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廟也稱關帝廟,是為了供奉三國時期蜀國的大將關羽而興建的。關帝廟已經(jīng)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并與后人尊稱的“文圣人”孔夫子齊名,被人們稱之為武圣關公。 一座關帝圣殿,就是那方水土的民俗民風的展示;一尊關公圣像,就是千萬民眾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一塊青石古碑,就是一個感天動地的忠義教案。
起源簡介
關羽廟又稱之為關帝廟、武廟、武圣廟、文衡廟、協(xié)天宮、恩主公廟,是祭祀中國三國時代將領關羽的祠廟。而關帝之稱來自明朝皇帝授予關羽的“關圣帝君”封號。關羽為中國神明、圣賢中最多祠廟的一位。關帝廟不僅遍布漢族地區(qū)及新疆、西藏、內蒙古,而且在臺灣、朝鮮半島、日本也有供奉。今日僅在中國老北京城里,就有一百多座專供或兼供關公的廟宇。
關羽,在生前的官職是亭侯,是最低一級的爵位,然而在他身死后,卻步步高升。到了民國,他已經(jīng)成為統(tǒng)管儒道釋三教,人鬼神三界的關圣大帝。那時全國的關帝廟不下幾萬座,遠遠多過孔子的文廟。
縱觀五千年華夏歷史,歷朝英雄豪杰不可勝數(shù),只有關羽獲得如此至高無上地位?他是怎樣的人,為什么能夠成為中國人曾經(jīng)頂禮膜拜的神祗?
我們是在各種文藝作品中認識關羽的。但歷史與文藝作品其實相去甚遠。
中國古代祭祀的戰(zhàn)神本是“兵主”蚩尤。就公家的祭祀言,唐初開始便有武廟,但主祀的是周朝的政治人物兼將領姜子牙,而關羽則為從祀。至遲宋朝末年,民間供奉關羽的廟宇已經(jīng)“郡國州縣、鄉(xiāng)邑間井皆有”(郝經(jīng)1223-1275《陵川文集》)。元代朝廷對各種宗教信仰兼收并蓄,因此民間對關羽的崇信有增無減,元朝皇帝也曾遣使致祭。明清以降,供奉關羽的廟宇已遍布中國各地。由于民間傳說關羽死后“頭在洛陽,身在當陽,魂歸故里”,因此在洛陽、當陽及故里解州有規(guī)模較大的關帝廟,其中解州關帝廟規(guī)模最大。
清代,軍隊對關羽的崇拜達到極盛。不僅在關內各省,在藩部各地凡有八旗、綠營駐軍之處,也普遍修建關帝廟。蒙古庫倫、科布多城、烏里雅蘇臺城,新疆伊犁、烏魯木齊,西藏拉薩等地都建有關帝廟供軍隊祭祀。在拉薩,關帝信仰與格薩爾融為一體,因此帕瑪日關帝廟又被藏人稱為格薩爾拉康。
因為關羽不僅受到儒家的崇祀,同時又受到道教、佛家的膜拜,所以關羽是橫貫儒、道、佛三大中國教派的神祇。但其中以儒家的關羽體現(xiàn)更多關羽的本色。
隨著關羽地位變得顯赫,關羽更被尊稱為“武王”、“武圣人”,與孔子并肩而立,有山西夫子之稱。也正因為關羽如此顯赫,除了軍人、警察、武師,奉他為行業(yè)神崇拜外,就連描金業(yè)、煙業(yè)、香燭業(yè)、教育業(yè)、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業(yè)也推崇關羽,所以也將他變成武財神,又是五文昌之一,稱為文衡圣帝、文衡帝君。
扶鸞信仰中,有所謂的“恩主”信仰,“恩主”是“對民有恩的主神”,另說是“救世主”的意思。臺灣一般所謂的“恩主”共有關羽、呂洞賓、張單、王善、岳飛。而關羽為“五恩主”之首,所以臺灣一般民眾亦稱關羽為“恩主公”,也因此順勢稱關帝廟為“恩主公廟”。
關羽信仰
潮汕
在潮汕,關帝廟俗稱作關爺宮。關羽是忠義勇武的象征,同三山國王、雙忠廟一樣具有守護一方平安的功能。
香港
在香港,雖然警察與三合會成員是對立的,但都推崇、尊敬關羽,稱他為“關二哥”、“關公”、“關帝”等。他們相信,關公是會保衛(wèi)盡忠盡義之人,所以雙方都不認為存在信仰上的沖突。而香港也建有不少的祠廟供奉關羽,以香港上環(huán)荷李活道的文武廟最為有名。
