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劇又名“江淮戲”,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源于清代,流行于江蘇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區(qū)。清代中葉,流行于淮安府和揚州府兩地區(qū)。當(dāng)?shù)貪h族民間流行著一種由農(nóng)民號子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調(diào)”發(fā)展而成的說唱形式“門嘆詞”,形式為一人單唱或二人對唱稱之為二可子,僅以竹板擊節(jié);磩『笈c蘇北漢族民間酬神的“香火戲”結(jié)合演出,之后,又受徽戲和京劇的影響(稱為“徽夾可”),在唱腔、表演和劇目等方面逐漸豐富,形成了淮劇。2008年6月,淮劇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簡要介紹
淮劇是源自中國江蘇省江淮地區(qū)的地方戲劇,主要流行于鹽城、淮安、泰州、揚州等地,在上海、安徽等省市,中國大陸如中國臺灣也有一定的影響。唱腔樸實;磩〉姆窖允且越垂僭捄槌财}方言中建湖話音系為基礎(chǔ)。
相關(guān)發(fā)展
最初的淮劇,多為民間生活小戲,其主要唱調(diào)是在“門嘆詞”、“香火調(diào)”和部分民歌小曲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成的淮調(diào)(后稱老淮調(diào))。后受徽戲和京戲影響,移植演出了一些表現(xiàn)歷史生活的大戲,因需扎靠、打把子,故稱“靠把戲”。在唱腔上,相應(yīng)吸收了徽戲的唱腔加以變化,創(chuàng)造了“靠把調(diào)”(又稱老徽調(diào))。
早期淮劇以“老淮調(diào)”和“靠把調(diào)”為主,唱腔基本上是曲牌聯(lián)綴結(jié)構(gòu),未采用管弦樂器伴奏。1930年前后,戴寶雨、梁廣友、謝長鈺等人,又在“香火調(diào)”的基礎(chǔ)上,開始創(chuàng)作了采用二胡伴奏的一些新調(diào),因二胡用琴弓拉奏,故名“拉調(diào)”!袄{(diào)”唱腔在板式變化上有新的豐富和發(fā)展,加之此時出現(xiàn)了李玉花、董桂英等第一批女演員,使淮劇的表演藝術(shù)得到了較大的提高,流動地區(qū)也從鹽城、泰州、阜寧、淮安、寶應(yīng)、興化一帶,逐步擴大而流布江蘇全省。
1912年,淮劇藝人何孔德、何孔標(biāo)、陳達三等,把淮劇帶到上海演唱。1939年,著名演員筱文艷在“拉調(diào)”等唱腔的基礎(chǔ)上,新創(chuàng)出“自由調(diào)”,使淮劇唱腔大大地增強了表現(xiàn)力。之后,名演員何叫天又創(chuàng)出了“連環(huán)句”唱調(diào),進一步豐富了“自由調(diào)”。在蘇北抗日根據(jù)地,1942年成立了鹽阜文工團等文藝演出團、隊,建立了“淮戲研究組”,不但創(chuàng)作演出了反映人民革命斗爭的現(xiàn)代戲,也新創(chuàng)了“新淮調(diào)”、“新悲調(diào)”等唱腔,并吸收揚州“小開口”(見揚劇)的一些曲子,使淮劇唱腔更加豐富起來;磩〕怀陨现饕{(diào)外,尚有〔南昌調(diào)〕、〔淮悲調(diào)〕、〔春調(diào)〕、〔十字調(diào)〕、〔下河調(diào)〕、〔葉子調(diào)〕等腔調(diào),以及部分來自民歌、小曲的調(diào)子,如〔磨房調(diào)〕、〔補缸調(diào)〕、〔跳槽調(diào)〕、〔八段錦〕、〔藍橋調(diào)〕等。