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旺欽巴勒從小習文練武,很快成長為一個頗有學識膽略的文武全才。他以父蔭,繼承了土默特右旗協(xié)理臺吉的官位。
旺欽巴勒生活在清朝末年,整個社會趨于腐敗沒落勢頭。昏庸腐朽的清政府對外喪權辱國,對內壓榨勒索,向蒙古族人民勒索銀兩駝馬。蒙古王公為求自身之利祿,亦不惜搜刮民脂民膏,以滿足清廷統(tǒng)治的貪欲。旺欽巴勒作為土默特旗的協(xié)理臺吉,系當時的四品官吏,經(jīng)常出沒于朝廷、官場,既往來于鬧市,又常居于鄉(xiāng)村,對當時的社會狀況了解的比較全面,比較深刻。他看到了清朝統(tǒng)治階級的腐敗和封建制度沒落衰退的趨勢。為了維持其自身的貴族地位,他采取了與清廷不同的政策。旺欽巴勒主張對貧民讓步,略施恩于民,以安撫民心。在他任職的二十多年里一直把"清正謙明,秉公辦事"的條幅掛在他的書房內,以勉勵自己不做坑害民眾之事。
旺欽巴勒對朝廷的腐敗昏庸,對王公貴族的荒淫無恥深懷不滿,尤其是清朝政府對蒙古民族推行黃教,使蒙古族多半為喇嘛深惡痛絕。他預感到再這樣下去,便會毀了清朝盛世,毀了蒙古民族。旺欽巴勒想拯救世界,拯救蒙古民族。他希望成吉思汗那樣的"賢明圣主"再現(xiàn)于世,象成吉思汗那樣拯救民族于危機之中。所以,旺欽巴勒構思了一部以歷史事實為基礎的長篇小說《大元盛世青史演義》,意在借助歌頌先祖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各部落,建立蒙古帝國的功勛,抒發(fā)自己改革清朝腐敗封建制度的改良主義主張,同時要把成吉思汗的精神和偉業(yè)書寫出來,傳于后世,光照千秋,以喚起蒙古族的民族熱情,使整個民族再次振興于世界。在這一思想的激勵下,旺欽巴勒在輔佐王爺處理政事,帶領軍隊等繁忙的事務之余,利用二十多年的時間搜集和整理資料,為日后的尹湛納希繼承他的偉業(yè),繼續(xù)寫作《青史演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且,旺欽巴勒在世時,已經(jīng)開始撰寫并寫完了這部文學巨著的前8回。
公元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旺欽巴勒帶領本旗的騎兵,為保衛(wèi)祖國出兵征戰(zhàn)。一次他在營口附近和英國侵略軍相遇,旺欽巴勒帶領蒙古騎兵,和英軍展開了激烈的戰(zhàn)斗。這次戰(zhàn)斗取得勝利后,旺飲巴勒受到了朝廷的獎賞。
公元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旺欽巴勒最后一次出征凱旋后,不幸身染疾病,于同年病逝。時年53歲。
個人作品
旺欽巴勒在文學著作方面,除了《大元盛世青史演義》的前8回之外,還有很多詩詞歌賦留傳于世。
旺欽巴勒詳細介紹
忠信府舊址
初夏的“忠信府”舊址,已是在灣灣庫水之中,默立于輕濤涌岸的庫水邊仰望“忠信府”,唯有“忠信府”“薈芳園”的棋盤山上草也深深,樹也茂盛,還有那宮山(蒙語:道木塔杜山,當時為“忠信府”獵場)連綿起伏與天際的晚霞相連,庫水也映滿了閃爍的波光,有著涼意的風徐徐吹來,含著泥水的咸腥和春的氣息,輕撫著絲條般的岸柳和我癡想的思緒。
