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塔(又名六合塔)位于中國浙江杭州錢塘江畔月輪山上,西湖三十景之一,以及觀賞錢江秋潮的最佳地點之一,智元禪師為鎮(zhèn)江潮而造,取佛教“六和敬”之義,得名六和塔。
六和塔塔高近60米,外看13層,塔內(nèi)只有7層,屬樓閣式塔。塔中的須彌座上有二百多處磚雕,磚雕的題材豐富,造型生動,是中國古建筑史上珍貴的實物資料。
1961年,六和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六和塔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錢塘江北岸的月輪峰上。六和塔所在地原來是五代吳越國王的南果園,塔始建于北宋開寶三年(970年),是錢弘淑舍園所造,同時還建造了塔院,建塔的目的是為了鎮(zhèn)壓錢塘江的江潮。六和塔塔身共九層,高五十多丈,巍峨突起,依陸俯看錢塘。塔的頂層裝有明燈,為夜晚航行的船只指路。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六和塔毀于兵燹,幾乎片瓦無存,塔院也被破壞殆盡。到了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高宗趙構因見錢塘江潮搗堤壞屋,侵毀良田,為患甚烈,便命有關官員預算費用,決計重建六和塔。這時,僧人智曇挺身而出,愿“以身任其勞,不以絲毫出于官”。他不但將自己的財物傾囊奉獻,還歷經(jīng)艱辛,四方募化籌集資金,當?shù)毓倮舾粦艉捅姸嗌颇行排疄橹菚业木\所感動,紛紛盡力支持,百姓“雖遠在他路,亦荷擔而來”,出資出力。如此前后歷時十余年,至隆興元年(1163)仲春,新塔五層告成,歲末全部完工。這次重建的六和塔共有七層規(guī)模上雖然比塔初建時略有收縮,但依然龐大富麗,而精整、堅固則超過舊構,在浙江佛塔中規(guī)制、造型和功能都堪稱首屈一指。同時,塔院亦告建成,隆興二年(1164)賜額“慈恩開化教寺”,因該寺依塔而建,故又名六和寺,因位于月輪山,亦稱月輪寺。第一任住持即是重建六和塔的功臣智曇。該寺的建筑反映了中國早期寺廟中的風格,即先有塔,后有寺,寺之建筑以塔為中心而建,而不是象后期寺廟建筑那樣,以塔為附屬物。如今寺雖已不存,但從殘余的建筑還可窺見當時格局之一斑。
元朝元統(tǒng)間(1333-1335),六和塔曾因年久破敗而作修繕。明嘉靖十二年(1533),倭寇入侵杭州,騰騰烽煙劫火中,寺與塔均遭破壞明人郎瑛在其著作《七修類稿》中描繪了塔受損的狀況,有“今光磚巍然四圍損敗,中木燋痕尚存,唯內(nèi)可盤旋而上也”的描述,可見,那時六和塔的木結構外檐已完全燒毀,只余磚構塔身,這和西湖另一著名古塔雷峰塔的遭遇如出一轍?蓱c幸的是,明萬歷年間(1573-1620),佛門凈土宗著名高僧袾宏(蓮池大師)主持大規(guī)模重修六和塔,塔的頂層和塔剎加以重建,還調換了塔身部分中心木柱下面的磉石構件。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世宗允胤認為這座古塔關系到國計民生,下詔特撥國庫帑金,命浙江巡撫李衛(wèi)再作大規(guī)模修整,前后歷時兩年才竣工。
清乾隆十六年(1751),高宗弘歷南巡到杭州,兩次專游六和塔,還賦寫詩章數(shù)篇。對錢塘江、月輪山一帶的山河風光,這位以風雅自命的當朝皇上大加贊賞,發(fā)出了“壯觀至是真空前,那更息心安四禪”的感嘆。興之所至,他還重新撰寫出一篇塔記,并在塔前牌坊上題寫了“凈宇江天”四字;又取佛學寓意,在六和塔一到七層上各賞賜御書四字匾額,而且一至五層還各有佛、道偶像供奉。乾隆的題額,第一層為“初地堅固”,前供地藏菩薩塑像,后置明萬歷刻北極真武像;二層是“二諦俱融”,供東海龍王像;三層寫作“三明凈域”,供彌陀、觀音、勢至像;四層書題“四天寶綱”,供魯智深像--這是根據(jù)《水滸》故事中武藝高強的魯智深圓寂之地就在六和塔的傳說,后人因而還為之在此塑像;五層題的是“五云扶蓋”,供毘盧觀世音像;六層四字為“六鰲負戴”,七層留題了“七寶莊嚴”。其中,明線刻真武像猶存,其余所供奉的佛道偶像都已毀損無存。當時,六和塔的各項設施,不但都得到了恢復,而且還有所增益。開化寺香火的規(guī)模當然也今非昔比,一時間,香火鼎盛,人聲喧沸,可以說是六和塔歷史上又一中興盛大時期。