伴奏樂器有二胡、三弦、揚琴、笛、嗩吶等;打擊樂器有扁鼓、蘇鑼、鐃鈸、堂鑼等。在鹽阜“花鼓鑼”、“僮子鑼”、“麒麟鑼”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一整套伴唱鑼鼓,具有鮮明的藝術(shù)特色。
角色行當(dāng)
淮劇的角色行當(dāng)有生、旦、凈、丑,各行又有分支。如生行分老生、小生、紅生、武生,旦行分青衣、花衫、老旦、彩旦、閨門旦等。
早期的三可子,只有小生、小旦、小丑三個行當(dāng)。后來受徽劇、京劇影響,才逐漸有所發(fā)展,有大二三花臉,老少父母旦之說。但也并非全部嚴(yán)格分行。如小生演員,也能唱老生、丑行。花旦演員,也能唱青衣、武旦。很多演員都是一專多能,文武雙全。少數(shù)全能的演員,能擔(dān)任淮劇所有行當(dāng)?shù)慕巧?/p>
三二三花臉
三二三花臉即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
大花臉一般都扮演較有身份的帝王將相角色。有以唱為主的。如《鞭斷人》的尉遲恭。有以做為主的,如《封神榜》的紂王。還有一種專演白臉的奸臣,如《打嚴(yán)嵩》的嚴(yán)嵩等,此類角色陰險狡詐,狠毒奸惡,多以說白取勝,淮劇界稱之為粉臉。
二花臉一般都是扮演較有武功的人物,如《汴梁圖》的郭燕威等,身份較高,穿靠披甲,偏重刀槍把子,屬油二花臉!都闻d府》的馬快等地位較低,箭衣短打,長于跌滾翻打,為摔打二花臉。還有一種擅演跳判的花臉,如《探陰山》的判官等,被稱為做子花臉。
三花臉亦稱小花臉,即小丑。文的如《活捉》的張文遠,要求口齒清楚,詼諧幽默。武的如《盜杯》的楊香武,講究身手矯健,靈活自如。也有些彩旦角色,如《金釵記》的老王婆。
老少父母旦
老少父母旦指的是老生、老旦、小生、小旦四個行當(dāng)。
老生,凡年長的男性角色都包括在內(nèi)。有以唱取勝的,如《白虎堂》的楊延昭。有以做為主的,如《掃松下
書》的張廣才。還有以身份區(qū)分的,如《小琵琶》的蔡崇監(jiān),被稱為貧苦老生。《琵琶壽》的王廷玉,則稱為袍帶老生。還有需要具備基本武功技巧的一類角色。如《開封告狀》中身份較低的田忠,稱為摔摜老生。另外,《贊貂》的關(guān)羽,《秦香蓮》的包拯等開紅、黑臉譜的角色,在淮劇中,一般也都由老生應(yīng)行。
老旦,凡年長的女性角色,全歸老旦行當(dāng)。偏重于唱的,如《探寒窯》的王母。較重于做的,如《清風(fēng)亭》的賀氏等。
小生則扮演年輕的男性角色。包括文弱儒雅的文小生,如《鄭巧姣》的桂中必等。武小生,如《白蛇傳》的鶴童等。文武兼?zhèn)涞奈奈湫∩纭堆篮塾洝返耐踅瘕埖。淮劇中有許多家境貧困、命運坎坷的小生角色,如《珍珠塔》的方卿,
《合同記》的王清明等,一般都以大段唱詞見長。還有一種小生角色,風(fēng)流瀟灑,談情說愛,如《訪友》的梁山伯,《羅英訪賢》的羅英等,表演時較為輕松活潑。為與其他較嚴(yán)肅的角色相區(qū)別,化妝時在額間多抹一滴紅油彩,俗稱一滴油生。
小旦,凡年輕的女性角色,均歸小旦應(yīng)工。其中有比較莊重的青衣,如《探寒窯》的王寶釧,《孝燈記》的王月英等。有比較活潑的花旦,如《汗衫記》的馬姣鸞,《分裙記》的梁賽金等。還有較重于武打的武旦,如《打焦贊》的楊排風(fēng)等。
