次以上。培養(yǎng)博士畢業(yè)生28名,其中包括“中科院優(yōu)秀博士論文”和教育部“百篇優(yōu)秀博士論文”提名獎獲得者多名。曾擔任2002年美國細胞生物學年會“Proteomics in Cell Biology”、2004年美國細胞生物學年會“Single Molecule and Nano-scale Biology”主題研討會主席、2008年9月主持召開“第一屆細胞動力學及化學生物學國際研討會”。

    學術(shù)成就

    1.首次用生物化學手段揭示了Ezrin是Calpain I的特異底物并闡明Calpain I在胃壁細胞生物學中的功能調(diào)節(jié)。

    2.首次發(fā)現(xiàn)Ezrin選擇性地與β-actin結(jié)合,解決了Ezrin與Actin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并闡明了Actin異型具不同生化特性;揭示了Ezrin是PKA的特異底物并闡明PKA調(diào)控Ezrin的分子機制。

    3. 首次用實驗證明Syntaxin 3對極化上皮細胞胞吐的分子調(diào)控機理及所涉及的生化通路,闡明了Syntaxin 3與Munc18-2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為探索氫鉀泵移位的分子機理打下基礎(chǔ)。

    4. 首次證明動點馬達蛋白CENP-E是冠狀纖維的重要組分,揭示了CENP-E是連接紡錘體和染色體不可缺少的組分并參與染色體在赤道的聚集和紡錘體檢驗點的調(diào)控。

    研究工作

    1.細胞分裂調(diào)控網(wǎng)絡(luò)

    細胞是生命活動的最小單元,而蛋白質(zhì)是細胞活動的主要執(zhí)行者。細胞生命活動的調(diào)控在分子水平表現(xiàn)為蛋白質(zhì)-蛋白質(zhì)的相互作用。這種作用構(gòu)成了細胞生命活動必不可少的蛋白質(zhì)調(diào)控網(wǎng)絡(luò)。細胞精確的自我復(fù)制是其生活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復(fù)制的高保真性在生物及物種的繁衍生息過程中舉足輕重。在細胞復(fù)制過程中,包含在染色體中的父代遺傳信息在經(jīng)歷諸多復(fù)雜的運動均勻地、準確無誤地傳遞給兩個子細胞。整個細胞分裂過程是通過紡錘體絲與染色體著絲點的協(xié)同作用來完成。正確的染色體與紡錘體絲相互作用是細胞健康的保證。同時染色體與紡錘體絲連接異常導(dǎo)致染色體丟失、易位等,從而使細胞生長失控,如癌癥。動點是位于著絲點上的多組分蛋白質(zhì)結(jié)構(gòu),它直接維持紡錘體絲與染色體的銜接,調(diào)控染色體運動分離的時空序列性及保真性。

    利用質(zhì)譜學、生物信息學及生物光譜學等手段和方法結(jié)合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工作基礎(chǔ),我們將系統(tǒng)地研究細胞分裂染色體運動時空序列性及保真性調(diào)控的分子基礎(chǔ),并闡明其在活細胞實時運動中的調(diào)控規(guī)律。

    2.細胞極化的分子基礎(chǔ)

    極化上皮細胞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如膜蛋白的運輸及分泌物外吐等。細胞極化是組織功能特異性產(chǎn)生的基礎(chǔ),其形成由胞外誘化源(extracellular cues)及胞內(nèi)蛋白的不對稱分布協(xié)同調(diào)控。以胃壁細胞為模式研究系統(tǒng),我們首次發(fā)現(xiàn)了兩個肌動蛋白異型(β- 和 g -actin)在上皮細胞中的極化分布現(xiàn)象,并首次證實了肌動蛋白異型有不同的生化特性。b-actin 與 ezrin 特異性結(jié)合并共定位于壁細胞的頂膜。鑒于LASP1, IQGAP1和IQGAP2蛋白在壁細胞中的極化分布, 我們認為:肌動蛋白異型(β- 和 g-actin)通過其特異性結(jié)合蛋白執(zhí)行其獨特的功能。利用活細胞實時研究系統(tǒng)與生物光譜學手段,我們擬闡明壁細胞極性形成的分子基礎(chǔ)。此研究成果不僅有助于了解上皮細胞極化所涉及的生化通路,而且為闡述其他極性細胞(如:神經(jīng))的結(jié)構(gòu)與功能奠定基礎(chǔ)。