清朝道光、咸豐年間,六和塔又因天災人禍而日漸破損,外部木結構部位甚至敗落無存,頹敗朽衰持續(xù)了五十年。直到光緒二十五年(1899),杭州人朱智(敏生),在捐資修筑錢塘江堤壩的同時,更以余財重修六和塔。他組織大量人力,在尚存的磚結構塔身外部添筑了一十三層木構外檐廊,其中偶數(shù)六層封閉,奇數(shù)七層分別與塔身相通,塔芯里面,則以螺旋式階梯從底層盤旋直達頂層,全塔形成“七明六暗”的格局。經(jīng)過這次修繕,六和塔的狀貌基本定型下來了。據(jù)史料記載,朱智重修六和塔,工程極為浩大而艱巨,僅僅搭扎施工必需的腳手架一項,就花了三年時間。
地理環(huán)境
結構特征
六和塔塔高近60米,外看13層,塔內(nèi)只有7層。外形雍容大度,氣宇不凡,塔內(nèi)由螺旋階梯相連。塔內(nèi)第三級須彌座上雕刻花卉飛禽、走獸、飛仙等各式圖案,刻畫精細。構思精巧,結構奇妙,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杰作。
塔身自下而上塔檐逐級縮小,塔檐翹角上掛了104只鐵鈴。檐上明亮,檐下陰暗,明暗相間,從遠處觀看,顯得十分和諧。外形雍容大度,氣宇不凡,塔內(nèi)每二層為一級,由螺旋階梯相連,壁上飾有“須彌座”。塔內(nèi)第三級須彌座上雕刻花卉飛禽、走獸、飛仙等各式圖案,刻畫精細。構思精巧,結構奇妙,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杰作
六和塔中的須彌座上有二百多處磚雕,磚雕的題材豐富,造型生動,有斗奇爭妍的石榴、荷花、寶相,展翅飛翔的鳳凰、孔雀、鸚鵡,奔騰跳躍的獅子、麒麟,還有昂首起舞的飛仙等等。這些磚雕,與宋代成書的《營造法式》所載十分吻合,是中國古建筑史上珍貴的實物資料。塔內(nèi)保存眾多的文物古跡,較著名的有南宋堂尚書的省碟碑與四十二家書寫的四十二章經(jīng)殘石。
2007年被列為西湖三十景之一。
主要景點
觀潮勝地
六和塔是著名的觀潮勝地。錢塘江潮汐,是自然造化的杰作,素有世界奇觀之譽,一年四季天天都能領略,尤以中秋前后最為壯觀。早在南宋時,六和塔就是觀賞錢江秋潮的最佳地點之一,如今,這一帶的潮勢明顯又趨壯闊。登古塔,觀大潮,成了月輪山的新游賞內(nèi)容。宋、元、明三代,以六和塔為中心的杭州江干一帶不獨觀潮之人眾多,甚至還形成了許多傳統(tǒng)人文活動景觀。明以后,由于江道彎曲,潮勢逐漸東移,海寧鹽官鎮(zhèn)遂成為新的觀潮中心,但六和塔仍一直是秋觀江潮的重要地點。
“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早在先秦時期,道家學者莊子就曾折服于浙江潮的雄壯氣勢,自那時以后,觀潮之風長盛不衰。尤其是南宋時期,據(jù)《夢粱錄》記載,杭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觀者,至十六、十八日傾城而出,車馬紛紛……,自廟子頭至六和塔,家家樓屋,盡為貴戚內(nèi)侍等雇賃作看位觀潮……”,達到了萬人空巷、登峰造極的地步?颊愠毙纬芍,主要是由于錢塘江臨海一段呈喇叭形,河口極寬綽,相鄰河身則驟然變窄海口至海寧鹽官一帶江面寬度從20公里一下縮為3公里。因而每當月圓之時,特別是月亮引力最大的農(nóng)歷八月十八,潮水至?谟咳虢瓋(nèi),受驟然變窄的江岸擠壓,來不及均勻上升,只能后浪推前浪,產(chǎn)生巨大的潮頭。如今每年夏歷中秋節(jié)前后數(shù)日,六和塔一帶人山人海,從塔上憑欄俯眺,潮水吞吐進退之勢極為壯觀,由于是自上而下俯看,因而潮水涌動翻騰之狀十分真切,動人心魄。恰如元初人周密的《武林舊事》中所記:
“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
六和塔不僅白晝宜觀潮,月夜亦佳。明高濂《四時幽賞錄》載有“六和塔夜玩風潮”一文,言作者燃點塔燈,在橫空月色下靜觀海門潮起,但見“月影銀濤,光搖噴雪,云移玉岸,浪卷轟雷,白練風揚,奔飛曲折,勢若山岳聲騰,使人毛骨欲豎!贝饲榇司,想來別有一番風致。
歷史人文
