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筋面(讀法:xuejinmian)是一道流傳已久的面食。它的主要流行區(qū)域是陜西的寶雞、鳳翔及毗鄰地區(qū),其他地方比較少了,地方特色十足。削筋面在和面的時候面要揉硬,然后搟厚,切成長短均勻的細條就好了,做好后吃起來非常筋道。削筋面具有筋而不硬,滑而不嫩,油而不膩,辣香爽口,咸酸適口的特點。
來歷
說法一
相傳春秋時,秦穆公之愛女弄玉,擅長吹笛。而英俊小伙蕭史,則擅長吹簫,蕭史吹曲《鳳求凰》于華山之巔,達于鳳樓。少焉,白鶴舞宮院。穆公以為天作佳緣,以女妻。后二人笛簫唱和時,龍飛鳳舞于庭,夫婦遂跨龍成鳳而去。 蕭史在秦都雍城(今陜西鳳翔)鼓簫時,弄玉為之舞。衣巾隨簫聲而動,甚為壯觀。公主化舞技于飲食之中,做出筋道、滑爽、香辣之面食獻于穆公。公嘗之大喜,賜名“蕭巾面”。后該技藝傳于民間,錯訛為“削筋面”。因更貼近此面食特點,遂流傳開來,迄今已兩千余年。今西府人們仍多好此食。
說法二
傳秦穆公大壽,愛女弄玉欲獻父王長壽面,遂親自下廚。但公主何曾入廚過,一番手忙腳亂,一團面翻來翻去,搟杖上下,卻也香汗淋漓,終不得要領,仍一案厚面,再也無力繼續(xù),拿起菜刀一番切削,條條筷箸狀面條倒也入鍋,終成一碗面獻父。秦穆公見面狀甚多驚奇,但女兒拳拳孝心,強忍入口嘗之,只覺面條特筋道而不與眾同,遂大喜,命御廚照樣做來眾大臣分享,卻贏得贊聲一片。后此做法傳出宮闈至雍城各地,民間爭相效之。因其切削而成,又特別筋道,被稱作削筋面而流傳千年不衰 。
制作方法
做法就是將面團搟成長條狀的厚片,用刀切削成長約 10厘米、寬、厚約3毫米的條,后面的工序就同一般的手工面了。由于煮熟后吃筋道可口,名曰“削筋面”。傳聞此面為唐時宮廷名吃。制作中有幾點特殊要求,就是面粉加水揉好醒到,要求面硬。醒好的面搟成一寸多寬一尺多長半公分厚的面片。要切得寬窄均勻,水滾時下面,削筋面再煮不爛,撈在碗里條條清晰、不粘,晶瑩剔透如玉石一般。下來調味最有講究。我們老家一般要加入兩種臊子。紅蘿卜切細、鍘碎炒熟一樣,另外就是西府有名的臊子肉,各家有各家的炒肉秘方。加入這兩樣,再伴以鳳翔有名的“凝香醋”和油潑辣子,一碗正宗的鳳翔削筋面就做成了,味道香醇,吃在嘴里爽滑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