    3.胞吐的分子調(diào)控

    壁細胞胃酸及內(nèi)因子分泌是一個涉及信號轉(zhuǎn)導(dǎo)、膜轉(zhuǎn)運、細胞骨架重排、外吐以及內(nèi)吞等過程的生理學現(xiàn)象。胃壁細胞中有大量的管狀囊泡,內(nèi)含胃酸分泌所需的質(zhì)子泵(H,K-ATPase)。當胃壁細胞受刺激后,管狀囊泡向頂膜移動,并與微絨毛膜相融合,使得微絨毛向管腔急劇伸長,大大增加了膜面積,為極大限度的容納質(zhì)子泵奠定了基礎(chǔ)。同時,原管狀囊泡上的H,K-ATPase也隨之轉(zhuǎn)移到頂膜,將H+運送至胞外。當刺激消失后,含有H,K-ATPase 的質(zhì)膜被內(nèi)吞重新形成管狀囊泡,回到胞質(zhì)內(nèi)。我們發(fā)現(xiàn)syntaxin 3存在于富含H,K-ATPase的管狀囊泡并在細胞受刺激后轉(zhuǎn)移到頂膜。我們的實驗結(jié)果表明: Syntaxin 3是胃酸分泌必需的功能蛋白。通過刨析syntaxin 3蛋白質(zhì)調(diào)控網(wǎng)絡(luò),我們擬闡明壁細胞外吐的分子調(diào)控機理及所涉及的生化通路.

    發(fā)表論文

    Zhou R, Cao X, Watson C, Miao Y, Guo Z, Forte JG, and X. Yao. 2003. Characterization of PKA-mediated phosphorylation of ezrin in gastric parietal cell activation. J Biol Chem. Jul 2

    Zhou R, Watson C, Fu C, Yao X, and J.G. Forte. 2003. Myosin II is present in gastric parietal cells and required for lamellipodial dynamics associated with cell activation. Am J Physiol Cell Physiol. 285:C662-73.

    Song, Z, Yao X, and M. Wu. 2003. Direct interaction between survivin and Smac/DIABLO is essential for the anti-apoptotic activity of survivin during taxol-induced apoptosis. J Biol Chem. 278:23130-40.

    Ke, Y, Z. Dou, J. Zhang, and X. Yao. 2003. Function and regulation of Aurora/Ipl1p kinase family in cell division. Cell Res. 13: 69-81.

    Zhou, R., Z. Guo, E. Chen, C. Watson, R. Kong, W. Wang, and X. Yao. 2003. Polarized distribution of IQGAP proteins and their function in gastric parietal cells. Mol. Biol. Cell. 14: 1097-1108.

    Yao, X., and J.G. Forte. 2003. Cell biology of acid secretion by parietal cells. Ann. Rev. Physiol. 65:103-31.

    Karvar, S., X. Yao, J.M. Crothers, Jr, Y. Liu, and J.G. Forte. 2002. Localization and function of SNAP-25 and VAMP-2 in functioning gastric parietal cells. J Biol. Chem. 277:50030-5

    Zhang, J., Z. Dou, Y. Miao, C. Fu, and X. Yao. 2002. TTK is a kinetochore-associated spindle checkpoint kinase and co-localized with CENP-E. Science Bulletin 27:213-219.

    姚健暉,鄭宇鵬,姚雪彪 紡錘體檢驗點的功能與染色體不穩(wěn)定性 《科學通報》2002 年第47卷02期

    Karvar S, Yao X, Duman JG, Hybiske K, Liu Y, Forte JG. 2002. Intracellular distribution and functional importance of vesicle-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 2 in gastric parietal cells. Gastroenterology. 123: 281-90

    劉丹,金長江,姚雪彪 動點馬達蛋白的研究與展望 《科學通報》2002年第47卷

    Ammar, D.A., R. Zhou, J.G. Forte, and X. Yao. 2002. Syntaxin 3 is required for cAMP-induced acid secretion: streptolysin O-permeabilized gastric gland model. Am. J. Physiol. 282: G23-33.

    鄭宇鵬,姚健暉,姚雪彪.動點蛋白功能的研究進展.《細胞生物學雜志》2001年第23卷第一期

    Yao, X., Y. Zheng, K.F. Sullivan, and D.W. Cleveland. 2000. CENP-E forms a link between attachment of spindle microtubules to kinetochores and the mitotic checkpoint. Nature Cell Biology 2:484-491.

    Yao, X., K.F. Sullivan, and D.W. Cleveland. 2000. Deconvolution microscopic image of a mitotic spindle. Cell 100 (Cover)

    Forte, J.G., B. Ly, S. Ogihara, M. Ramilo, and X. Yao. 1998. The state of actin in gastric parietal cells. Am. J. Physiol. 274:C97-104 .

