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救寺位于山西省運城地區(qū)永濟市蒲州古城東3公里的峨嵋塬頭上。這里塬高29米~31米,南、北、西三面臨壑,惟東北向依塬平展。原有范圍,東西寬200米,南北長350米,總面積約7萬平方米;這里地勢高敝,視野寬闊,寺院坐北朝南,居高臨下,依塬而建。體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藝。
景區(qū)簡介
位于永濟市蒲州鎮(zhèn)西廂村的塬上。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則天時期,原名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院。元代王實甫《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說的“紅娘月下牽紅線,張生巧會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就發(fā)生在普救寺內(nèi)。
從1986年以來,新修復的普救寺,寺院建筑布局為上中下三層臺,東中西三軸線(西軸為唐代,中軸為宋金兩代,東軸為明清形制),規(guī);趾,別具一格。從塬上到塬下,殿宇樓閣,廊榭佛塔,依塬托勢,逐級升高,給人以雄渾莊嚴,挺拔俊逸之感。加之和《西廂記》故事密切關聯(lián)的建筑:張生借宿的“西軒”,崔鶯鶯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馬解圍之后張生移居的“書齋院”穿插其間。寺后是一地勢高低起伏,形成活潑的園林花園。園內(nèi)疊石假山懸險如削,鶯語雙亭飛檐翹角。荷花池塘上橫架曲徑鵲橋,亭橋相接、湖山相銜。鶯鶯的“拜月臺”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 屹立在寺中的鶯鶯塔,不僅形制古樸、蔚為壯觀,而且以奇特的結構,明顯的回音效應著稱于世。游人在塔側以石扣擊,塔上會發(fā)出清脆悅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聲,令游人連連稱奇。據(jù)方志中稱之“普救蟾聲”,為古時永濟八景之一。由于《西廂記》的問世,使得這個“普天下佛寺無過”的普救寺名聲大噪,寺內(nèi)的舍利塔也被更名為“鶯鶯塔”而聞名遐邇。而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千百年來一直撼動著人們的心靈,使它成為蜚聲著譽的游覽勝地。
它是中國歷史名劇《西廂記》故事的發(fā)生地。寺內(nèi)有座方形磚塔,原名舍利塔,俗稱鶯鶯塔。這座塔同北京天壇的回音壁、河南寶輪寺塔、四川潼南縣大佛寺內(nèi)的“石琴”,并稱為中國現(xiàn)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和緬甸撣邦的搖頭塔、匈牙利索爾諾克的音樂塔、摩洛哥馬拉克斯的香塔、法國巴黎的鐘塔、意大利的比薩斜塔,并稱為世界六大奇塔。
歷史沿革
傳說
傳說五代時,河東節(jié)度使作亂,后漢朝劉知遠派郭威去討伐,圍蒲州年余,百姓苦甚。郭威召寺僧問策,僧曰:“將軍發(fā)善心,城即克矣!”。郭威當即折箭為誓,翌日破城,滿城百姓得救,從此更名普救寺。
修復