澳門
早期澳門的商人在三街會館奉祀關帝。
臺灣
行天宮穿藍色道服以收驚科儀聞名的效勞生,以年邁女性居多。在臺灣,祭祀關羽的廟宇也相當普遍,除了以往官定的武廟、移民或鄉(xiāng)里所立的關帝廟、私人所立的神壇將關羽作為主祀外,也有稱為恩主公廟的大型關帝廟,如臺北市行天宮等。
所謂的“恩主”是鸞堂信仰的名詞,也就是“救世主”的意思。臺灣所謂的恩主神祇共有關羽,呂洞賓,張單,王善,岳飛。因為五恩主以關云長為首,因此臺灣一般民眾亦直稱關云長為恩主公,也因此順勢稱關帝廟為“恩主公廟”。
臺灣許多地名源起關帝廟,現(xiàn)存者例如關廟(臺南縣關廟鄉(xiāng))、關帝廳(臺南市東區(qū))等。
日本
神戶關帝廟而據(jù)小松田直《圖解世界史》,在日本也有為數(shù)眾多的關帝廟,奉關羽為學問與生意之神。
神戶關帝廟
橫濱關帝廟
長崎關帝廟
函館關帝廟
和歌山關帝廟
京都關帝廟
大阪關帝廟
東京關帝廟
久米村關帝廟
朝鮮半島
首爾東廟
關羽故事
相關民間傳說
“關羽溫酒斬華雄”的故事就是在華陰縣老腔皮影戲雄渾粗獷的唱腔里流傳民間。歷史上華雄確有其人。在歷史著作《三國志》中,他也確實被斬了。但斬華雄的卻不是關羽,而恰恰是文藝作品中被描述成倉皇逃竄的東吳孫堅。
關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一樣深入人心。但是看小說《三國演義》中他行走的路線,卻令人頗生疑問。由此看來,所謂千里走單騎,或許也只是個傳說而已。
三國志中關羽
要認識真實的關羽還是要借助歷史著作《三國志》。
《三國志》的關羽傳全文只有九百字,連他出生于何年何月,家世怎樣,都沒有一個字的記錄。不過《三國志》里詳盡的記錄了關羽的荊州之戰(zhàn)。這次戰(zhàn)役也就是《三國演義》里所講的大意失荊州。
三國時期的荊州是自古以來的戰(zhàn)略要地。當年諸葛亮的隆中對戰(zhàn)略,就是以這里為核心。諸葛亮和劉備在巴蜀前線征戰(zhàn)的途中,突然接到關羽的來信。他不顧鎮(zhèn)守荊州的重任在身,執(zhí)意要來前線與年輕的武將馬超比武。
“諸葛亮曉得他的性格馬上回信,這個馬超只能跟黥彭之比,跟你不能比,跟你美須公怎么能比呢?”
諸葛亮的贊美使關羽得到了心理滿足,這才打消了比武的念頭。
公元219年,關羽接到劉備的命令,領兵攻打襄陽和樊城。曹操在此有八萬精銳部隊,而關羽只有三四萬人。
第一次交戰(zhàn),關羽首戰(zhàn)告捷。這就是《三國演義》小說中大書特書的“水淹七軍”。但《三國志》里有三處都說到因為天降大雨漢水暴漲是曹軍失敗的真正原因。
而此時東吳為了取得荊州,已經(jīng)與曹操密謀,主動要求從后方襲擊關羽的荊州城大本營,解曹操襄樊之圍。孫權曹操二人一拍即合。而為了麻痹關羽,孫權調走了大將呂蒙,換來無名小將陸遜。
孫權出兵并拿下了荊州城(江陵)。關羽被迫從襄樊回師。關羽的部隊人困馬乏,軍心渙散,沿途不斷逃亡。到荊州城時,士卒已經(jīng)所剩無幾。
這年冬天,關羽和他的兒子退守麥城,很快被東吳軍隊俘獲,旋即遇害。
三國志關羽本傳
陳壽的《三國志·關羽本傳》對關羽做出評價,首先肯定他作戰(zhàn)的勇猛,也明確地指出他驕傲自大的性格弱點,而且進一步剖析了關羽失掉荊州的原因是因為他的性格弱點和缺乏軍事才能,才導致了荊州的失守。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并非完美的將軍,他后來的威望卻超越了歷朝歷代所有的功臣名將。
三國演義
漢末才無敵,云長獨出群,
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云,
昭然垂萬古,不止冠三分!