藝術(shù)特色
語言
淮劇語言是以今江淮官話的方言為基調(diào),并兼顧附近的淮安、鹽阜等地方言而戲曲化的一種舞臺語言。建湖縣地處淮劇藝術(shù)發(fā)祥地的中段,歷史上的僮子、香火戲藝人大多出生于此。該地的語言與周圍地區(qū)相比,具有語調(diào) 工穩(wěn)、四聲分明、五音齊全、富于韻味、發(fā)音純正、悅耳動聽等優(yōu)點,為不同時期的淮劇藝人所采用。1961年,淮劇藝術(shù)考定委員會界定淮劇語言以建湖縣方言語音為基調(diào),同時適當(dāng)吸收周圍地區(qū)具有普遍意義的個別字音加以豐富。
淮劇語言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形成了20個韻部。其中四聲韻14個,即爬沙、婆娑、圖書、愁收、喬梢、開懷、齊西、談山、田仙、辰生、琴心、垂灰、常商、蓬松。實際運用中,通常將“辰生”和“琴心”混合使用。14個四聲韻中,陰平、陽平字因在唱詞中專用于下句,故稱為下韻;上聲、去聲字專用于上句,則稱之為上韻。此外,還有6個入聲韻,即霍托、活潑、六足、黑特、邋遢、鍋鐵。入聲不分上、下,習(xí)慣稱之為“一字韻”。
音樂
淮劇從唱法表演還可以分為“西路淮劇和東路淮劇”,西路淮劇主要是淮安和寶應(yīng)地區(qū),該地區(qū)是早期淮劇的發(fā)源地,表演唱法以“老淮調(diào)”為主調(diào),表演略顯生硬;東路淮劇以鹽阜地區(qū)為主要發(fā)源地,表演唱法以“自由調(diào)”為主調(diào),表演靈活。從地區(qū)來分可分為“南片和北片”,南片主要指上海和周邊地區(qū),北片主要指鹽阜兩淮揚泰等地區(qū)。
曲體結(jié)構(gòu)
淮劇唱腔的曲體結(jié)構(gòu),系從原無伴奏高腔音樂系統(tǒng)演化為戲曲化、抒情性的板腔音樂體系。香火戲時期主要唱腔《香火調(diào)》、《淮蹦子》,分別源于我市境內(nèi)門彈詞、“僮子腔”和靖江、淮安、寶應(yīng)地區(qū)的田歌、號子等。由于歷代藝人的不斷吸收創(chuàng)造,到30年代末,淮劇逐步形成《拉調(diào)》、《淮調(diào)》、《自由調(diào)》三大主調(diào)。圍繞三大主調(diào)而派生的曲牌有《葉子調(diào)》、《穿十字》、《南昌調(diào)》、《下河調(diào)》、《淮悲調(diào)》、《大悲調(diào)》等數(shù)十首。與此同時,從民間小調(diào)中吸收并衍化成戲曲唱腔的還有《蘭橋調(diào)》、《八段錦》、《打菜臺》、《柳葉子調(diào)》、《拜年調(diào)》等160多首。這些曲調(diào)除部分民間小調(diào)外,其主調(diào)的調(diào)式、調(diào)性都較相近,結(jié)構(gòu)形式亦完整統(tǒng)一。
淮劇的打擊樂是在《香火調(diào)》鑼鼓的基礎(chǔ)上,廣泛吸取了民間《麒麟鑼》、《花鼓鑼》等,經(jīng)過衍變,形成了淮劇特有的鑼鼓譜。此外,以扁鼓、鐃鈸、堂鼓組合而成的打擊樂器配置,音色渾厚,色調(diào)明朗粗獷。
主調(diào)