歷經(jīng)歲月滄桑,寺內(nèi)殿閣僧舍均已毀坍湮沒,唯有13層、高37米的舍利磚塔(俗稱鶯鶯塔)依然屹立于土崗之上。20世紀80年代中期,依據(jù)唐代佛教寺院的布局和西廂記故事的格局修復了普救寺,F(xiàn)在巍峨高大的主殿、小巧玲瓏的西廂書齋、方整寬敞的塔院、崔相國夫人和鶯鶯小姐所在的佛居別墅等建筑都已落成,它們依山而筑,錯落有致。
景區(qū)布局
寺宇布局以中軸線為準,依次為天王殿、鐘鼓樓和大雄殿。東側前為經(jīng)院,后為僧舍等;西路為塔院、西廂書齋,最后是別墅花園。普救寺的建筑由寺院和園林兩部分組成,寺院部分在前,園林部分在后。山門上懸掛著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題寫的寺名橫匾。 普救寺的寺院建筑,大致分布在三條軸線上。目前至后,西軸線上的建筑有大鐘樓、塔院回廊、鶯鶯塔、大雄寶殿;中軸線上有天王殿、菩薩洞、彌陀殿、羅漢堂、十王堂、藏經(jīng)閣;東軸線上有前門、僧舍、枯木堂、正法堂、齋堂、香積廚等。大雄寶殿內(nèi)供著三尊石佛。這三尊石佛都是立像,其中釋迦牟尼佛像高三點九米,均是八十年代修復普救寺時在塔后三十三米處的地下出土的。從佛像的藝術風格看,這當是南北朝時期的作品。據(jù)說,另外兩尊佛像出土時沒有頭,現(xiàn)今的佛像頭部是以后加上去的。
歷史名劇《西廂記》,描述了張生和崔鶯鶯的戀愛故事。當年,張生赴京趕考,途中遇雨,到普救寺游玩。碰巧,在寺內(nèi)看見了扶送父親靈柩回鄉(xiāng)時滯留在寺內(nèi)的崔鶯鶯。兩人一見鐘情。張生當年的讀書處西軒,就在大雄寶殿的西側。鶯鶯和她母親、侍女紅娘居住的黎花深院,就在大雄寶殿的東側。在這里有張生越墻會鶯鶯的跳墻處,也有張生上墻踩踏過的杏樹。
代表景點
同心大鎖
尤為引人注目的就是寺前廣場有一同心大鎖。一面書“愿天下人終成眷屬”,一面書“永結同心”字樣。
大鐘樓
跨進山門,沿石階而上,即至飛檐翹角、氣勢雄偉的大鐘樓。此樓全高17米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仿唐建筑。樓上懸匾“大鐘樓”,是中國著名書畫大師董壽平先生所書。樓前楹聯(lián)系現(xiàn)代著名書法家衛(wèi)俊秀先生撰寫。聯(lián)曰:“高標跨穹窿,百尺危樓獨雄秀;鐘聲震寰宇,萬念俱空悟世人”,聯(lián)語既帶有濃郁的佛家韻味,又寫景貼切,加之字體古樸蒼勁,眼前這座大鐘樓,在《西廂記》“白馬解圍”一折中竟成了“觀陣臺”。話說守衛(wèi)蒲津橋的將領孫飛虎聽說暫住在普救寺內(nèi)的相國之女崔鶯鶯長得如花似玉,貌似天仙,想占其為妻,遂帶領5000人馬將普救寺團團圍住。
當時,滿寺僧侶惶恐不安,老夫人迫于無奈,許諾有退得賊兵者即將鶯鶯許配為妻,并倒陪嫁妝。此賞格正中張生之意,即獻策書報蒲關,請同窗好友白馬將軍破賊解圍。為了顯示白馬將軍的威力,張生邀請老夫人、法本長老等僧眾,登上大鐘樓觀看兩軍對陣廝殺,白馬將軍如何生擒孫飛虎之戰(zhàn)況。如今,游人登樓俯視,想象當年“半萬賊兵,卷浮云片時掃凈”的鏖戰(zhàn)情景,體會“白馬將軍義薄云,書生筆陣掃千軍”的個中滋味,會有萬千感概。
鶯鶯塔
“普救蟾聲”世界奇塔
