漿面條(也叫酸面條,其原因是發(fā)酵后的漿酸味十足),河南省的漢族傳統(tǒng)名吃。
在河南,漿面條也大致一樣,都是通過發(fā)漿,然后再做成面條。有些地區(qū)是以綠豆?jié){發(fā)酵制作面漿,經(jīng)熬、煮、氽、燉、燴、燜法等特殊工藝而成的面條。如洛陽、汝州、新鄭等地漿面條,制作簡單,成本低、味道美、易于消化,酸味獨特,咸香適口,因而自古以來流傳不衰,成為頗具濃厚地方特色的地方名食。
而河南濟(jì)源附近的老百姓則直接以面水發(fā)酵做漿,然后做漿面條,也是當(dāng)?shù)乩习傩,尤其是年長者經(jīng)久不衰的吃法。
簡要介紹
概述漿面條,河南傳統(tǒng)美食,以綠豆?jié){發(fā)酵制作面漿,經(jīng)特殊工藝而成的面條,具濃厚地方特色的地方名吃。
漿面條(也叫酸面條,其原因是發(fā)酵后的漿酸味十足),河南省傳統(tǒng)美食小吃。洛陽、汝州、新鄭等地漿面條,制作簡單,成本低、味道美、易于消化,因而自古以來流傳不衰,成為頗具濃厚地方特色的地方名食。
食材介紹
精面粉4500克,面粉、黃豆粉、綠豆各1500克,小磨芝麻油500克,辣椒油250克,黃豆1000克,醬胡蘿卜500克,芹菜2500克,酵面500克,酥花生米、花椒、精鹽各適量。引
制作方法
做漿面條最重要的就是打漿,漿常用的是綠豆?jié){和面漿(其他有紅薯漿等,屬時令性),而最好的是用綠豆?jié){,家庭最常用的是面漿。做漿過程將磨好的綠豆?jié){發(fā)酵,放入發(fā)酵物,充入適量的水,放入少許曲,然后放置24-48個小時,等發(fā)酵物溶解或者漿味很醇厚的時候就可以用了。
1、以面粉加清水和成面團(tuán),分成兩份搟成皮,先取1份抹上油,再用另一份蓋在上面,搟成0.3厘米厚,切成菱形塊,下入八成熱的油鍋中作成淺黃色。當(dāng)?shù)胤Q之為棋炒。
2、綠豆先粗磨1遍,簸去豆皮,用清水浸泡4小時,然后用水磨磨成粉漿,用稀布濾成豆?jié){,再向漿內(nèi)放人500克酵面,使?jié){發(fā)酵起酸味(通常放置24-48個小時)。
3、芹菜去葉、根洗凈,用開水焯透,頂?shù)肚谐刹嘶ǎ会u胡蘿卜切成小粒;花椒炒焦后搟成粉末;小磨芝麻油在鍋內(nèi)燒熱,投入花椒粉,制成花椒油;黃豆煮熟成豆。以上配料分別盛在器皿中備用。
4、把3500克精面粉,1500克黃豆粉放在案板上,中間扒一個小窩,加清水和成面團(tuán),蓋上濕布餳15分鐘,然后搟成薄皮,切成細(xì)面條。
5、把豆?jié){上面澄清的漿水加入鍋內(nèi),再加入適量的清水燒開,放入面條,待面條煮熟后,撈入涼開水盆內(nèi)過涼。把留下的豆?jié){加人1000克精面粉調(diào)成糊,倒入鍋內(nèi)燒開,把過水的回條撈入,攪拌均勻,滾開后盛入桶內(nèi)即成。食用時,把花椒油、芹菜花、咸豆、醬蘿卜、棋炒、辣椒油等小配料,根據(jù)個人愛好,任意選取,放在面條上佐食。
(備注):喜歡吃辣一點人的有三種選擇,一是大蒜瓣生啃,二是辣椒油攪拌,三是河南省本地土產(chǎn)——
漿面條 漿面條(也叫酸面條,其原因是發(fā)酵后的漿酸味十足),傳統(tǒng)河南美食。做漿面條最重要的就是打漿了,漿常用的是綠豆?jié){和面漿(其他有紅薯漿等,這必須得等到季節(jié)才有),而最好吃的綠豆?jié){,家庭最常用的是面漿。做漿過程其實就是發(fā)酵,放入發(fā)酵物,充入適量的水,放入少許曲,然后放置24-48個小時,等發(fā)酵物溶解或者漿味很醇厚的時候就可以用了。
面條是普通的面條,當(dāng)然有講究的非手工面不吃的。煮面條的水中必須調(diào)和稠稠的面湯,然后放入適量的漿,多少以個人口味定奪,喜酸的就多放一些了。然后等面湯滾了后,放入面條煮,等面條8成熟時要放入事先炒好的配菜,比如小白菜、青菜等等,不要炒的太熟了,也不要放入鍋中太早,否則等面條熟了就沒有菜的味道了。煮面不需要太長時間,大概15分鐘也就好了。起鍋前要放入鹽、拍碎的大蒜、蔥花(喜歡吃韭菜的也可放入少量)、花椒粉少許、還有最關(guān)鍵的味精!記住,這道飯千萬別放醬油,破壞顏色。
