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一夔個人資料及簡介
謝一夔(1425-1488),字大韶,號約齋,新建縣古源村人。明朝大臣,文學家、教育家。
謝一夔出生于小官吏家庭,因祖父永亨避仇人報復,隱姓埋名,依匿外祖父王氏家中,遂從姓王。
謝一夔成年后,受業(yè)于同鄉(xiāng)著名學者翰林侍講尹直門下,為尹直垂愛。天順四年(1460),一夔參加會試,"以書經(jīng)冠天下士"。廷對時,一夔上推唐虞三代之盛,下及漢唐宋沿革之詳,洋洋三千余言,英宗皇帝大加贊賞,賜為頭名狀元,榜名王一夔。他仕途一帆風順,初授翰林院修撰,再遷翰林學士,仕終工部尚書。一夔顯貴時,全家始復姓謝,卒后追謚文莊。
謝一夔一生著述頗豐,有《宋元通鑒綱目》、《續(xù)資治通鑒綱目》等史書及《古源集》(《謝文莊公集》)、《東藩唱和集》等傳世。
終生為表的謝一夔
謝一夔是明代中葉一位頗著聲名的大臣和學者,同時也是一位卓有建樹的古代教育家。他不僅有捐俸辦學的義舉、教授學生的實踐,還有為人師表的作風和對當時教育理論的獨到認識,在明代教育史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謝一夔出身于一個小官吏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祖父永亨年輕時為避仇家報復,隱姓埋名,及至一夔顯貴,才始復舊姓。父親得仁初為縣府衛(wèi)吏,以辦事廉能勤敏,而升至汀州府經(jīng)歷和推官,是一位受到士民擁戴的官吏,有"廉惠得民心"之譽,及其去任,汀人為建祠以祀。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對一夔日后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謝一夔成年后幸遇良師,受業(yè)于同鄉(xiāng)著名學者、翰林侍講尹直的門下。一夔天資溫粹兼又勤奮向學,深得尹直的垂愛。尹直曾向一夔傳授《蔡氏書》,當覽其所作之經(jīng)義策論時,抑不住拍案稱賞,并向在座的諸生們嘆道:"大韶他日所就,吾不及也,吾于文字間見之矣。"師生之誼令人仰慕。
明代以科舉取士,進士科為國家選拔人才的第一要路。淵博的學識,使一夔在莘莘學子中脫穎而出,不僅鄉(xiāng)試名列前茅,會試又"以書經(jīng)冠天下士"。及廷對,英宗策以禮樂刑政之要,一夔所對,上推唐虞三代之盛,下及以漢唐宋沿革之詳,洋洋三千余言,令英宗大加奇賞,賜為頭名狀元。
謝一夔的仕途是一帆風順的。初任翰林院修撰,備位儲相,繼任左春坊左諭德,職系宮輔;再遷翰林學士,屢典文衡;復擢禮部右侍郎,制度儀文,多所裁定;仕終工部尚書,使費出有經(jīng),人無久役,深得同僚仰重。
謝一夔的成就也是多方面的,不僅"為文章,不為奇崛雕刻之詞,而純暢淵永,人共推服 每以偉器期之",而且預修《英宗實錄》、《宋元通鑒綱目》、《續(xù)資治通鑒綱目》等史書,俱能"據(jù)事直書,得史官體"。
作為一名教育家,謝一夔對教育問題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發(fā)展到明代,就體制而言,已臻于完備,在中央設有國子監(jiān)(亦稱國學、太學),在地方上又建有府州縣學,以及作為基礎性教育或地方學校教育補充形式的社學、私塾。但就數(shù)量和質量而言,仍然是發(fā)展不足的。在任左春坊左諭德不久,一夔以歸省先塋回到了家鄉(xiāng)。望著家鄉(xiāng)學校教育的落后局面,一股振興家鄉(xiāng)教育的責任感油然而生,涌上心頭。父親未能為他留下什么田產(chǎn)、房屋,自己出仕時間不長,薪俸又很微薄,他仍慷慨解囊,從自己與家人平時省吃儉用的積蓄中,拿出錢來,創(chuàng)辦義學,"教族黨、鄉(xiāng)間之子弟"。為了解決貧困學生的后顧之憂,又置義田、義倉,"賑貧無以養(yǎng)者",使更多的人能享受到學習和受教育的機會。
盡管謝一夔直接傳授的學生不是很多,但有兩個不同尋常的學生于此不可不提,他們是明憲宗、孝宗父子。宋明時期,有一種由儒臣為帝王講授儒家經(jīng)典的制度,稱之為經(jīng)筵,其實就是專門為皇帝開設的私塾,儒臣們在給帝王講授《四書》、《五經(jīng)》的同時,闡述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一夔在任翰林修撰之時,便同一些資深的翰林學士們一道,擔起了經(jīng)筵的任務,一夔負責給憲宗講授書經(jīng)。為了獎勵他的工作,憲宗曾一次賜給他銀20兩,鈔兩千貫,綸絲二表里。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二月,皇太子(即孝宗)出閣,詔簡儒臣充東宮講官,謝一夔與學士彭彥實等以學行選侍講讀。在明代仁宣以后的后嗣之君中,孝宗在舊史書中是最受稱贊的一位。在他統(tǒng)治期間,有"弘治中興"之譽,于此不能否認有謝一夔等人當年對他的教導之功。