文物保護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六和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此前后,六和塔又經(jīng)過多次維修,其中規(guī)模較大的有三次。第一次在1953年,當時塔頂屋面漏水嚴重,修繕時對塔內(nèi)原有的古式彩繪全部更新,同時調換了底層木柱,代以磚柱。并于57年在塔頂安裝避雷針。第二次在1971年,解決了木結構霉爛、白蟻危害等問題并加設鐵欄桿,將部分木窗臺板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第三次也是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在1986年,針對六和塔木架構出現(xiàn)不同程度殘損等現(xiàn)象,在進行全面勘察之后,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專家組按照《威尼斯憲章》精神,以加固、維護為主,確定了維修方案。1991年5月,維修工程進入實施階段,工程主要是調整塔頂屋面坡度,加固地柎鋼結構,同時更換各層屋面全部屋瓦一萬余張。是年十二月竣工。
歷史傳說
傳說古代錢塘江里的龍王十分兇暴,經(jīng)常興風作浪,淹沒家田,百姓遭殃。漁童六和的父親也被江潮淹死,母親被卷走,六和萬分悲痛,整日投石鎮(zhèn)江,震得水晶宮搖晃不定。龍王只好求饒,以金銀財寶與六和講和。六和提出:一.要放回母親。二.不許潮水禍害百姓。龍王無可奈何,只得答應。從此,錢塘江潮水不再泛濫,人民過著安居的生活。人們?yōu)榱烁屑ち停驮谒妒男∩缴辖艘蛔,這就是六和塔。
水滸傳
相傳梁山泊英雄南征方臘,宋江將兵馬駐扎在六和塔外的寺廟內(nèi),魯智深與武松忽聽得錢塘江上潮聲雷響。魯智深是北方人,從沒聽說過錢江潮,以為是戰(zhàn)鼓聲,便起身準備迎戰(zhàn)。后來僧人跟他解釋,方知這是潮信。于是他想起以前出家時師父說過“聽潮而圓,見信而寂”的偈言,覺得這是宿命,便在六和塔邊圓寂坐化了。
1936年4月,在六和塔下舉行過一場電影明星的集體結婚,由著名民主人士沈鈞儒證婚,藍蘋(即江青)與唐納、趙丹與葉露茜、顧而已與杜小鵑三對新人結為夫婦。
得名由來
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其名稱之由來,歷來說法不一,或謂取諸佛教典籍《本業(yè)瓔珞經(jīng)》中之“六和敬”,曰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或謂取諸道教之“六合”,即:天,地,東南西北四方;或謂源自《晉書·五行志》“六氣和則沴疾不生,蓋寓修德祈年之意”。其實,無論哪種說法,都無非是寄托了人們對六和塔消災祈福功能的冀望,如果一定要判斷孰是孰非,反而顯得畫蛇添足了。
六和塔歷史悠久,初建于北宋開寶四年(971),已有一千余年。六和塔的建造緣由比較特殊,它并非因為單純的佛教意義而建,據(jù)《咸淳臨安志》卷82載:“智覺禪師延壽始于錢氏南果園開山建塔,因地造寺,以鎮(zhèn)江潮,塔高九級,五十余丈,內(nèi)藏佛舍利!笨梢钥闯,六和塔最初是用來鎮(zhèn)伏江潮的。據(jù)說,六和塔建成之后,江潮果然不再蕩溢迸流,而是乖乖地沿著原先的江道平穩(wěn)地流動,作孽日久的錢塘江潮從此被鎮(zhèn)伏,沿岸百姓再無驚溺之憂。此外,六和塔還兼具燈塔照引航向之功。那時候的錢塘江上,風波險惡而航船眾多,時常有事故發(fā)生。巨塔高高聳峙之后,每當夜幕降臨,江上往來船只,都憑塔頂明燈高照辨識行船方位、方向,航行在風波江上安全多了。
關于六和塔的來歷,民間則一直流傳著“六和鎮(zhèn)江”的故事,說的是古時錢塘江里住著一位性情暴躁的龍王,經(jīng)常無緣無故興風作浪,打翻漁船,淹沒農(nóng)田,附近人民怨聲載道。見此情景,有個漁民的
旅游信息
地址
杭州六和塔地址:浙江省杭州市錢塘江北岸的月輪峰上。
交通信息
杭州六和塔乘車路線:
1、汽車南站大巴至杭州,乘2、K4、308、504、游5路、假日5線到六和塔站下。
2、走下錢塘江大橋北側引橋,沿著左手方向的濱江大道步行大約十分鐘就來到了位于江北月輪山上的六和塔腳下。登塔的石階較陡,最好互相扶持而上。
實用信息
門票價格
門票20元,登塔另收10元
開放時間
06:30-17:30
攝影指南
從六和塔身后北側往山上走,越過塔苑,來到仿造應縣木塔的臺地,驀然回首,六和塔和錢塘江大橋的雄姿盡現(xiàn)眼前,會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站在最滿意的拍攝點上了。
附近景觀
印象西湖演出、西湖靈山洞景區(qū)、宋城、杭州千島湖
旅游時節(jié)
九月最佳。此時可在塔上看錢江一線潮,“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