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王之績生平,《旌德 縣志》《寧國府志》《安徽通志》②人物志文苑傳中皆有記載,《旌德縣志》記載最詳,府志、通志為節(jié)抄縣志而成。據(jù)《嘉定旌德縣志卷八·人物·文苑》所載,王之績?yōu)殪旱氯,邑庠生。名其著書處曰“鐵立”。為人沉靜,簡默不妄言。勤學(xué)好問,欲讀盡古今書。聞?dòng)讶思叶噘彶,遂從索觀,徹夜不寐,博覽無遺。 《鐵立文起》一書,王之績《鐵立文起序》下署名“瑯琊王之績懋公撰”,瑯琊為其郡望。凡例后署曰“宛陵王之績懋公識(shí)于鐵立居”,旌德屬宣城,宛陵為宣城古稱。卷首署曰“梅溪王之績懋公集著”③,旌德境內(nèi)有梅溪流過,應(yīng)是旌德另一代稱。 《評注才子古文》康熙二十三年(1684)刊行,此為確切所知王之績生活的最早時(shí)間。然其凡例第八稱:“猶憶《才子古文》初出,予即有評注!雹芸冀鹗@《才子古文》最早刊于康熙二年(1663)⑤,王之績當(dāng)時(shí)即有評注,其生年應(yīng)從康熙二年再往前上推!惰F立文起》刊刻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此為其生活確切所知的最晚時(shí)間,王之績的卒年應(yīng)在其后。他的主要學(xué)術(shù)活動(dòng)都在這四十多年間。 《鐵立文起》首序?yàn)榫┙瓘堄駮,他是王之績交往眾人中聲名仕宦最顯赫者,歷官凡五十年,仕至文華殿 大學(xué)士。據(jù)張玉書序,康熙二十三年(1684)《評注才子古文》行世后,始知王之績之名,四十年(1701)共游 黃山始交往⑥,四十二年(1703)為王之績《鐵立文起》作序。 王之績所交往除張玉書外多為本郡人,為《鐵立文起》作序的梅為宣城縣人,方伸為南陵縣人,共為參訂的趙拓為涇縣人。其《評注才子古文》有四十七人共為參訂,多為本郡鄉(xiāng)賢耆儒。其中即有方伸,可知兩人早已開始交往。涇縣的趙廷揮同王之績亦交往較久,其家藏書萬卷,曾請王之績至其書齋讀書著述二十年,著《五經(jīng)人物志》,未成而卒⑦。王之績亦曾為趙廷揮、趙拓合作的《風(fēng)玉堂詩集》作序。他的最后二十年大多在趙廷揮的書齋三山園、風(fēng)玉堂中度過。
主要功績
王之績一生著述頗豐。汪澧《評注才子古文序》中稱王之績“ 博通善屬文,著述之暇,成書等身”,張玉書、方伸《鐵立文起序》皆稱其“著書等身”⑧,王之績《評注才子 古文序》亦自稱:“誦讀多暇,偶成書數(shù)十種,于經(jīng)史子集之故,薄有所窺!睋(jù)《鐵立文起》凡例第七,其著作《評注才子古文》《鐵立文起》《五經(jīng)人物志》三書外,尚有《季漢史》《俠史》《千古憾》《至性錄》《名山大川集》《明文蔚》《江左人文》《宛陵文選》《梅溪史待》《評注詩歸》《經(jīng)史領(lǐng)要》等。 《評注才子 古文》今尚存,有鐵立居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此書又名《十二大家歷朝名文》,書名左方有“圣嘆才子古文盛行一時(shí),惜無音注,如名山欲游而不得人為導(dǎo),殊增煩悶;先生詳釋則暗室之一燈,兼加評語,尤稱 全美,海內(nèi)具眼,自共珍之”之語,為書商對書簡介,兼具廣告作用。之后是王之績自序和汪澧宗衡的后序,接著是參訂姓氏四十七人,凡例九則。此書主要是在金圣嘆所評選古文上再加評注,“圣嘆原評,一字不遺,予注皆列上方,總評在后。”(凡例八)正文分前后編,前編17卷,選左丘明《左傳》《國語》、劉向《戰(zhàn)國策》、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及韓、柳、歐、三蘇、王唐宋八大家之文為“十二大家”。后編9卷,選“十二大家”外的歷朝名文。其中最后兩卷元明文為王之績所續(xù)。 《鐵立文起》今存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刻本。