淮劇的唱腔音樂屬板腔體,以[淮調(diào)]、[拉調(diào)]、[自由調(diào)]為三大主調(diào)。[淮調(diào)]高亢激越,訴說性強,大多用于敘事。拉調(diào)委婉細膩,線條清新,適用于抒情性的場景;[自由調(diào)]旋律流暢,可塑性大,具有綜合性的表現(xiàn)性能。圍繞三大主調(diào)而派生出來的一些曲調(diào),如一字腔、葉字調(diào)、穿十字、南昌調(diào)、下河調(diào)、淮悲調(diào)、大悲調(diào)等,以及從民間小調(diào)演化的[藍橋調(diào)]、[八段錦]、[打菜苔]、[柳葉子調(diào)]、[拜年調(diào)]等,都有各自表現(xiàn)性能的輔助曲調(diào)。各種曲調(diào)共一百多個,其主調(diào)的調(diào)式調(diào)性相近,基本為徵調(diào)式、商調(diào)式、羽調(diào)式三種類型,并均有完整的起、落板與丟、接板的結(jié)構(gòu)形式,它們又和淮劇特有的伴唱鑼鼓相連。
聲調(diào)發(fā)展
在聲調(diào)的發(fā)展上,早期淮劇以老淮調(diào)和靠把調(diào)為主,唱腔基本是曲牌聯(lián)綴結(jié)構(gòu),未采用管弦樂器奏。1930年前后,戴寶雨、梁廣友、謝長鈺等人,又在香火調(diào)的基礎(chǔ)上,采用二胡伴奏新調(diào),因二胡用琴弓拉奏,故名拉調(diào)。1912年,何孔德、陳達三等把淮劇帶到上海。何叫天又創(chuàng)出連環(huán)句唱調(diào),進一步豐富了自由調(diào)隨表現(xiàn)內(nèi)容的不斷更新,淮劇的流派唱腔也出現(xiàn)了紛呈并茂的繁榮景象。早在淮調(diào)和〔呵大咳〕形成階段(甚至在香火戲階段),因為語言等因素,主體曲調(diào)就有東、西路派系之分。東路唱腔富于旋律,音調(diào)純和;西路唱腔近似口語化,短促強硬。建國后,流行在江南的淮劇以自由調(diào)為主體貫串發(fā)展,清新明快;而蘇北的淮劇,仍然保持以淮調(diào)、拉調(diào)為主要發(fā)展線路的做法,鄉(xiāng)土氣息甚濃。不少有成就的淮劇著名演員,從這些不同聲腔體系中創(chuàng)造新腔,如筱派(筱文艷)、馬派(馬麟童)的自由調(diào),李派(李少林)的拉調(diào)(閃板),何派(何叫天)的拉調(diào)(疊句、連環(huán)句)等。
淮劇的伴奏樂器、管弦樂有二胡、三弦、揚琴、笛、嗩吶等,打擊樂器有扁鼓、蘇鑼、鐃鈸、堂鼓等。打擊樂在香火戲鑼鼓基礎(chǔ)上吸收麒麟鑼、鹽阜花鼓鑼等民間鑼鼓演變而成,現(xiàn)有[起板鑼鼓]、[十字鑼]、[藍橋鑼]、[磨坊鑼]、[散板鑼]、[摜板鑼]、[慌鑼]和配合身段表演的[清江譜]等。
淮劇表演上素稱能時、能古、能文、能武,由于曾與徽劇、京劇同臺演出,所以它較多地吸收了兩個劇種的表演程式,同時又保持了民間小戲和說唱藝術(shù)的某些特色,如以唱功見長等。武打受徽劇影響較深。徐長山演《滾燈》,頭頂一疊碗(最上面一只碗盛油點燈)鉆桌上凳作劈叉、倒立、烏龍攪等動作;其它如耍盤子、;鹆餍、耍手帕、踩木球等雜技,也大多從徽戲吸收而來。
流派紛呈
淮劇流派有“筱派旦腔”、“何派生腔”、“李派旦腔”、“馬派自由調(diào)”、“徐派老旦”、“周派生腔”、“楊派生腔”、“李派生腔”八大流派。分別是淮劇名家筱文艷、何叫天、李玉花、馬麟童、徐桂芳、周筱芳、楊占魁、李少林在長期的藝術(shù)實踐中形成和發(fā)展的淮劇藝術(shù)流派。當(dāng)下流行的派別是以陳德林、黃素萍為代表的陳派,代表的是現(xiàn)代唱腔。
經(jīng)典劇目
“對子戲”和“三小戲” 形成于香火戲初期,有《小打瓦》、《種大麥》、《大補缸》、《磨豆腐》等。內(nèi)容簡單純樸,語言詼諧風(fēng)趣,生活氣息濃郁,具有鮮明的漢民族風(fēng)格和地方特色,但尚屬說唱范疇的民間生活小戲。