一日為師,終生師表。謝一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用儒家理想的倫理道德標準來要求自己,并且作為帝王之師,對朝政的得失能真正地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成化七年十二月,會朝廷以星變求言,百官多緘默不語,害怕禍隨言至,一夔則無所畏懼,上疏力陳五事:一日正宮闈以端治本;二日親大臣以詢治道;三日開言路以決壅蔽;四日慎刑獄以廣好生;五日戒妄費以足財用。條條切中弊,"多人所不敢言者,士大夫翕然稱之,雖不識公者,讀其疏,亦皆感嘆,想見其為人"。
在翰林院任職期問,謝一夔多次受命出任鄉(xiāng)試主考或會試同考官,始終堅持以文取人,從不徇私舞弊。著名學者羅倫、王鰲、婁廉等都是他在鄉(xiāng)試中發(fā)現(xiàn),日后在廷試中名列鼎甲,又以政績或學行名世,因而一夔也獲得了慧眼識才秀的美名,同僚們"皆服其鑒"。
及掌工部尚書之印,一夔仍始終把教育問題掛在心上。平常工部的事務素稱繁瑣,一些工頭們往往持小吏之短長恣為奸利,一夔一方面考校案牘,嚴勾稽,剔蠹弊,精籌運,用廉吏,使費出有經(jīng),人無欠役,同時對太學的用度則及時保證。早在成化十四年還是供職翰林時,工部奉命具木石修葺國學已圮壞的院墻,一夔即于工成之日為撰太學記,以紀其事。
謝一夔認為,學校教育的興盛與否,是同一個國家的命運與發(fā)展情況相關聯(lián)的。當太平盛世,遭英君明主,大都重視學校建設,所謂國運興,學校昌,反之,一損俱損。是以他說,三代之學與國運相始終。自茲以下,若漢明帝、唐太宗諸君有志于學校,然皆一再傳而遂廢,道理便也就在這里。
他曾指出:"朝廷建學,無非欲造就人才,以資任用。"而作為官方最高學府的太學,則尤系教學之原,若太學不修,人才便隨以放失,國家便不能以文教得人心。因而對于國學的校舍建設也不能馬虎,要"厥土燥剛,厥位面陽,周以大道,繚以垣墻 宏麗敞豁"。唧對校內的圣廟規(guī)模、六館制度、內外上舍數(shù)額、師生庖廩標準,都應有明確的規(guī)定。他諄諄告誡在舍太學生們:"爾諸士子,幸際于鳶升魚躍之下,尚當思祖宗所以創(chuàng)造之勤,朝廷作養(yǎng)之心, 若乃隨群而居,逐隊而游,悻竊祿為己謀,非獨為太學之羞,抑亦為國家之憂。"
他還認為,選拔人才,考核一個優(yōu)秀學生的標準應該是德才兼?zhèn),切忌重才輕德。在他為門生婁謙出任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而作的贈語中,著重闡述了上述觀點,指出"其才之云,豈直工文詞?必其蹈仁義、履忠信,而才行兼全,斯可尚也"。對唐宋以來日益嚴重的只重文章而輕視德行的科舉制度,他提出了批評:"后世科目,類以文章取士。故學校中師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學,率以是為務,非夫大豪杰之士,則于德漫不知修。故今天下非不能淬文鋒、礪詞鍔之患,所患者德行未修耳。"提出"論人才,不專于文,而必本之行"。
謝一夔自少好學至老不倦,平素天性平易近人,接物一本于誠。正德年問,謝一夔被追謚文莊,有明一代,文臣獲此謚號的,在其以前為葉盛、丘浚,此后為王鴻儒、羅欽順、歐陽德、汪俊、邵守益、馬自強,凡九人,俱為一朝大名士。推明代統(tǒng)治者所稱"文莊"之本意,乃是褒贈勤學好問、履正志和的大臣,而謝一夔也確是當之無愧的。在他的身上,體現(xiàn)了一個封建教育家的良好素質和道德情操,是一位值得肯定的人物。
履歷
謝一夔成年后,受業(yè)于同鄉(xiāng)著名學者翰林侍講尹直門下,為尹直垂愛。天順四年(1460),一夔參加會試,“以書經(jīng)冠天下士”。廷對時,一夔上推唐虞三代之盛,下及漢唐宋沿革之詳,洋洋三千余言,英宗皇帝大加贊賞,賜為頭名狀元,榜名王一夔。他仕途一帆風順,初授翰林院修撰,再遷翰林學士,仕終工部尚書。一夔顯貴時,全家始復姓謝,卒后追謚文莊。
成就
謝一夔一生著述頗豐,有《宋元通鑒綱目》、《續(xù)資治通鑒綱目》等史書及《古源集》(《謝文莊公集》)、《東藩唱和集》等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