書前有張玉書、梅與方伸三人作序,后為王之績自序,凡例七則,卷首《文體通論》。據(jù)張玉書序及王之績凡例,《鐵立文起》分 論文、論詩、論詞、論曲四編,擬陸續(xù)出版,今僅存論文一編,其他三編,今皆未見,史籍亦無載。正文凡二十二卷,前編十二卷,自序至七,凡六十七種。后編十卷,自王言至論判,凡四十三種。⑨清《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有著錄。 《五經(jīng)人物志》一百三十卷。脫稿將刻時(shí),惜不戒于火。今無存。失火前《五經(jīng)人物志》已在友朋間傳觀,所得評價(jià)甚高?滴跞哪辏1695),時(shí)年八十的新安宿儒黃生白山,有四見《五經(jīng)人物志》而嘆曰:“如此大胸襟、大眼界、大本領(lǐng)、大手筆,鄙夫一見下拜,猶恨相遇之晚也!保贰惰F立文起序》) 《名山大川集》。其《評注才子古文》凡例七曾言及此書:“若古今大作手,予別有《名山大川》一集問世!笨芍睹酱蟠ā窞楣沤翊蠹抑盼倪x。 王之績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春所作的《評注才子古文序》中已稱擬將《鐵立文起》《五經(jīng)人物志》與《名山大川集》三書合鋟問世,惜只有《鐵立文起》論文編行世。 《評注詩歸》,為評注明鐘惺、譚元春所選《古詩歸》《唐詩歸》。汪澧在古今詩文選中獨(dú)喜金圣嘆《才子 古文》和鐘、譚《古唐詩歸》,而在王之績的眾多著述中即有這兩書的評注,他曾反復(fù)讀之。其為《評注才子古文》所作序,既深喜此書既傳,又企盼“《評注詩歸》又將行世”。惜今未見。 《至性錄》曾見《嘉慶旌德 縣志·卷九·藝文》。其他著述王之績《鐵立文起》凡例外,未見任何記載。從他和友朋的言語間可以得知,這些著述中除《五經(jīng)人物志》手稿毀于火,其他當(dāng)時(shí)都已成書俱在,只是因?yàn)闆]有刊刻行世,未見流傳。 三、《鐵立文起》 王之績自視甚高,認(rèn)為《鐵立文起》“傾群言之瀝液,溯千載之風(fēng)流,亦既擇之精而語之詳,庶幾于藝文志、文苑傳而外,別成一快事乎!”其友朋評價(jià)也頗高。未刊刻前借其友傳觀,咸曰:“是誠毫發(fā)無遺憾矣!保ㄍ踔冏孕颍⿵堄駮惰F立文起序》謂其書“蓋文章之總持,古今之統(tǒng)會(huì)也”,“尤當(dāng)鼎力于 千秋計(jì)”。梅序認(rèn)為古今 論文之書多矣,而找不到一本“盡善兼該”的,看到《鐵立文起》“而后太息,得未曾有嘉惠學(xué)者于無窮焉”。 而清紀(jì)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七集部五十評《鐵立文起》為“大略采之《文章辨體》《文體明辨》二書,而以己意參補(bǔ)之。然持議多偏,不能窺見要領(lǐng),甚至以屠隆《溟海波恬賦》為勝于木華、郭璞,尢倒置矣”⑩。四庫館臣認(rèn)為《鐵立文起》大略抄掇明吳訥《文章辨體》、徐師曾《文體明辨》二書而成,以己意參補(bǔ)之;即使所參補(bǔ)之己意,亦多偏頗。 二者意見相差如此之大,那《鐵立文起》究竟是一本怎樣的書呢? 《鐵立文起》一書,共二十三卷,六百條材料,可分為三類。第一為王之績自己 論文的觀點(diǎn),段首有“王懋功曰”四字,共二一O條,占全書的35%。第二為引自明吳訥《文章辨體》與徐師曾《文體明辨》二書。其中吳訥《文章辨體》六十五條,占10.8%;徐師曾《文體明辨》九十六條,占16%。王之績摘引二書時(shí)并非原原本本照抄照搬,而是有所選擇,有所修正,“刪其重復(fù),正誤補(bǔ)闕,以歸于允當(dāng)”,然后編入自己的論文體系。第三為王之績在平時(shí)的讀書過程中還隨時(shí)摘錄自己論文所需的材料,“及觀他籍,有可以互相發(fā)明者,急為手錄,如獲異珍,喜不自勝!保ā惰F立文起序》)《文章辨體》《文體明辨》二書外,《鐵立文起》共雜引各家材料二二九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