“九蓮”、“十三英”和“七十二記” 它們中多半源于對徽戲劇目的移植,有的屬于不同劇種的共有劇目,也有是自編劇目。“九蓮”、“十三英”皆為劇中主要角色命名的劇目,“七十二記”是以各種傳奇故事而定名。它們有實詞和專有曲調(diào),有一定表演程式,并有生、旦、凈、末、丑等角色的分行,已初具戲劇的形式。其內(nèi)容多為反對暴政,抨擊見利忘義,歌頌?zāi)信g的真摯情愛。同期,還曾出現(xiàn)過“四大奇案劇”,即《丁黃氏》、《急拿王兆》、《藥茶記》和《鴨湯記》,都是根據(jù)境內(nèi)發(fā)生的真人真事編演而成。
幕表連臺本戲 始于二十年代,曾盛行一時。主要有《楊家將》、《岳飛》、《飛龍傳》、《日月圓》、《安邦定國志》、《封神榜》、《七國志》、《孟麗君》、《鄭巧嬌》、《乾隆傳》、《彭公案》、《施公案》等。這些劇目大多根據(jù)歷史傳說和民間故事改編,有些劇目在流行演出中固定下來,成為后來淮劇的保留劇目。
本頭戲有《三女搶板》、《舍妻審妻》等,出現(xiàn)于40年代前后,并延續(xù)至今。
現(xiàn)代戲始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至1987年,先后創(chuàng)作演出了數(shù)以千計的劇目。其中《照減不誤》、《漁濱河邊》、《一家人》、《海港的早晨》、《打碗記》、《路魂》、《離婚記》、《紅燈照》、《奇婚記》等,代表不同時期淮劇現(xiàn)代戲劇創(chuàng)作演出水平,影響深遠。
淮劇的經(jīng)典劇目:早期有生活小戲《對舌》、《趕腳》、《巧奶奶罵貓》等,大戲“九蓮十三英”(即《秦香蓮》、《藍玉蓮》等9本帶“蓮”字的戲和《王二英》、《蘇迪英》等13本帶“英”字的戲);淮劇傳統(tǒng)經(jīng)典劇目有《趙五娘》、《蓮花庵》、《孔雀東南飛》、《孟麗君》、《打金枝》、《牙痕記》(又名《安壽保賣身》)、《血手印》、《玉杯緣》、《吳漢三殺》、《九件衣》(又名《嫁衣血案》)、《啞女告狀》、《恩仇記》、《柜中緣》、《白蛇傳》、《李翠蓮》、《岳飛》、《團圓之后》、《藍橋會》、《千里送京娘》、《狀元袍》、《官禁民燈》以及清宮戲《藍齊格格》等頗有影響。
江蘇省淮劇團的《太陽花》、《一江春水向東流》、《嗩吶聲聲》,上;磩F的《家有長子》,鹽城市淮劇團的《十品村官》,建湖淮劇團的《剃頭匠與理發(fā)師》等淮劇現(xiàn)代劇也深受觀眾喜愛。
淮劇界有梁偉平、梁國英、王書龍、陳澄四位演員獲得過中國戲劇梅花獎。
淮劇《太陽花》已入圍全國精品工程,《一江春水向東流》、《諾言》榮獲省舞臺精品工程。
淮劇展館
淮劇博物館坐落在鹽城市聚龍湖東北角,是一座明清風(fēng)格的四合院。該市文化部門負責(zé)人介紹,淮劇博物館 是集展陳、傳習(xí)、演出于一體的專題博物館。分為歷史沿革、藝術(shù)常識、名人名作和文化現(xiàn)象四個展廳,通過原作劇本、經(jīng)典劇照、視聽資料、舞臺模型、服裝道具等珍貴藏品,展現(xiàn)淮劇發(fā)展歷程和藝術(shù)成就,彰顯淮劇文化的無限魅力。
中國省區(qū)戲劇劃分
北京市 | | ?,京劇 | ?, 北方昆曲, | ?, 西路評劇, | ?, 北京曲劇, | | |
|
---|
