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楊本[清]字根堂,號小梧,浙江海寧人。工詩、畫,尤長於山水!赌纸裨挕窏畋,生卒年不詳,縣城人,祖籍中牟縣。年輕時入太學,精通擒拿逃遁之陣法。建文元年(1399),本應募,授錦衣衛(wèi)鎮(zhèn)撫使。時,吳王朱橚視察軍伍。
履歷
楊本請吳王觀兵,王登臺,見大水淼茫淹沒臺階,不見一兵一卒。本說:“此即水遁法也!苯ㄎ脑辏1399)七月,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本隨大軍北伐燕軍,常持一鐵棒,重30斤,臨陣馳突,燕軍披靡不敢前。自南北交戰(zhàn)以來,其他將領(lǐng)皆敗,惟有本與平安有戰(zhàn)功。曹國公李景隆忌,不向朝廷奏報戰(zhàn)功。
歷史記載
二年四月,朱棣與李景隆率領(lǐng)的60萬在白溝河展開了一場大規(guī)模野戰(zhàn)。本請為陣首,率領(lǐng)孤軍出戰(zhàn)。李景隆按兵不救。致全軍覆滅,被俘,囚于北平監(jiān)獄。后朱棣攻打濟南失利,趙王高燧恐本為內(nèi)應,趕回北平,將其殺害。朱棣知后大怒,說:“本有才略,予且欲用本,奈何殺之?”本戎馬生涯,力戰(zhàn)有功,直到死于忠節(jié),而得不到賞賜。
紅樓夢版本之一
基本介紹
又稱夢稿本、楊藏本、全抄本。因系楊繼振原藏,故名。題“蘭墅太史手定紅樓夢稿”。存百二十回,全。十回一冊。共十二冊。每半葉七行,行三十八字,皇皇巨冊,在各本中開本最大。
具體資料
此本前八十回中有十五回是據(jù)程高本抄配。另各冊起首或末尾佚去數(shù)頁,由楊繼振抄配。楊抄據(jù)程甲本。余六十余回根據(jù)早期脂本過錄后,又用墨筆刪改,文字與程高本同。后四十回中有二十一回據(jù)程乙本,另十九回文字簡練而通暢,非刪節(jié)而成,當據(jù)另一個初稿本,后以程高本校改。故此本來源不一,是個百衲本。至少有四個底本。
此本前八十回原鈔本所據(jù)底本相當早,不少異文可以訂正他本之訛誤或提供新的研究線索。前七回公認屬己卯本系統(tǒng)。最明顯之處是王熙鳳眉目描寫,此本與己卯本為“一雙丹鳳眼,兩彎柳葉眉”,無“三角”“掉稍”數(shù)字。故可補己卯本首三頁半缺文。
此本第七十八回回末有朱筆寫的“蘭墅閱過”四字。蘭墅,高鶚字。故有人認為此本即為高鶚付印前稿本,現(xiàn)已傾向于否定。
夢稿本原為楊繼振道光己丑年(一八二九)收藏。一九五九年春北京文苑齋收得此書,后歸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一九六三年一月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影印出版(題《乾隆抄本百二十回紅樓夢稿》),一九八四年六月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
談楊本
簡介
今藏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的《乾隆抄本百廿回紅樓夢稿》,是一部特色頗著的《紅樓夢》寫本。這個本子不僅存在大量的旁改文字很象一部手稿,而且它的正文也自有特點。因而,一九五九年春此本一被發(fā)現(xiàn),即引起《紅樓夢》研究者的極大興趣,出了一系列研究它的著作。這些著作,解決了許多問題?墒牵瑢τ谄渲械哪承﹩栴},各家的看法尚不盡一致,有待于進一步討論。
由于這個本子的旁改文字與程高本大致相同,故從清中葉以來,一直被認為是高鶚的手定稿。道咸間藏書家楊繼振收藏此本時,在此書扉頁上逕書“蘭墅太史手定紅樓夢稿”諸語,并題書名為《紅樓夢稿》,楊氏的友人于源、秦光第,也各有題簽,日《紅樓夢稿》《紅樓夢稿本》?梢,他們都認為這個本子是高鶚的手定稿。一九六二年此書影印出版時,定書名為《乾隆抄本百廿回紅樓夢稿》,似亦從楊繼振等的高鶚手定稿的舊說。
旁改文字并非出于高鶚之手,也非高氏手定稿的過錄。認為是高氏手定稿,乃是楊繼振等人的誤會。因此,《紅樓夢稿》這一舊名,尚值得斟酌。這個問題俞平伯先生曾注意到了。他雖然同意仍用“稿本”這個舊名,但對“稿”字另作了新解[1]。然而,既日“稿”,就不免與楊氏等的舊說相混。與其這樣,倒不如以其曾經(jīng)楊繼振收藏過而稱它為《楊繼振舊藏本紅樓夢》。因此,本文在敘述中用“楊本”一名。
楊繼振抄補的情況
今天我們看到的楊本,百二十回,完整無闕。其實,這是一個幾次抄補過殘闕的本子。文學所收藏此本時,根據(jù)各回回前分目“還原”出總目錄三頁,這個“完整”的本子才算最后完成,這之前,已有過兩次抄補。一次是根據(jù)程乙本抄補了第二十二回②、第五十三回和第百十一回首兩頁。這兩回多書的字體和底本完全一樣,可以肯定同一次抄補完成。另一次就是楊繼振收藏此書時的抄補。這里討論一下楊氏收藏此本時抄補的一些情況。
這個本子的扉頁上,有楊氏的題字:“蘭墅太史手定紅樓夢稿百廿卷,內(nèi)闕四十一至五十卷,據(jù)擺字本補足。繼振記!闭f明了此書原闕第四十一至五十這十回書,系楊繼振收藏時補抄。今這十回書字體活潑流利,在全書中相當突出。準此,還可看到全書屬這次抄補的尚有若干另頁。據(jù)俞平伯先生統(tǒng)計,除了上述十回外,另頁共十八頁弱[3]。這個統(tǒng)計數(shù)字,大致上符合楊本的實際情況。不過,俞先生談的是前八十回,未計后四十回的補抄,故還應加上第一百回回末二頁。又第二十四回回末半頁,是原書旁改時的粘條,也誤計在內(nèi),應減去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