    Yao,X., K.L. Anderson, and D.W. Cleveland. 1997. The microtubule-dependent motor centromere-associated protein E (CENP-E) an integral component of kinetochore corona fibers that link centromeres to spindle microtubules. J. Cell Biol. 139:435-447.

    Urushidant, T., X., Yao, J.G. Forte, and T. Nagao. 1997. ME3407, a new antiulcer agent, inhibits acid secretion via the interfere of intracellular redistribytion of gastric proton pump. Am. J. Physiol. 35:G1122-1134.

    Peng, X., X. Yao, D.C. Chow, J.G. Forte, and M. Bennett. 1997. Association of syntaxin 3 and vesicle-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 with H,K-ATPase-containing tubulovesicles in gastric parietal cells. Mol. Biol. Cell. 8:399-409.

    Karam, S., X. Yao, and J.G. Forte. 1997. Functional heterogeneity in parietal cell population along the pit-glands axis. Am. J. Physiol. 35: G161-171.

    Yao, X., S. Karam, M. Ramilo, Q. Rong, and J.G. Forte. 1996. Dissection of intracellular signaling underlying acid secretion using a-toxin-permeabilized gastric gland model. Am. J. Physiol. 270;C61-C73.

    Yao, X., L. Cheng, and J.G. Forte. 1996.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of gastric ezrin with actin. J. Biol. Chem. 271:7224-7229.

    Forte, J.G., and X. Yao.1996. The Membrane-recruitment-and-recycling hypothesis of gastric HCl secretion. Trends Cell Biol. 6:45-48.

    Yao, X., C. Chaponnier, G. Gabbiani, and J.G. Forte. 1995. Polarized distribution of actin isoforms in gastric parietal cells. Mol. Biol. Cell. 6:541-557.

    Thibodeau, A., R.C. Kuo, J. M. Crothers, X. Yao, J.X. Owicki, and J.G. Forte. 1994. Direct measurement of extracellular proton flux from isolated gastric glands. Am. J. Physiol. 267: C1473-1482.

    Yao, X., A. Thibodeau, and J.G. Forte.1993. Ezrin-calpain I interaction in gastric parietal cells, Am. J. Physiol. 265,C36-46.

    人物爭議

    這個事件也許算不上著名,但絕對是一個罕見的奇特、離奇事件,值得在歷史上留下一筆。奇怪的是這個發(fā)生在美國大學的離奇故事從沒有引起美國媒體的興趣(我只查到一家地方報紙做過報道),幸而法庭判決書詳細地介紹了事件的前因后果,為歷史留下了記錄。下面的介紹就是根據(jù)判決書還原的。

    故事的主人公是華人生物學家姚雪彪。他于1985年江西醫(yī)學院本科畢業(yè),1991年到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就讀,1995年獲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畢業(yè)后在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從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2月,姚雪彪到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下稱威大)生理系擔任助理教授。

    故事發(fā)生于1998年下半年,姚雪彪到威大后不久。當時,威大生理系的另一名助理教授埃德文·查普曼在用細菌生產(chǎn)重組蛋白質(zhì),但是不斷出現(xiàn)意外。有幾次,他們用的設(shè)備的溫度不知被誰調(diào)得很高,高到會讓實驗材料受損。另幾次,培養(yǎng)皿中被人倒入了漂白劑、鹽,使樣品失去了活性。還有幾次,他們發(fā)現(xiàn)試管、燒瓶上的標簽被調(diào)換。他們懷疑是有人故意搞破壞,在試管和燒瓶上做暗號,結(jié)果證明了的確有人在偷偷調(diào)換上面的標簽。

    查普曼一開始懷疑是本實驗室的人干的,有一次甚至為此與手下的一名研究人員對質(zhì)。查普曼向系主任和學校警察局報告了破壞事件,并提供了三個嫌疑人名單。為了找出究竟是誰在搞破壞,警察局在11月下旬協(xié)助查普曼秘密安裝了兩架攝像機。一架裝在樓道,一架裝在一個公用儀器室,那里放著一臺震蕩器。震蕩器是一種用來培養(yǎng)細菌的儀器,它能保持恒溫,又不停地晃蕩,這樣就能使試管或燒瓶中的細菌培養(yǎng)液混合均勻,有助于細菌的生長,由于當時查普曼實驗室正在用細菌生產(chǎn)蛋白質(zhì),因此經(jīng)常要用到這臺震蕩器。買這臺機器的錢一部分來自對門的姚雪彪實驗室的創(chuàng)始基金,一部分由系里的共用基金出,雖然它貼著“姚實驗室”的標簽,但屬于兩個實驗室公用。

