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邱浚
名片
丘浚(濬),字仲深,號琛庵,又號玉峰、瓊臺,別號海山道人,世以“瓊山”尊之,也稱瓊臺先生。瓊山人,永樂十九年(西元1421)2生于廣東省瓊州府(今海南省?谑校胫伟四辏ㄎ髟1495)病去世;盍似呤鍤q的他,從英宗到孝宗四朝為官,官至文淵閣大學士(相當于宰相)。
明代學者
題記
? 在今海南省?谑薪妓^村有一座高六米的石墓,墓前有一塊四米四高的碑,碑上刻有:“皇明敕葬”四字。墓里面是躺的便是與海瑞合稱“海南雙壁”的丘(邱)浚(濬)[1]和他夫人吳氏。
如果康乾也能算盛世,那么明朝的“弘治中興”有過之而不及。而弘治的中興多多少少也是不能離開丘浚的一些功勞。
人物生平
丘浚這個人小時候很可憐,家里很窮,七歲的時候父親又去世了,全靠他的母親李氏把他撫養(yǎng)長大,教他讀書。欣慰的是丘浚不僅好學,人還很聰明,明史載:“過目成誦”、“家貧無書,嘗走數(shù)百年借書,必得乃已!逼淙饲趭^好學可見一斑。而且他從祖父丘普之言,定要做到“拓吾祖業(yè),達而為良相,以濟天下!辈浑y看出他從小志向就遠大,所以博覽群書。
在他二十三歲(正統(tǒng)九年[西元1444])的時候應鄉(xiāng)試中解元[3]。三年后,入國子監(jiān)讀書,深受器重,名氣益盛。在景泰五年(西元1454)復試于禮部,名列前茅,但因其長相丑陋,只賜得個殿試二甲第一登進士(傳臚)。后來文名遠揚,被選入翰林院。當時選入翰林的只十人,丘浚為庶吉士之首,一時“名動京師”,就叫他去參與《寰宇通志》的編纂編。該書寫成后,被提升為翰林院編修。
? 成化元年(西元1465),憲宗即位后,丘浚晉升為侍講,并受命參與編纂《英宗皇帝實錄》。三年后,書編成,又被提升為侍講學士。每次講學,英宗皇帝都為丘浚淵博的學識與其洪亮流利的言詞所吸引,聚精會神聽講,敬服不已。后受命編修《宋元綱目》明成化十三年(西元1477年)該書在他淵博的學識和辛勤筆耕下完成。成書后,擢升翰林院學士。稍后,再晉升為國子監(jiān)祭酒。過三年(西元1480)丘浚被加禮部侍郎,仍掌國子監(jiān)事。在掌太學的年月里,由于他才識過人,廣集諸子百家有關(guān)治國濟民之說,依據(jù)西山真德秀的《大學衍義》,精心鉆研,作出新見解,增補了一百六十卷,形成了巨著《大學衍義補》。
丘浚的這些成就都是因為其人好學,他是活到老學到老,導致晚年“右目失明”,但是他“猶披覽不輟”。所以說,聰明只是很小的因素,作為一個過目成誦的人,也是靠的勤奮和毅力。所以,明史贊他“以博綜聞”的評價是非常公正的。而國學大師錢穆也認為:丘濬“不僅為瓊島之大人物,乃中國史上第一流人物也。”
其中藏書學理論名篇《論圖籍之儲》,闡述了古代藏書學思想。他指出整治國家藏書為治國平天下之首。他提出增設圖書之所,認為“自古藏書之所,非止一處”,“而今天下書籍,歸盡內(nèi)府”,應將“富余之本,各分一本送兩京國子監(jiān)典籍廳收掌”、“貯藏而有異所,永無疏失之虞”。并提出加強藏書建設及改進購書方法,認為藏書之職必須有嚴格的規(guī)章可循:“館閣職清務簡,不預他務,宜委之校讎勘正。有不究心者,坐以曠官之罪”。“不許監(jiān)管擅自開柜,取書觀覽并轉(zhuǎn)于他人”。建議增設書館人員,“宋有館閣之職,以司經(jīng)濟圖書。今制不設館閣,并其職于翰林院,夫無專官,則無專任!奔也貢f卷,成化九年(1473)在瓊山建藏書樓為“石室”,“竭平生積聚,鳩工鑿石以為室”,藏書其中,并對鄉(xiāng)里讀書者觀覽。另有《訪求遺書疏》,均載于《大學衍義補》中。通文學,著有小說《鐘情離集》?逃∵^自撰《家禮儀節(jié)》、《張子壽文集》等書。亦工曲,作傳奇《五倫全備》、《忠孝記》、《投筆記》、《舉鼎記》、《瓊臺類稿》、《世史正綱》、《環(huán)宇通志》、《邱文莊集》等。[1]
