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斬蛇碑是后人為紀念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而立的碑記。位于河南省永城市芒碭山主峰南麓。始建于漢文帝時期,多次重建,現(xiàn)存為復制明朝石碑。夜間光照石碑顯現(xiàn)劉邦高大威武幻影,堪稱天下奇觀。
出處
斬蛇碑全稱為漢高祖劉邦斬蛇碑,是后人為紀念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而立的。斬蛇起義的歷史典故出自自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驪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雇街袎咽吭笍恼呤湃。高祖被酒夜徑澤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愿還!垢咦孀恚唬骸笁咽啃泻挝!」乃前拔劍擊斬蛇,蛇遂分為兩,徑開。行數(shù)里,醉因臥。后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人問何哭?嫗曰:「人殺吾子,故哭之。」人曰:「嫗子何為見殺?」嫗曰:「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shù),今為赤帝子斬之,故哭!谷四艘詪灋椴徽\,欲笞之,嫗因忽不見。后人至,高祖覺,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獨喜,自負,諸從者日益畏之。秦始皇帝嘗曰:「東南有天子氣!褂谑且驏|游以厭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于芒碭山澤巖石之間。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之?呂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氣,故從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聞之,多欲附者矣。
景觀
芒碭山位于今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鎮(zhèn)。漢文帝時,為紀念高祖斬蛇起義,敕令在芒碭山斬蛇處立碑建廟,明時復刻石碑,漢文帝所建祭祀廟也在近幾年發(fā)掘,芒碭山除了是劉邦起義之地,也是大漢龍脈所在,有劉邦之孫,漢文帝之次嫡子梁孝王劉武一脈世代鎮(zhèn)守埋葬此處。
歷史
為了紀念先帝,漢文帝時在芒碭山紫氣巖(為漢高祖隱居處)前建了高祖廟,在廟前立了漢高祖斬蛇碑。但斬蛇碑早已不存。
后來,明代在原碑處重立一碑。碑高2.39米,寬1.15米,厚0.22米,碑額書“日月”和“漢高斬蛇之處”幾個大字。碑座是一巨大的赑屃。一九八三年,因年代久遠且保護不善,碑文殘缺不全,又仿照明碑重立新碑。碑正面刻有原碑碑文,碑陰刻有立碑緣由。為保護新碑,還建有高4.2米的仿古六角亭,古樸典雅。
傳說
1983年3月份,一駕駛員夜間行路,發(fā)現(xiàn)石碑上出現(xiàn)一人的影像,后人競相觀看。盡管眾說紛紜,但誰也否認不了這塊石碑上出現(xiàn)的“天下奇觀”,每當夜幕降臨,燈光直射碑體,兩米多高的石碑突忽不見,只見一尊金燦燦的帝王形象,分明欲向你走來,他頭戴皇冠,身穿龍袍,腰束玉帶,足登高靴,一手捋黑色胡須,一手按貼身寶劍,極富立體感,恰似畫中人,如同當年戎馬征戰(zhàn)的劉邦再現(xiàn)。中央電視臺《走進科學》《走遍中國》《發(fā)現(xiàn)之旅》、中國旅游衛(wèi)視、鳳凰衛(wèi)視中文臺、福建電視臺、湖南電視臺、臺灣中天等多家電視臺前來對其解密,但至今無解。
相關詩詞
唐代李白《擬恨賦》:“斷蛇奮旅,掃清國步。握瑤圖而倏升,登紫壇而雄顧,一朝長辭,天下縞素!
清代歸德知府趙瑗《漢高帝斬蛇碑》:“中原競逐鹿,一蛇阻中谷。揮劍白帝終,蛇母秋郊哭!
清代練貞吉《漢高帝斬蛇處》:“沛公夜過芒碭路,白蛇當?shù)罃t其怒。劍光飛動濺血紅,蛇本無知身死誤。王業(yè)何曾關此蛇,事出偶然非有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