    1998年12月5日(星期六),查普曼查看了儀器室攝影機攝下的一盤錄像帶。這盤錄像帶紀錄的是4日中午到5日中午這段時間的情況。錄像帶顯示:在4日下午4~6點這段時間,查普曼的三名學生放了一些試管在震蕩器上,準備讓里面的細菌隔夜生長。在7點過后,姚雪彪出現(xiàn)在儀器室,拿起查普曼的學生放在震蕩器上的兩個試管看了看又放回去,但從錄像帶上看不清他在干什么。5日上午6點,一名查普曼的學生來到儀器室取走了試管(他后來作證說是到實驗室里把試管中的細菌轉(zhuǎn)到燒瓶中以便繼續(xù)培養(yǎng)),然后拿了四個大燒瓶回來放在震蕩器上。查普曼沒有把錄像帶看完。他很奇怪姚雪彪究竟是在干什么,決定留下這盤錄像帶供以后研究。由于每一架攝影機只有兩盤錄像帶供輪流使用,在第二天(6日),儀器室的另一盤錄像帶攝完后,查普曼沒有查看其拍攝內(nèi)容,就讓它回頭重新拍攝,導(dǎo)致5日中午之后的那一段時間沒有紀錄。

    7日(星期一),查普曼再次查看了4~5日的那盤錄像帶,看了一會,沒能發(fā)現(xiàn)有什么特別的,覺得沒有必要保留它,就在下午5點左右把它裝進攝影機中供拍攝。大約過了一個小時,查普曼的學生來向他報告用細菌生產(chǎn)蛋白質(zhì)的檢驗結(jié)果:又有人搞了破壞,不同燒瓶中生產(chǎn)不同蛋白質(zhì)的兩種菌株被人混和在一起,因此不是分別得到兩種蛋白質(zhì),而是兩種蛋白質(zhì)的混合液,沒法用于實驗。查普曼意識到4~5日那盤錄像帶中他沒看的后面部分一定紀錄了破壞場面,立即把它從攝影機中取下來查看。果然,錄像帶顯示在5日上午8~9點之間,姚又來

    到儀器室,對普查曼學生的試管和燒瓶中的細菌培養(yǎng)液做了一番操作:把一個試管中的細菌與一個燒瓶中的細菌混合,然后又把兩個燒瓶中的細菌進行混合。

    據(jù)此,查普曼向系主任報告姚雪彪破壞其實驗工作,警方隨后將姚逮捕,姚被收審。雖然姚后來沒有被提起犯罪起訴,但是校方啟動了將姚開除的程序。1999年12月,威大“教員權(quán)利與義務(wù)委員會”就此案舉行5天的聽證會。在聽證會上,4~5日錄像帶做為重要證據(jù)出示,查普曼及其學生也作證介紹了他們實驗室此前遇到的實驗問題和4~5日那段時間的活動。姚在律師的陪同下出席了聽證會,并在會上為自己辯護。

    姚解釋說,他在5日上午到儀器室做自己的實驗,雖然他承認存在著把查普曼實驗室的燒瓶錯當成自己的燒瓶這種很小的可能性,但是他堅持認為自己是在對自己的燒瓶進行操作。但是他沒法解釋,為什么在查普曼的學生放上四個燒瓶之前,震蕩器上沒有任何燒瓶,姚的燒瓶從哪里突然出現(xiàn)的?他說那一天由于他的一位助手生病,再加上自己家里出了點事,他的心情不是很好,沒有注意到此前震蕩器上沒有自己的燒瓶。他進而認為,是查普曼的一名學生想要陷害他,因為他曾經(jīng)拒絕雇傭這名學生。

    姚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教授丹·克利夫蘭為自己辯護。克利夫蘭是姚做博士后研究時的導(dǎo)師,作證說姚是“誠實和正直的”人。不過他承認,如果像錄像帶上顯示的那樣,姚是在擅自操作別人的實驗樣品,那么是值得擔心。但是他又認為,姚如果只是混合不同的培養(yǎng)液不可能得出查普曼的學生所得到的檢驗結(jié)果。查普曼反駁說,如果姚不僅是做了混合操作,而且調(diào)換了燒瓶上的標簽(姚在做混合操縱之前,拿著燒瓶短暫地離開了鏡頭),那么就會得到那樣的實驗結(jié)果。