人物成就
他在各個領(lǐng)域都有非常深的造詣?芍^之通儒,在文學方面有“詩文滿天下”的稱號,但他自己以精通經(jīng)濟而自負。在《大學衍義補》中有二十三卷都是專講經(jīng)濟的,西方過了近兩個世紀左右才發(fā)現(xiàn)他們的一些觀點在《大學衍義補》中早就有了,俄國的思想家列寧稱其為“中國十五世紀經(jīng)濟思想的杰出代表人物!逼渌枷胗欣^承孔子的“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4]”的自由經(jīng)濟思想,提倡取用有度,主張“互市立法”等。
在明朝海運方面他也是大力主張和出謀劃策,在《大學衍義補》中,丘浚甚至對海道踏勘、航海安全、船廠選址、海舟噸位、抽稅比例等都作了一番敘述。也許這跟他從小在海南這座沿海城市長大有很大的關(guān)系。
人物品德
丘浚不僅學識淵博,在人品上也是非常值得稱贊的。有一次,翰林院侍講參加《英宗實錄》的修撰,當寫到兵部尚書于謙之死問題時,有人要按照當時定的謀圖不軌的罪名來寫,丘浚堅決不同意,認為要不是于謙守衛(wèi)北京,大明江山可能都保不住了,這個功績不可磨滅。奪門之變時說他謀反,現(xiàn)在時間過去了,我們看清楚了,不是那么回事,對他的誣陷不能不給洗刷。殺于謙是英宗復辟的需要,英宗才死不久,丘濬就敢于直言,是冒著較大風險的,可見他是正直的,因而不計個人利害。
民族大義
丘浚這個人是非常有民族大義的,他的民族思想浸潤著深厚的中國傳統(tǒng)的禮儀文化精神。丘浚從地域,文化,政治等等來闡述他的“內(nèi)華外夷”思想。由于他經(jīng)歷了土木之變,在這次事變之中一些內(nèi)附之人“乘機易服”、“劫掠平民”甚至為敵向?qū)АK运凇洞髮W衍義補》中提到“夷狄內(nèi)附”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有可能危及國家和社會的穩(wěn)定。當然,他也提出一系列解決方案。但是,他并不主張對其他民族實行種族滅絕的政策,他指出:“大地間有華夷,猶天之有陰陽。有此必有彼,決無滅絕其類之理!彼哉f他的華夷之辯思想是非常中肯和理性溫和的。
丘浚還正確的認識到蒙元的實質(zhì):“有華夏純?nèi),漢唐是也。有華夏割據(jù)之世,三國是也。有華夏分裂之世,南北朝及宋南渡是也。有華夷混亂之世,東晉及五代是也。若夫胡元。則又為夷狄全純之世焉。噫!世道至此,壞亂極矣!
明代史家看到他對弘治新政的形成是有著重要影響的,他對朝廷中種種弊端的預見,和他阻止了宦官李廣等的攬權(quán)干政。所以譽他為“中興賢輔”、“當代通儒”?墒墙袢藢λ芯繛楹稳绱酥伲肯胂,這是一個大的趨勢,似乎對明代的那些輝煌事跡,人物等等研究比起所謂的康乾盛世都那么遜色。這又似乎是從滿清延續(xù)下來的,清代幾種筆記中有對丘浚的捕風捉影的攻擊,紀曉嵐等還公然在《四庫全書提要》中就說他是“率意妄作,為史家未有的變例,可謂謬誕”,“立說多偏駁不經(jīng)”。這可能是因為他的華夷之辯思想讓他受到非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