赤面秉赤心,騎赤兔追風,馳驅時無忘赤帝。
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隱微處不愧青天。
演義贊詩
人杰惟追古解良,士民爭拜漢云長!
桃園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與王。
氣挾風雷無匹敵,志垂日月有光芒。
至今廟貌盈天下,古木寒鴉幾夕陽!
對聯(lián)稱頌
茶聯(lián)的集大成者在天《百茶聯(lián)》中有一副對聯(lián),其中有下聯(lián)是稱頌關公的“義”。關公義貫古今,這個聯(lián)句用“旺旺大吉”來描述,可謂恰如其分。全聯(lián)如下:
《百茶聯(lián)之002》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關公仗義,旺旺大吉
關羽對后世的影響
《三國演義》自元末明初出現(xiàn)后,至明代中葉流傳已十分廣泛,對社會各階層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關羽的忠義形象也因此深入民心。
各朝統(tǒng)治者都通過興建關公廟來加強封建統(tǒng)治。
伴隨著關羽在官方宗教中地位日尊,它在民間也日益普及。早在明代,關廟已有“把遍天下”之說,u2018其詞于京能也,鼓鐘相聞,又歲有增焉,又月有增焉”。至清代,關廟之多,更有“天下關帝廟,買音一萬余處”之說,所謂“今且南極嶺表,北極塞垣,凡兒童婦女,無有不震其威靈者。香火之盛,將與天地同不朽”。雍正皇帝也認為:“自通都大邑下至山頤海邀村墟窮僻之壤,其人自貞臣賢士仰德崇義之徒,下至愚夫愚婦兒童走卒之微賤,所在崇飾廟貌,奔走祈攘,敬思瞻依,凜然若有所見”。
“云長真義士也!”曹操的這句話的反映了關羽的義氣,現(xiàn)在所有“社團”都拜關羽。楊宇龍著
關羽怎樣成為至高無上的神呢
最早祭祀關羽的人,是在成都稱帝的劉備。但后世崇拜關羽的現(xiàn)象并不是起源于蜀漢地區(qū)。
然而在關羽的喪身之地荊州,他卻因為一種奇特的觀念而繼續(xù)存在。
在一般百姓看來,關羽北伐時功虧一簣,慘死敵手,如此悲劇性結局,死后定會變成滿腔怨怒厲鬼。所以最初民間所供奉的關羽形象,陰森的厲鬼氣息頗重。
隋朝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也就是關羽身死三百多年以后,佛教天臺宗的開山之祖,智者大師來到荊州北部的玉泉山。他通過點化關羽放棄厲鬼身份,皈依佛門成為護法神,使當時的人們更容易接受佛教這種外來宗教。關羽第一次作為正神的形象進入佛教殿堂。至今在國內許多廟宇中,仍然供奉關公為護法神。
關羽成為佛教的護法神大約二百年后,儒家學者也看中這位極富傳奇色彩的軍人,并且開始介入對于他的重新塑造。關羽的手里多了一本書,孔子所著的儒家經(jīng)典《春秋》。
之所以要塑造關羽讀書的形象,并讓他手捧《春秋》,是為了表明,即便在民間和佛教中關羽已經(jīng)具有相當神力,也還要尊崇孔子和他的儒家思想。
圣人地位
在國內所有的關廟建筑中,至今保存最為完好的有五六處:山西關羽故里常平關帝廟,河南洛陽關林,湖北當陽關陵,荊州關帝廟,河南許昌霸陵橋關帝廟等等。而規(guī)模最大、氣勢最為宏偉的,就是位于關羽的故里——山西省運城市解州城西的關帝廟了,它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著一座全國最大關帝廟。廟內樓臺殿閣共達三百余間,為游覽勝地之一?胺Q天下第一關廟。 不僅如此,除了在華夏大地,在日本、東南亞以及海外華僑中,對關羽的膜拜之風也歷歷不衰。 在擁有二千余萬人口的臺灣,關公信徒多達800萬眾,幾乎各家各戶都為關公設香案,立牌位,掛圣像。臺灣的關公畫像年銷售量,遠遠超過了他們最崇奉的神祗媽祖。 美國的“龍崗總會”是一個以拜關公為祖的民間組織,各地分會有140多個,遍布華人居住的世界各地。 東南亞各國競相立廟拜求關公,最盛者當數(shù)泰國。 