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籍記載
權(quán)會 ,字正理,河間鄚人也。志尚沉雅,動遵禮則。少受《鄭易》,探賾索隱,妙盡幽微,《 詩》、《書》、《三禮》,文義該洽,兼明風角,妙識玄象。
魏武定初,本郡貢孝廉,策居上第,解褐四門博士。仆射 崔暹引為館客,甚敬重焉,命世子達拏盡師傅之禮,會因此聞達。暹欲薦會與 馬敬德等為諸王師,會性恬靜,不慕榮勢,恥于仕宦,固辭。暹亦識其意,遂罷薦舉。尋被尚書符追著作,修國史,監(jiān)知太史局事;式ㄖ校D(zhuǎn)加中散大夫,馀并如故。
會參掌雖繁,教授不闕。性甚儒懦,似不能言,及臨機答難,酬報如響。動必稽古,辭不虛發(fā),由是為儒宗所推。而貴游子弟慕其德義者,或就其宅,或寄宿鄰家,晝夜承間,受其學業(yè)。會欣然演說,未嘗懈怠。雖明風角,解玄象,至于私室,輒不及言,學徒有請問者,終無所說。每云:“此學可知不可言。諸君并貴游子弟,不由此進,何煩問也。”會唯有一子,亦不以此術(shù)教之,其謹密也如此。曾令家人遠行,久而不反。其行人還,垂欲至宅,乃逢寒雪,寄息他舍。會方處學堂講說,忽有旋風瞥然,吹雪入戶。會乃笑曰:“行人至,何意中停!彼烀谷肆钤勀程幾穼,果如其語。每為人占筮,小大必中。但用爻辭、彖象以辯吉兇,《易》占之屬,都不經(jīng)口。
會本貧生,無仆隸,初任助教之日,恒乘驢上下。且其職事處多,每須經(jīng)歷,及其退食,非晚不歸。曾夜出城東門,鐘漏已盡,會唯獨乘驢。忽有二人。一人牽頭,一人隨后,有似相助,其回動輕漂,有異生人。漸漸失路,不由本道。會心甚怪之,遂誦《易經(jīng)》上篇。一卷不盡,前后二人,忽然離散。會亦不覺墮驢,因爾迷悶,至明始覺。方知墮驢之處,乃是郭外,才去家數(shù)里。有一子,字子襲,聰敏精勤,幼有成人之量。不幸先亡,臨送者為其傷慟,會唯一哭而罷,時人尚其達命。
簡歷
武平年,自府還第,在路無故馬倒,遂不得語,因爾暴亡,時年七十六。注《易》一部,行于世。會生平畏馬,位望所至,不得不乘,果以此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