還要放入調(diào)制好咸花生豆(可夾雜一些青豆)和芹菜段(用熱水過一次,去掉澀味就可以了)。喜歡吃辣一點的有三種選擇,一是大蒜瓣生啃,二是辣椒油攪拌,三是本地土產(chǎn),韭花辣子醬,這尤以韭花辣子醬為最佳了!在焦作、洛陽等地食用人居多。
漿面條是洛陽人的家常飯食 漿也是是河南面條習(xí)俗中的一種。除此之外,還有許許多多吃面條的方法。就品種來說,常吃的有湯面條,撈面條、鹵面條、炒面條、炯面條、蒸面條、燴面條、拉面條等。從形狀上說,有一厘米寬的寬面、窄如韭葉的窄面、細(xì)如發(fā)絲的龍須面,也有菱形的面葉兒、綿長不規(guī)則的面片等。從味道上說,有淡味、咸味、辣味、酸味等。
面條是河南人除饃之外的另一大主食,平時每天至少吃一頓。面條的制作方法,因季節(jié)的更替不斷變化。
冬季天氣寒冷,人們多吃湯面條、拉面條、燴面條,里面放些干菜、酸菜或新鮮青菜。有些地方的人愛吃清水面條,有些地方的人常在面條湯內(nèi)攪入面糊,這種帶糊的面條,人們俗稱為“糊湯面條”。
夏季人們多吃撈面條,面條煮熟后撈出,放在涼水或陰陽水(開水摻?jīng)鏊┲邪我幌,拌以蒜汁、莧菜、荊芥和黃瓜絲,吃時清涼利口,防暑降溫。
春秋季人們多吃鹵面、炯面等。到了蒜苔和豆角收獲的季節(jié),家家戶戶都喜歡用蒜苔和豆角做鹵面。因為這些菜是做鹵面的固定菜,所以蒜苔和豆角上市的時候,也是人們吃面條最多的時候,平時三兩天里最少要吃一頓鹵面。
莊戶人家愛吃雜面條,在小麥面中摻些綠豆面,有一種清香的味道。綠豆面條松散不易成團(tuán),摻些小麥面就會增加面條的韌性。吃這種面條的時候,湯內(nèi)常常放些紅薯葉、芝麻葉。
中原民間有句俗語,叫“面條搟薄切窄,不怕臨時添客”。意思是補面導(dǎo)的時候,把面條搟得薄一些,切得細(xì)一些,就是臨時來了客人,主人也不會手忙腳亂。多添幾碗水,客人的飯就出來了。所以說,人們愛吃面條,不僅僅是面條好吃,省力省時,它與吃米飯吃饃相比較,還是非常節(jié)約的。從吃面條這個習(xí)俗中,可以看出中原人民勤儉持家、樸實厚道的優(yōu)秀品質(zhì)。
中原人愛吃面條,人們常用“一天不吃想得慌”來形容對面條的喜歡程度。到中原旅游的朋友,一定別忘了喝碗洛陽的粉漿面條,過過味道各異的面條癮。相信這種帶有北方麥?zhǔn)蛭幕攸c的飲食習(xí)俗,會給大家的旅途生活帶來始料不及的感受。
漿面條兒在洛陽歷史悠久,婦孺皆知!袄下尻枴被旧隙紩觥5涛妒欠裼崎L,味道是否純正,就看各自手藝?yán)病?/p>
漿面條兒主要材料是漿汁。而漿又分綠豆?jié){和黑豆?jié){兩種,其中綠豆?jié){最佳。乳白色為上乘。過去洛陽“漿坊”不少,是有名的是老城。順城西街王氏漿坊。該漿坊歷時三代,頗有年頭。其汁稠味美價廉,老城人常常光顧其家。漿汁不宜太酸,酸則倒牙,不宜太淡。淡則無味。據(jù)說清朝末年洛陽一窮戶人家,將撿來的綠豆磨成豆?jié){,隔了數(shù)日,發(fā)現(xiàn)豆?jié){發(fā)餿變酸,倒了舍不得,遂胡亂丟些菜葉,熬成糊狀,一吃味道鮮美,后來家家效仿。舊社會洛陽窮人多,一般人家買不起面粉。常常以菜代面;▊三五分錢上街舀兩瓢酸漿,回家做漿飯。切少許蘿卜絲或白菜葉下鍋,待漿起沫后勾點面粉,稠稠的,謂之“挑漿飯”。若再下點小米,謂之“漿米氣兒”。每到飯時,滿院飄香。孩子們聞到漿味兒,興奮異常。三碗兩碗,風(fēng)卷殘云。若此時家中來客,漿飯招待,那比請他吃大魚大肉還過癮。當(dāng)然一般小康之家做漿面條兒講究了:白面條、芹菜、大綠豆、(或油炸花生米),再佐以韭菜花或辣椒油,綠白紅酸得辣,生生能把人的饞蟲給勾了去,“剩漿面條兒”是漿飯中的上呂,民諺云:“漿飯熱三遍,拿肉都不換”可見其魅力。