在日本,早在清代就有關帝廟;前些年還新建了一座關廟,據(jù)稱是海外建筑規(guī)模最大的關廟。 美國圣地亞哥加州大學人類學系教授、芝加哥大學人類學博士Davidk jordan(漢名焦大衛(wèi))先生曾說過一段很有意思的話;“我尊敬你們的這一位大神,他應該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義、智、勇直到現(xiàn)在仍有意義,仁就是愛心,義就是信譽,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難。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們的關公一樣,我們的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边@位美國學者的話是頗有見地的。 凝聚在關羽身上而為萬世共仰的忠、義、信、智、仁、勇,蘊涵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倫理、道德、理想,滲透著儒學的春秋精義,并為釋教、道教教義所趨同的人生價值觀念,實質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氣浩然的華夏魂。
關羽廟形象
在今天能見到的所有三國故事里,無一例外都將劉備關羽一方作為正面人物。為何人們惟獨青睞劉備關羽一方呢?這與劉關張三人的卑微出身大有關系。
另一個原因是桃園結義故事。關羽,一生對劉備忠心耿耿。敗走麥城慷慨赴死,實現(xiàn)了桃園結義的誓言。
“再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與關羽的事跡,他的這種悲劇性有很大關系。因為悲劇的作品,悲劇的主題,悲劇的人物,在文藝作品里邊,是最能夠打動人心的。”
北宋文人記錄當時有一個小孩子非常喜歡看皮影戲,每看到關羽被害時,就會流淚哭泣,請表演者停下。
關羽,從此游走于民間藝人所營造的江湖世界,被賦予了出身底層社會的悲劇英雄形象。這種形象就是后來三國演義小說里關羽形象的雛形。
東山關帝廟
亦是東山關帝廟
東山關帝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福建省東山縣t銅陵鎮(zhèn)岵嶁山下,依山臨海,氣派魏然,是一座聞名海內外的廟宇,且具有明古建筑藝術價值。
唐總章3年,陳政、陳元光奉旨開發(fā)閩南,帶來了家鄉(xiāng)所奉祀的關羽神像香火入閩,作為戰(zhàn)士們心靈依托。后來,歷代帝王為了頌揚關羽的忠義精神,不斷加封,由侯而公而王而帝,宋祥符年間,趙恒皇帝召頒天下崇祀關公。當時,東山設置四鋪,駐鋪兵,并奉祀關公。明大祖還下令天下郡縣,建武廟以崇拜,春秋二祭。
明洪武20年(1387)建銅山城時,以防倭寇,刻像祀之,以護官兵。明正德3年(1508)擴建,至正德7年(1512)落成。在廟大殿石柱鐫刻著“大明正德吳子約敬送”字句。
廟的木結構部分為明代、部分為清代和近代建筑。廟宇屬抬梁式木構架建筑,面闊三問,進深六間?傞L40米,寬17米,面積680多平方米。懸山頂,綠瓦。多是石梭柱,柱礎鼓狀。廟前有一大廣場,石雕欄桿,疊隔其間,蓮花池介場中,綠水滿波映襯古廟。廟前有明清時代雕刻石獅四對.昂首威猛,神氣各殊。廟門建筑用六支圓石柱頂托數(shù)百支縱橫交錯,承力均勻的斗拱,拱架上捧著一座宮殿式的樓亭,稱“太子亭”。亭上有各種閩南地方特色的瓷雕圖案,正面是“八仙過!焙汀矮F圖”(麒麟、象、獅、虎、鹿、羊、騾、豺)。背面雕塑唐宋故事情節(jié)中的120個人像,造型生動,多彩多姿,舉目環(huán)視,氣勢雄偉,“太子亭”不但建筑藝術高超,且有很高的建筑科學價值,它經(jīng)歷500年來所發(fā)生的大地震大臺風襲擊仍是安然無恙,贏得中外古建筑專家感嘆不已。
大殿、前殿屋脊都塑有“雙龍搶珠”及“鳳凰飛舞”的瓷雕。
廟內的金木雕更是巧奪天工,金碧輝煌。主殿下的水磨青色大陛石上,雕刻一條全國罕見的盤龍,騰云吐珠,崢嶸露角,這些金石雕刻,都出于歷代名家上乘珍品。主殿中間是關公神像及神龕,兩邊是四員大將,右邊是周倉。廟內有許多明清近代的石、木刻對聯(lián)、匾額。清咸豐皇帝御筆“萬世人極”高懸于上。