河北省 | ? 河北梆子 | ? 評劇 | ? 絲弦 | ? 保定老調(diào) | ? 哈哈腔 | ? 河北亂彈 | ? 武安平調(diào) | ? 武安落子 | ? 西調(diào) | ? 隆堯秧歌 | ? 唐劇 | ? 深澤墜子 | ? 安國老調(diào) | ? 上四調(diào) | ? 保定皮影 | ? 賢寓調(diào) | ? 碰板調(diào) | ? 十不閑蓮花落 | ? 固義儺戲 | ? 海興南鑼 | ? 定州秧歌戲 | ? 蔚州梆子 | ? 高腔 | ? 唐山皮影 | ? 冀南皮影戲 | ? 張家口賽戲 | ? 臨漳西狄邱落子 | ? 南辛莊木偶戲 | ? 新穎調(diào) | ? 橫歧調(diào) | ? 東路二人臺 | ? 詩賦弦 | ? 邢臺弦子腔 | ? 邢臺墜子戲 | ? 邢臺淮調(diào) | ? 邢臺西調(diào) | ? 肅寧武術(shù)戲 | ? 懷安軟秧歌 | ? 肥鄉(xiāng)羅戲 | | |
|
|
---|
山東省 | ? 山東梆子 | ? 棗梆 | ? 萊蕪梆子 | ? 東路梆子 | ? 柳子戲 | ? 大弦子戲 | ? 羅子戲 | ? 呂劇 | ? 茂腔 | ? 柳腔 | ? 五音戲 | ? 柳琴戲 | ? 四平調(diào) | ? 燈腔 | ? 東路肘鼓子 | ? 墜劇 | ? 漁鼓戲 | ? 八仙戲 | ? 藍關(guān)戲 | | |
|
|
---|
安徽省 | ? 黃梅戲 | ? 青陽腔 | ? 沙河調(diào) | ? 岳西高腔 | ? 目連戲 | ? 安徽儺戲 | ? 廬劇 | ? 安徽端公戲 | ? 泗洲戲 | ? 宿州墜子 | ? 含弓戲 | ? 蕪湖梨簧戲 | ? 文南詞 | ? 鳳陽花鼓戲 | ? 皖南花鼓戲 | ? 淮北花鼓戲 | ? 推劇 | ? 嗨字戲 | ? 洪山戲 | | |
|
|
---|
江蘇省 | ? 昆曲 | ? 淮劇 | ? 揚劇 | ? 通劇 | ? 錫劇 | ? 蘇劇 | ? 淮海戲 | ? 丹劇 | ? 丁丁腔 | ? 海門山歌劇 | ? 淮紅劇 | ? 蘇州評彈 | | | | |
|
|
---|
浙江省 | ? 越劇 | ? 婺劇 | ? 紹劇 | ? 新昌調(diào)腔 | ? 寧海平調(diào) | ? 松陽高腔 | ? 永康醒感戲 | ? 溫州昆曲 | ? 金華昆腔戲 | ? 臺州亂彈 | ? 諸暨亂彈 | ? 甌劇 | ? 和劇 | ? 杭劇 | ? 甬劇 | ? 湖劇 | ? 姚劇 | ? 睦劇 | | | |
|
|
---|
江西省 | ? 贛劇 | ? 弋陽腔 | ? 盱河戲 | ? 東河戲 | ? 寧河戲 | ? 瑞河戲 | ? 宜黃戲 | ? 南昌采茶戲 | ? 贛南采茶戲 | ? 萍鄉(xiāng)采茶戲 | ? 萬載花燈戲 | ? 撫州采茶戲 | ? 吉安采茶戲 | ? 寧都采茶戲 | ? 贛東采茶戲 | ? 九江采茶戲 | ? 景德鎮(zhèn)采茶戲 | ? 高安采茶戲 | ? 武寧采茶戲 | | |
|
|
---|
福建省 | ? 梨園戲 | ? 高甲戲 | ? 平講戲 | ? 閩劇 | ? 庶民戲 | ? 詞明戲 | ? 莆仙戲 | ? 詞明戲 | ? 大腔戲 | ? 閩西漢劇 | ? 北路戲 | ? 梅林戲 | ? 右詞南劍調(diào) | ? 小腔戲 | ? 三角戲 | ? 閩西采茶戲 | ? 南詞戲 | ? 閩西山歌戲 | ? 薌劇 | ? 打城戲 | ? 竹馬戲 | ? 游春戲 | ? 肩膀戲 | | | |
|
|
---|
廣東省 | ? 粵劇 | ? 潮劇 | ? 白字戲 | ? 粵北采茶戲 | ? 樂昌花鼓戲 | ? 雷劇 | ? 粵西白戲 | ? 正字戲 | ? 廣東漢劇 | ? 西秦戲 | ? 花朝戲 | | | | | |
|
|
---|
