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舞渡的燉肉糊辣湯肉爛湯鮮,香辣綿口,回味無窮,是三十幾種中草藥加上燉肉、胡椒、辣椒、花椒、八角等熬制的。從湯色上看,北舞渡的胡辣湯凝重,從味道上講,由于用了較多的胡椒,辣味十足。糊辣湯另有一個雅致的名字叫八珍湯,叫八珍自然夸張,不過也說明糊辣湯“內(nèi)容”很多。最常見的有面筋、海帶絲、粉絲、千張絲、花生米、香菜、姜末、榨菜、胡椒粉等。
歷史
北舞渡鎮(zhèn)位于漯河市舞陽縣北25公里的沙河南岸,古稱定陵,有著二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據(jù)史書記載,明、清兩代,這里的商業(yè)經(jīng)濟達到鼎盛時期,山陜商人云集此地,鎮(zhèn)臨汝水(沙河),西通汝洛,東下江淮,南連荊楚,北通鄭汴,江南百雜商貨,沿海蘆鹽水產(chǎn)由此吐吞中轉。曾有“北舞渡日進斗金”、“九門九關小北京”、“拉不完的賒家店(社旗縣),填不滿的北舞渡”等贊譽,是當時豫中重要的商業(yè)集散地。由于歷史積淀,北舞渡名優(yōu)小吃甚多,如胡辣湯、卷子饃、罐裝素餡水餃、羊肉燒麥、油酥火燒、糯米元宵等遠近聞名,其中胡辣湯要算是北舞渡最有名的名吃之一。
從歷史來看,北舞渡胡辣湯也算是中原老字號了。它起源于清道光5年(公元1828年),當時山西、陜西省的商賈在此創(chuàng)建了一座山陜會館,會館落成后,大宴賓客,此間太原府的一名大廚做一道深受名流紳士稱贊的湯,這道湯就是胡辣湯。因其主料不同,胡辣湯又可燒出羊肉、牛肉和雞肉三種不同口味,而北舞渡胡辣湯以羊肉的為最鮮。
現(xiàn)狀
經(jīng)過100多年的發(fā)展,現(xiàn)在北舞渡的胡辣湯又分為閃家、丁家、呂家和宛家四個專業(yè)大戶,其中又以北舞渡隆源齋閃記胡辣湯最為有名,他們門店外擴,生意紅火,在胡辣湯市場獨樹一幟。閃記胡辣湯羊肉選料要肥中帶瘦,肥多瘦少,才能熬出濃香的湯汁,花椒、胡椒、老姜等等調(diào)料不下二十余種,而各種調(diào)料入鍋的次序和時間是有嚴格規(guī)定的,次序不對,時間不準,量多或量少,最后出鍋的味道就有了細微的差別。
北舞渡胡辣湯由回民發(fā)揚光大。據(jù)老人講,傳統(tǒng)的胡辣湯是由大銅鍋盛裝的,嵌在一輛紅色推車上,下面用炭火煨著。賣湯人素衣白帽,手持一把大木勺,在湯鍋里攪三攪,“啪”,一碗熱氣騰騰的胡辣湯便盛好,遞在喝湯人手中。技藝高超的賣湯人是不會在碗邊留下湯汁的。如今,在鄭州、漯河、平頂山、許昌、襄城縣等開設的北舞渡胡辣湯店(攤)已成為當?shù)厝藗冊绮偷氖走x。
特點
北舞渡的燉肉糊辣湯肉爛湯鮮,香辣綿口,回味無窮,是三十幾種中草藥加上燉肉、胡椒、辣椒、花椒、八角等熬制的。從湯色上看,北舞渡的胡辣湯凝重,從味道上講,由于用了較多的胡椒,辣味十足。
糊辣湯里的內(nèi)容很多。最常見的有面筋、海帶絲、粉絲、千張絲、花生米、香菜、姜末、榨菜、胡椒粉等。根據(jù)節(jié)令和地域的不同,還會有牛(羊)肉、黃豆、木耳、黃花菜、菠菜、蘿卜條、蔥花等。
糊辣湯還有另外的一種吃法,把半碗糊辣湯和半碗豆腐腦兒摻在一起,叫做“兩摻兒”。賣糊辣湯的常捎帶賣豆腐腦兒。拿小勺稍微攪和一下,豆腐腦兒的細膩、清淡、微苦澀與糊辣湯的粘稠、酸辣、鮮香交替刺激,更增滋味。特別是在冬日的清晨,一碗糊辣湯下肚,額頭上會滲出細細的汗來,身子暖了,胃口也開了。
制作方法
做法很繁瑣,先用淡鹽水和面,揉成面團,然后不斷加水“洗”出面筋。水燒開后下面筋,面筋熟后將洗面筋的水,也就是稀淀粉糊倒入鍋內(nèi),小火燒至湯汁粘稠,再放入其他配料,旺火燒沸。胡辣湯盛到碗里后,加榨菜,淋香油、香醋等,喝起來粘乎乎、香噴噴。辣是它主要特征,但那種辣并不像吃重慶火鍋那樣辣得讓你跳腳,而是辣在嘴里,美在心中。酸就在其次了,喝這種湯一般都要加點醋,辣中透酸,酸中有辣,再加上各種原料的綜合反應,香、滑、綿、潤,于吞咽之余又有東西可嚼,十分滿足。
面粉300克、香菜50克、菠菜50克、粉條50克、海帶絲50克,蔥、姜末少許。精鹽5克、胡椒粉10克、醬油、醋各5克。
1、把鹽參入面粉中,加少許水攪揉成團,然后不斷加水,直到揉出粘稠而有彈性的面筋和面筋水。
2、鍋置火上加水燒開,放入面筋。待面筋熟后將面筋水倒入鍋中,燒至湯汁變稠時,放入香菜、菠菜、粉條、海帶絲、蔥、姜末、精鹽、胡椒粉,旺火燒沸即成。
風味特點:粘稠如粥,酸辣可口。
美食傳說
傳說糊辣湯曾治好了明代著名清官于謙的傷風!胺凵硭楣菧啿慌隆谥t紀念館”紀念文選記載:于謙做河南、山西兩省巡撫,駐節(jié)開封。有一年他過生日時,正好在鄭州視察,便按節(jié)儉慣例,找到了一家“胡記”飯鋪,喝了一碗熱辣辣的湯,度過了生辰。這別具風味的生日食品,使于謙深深地記住了它的佳美滋味。有一次,于謙出巡山西歸來,路過鄭州,由于路途勞頓,公務繁忙,染上傷風病了好幾天,也不見好。一天晚上,于謙突然想起了“胡記”的湯,就派人去買。“胡記”的掌柜一聽是尊敬的于巡撫要吃,就放足佐料,精心制作。于謙吃過之后出了一身大汗,第二天身輕體健,傷風竟不知不覺地痊愈了。于謙就封了白銀十兩,答謝胡掌柜的治病之恩,并建議該湯以胡姓命名,從此這個湯就變成了“胡辣湯”。
清朝以后,鄭州賣胡辣湯的多了。但由于清朝是滿人建立的,民間不敢多說“胡”字,湯看上去又呈糊狀,“胡”“糊”同音,所以胡辣湯后來又改成了糊辣湯,并一直沿用至今,F(xiàn)在,糊辣湯已經(jīng)習慣的被稱為胡辣湯,又美名曰:“宮廷御錦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