做漿飯時,千萬不可讓漿汁溢出鍋,成為“粉漿”,那樣就不好吃了。正確的做法應(yīng)該是:漿在火上時,先在鍋里滴幾滴香油,待漿汁鼓起時,用筷子將漿末打下去,繼而下面放菜;蛳旅婧罅韺⒉顺词煜洛伡纯伞,F(xiàn)在人配以肉絲,其味如何,不得而知。漿面條不宜連續(xù)吃,吃多了也易上火。
又聞漿面條兒如今已被國家評為中華名小吃之一。
漿面條在洛陽的發(fā)展歷史年數(shù)久遠(yuǎn),已無法考證。關(guān)于漿面條的來歷,曾經(jīng)有這種說法:當(dāng)年,劉秀被王莽追殺,走頭無路、饑寒交迫,見到一個漿房就進(jìn)去想找點吃的。可房里沒有人,也沒有食物,只有幾把干面條,缸子里還有綠豆磨的漿水,但是已經(jīng)放酸了。他也顧不了許多,就舀了幾瓢酸漿,把現(xiàn)有的干面條和菜葉、干豆統(tǒng)統(tǒng)都放到鍋里煮。面條煮熟了,當(dāng)他打開鍋蓋就聞到了泛著淡淡酸氣的面條,于是他就狼吞虎咽的全部吃完了,以至于當(dāng)了皇帝還總想著當(dāng)年的漿面條,所以御宴中就有了漿面條這道菜,流傳至今。
相關(guān)故事
這粉漿面條是起源于河南省方城縣,當(dāng)時是以豌豆粉漿面條著稱,歷史悠久。據(jù)傳在明朝正德年間,該縣一個姓史的人開了個飯店,生意很興隆。有一年小麥欠收,豌豆豐收,飯店天天賣豌豆面飯,一時生意蕭條。一天,京城一位欽差大臣帶隨從路過此店吃飯,店主因無上等米菜下鍋急得團(tuán)團(tuán)轉(zhuǎn)。當(dāng)他看到盆里磨碎的豌豆和桌上的面條時,急中生智,用椒葉、藿香等作作料,用豌豆?jié){作湯下入面條,做了一鍋豌豆?jié){面條。欽差大臣吃后十分滿意。此后店主便新增了粉漿面條這一食譜,小店生意又興旺起來,從此,這粉漿面條便成了河南的一道名吃。
但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改良,現(xiàn)在粉漿面條的制作方法是非常考究的,漿面條,顧名思義,是以面條為主料,但這種面條用的不是上等的面粉,正宗的多為一些雜糧面,面條一定要細(xì)。最重要的一點是這輔料-粉漿,這粉漿的好壞,直接決定整個小吃的味道。
做漿時,先把綠豆或豌豆用水浸泡,膨脹后放在石磨上磨成粗漿,用紗布過濾去渣,然后放在盆中或罐里。一兩天后,漿水發(fā)酵變酸,粉漿就做好了。做時把酸漿倒在鍋里煮至80℃的時候,漿水的表層泛起一層白沫.這時,要用勺子輕輕打漿,漿沫消失后,漿體就變得細(xì)膩光滑,接著再下面條等其他調(diào)料即可。
另外一種輔料是芝麻葉,一般我們做面條時都是放青菜的,但正宗粉漿面條里放的都是芝麻葉,但芝麻葉不太好做,也很難找,很多人都用芹菜葉代替。芝麻葉要選初長成葉的葉心,洗干凈之后,用開水焯一下,然后放在陰涼的地方曬干保存起來備用。
如今方城縣的粉漿面條已被洛陽粉漿面條所代替,洛陽人的吃法也是非常講究的,以前的面條里的配菜基本都是黃豆、芹菜、咸菜絲老三樣,但現(xiàn)在基本上都是十幾種時令小菜,像酸白菜丁、黃瓜丁、芹菜丁、胡蘿卜丁、白蘿卜丁,小尖椒、榨菜絲、雪菜丁、黃豆等等 ,不過這些都是事先腌制好的,已經(jīng)入了味,可見下的功夫非同一般,所以,這吃起來,味道不用再說了。
相傳,東漢年間,光武帝劉秀為躲避王莽追殺,日夜奔走,數(shù)日水米未進(jìn)。一日深夜行至洛陽附近,見到一戶人家。便想討些飯食,可主人貧窮,只有幾把干面條,一些已經(jīng)放酸的綠豆磨的漿水。劉秀饑餓難耐也顧不了許多,主人就用酸漿,把面條、菜葉、雜豆下入鍋內(nèi)燒熟。劉秀狼吞虎咽,竟然覺得香氣撲面而來,吃得那叫津津有味。日后劉秀當(dāng)了皇帝,雖然有山珍海味伺候,卻依然對當(dāng)年落難中的漿面條念念不忘,以至于御宴中就有了漿面條這道菜。
漿面條傳承千年,流傳至今。目前,洛陽水席(一道名吃)與洛陽牡丹和洛陽龍門齊名,被稱為洛陽的三絕,在洛陽水席中就有漿面條這道面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