你讀過《西廂記》嗎?你聽說過張生和鶯鶯的凄美故事嗎?想必大多數(shù)人都對這一愛情童話耳熟能詳。但是,你知道這一絕美故事發(fā)生在哪里嗎?山西永濟普救寺因為這一段典型的才子佳人故事而引得古無數(shù)文人墨客和癡男怨女在此感慨抒懷。普救寺西軸線上,屹立著一座古樸典雅的方形密檐式的磚塔,原名舍利塔,因西廂記里張生與崔鶯鶯的故事發(fā)生在塔下,故俗稱“鶯鶯塔” 。該塔以其獨特的結構和精湛的工藝具有特殊的回音效應——“普救蟾聲”,堪稱中國四大回音建筑和世界奇塔;匾艚ㄖ,在中國的文化園林中,堪稱絕藝,F(xiàn)在,這種古代的絕藝全國保留下來的僅存四處,它就是北京天壇的回音壁,山西永濟普救寺的鶯鶯塔,河南三門峽寶輪寺塔,四川潼南縣大佛寺的“石磴琴聲”。鶯鶯塔的回音效應“普救蟾聲”,即游人在塔西以下相擊,可聽到從塔上傳來“咯哇!咯哇!”的蛙鳴聲。這一奇異效應使游客留戀往返,贊嘆稱絕。一些聲學專家把鶯鶯塔的“蛙鳴”與緬甸撣邦的搖頭塔、摩洛哥馬拉克斯的香塔、匈牙利索爾諾克的音樂塔、法國巴黎的鐘塔、意大利的比薩斜塔譽為世界六大奇塔。
唐風明制 結構奇特
據(jù)寺內(nèi)現(xiàn)存的碑刻記載,鶯鶯塔是明嘉靖四十三年重修的。91年5月在修葺鶯鶯塔時,從剎穴(天宮)內(nèi)出的銅佛像和捐獻記載印證,此塔確系明代嘉靖年間重修的。
鶯鶯塔平面呈四方形,底層邊長8.35米,南向辟門,內(nèi)為方室,室內(nèi)后壁有一佛龕。第一層塔室不設樓梯,室頂砌作疊澀八角穹隆,中有一孔可通上層。第一層以上塔身內(nèi)部皆為方形空筒。塔上壁用磚疊澀出檐13層,塔身高40米。二至九層,塔壁內(nèi)設有轉角通道,設臺階,可攀登盤旋而上。二層以上各層四面辟門,但真假相間,門頂作拱形,真門可供游人眺望。據(jù)古建筑專家羅哲文先生考證,該塔四方形空洞式結構,保留了唐塔的一些特點和風格,但它確系明代重修的一座密檐式磚塔。
“蟾聲”之謎 首次揭開
“普救蟾聲” 被人們發(fā)現(xiàn)了幾百年,其中奧妙何在?一直是個不解之謎。從86年起,結合修復工程,永濟縣政府與山西大學、西安交大、黑龍江大學、中科院聲學所聯(lián)合,對鶯鶯塔的聲學機理進行了系統(tǒng)地科學考察,首次揭開了“蟾聲”之謎。
鶯鶯塔產(chǎn)生蛙聲回音的原因,一是特殊的地形地貌,二是特殊的建筑結構,三是特殊的建筑材料。具體講,一個相當窄的擊石脈沖,這些回波脈沖集中在100毫秒左右的時間內(nèi)到達人耳,形成了與蛙聲極為相似的感覺。
擊蛙臺
普救寺鶯鶯塔高40米,是一座內(nèi)方外方空筒密檐式的十三層四面錐型磚塔,迄今已有430多年的歷史。此塔不僅形制古樸,蔚為壯觀,而且以其特殊的結構,精湛的工藝,具有奇特的回音效應——“普救蟾聲”而著稱于世。據(jù)資料載,它與北京天壇回音壁、三門峽寶輪寺塔、四川潼南大佛寺的“石磴琴聲”(簡稱石琴)齊名,被譽為中國古園林中現(xiàn)存的四大回音建筑。“蟾聲”,給鶯鶯塔罩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還有一個寓意深刻的“師徒比藝留蟾聲”的傳說。相傳唐代,佛教大興,河中府要在普救寺和中條山腳下的萬固寺各建一座佛塔,因選不下能工巧匠未能動工。一天,從外地來了師徒二人,言說專攬浩大工程。兩寺主持聽說來了名師高徒,便將師徒邀至禪堂,商量建塔一事,師徒欣然應諾。
開工選在四月初八佛誕日。兩寺主持當著師徒面說:“師徒各建一塔,要求塔身十三級一樣高,青磚砌成一樣料,施工期限一年整,明年此時見分曉!碑斚峦降苓x建萬固寺塔,師父則建普救寺塔。話妥,各行其是。
