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巴菌(Thelephora ganbajunZang)是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傘菌綱(Agaricomycetes)、革菌目(Thelephorales)、革菌科(Thelephoraceae)、革菌屬(Thelephora)的一類食用真菌,又名干巴革菌、對花菌。干巴菌味美可口、獨具異香且營養(yǎng)豐富,與竹蓀、冬蟲夏草、雞樅菌、松茸等同屬于云南珍貴的野生食用菌。
子實體一年生,叢生,珊瑚狀,分枝葉片扇形,新鮮時輕革質。夏秋季生于松林中地下,肉質干脆,具酷似腌牛肉干的濃郁香味,主要分布于海拔1000-2800m的松林下,與云南松等松屬植物形成菌根。
形態(tài)特征
干巴菌具有革菌科的典型特征,全菌干燥革質,從基部分出扇狀或蓮座狀瓣片,子實層既不成孔狀,也不呈褶片狀,而是表面光辮或具疣狀突起。
分布區(qū)域
干巴菌主要分布在滇中高原,主產地為云南昆明、玉溪、曲靖、楚雄,其次為云南思茅、麗江、保山、大理,此外在貴州西部及四川南部的局部地區(qū)有少量分布,其分布區(qū)在北緯22°~27°,東經99°~106°,海拔800~2200m,集中在1000~2200m的松林中。
生活習性
干巴菌在每年的6-10月發(fā)生,空氣相對濕度75%~80%,光照強度為1.6×103~8×104lx,分布區(qū)內年降雨量為800~1100mm,林間溫度為19.5~25℃,地溫在19.5~23.5℃;其擔孢子萌發(fā)的最適溫度為22~26℃,子實體形成溫度在14~24℃。干巴菌一般生長在山原紅壤,少量為黃沙壤,母巖常為紫色沙巖或玄武巖的土壤中,土壤中性偏酸,pH在4.5~5.5,富含鈣和鐵,其中鉀含量要求高[16],土壤較貧瘠,有機質含量低,幾乎無腐殖質層或僅有少量腐殖質層,枯枝落葉層也很少,土層厚度都為1m以下的薄層、中層土。干巴菌主要生長在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思茅松(P.kesiya var.langbianensis)、滇油杉(Keteleeriaevelyniana)及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組成的單一林下,或由它們與殼斗科(Fagaceae)、杜鵑花科(Ericaceae)等組成的混交林下,其中以云南松林最為見,其次是思茅松林,而滇油杉林及杉木林則相對較少。它與松屬植物(如云南松和思茅松等)有外生菌根關系。干巴菌經常發(fā)生在幼齡至中齡級松樹下,大樹下很少出現,北方齊齊哈爾也有林地生長,大多數農村人拿來喂豬。
物種價值
經濟價值
品質好的干巴菌價格可達到1000元/kg,在7-9月的盛產期其價格一般為豬肉的10~30倍,具有較好市場前景和開發(fā)價值。
食用價值
在野生食用菌中,干巴菌是最具獨特風味的一種,其菌香濃郁,嚼味鮮甜,滋嫩,回味醇香悠長。干巴菌內含粗蛋白19.2%,粗脂肪7.9%,灰份16.1%,總糖15.8%,同時還含有人體不能合成的多種氨基酸。
人工栽培
干巴菌尚未實現人工養(yǎng)殖,市面上銷售的干巴菌均為野生資源。該菌人工栽培困難的原因一是生長環(huán)境較為復雜,子實體中常常夾雜著大量雜菌和其他雜質,很難獲得純菌種,分離過程中污染嚴重;二是干巴菌菌根營養(yǎng)方式復雜,脫離宿主植物不能獨立生存。因此,實現干巴菌的人工栽培,還需要大量的實踐與研究。
人工促繁與保育
干巴菌的人工栽培至今尚未獲得成功,市場的供應完全依賴于采集野生資源,簡單索取、無序利用的狀態(tài),使野生干巴菌的自然資源受到嚴重的破壞,產量和質量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因此開展了野生干巴菌人工促繁與保育技術的研究。
野生干巴菌的人工促繁與保育首先是要采取封山育菌措施。土層厚度小于50cm的半陽坡、覆蓋物厚度為2cm~4cm、林分郁閉度為0.6的環(huán)境條件下,最適宜野生干巴菌的生長發(fā)育,獲得的產量最高。覆蓋物厚度不夠,可用松針增加;過厚則人工去除。林分郁閉度過大時,通過修枝來調整,但林分郁閉度不夠時,調節(jié)的難度就比較大,因為野生干巴菌單位面積內的菌塘密度較低。
同一菌塘的野生干巴菌,傳統(tǒng)的自然生長和采收方式每年僅采收3次,在采取封山育菌措施的基礎上,再施用清沼液,并采用割出的采收方式,每年可采收野生干巴菌達6次,年平均產量達到20.3kg/畝,年平均產值可達到3248元/畝。比僅采取封山育菌措施的產量和產值分別又增長了4倍多,效益非常顯著。
通過采取人工促繁與保育技術增加野生干巴菌的產量,不僅大大提高了林地的經營效益,而且對森林還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是山區(qū)通過發(fā)展生態(tài)型產業(yè),既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又增加經濟收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走入良性循環(huán)的典型路子,在有條件的地方應大力推廣。
研究現狀
干巴菌僅在滇中及鄰近地區(qū)有食用習慣,國內外對干巴菌類高經濟價值真菌研究不多,且主要集中在分類、菌種分離、營養(yǎng)成分測定、生態(tài)學研究等方面,有關遺傳多樣性、人工栽培、原生境促繁等方面的研究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