“忠信府”位于“緣寧寺”西5里,南北90米,東西70米,占地近10畝,府門二道,第一道門有3處,正中門樓三間,西有角門,東有二層樓門,登樓憑欄,悠悠凌河水,鬧市車馬轎盡收眼底。進正門為儀門,進儀門為“忠信堂”,是府內主要客廳和重大活動場所。據(jù)傳,尹湛納希曾祖 端都布隨乾隆出征準噶爾有功,宅邸被封為“忠信府”。府內亭、堂、軒、齋、園、屋有15處之多,房屋300多間,有家人聚會的“福壽堂”,供奉祖先的“影堂”,教育子弟的“學堂”,藏書的“楚寶堂”、“學古齋”、“東坡齋”,有女子書屋“綠竹齋”,有議事的“潤翰書屋”,有女眷居住的“翆云樓”,還有府內花園等等。這些建筑從端都布開始,到尹湛納希父親旺欽巴勒的不斷擴建,達到了漠南蒙古貴族府邸的鼎盛時期,據(jù)說當時在土默特右翼旗僅次于王府。
旺欽巴勒詳細資料
旺欽巴勒,孛爾只斤氏,(蒙語意:亮灰眼珠的人們)成吉思汗第27代孫,生于1795年8月30日,(清·乾隆60年7月16日)漢名寶荊山,世襲4等臺吉,皇帝詔命為土默特右翼旗協(xié)理臺吉,(蒙語稱:圖薩刺克齊)協(xié)助扎薩克(旗的最高行政軍事長官)掌管軍務。
旺欽巴勒身材魁梧高大,為人正直仗義,不茍言笑,走路昂首挺胸,時人為他取綽號“旺大架子”。他除繼承了蒙古族摔跤、尚武、騎射的勇士傳統(tǒng)外,對蒙漢文有著很高的造詣,并通過多年的搜集抄錄,建立了漠南最大的私人圖書館。在軍務之余他博覽群書,洞察時事,面對朝廷腐敗,吏治黑暗,列強入侵,民不聊生的現(xiàn)實,針對蒙古貴族安于享樂、不思進取和朝廷抑制蒙古族不許科考、宗教麻痹的現(xiàn)狀,企盼大元盛世的再現(xiàn),并立志著書,弘揚先祖成吉思汗,希望當今時代再出現(xiàn)一位像成吉思汗那樣的英雄,拯救民族,振興蒙古,振興國家。從20多歲開始搜集元朝的歷史資料,并于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前后寫出了《大元盛世清史演義》前八回?墒怯捎趪碌膽(zhàn)亂,家事的官司,沒能完成他的志愿。
旺欽巴勒大約在1830年(清·道光10年)以前,就擔任了協(xié)理臺吉職務,在他擔任協(xié)理臺吉期間,奉旨參加了邊疆守衛(wèi),雖未與外敵交戰(zhàn),亦為他人生的輝煌一頁。公元1841年(清·道光21年6月18日)旺欽巴勒為“御敕代總兵”統(tǒng)帥卓索圖盟(轄喀喇沁左、中、右旗,土默特左、右旗)1793名箭丁出征寧遠,(今興城)安營扎寨,修筑工事,分兵把守關隘海岸,嚴整以待,隨時準備迎戰(zhàn)來犯之敵。但是,由于大清帝國第一個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的簽訂,公元1842年10月(清·道光22年8月)奉朝廷飭令,旺欽巴勒率部班師。此次出兵雖一箭未發(fā),一刀未撥,朝廷仍賞他黃馬褂,黃馬鞍。
公元1847年2月23日,(清·道光27年正月初九)還是壯年的旺欽巴勒滿懷憂傷,帶著家族官司未了,《大元盛世青史演義》》未完,國勢日衰、回天無力的遺憾因病去世,享年53歲。
旺欽巴勒詩詞
據(jù)傳,旺欽巴勒擅長詩文,寫過許多詩詞,但大多都已失傳了,唯有其子古拉蘭薩收錄一首《醉意》:
“驚狂欣喜興杯盞,評古論今起話談。
虹云飛散豈本意,不醉美酒醉文章!
(有關史料摘自扎拉嘎《尹湛納希評傳》,太福生《大凌河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