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峽是陜西最大的造福于民的水利工程,也是寶雞市人工修建的最大一條河流。它從1958年開始建設,其間幾經周折,終于在1974年完工。
景點簡介
寶雞峽從1958年開始建設,其間幾經周折,終于在1974年完工,是陜西最大的造福于民的水利工程。也是寶雞市人工修建的最大一條河流。春節(jié)期間,突然萌發(fā)走走寶雞峽的想法,并且立即實施,收獲是有一點的。
從渠首到斗雞,要過兩個隧洞,一為金小堡隧洞,一為斗雞隧洞。也有兩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一為福林堡遺址,一為金大堡遺址。要經過一個渡槽,即金陵河渡槽。再來說說新石器時代文化吧,據(jù)資料記載新石器時代為——距今約10000年至4000年前。 中國新石器時代和農業(yè)的起源在距今一萬年以前,中國農業(yè)的出現(xiàn)大概與西亞同時,是世界上重要的農業(yè)起源地之一。
在距今七、八千年以前,中國已形成兩大農業(yè)傳統(tǒng),即南方的稻作農業(yè)和北方的粟作農業(yè)。與當時的農業(yè)傳統(tǒng)相適應,家畜飼養(yǎng)北方以豬、狗、雞為主,南方以豬、狗、水牛為主。
在距今約6500-5000年前的這段時間里,中國廣袤的黃土地帶興起了一種在紅陶上畫黑彩的彩陶文化,考古學家把這種以彩陶為代表的文化統(tǒng)稱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先民們把腳下的黃土燒制成造型獨特、圖案多樣的彩陶,表現(xiàn)出了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這些彩陶既反映了當時的藝術水平,也反映了當時的宗教信仰。陜西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安徽蒙城尉遲寺等村落遺址和陜西華縣元君廟、山東泰安大汶口等墓地的發(fā)現(xiàn),引起了考古學家對中國史前聚落和社會形態(tài)問題的關注。通過這段資料可以知道,寶雞這塊地方在1萬年——6000年左右已經有人類活動了。炎帝比這更早一些,但是他們活動的痕跡已經找不到了。
第一個要經過林家村,該村名為“八百里秦川第一屯”,我是第一次聽說這個叫法,根據(jù)西府一帶的稱呼,好象沒有叫“屯”的,顯然是后加上去的。要經過兩段鐵路橋,橋樁特別高,反應了山越來越多了。
當年為了修寶天鐵路,解放軍身系繩索,在峭壁上打眼放炮,全憑人工修通了寶天鐵路。西北野戰(zhàn)軍19兵團筑路犧牲將士紀念碑在市內。
主要景點
要經過滑坡災害治理工程和金臺森林公園。叫森林公園有些過了,叫 樹林公園比較貼切。經過寶雞劇團和基督教會。通往北坡金臺觀的“勝利橋”是1970年10月由禮泉人修建的,當時在寶雞修渠的民工全是禮泉人,因為他們是受益區(qū)。寶雞峽金陵河渡槽東面風景比較好,沿渠載了不少常青松樹,成為冬季游寶雞峽渠最為可人的亮點。渡槽上的鐵欄桿刷上藍漆,雖然起了保護作用,與渡槽的年代不太協(xié)調,有勝于無吧,起到防銹蝕的作用就可以了。再經過斗雞隧洞,從東面出去,寶雞引渭渠市區(qū)段可以說走完了。
歸納一條旅游路線:大壩—林家村-兩座鐵路橋-新石器時代福林堡遺址-滑坡災害治理工程-金臺森林公園-基督教會-寶雞峽金陵河渡槽-新石器時代金大堡遺址-金小堡隧洞-斗雞隧洞。其中金小堡隧洞東西不連接,路塌方已斷,需要下到公路繞行,即下去再上來。
當前水的問題已引起全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并且寶雞也是全國缺水城市之一。如何利用現(xiàn)有的水利設施,讓它發(fā)揮最大的效益,經濟效益和旅游效益,已經是個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