話說這徒弟心高意大,自恃聰明,心想這可是個出人頭地的好機會,便挖空心思,巧立名堂,把功夫全用在塔外型的精雕細刻上,妄圖以此勝過師父。歲往月來,轉眼已是第二年四月初八,兩塔同時竣工。驗收那天,眾僧身披袈裟,頂禮膜拜,香客如流,爭相觀瞻。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大家經(jīng)過比較,都說萬固寺塔八面玲瓏,磨磚對縫,密檐樓閣,精雕細刻,齊聲夸贊徒弟比師父藝高一籌。有詩為證:“佛塔倚中條,峻峭聳云霄,芙蓉連斗極,徒藝比師高!蓖降苈犃耸值靡。
正在這時,師父當眾說道:“我建的塔是座寶塔,塔下壓著一對寶貝——u2018金蛤蟆u2019,擊地即有叫聲!北娙水攬鲆辉,果真如此,人人稱奇,個個喝彩。亦有詩為證:“古寺紫氣開,塔高望眼寬,師父造詣深,當年活魯班!鳖D時,徒弟羞紅了臉,跪在師父面前請教。師父語重心長地說:“一座建筑,外形上的華麗美觀固然重要,而內(nèi)部結構更要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你要牢牢記住u2018謙受益,滿招損u2019這個做人的哲理!”
傳說終歸是傳說,其實,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智慧的結晶!绑嘎暋币鹆宋覈晫W界人士極大興趣,經(jīng)過科學考察和測試,“普救蟾聲”這一千古之謎已被揭開。四面八方的游客來到這里,都要俯首擊石,聆聽哇鳴。
梨花深院
梨花院,又稱“崔居別院”、“鶯鶯院”。它是崔鶯鶯一家人路經(jīng)河中府借居普救寺的臨時寓所。古樸玲瓏的垂花門上“梨花深院”的匾額引人注目,兩旁“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的詩聯(lián),道出這里的典雅幽靜。匾額、詩聯(lián)都是我國著名西學專家王季思先生的真跡!段鲙洝分小罢堁纭、“賴婚”、“逾垣”、“拷紅”等戲,皆發(fā)生于此院之中。這是一座具有中國北方民俗特點的三合小院。坐北朝南,南設院門,院內(nèi)北房三楹專為老夫人的居室,室內(nèi)右臥室、中堂屋、左佛堂,“拷問紅娘”即發(fā)生在此。西廂房三間,為鶯鶯和紅娘的居室。東廂房三間為歡郎的居室。此院之中,最引人入勝的有兩處:一處是東廂南側一段墻,墻下翠竹環(huán)抱著一塊太湖石。墻外有一株杏樹,枝繁葉茂,這里就是當年張生受鶯鶯之約,半夜跳粉墻巧相會的地方。如今,對對青年戀人來到這里,吟誦那“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的千古絕唱,爭相在此留影,表達了人們對崔張愛情的向往和羨慕。另一處是西廂南側一方石碣,上刻“普救寺鶯鶯故居”七言律詩一首。跋文載,此詩是金大定年間河中府同知王仲通游寺時所撰寫的,因此稱作“金代詩碣”。詩曰:“東風門巷日悠哉,翠袂云裾挽不回。無據(jù)塞鴻沉信息,為誰紅燕自歸來;w小院愁紅雨,春老西廂鎖綠苔。我恐返魂窺宋玉,墻頭亂眼竊憐才。”這方詩碣,是這次修復清基時出土的,它是迄今寺內(nèi)保留年代最久,直接記述崔張故事的實物佐證。
如今游人一到這里,觀賞當年張生與鶯鶯絕妙幽會的梨花深院,再抬頭看看那越墻的杏枝,“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這是一千古絕唱的寄情詩,便會脫口而出,更能把游人引入“意似癡,心如醉”的遐想之中。
旅游信息
公園門票
門票:
50元
成人票(淡季)¥45省5元
開放時間:
8:00 - 18:30
建議游玩時間: 2-3小時
開放時間
周一 —— 周日 (08:00 - 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