    “教員權(quán)利與義務(wù)委員會”一致認為姚的解釋是不合理的,認定姚有意破壞查普曼的實驗,建議學校董事會將姚開除。董事會據(jù)此開除了姚雪彪。姚向威斯康星州巡回法庭起訴威大董事會,但巡回法庭裁決支持威大董事會的決定。隨后姚上訴到威斯康星州上訴法庭。姚的上訴理由是,一、查普曼的錄像帶不能充當證據(jù),因為5日下午以后的紀錄已丟失了,而這段紀錄本來可以用來證明他無罪;二、威大董事會忽視了姚的“專家證人”(即克利夫蘭)的證詞。上訴法庭認為:

    一、查普曼的錄像帶雖然不完整,但是保存下來的部分已足以證明姚在搞破壞;

    二、姚的“專家證人”是姚以前的導(dǎo)師,不是中立的證人。2002年6月27日,威斯康星州上訴法庭駁回姚的上訴。

    隨后,姚又起訴查普曼和威大生理系主任理查德·摩斯違反托管合同。原來,姚到威大任教時,帶去了一些他做博士后時建造的雜交瘤細胞株。細胞株必須保存在液氮中,液氮會逐漸蒸發(fā)掉,因此還要有人定期往液氮罐里添加液氮。姚被開除后,其原來實驗室由摩斯控制,這些細胞株的儲存由姚以前的一名學生在摩斯的監(jiān)督下加以維護。2001年1月,姚在摩斯的陪同下去取這些細胞株,想把它們帶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去做實驗(姚丟了威大的工作后,他以前的導(dǎo)師接納了他當訪問學者),卻發(fā)現(xiàn)液氮都跑光了,細胞株也都死了。原來,在2000年時,摩斯讓查普曼的人員使用該實驗室,一名博士后用該液氮罐儲存自己的樣品,可能沒有把蓋子關(guān)緊,讓液氮泄漏光了。姚因此起訴查普曼、摩斯,索取賠償。一審判決查普曼、摩斯賠償姚41萬多美元。查普曼、摩斯上訴,威斯康星州上訴法庭2005年8月31日做出判決,認定查普曼、摩斯在接受托管時存在疏忽,但是他們與姚不存在任何合同關(guān)系,不存在侵權(quán),因此推翻了一審判決。

    姚為什么要去破壞對門實驗室的實驗?zāi)?威大“教員權(quán)利與義務(wù)委員會”提出了幾種可能的解釋。一個可能是姚嫉妒查普曼,或把查普曼當成潛在的競爭對手(兩個人當時都是助理教授,以后都面臨著提升為永久教授的問題)。另一個可能是姚認為那臺震蕩器是屬于他的,曾經(jīng)向別人表示過對查普曼實驗室使用“他的”震蕩器感到不滿,因此加以報復(fù)。另外,委員會也注意到姚當時在工作上和家庭中都承受著各種壓力,可能因此影響了其心理健康。除非肇事者自己坦白,許多學術(shù)不端事件的動機是難以認定的,也沒有必要去認定,因為那不是常人能夠理解的。

    這個事件的另一離奇之處是,姚被威大開除后,并沒有因此身敗名裂,反而在中國學術(shù)界春風得意:任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特聘教授,獲得中國國家杰出青年基金,主持中科院創(chuàng)新重大項目,任科技部863項目課題組長,任科技部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他其實大部分時間仍在美國,先是在其研究生導(dǎo)師那里當訪問學者。

    名人推薦
    • 周紅
      周紅,現(xiàn)任職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底棲生物實驗室,教授,碩士生導(dǎo)師。主要研究生物海洋學、海洋底棲生態(tài)學、DNA條形碼和系統(tǒng)演化。
    • 周紅
      周紅,1990年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畢業(yè)生,1999年年底獲斯坦福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學位和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在美國生活、工作多年,現(xiàn)隨Google進入中國而重新回國
    • 周紅
      周紅(1960年2月-),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生前為武漢音樂學院教授、民樂教研室主任,中國音協(xié)琵琶學會常務(wù)理事。她一生中育人無數(shù),為推廣琵琶藝術(shù)做出了許多貢獻...
    • 康世昌
      康世昌,1969年1月生,甘肅隴西人,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dǎo)師,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1995年6月畢業(yè)于蘭州大學地理科學系,獲理學碩士學位...
    • 李子忠
      李子忠,貴州大學昆蟲學教授,學術(shù)學科帶頭人,碩士、博士研究生導(dǎo)師,省管專家。代表作品有《貴州農(nóng)業(yè)科學》、《昆蟲知識》等。
    • 陳亞男
      陳亞男,北京大學EDP,幼兒教育家、作家。祖籍:山東濟南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