大殿東側懸掛一口高1.2米、底長2.15米、重400多斤的清道光年間鑄造銅鐘,聲音洪亮,整座廟宇布局嚴整有序,氣魄非凡。
據(jù)查證,東山關帝廟是臺灣眾多關帝廟分靈入臺的祖廟,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關系。
明永歷18年(1663)鄭成功的兒子鄭經(jīng)撤離銅山歸臺灣,寧靖王朱術桂特地在王府內建造了從銅陵關帝廟分靈過臺灣的關帝廟,廟宇仿效銅陵關帝廟形式建造,神龕上掛著一幅清乾隆54年(1289)府知事楊延理獻的仿明武英殿大學士黃道周為銅陵關帝廟書寫的對聯(lián),據(jù)澎湖紅毛城關帝廟管委會王鏡芳先生介紹:紅毛城關帝廟早在明朝就從銅陵關帝廟分靈入澎湖,再由澎湖入臺,衍播于臺灣南部,稱“文衡帝君”。
清康熙23年(1683)水師提督施瑯率師復臺后,官兵們把“銅陵關帝廟”香火分布臺灣。
清嘉慶年間,漳州平和縣人林楓從東山關帝廟分香回鄉(xiāng)并雕塑關帝神像。后來,林楓的后裔林應獅等人又親自赴銅陵關帝廟分靈,渡海到臺灣噶瑪蘭(今宜蘭)建廟,名為協(xié)天廟,成為臺灣北部最早廟宇,并傳播臺灣各地建關帝廟。
臺灣關帝廟,不少是東山人去建的。如在康熙52年至54年,銅山人任臺灣水師左營游擊游崇功在諸羅縣東北隅建關帝廟。清代有東山師傅藍木在臺灣澎湖建了一些關帝廟。民國23年(1933).東山縣康美村建筑師傅林進金、林進添、林保宗三人應聘到澎湖的馬公、赤嵌、小卷及臺北,住了3年建了4座和銅陵關帝廟同式樣的關帝廟。
歷史以來,臺灣同胞對東山關帝廟十分敬仰,經(jīng)常前來朝圣捐資。東山關帝廟里《重修武廟碑記》記載了臺灣安平、澎湖、鹿港等地四十多位軍、政、商、漁籌備界人士捐款的姓名與金額。
關羽廟影響
關羽始終在民間具有很高威望,而這種威望再次引起宗教的注意,這一次是道教。
關羽的老家解州,出產(chǎn)一種人人不可缺少的東西--鹽。宋徽宗時全國總稅收的六分之一來自這里,可是不知什么原因,解池連續(xù)八年未產(chǎn)一粒鹽。龍虎山天師道掌門人,張繼先張?zhí)鞄熥愿鎶^勇,要替皇帝解決這個難題。
蚩尤的神話由來已久,上古時黃帝與蚩尤在此大戰(zhàn),蚩尤戰(zhàn)敗后,倒地化作鹽池。而長達八年的嚴重災害,自然會使人聯(lián)想是蚩尤的陰魂再度興風作浪。
張?zhí)鞄熥隽藥啄攴ㄊ,但是效果甚微。他想起當時非常崇拜的關公,所以他奏請趙宋皇帝,派關公下凡。
幾年過去,不知什么原因解池又恢復產(chǎn)鹽。關羽戰(zhàn)勝蚩尤,保住了鹽池的財政收入,又為趙氏家族增添了神圣的光環(huán)。公元1104年,宋徽以自己的年號作為封號,以道教的真君作為神職,敕封關羽為崇寧真君。
然而來自北方的金國軍隊已兵臨城下。北宋朝廷急需一位忠勇的軍人榜樣作為軍神以激勵將士勇猛作戰(zhàn)。在首都汴梁失守之前,宋徽宗連續(xù)三次追封關羽。最后一次的封號是義勇武安王,這個王的職位超越了他過去所有的封號。
關羽從生前低級的亭侯爵位,連升數(shù)級,榮登王位,邁出了由人轉化為神的關鍵一步。
歷史上關羽是怎樣的容貌,甚至只需畫家?guī)坠P,我們就可以立即辨認得出,因為我們心中早有一個關羽的形象。這個形象就是《三國演義》中描寫的: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五綹長髯。
三國演義關羽廟
《三國演義》小說號稱七分真實三分虛構。那么對于關羽容貌的描寫又有幾分是真實呢?陳壽所著的《三國志》,用九百字寫盡關羽一生,但談到他的容貌,卻只用了一個字---髯。諸葛亮在給關羽的信中也提到髯的問題?磥黻P羽的胡須必然有特殊之處,所以后來人稱他為美髯公,那不是一點道理沒有的。
大紅臉是關羽的另一個重要特征,但《三國志》里卻只字未提。我們只能從民間傳說中找到關羽大紅臉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