湖南省 | ? 湘劇 | ? 祁劇 | ? 常德漢劇 | ? 巴陵戲 | ? 湘昆 | ? 長沙花鼓戲 | ? 岳陽花鼓戲 | ? 常德花鼓戲 | ? 湘西花燈戲 | ? 湘西陽戲 | ? 衡陽花鼓戲 | ? 邵陽花鼓戲 | ? 零陵花鼓戲 | ? 師道戲 | ? 湘西苗戲 | ? 新晃侗族儺戲 | | | | | |
|
|
---|
河南省 | ? 豫劇 | ? 河南越調(diào) | ? 南陽梆子 | ? 大平調(diào) | ? 懷梆 | ? 大弦戲 | ? 羅戲 | ? 羅卷戲 | ? 河南曲劇 | ? 河南道情 | ? 豫南花鼓戲 | ? 樂腔 | ? 五調(diào)腔 | ? 宛梆 | ? 二夾弦 | ? 河南墜子 | | | | | |
|
|
---|
湖北省 | ? 漢劇 | ? 荊河戲 | ? 南劇 | ? 湖北越調(diào) | ? 山二黃 | ? 湖北高腔 | ? 楚劇 | ? 東路花鼓戲 | ? 黃梅采茶戲 | ? 陽新采茶戲 | ? 遠安花鼓戲 | ? 荊州花鼓戲 | ? 梁山調(diào) | ? 鄖陽花鼓戲 | ? 隨縣花鼓戲 | ? 文曲戲 | ? 鄂西柳子戲 | | | | |
|
|
---|
四川省 | | ?,川劇 | ?, 四川燈戲, | ?, 四川曲藝,劇 | ?, 秀山花燈戲, | | |
|
---|
云南省 | ? 滇劇 | ? 云南花燈戲 | ? 昆明曲劇 | ? 關(guān)索戲 | ? 傣劇 | ? 白劇 | ? 云南壯劇 | | | | |
|
|
---|
貴州省 | ? 儺戲 | ? 黔劇 | ? 貴州梆子 | ? 貴州花燈劇 | ? 貴州侗戲 | ? 布依戲 | ? 苗戲 | ? 安順地戲 | | | |
|
|
---|
甘肅省 | | ?, 隴劇, | ?, 高山劇, | ?, 影子腔, | ?, 甘南藏戲, | | |
|
---|
陜西省 | ? 秦腔 | ? 漢調(diào)二黃 | ? 合陽跳戲 | ? 線腔 | ? 眉戶戲 | ? 陜西碗碗腔 | ? 陜西老腔 | ? 陜南端公戲 | ? 陜西道情 | ? 弦板腔 | ? 陜南花鼓戲 | ? 安康弦子戲 | ? 漢調(diào)桄桄 | | | |
|
|
---|
遼寧省 | | ?, 海城喇叭戲, | ?, 遼南影調(diào)戲, | ?, 阜新蒙古劇, | ?, 彩扮蓮花落, | ?, 二人轉(zhuǎn), | |
|
---|
山西省 | ? 晉劇 | ? 蒲劇 | ? 北路梆子 | ? 鑼鼓雜戲 | ? 耍孩兒 | ? 靈邱羅羅 | ? 上黨皮黃 | ? 上黨落子 | ? 永濟道情戲 | ? 洪洞道情 | ? 臨縣道情戲 | ? 晉北道情 | ? 襄武秧歌 | ? 壺關(guān)秧歌 | ? 沁源秧歌 | ? 祁太秧歌 | ? 繁峙秧歌 | ? 朔縣秧歌 | ? 孝義碗碗腔 | ? 曲沃碗碗腔 | ? 弦子腔 | ? 鳳臺小戲 | ? 河曲二人臺 | | | |
|
|
---|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 | ?, 內(nèi)蒙大秧歌, | ?, 漫瀚劇, | ?, 二人臺, | | | |
|
---|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 ? 邕劇 | ? 桂劇 | ? 絲弦戲 | ? 師公戲 | ? 彩調(diào) | ? 牛娘劇 | ? 桂南采茶戲 | ? 壯劇 | ? 苗戲 | ? 侗戲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