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漢和帝劉肇
漢和帝
東漢第四位皇帝。章和二年,即公元88年,漢章帝駕崩,十歲的劉肇即位,養(yǎng)母竇太后臨朝稱制。當時,竇氏把控朝政,和帝沒有依靠之人,而大將竇憲又出征在外,又怕他興兵作亂,所以暫且隱忍和布局人事。
竇憲大敗北匈奴后,竇氏更加驕縱,甚至縱容家奴搶劫、強搶人妻。同為九卿的竇氏父子也有了篡位之心,大臣們紛紛以死進諫。見人心已至,和帝遂采取行動。
永元四年,即公元92年,漢和帝下詔,衛(wèi)戍備戰(zhàn),駐守南宮北宮;關閉城門,將竇氏黨羽,郭璜、郭舉、鄧疊、鄧磊處死。并收回竇憲大將軍印信綬帶,改封冠軍侯,同竇篤、竇景、竇瑰一并前往各自封國 。在確認到達后,遂令他們自殺。
這一年,漢和帝十四歲,剪除竇氏的一系列謀劃,都出自這個小孩子之手,組織之嚴密,用人之妥當,是漢朝最早慧的皇帝。掃平竇氏勢力后,和帝開始親政,
政治上,事必躬親,深夜批閱奏章,從不荒怠政事。多次下詔納賢。由于這時期他倚重的大臣,或年老體弱,或壽短命微,陸續(xù)退出歷史舞臺,人才匱乏,于是在宮廷設置了宦官職務,重用鄭眾參與政策制定,也為宦官干政埋下隱患。
經(jīng)濟上,體恤百姓疾苦,多次下詔恤鰥寡、薄賦斂,告誡官吏反省天災人禍,并下令開墾農(nóng)田,到元興元年,即公元105年,開墾田畝達732萬多頃,為東漢之最。戶籍人口達到五千多萬,還不包括未在冊和被瞞報的。劉肇親政期間,東漢國力達到鼎盛,史稱,永元之隆。
軍事上,漢和帝先后平定數(shù)次匈奴和羌人叛亂,先后斬殺單于於除鞬,南單于安國和右溫禺犢王,及叛亂者數(shù)萬人。永元三年,即公元91年,漢軍出擊北匈奴,在阿爾泰山大敗北單于,北匈奴滅亡,漢匈百年戰(zhàn)爭,以漢朝大勝告終。而西逃的北匈奴殘部,把中亞,歐洲攪的天翻地覆,某種意義上,這次戰(zhàn)爭也是影響世界歷史的大事件。平定西域后,漢和帝遂以班超為都護,重設西域都護府。永元六年七月,班超大破焉耆、尉犁,西域五十余國歸附。
外交上,永元九年,甘英奉命出使羅馬帝國。使團從龜茲經(jīng)中亞西亞諸國,到達今波斯灣西岸。距離羅馬只一步之遙,這次使命雖未完成,但開拓了漢人眼界,增進了對世界的了解,也體現(xiàn)了和帝時期開放務實的華夏精神。
最后:公元106年,漢和帝病逝于章德殿,終年27歲,倘若不早逝,之后的皇帝也不會個個幼弱,導致皇權衰落。而以和帝的心智和政策,必然能重新培養(yǎng)匱乏的人才,宦官和外戚干政的隱患,也會得到解決,只是歷史,總是這樣光怪陸離,不免讓人在嘆息間徒留遺憾。
2,唐憲宗李純
唐憲宗
唐朝第十一位皇帝。貞元二十一年,即公元805年,李純登基。他接手的大唐,可謂內(nèi)憂外患。內(nèi)部,德宗時期對藩鎮(zhèn)的姑息,導致節(jié)度使經(jīng)常叛亂,而治下牙兵,以下克上,謀殺節(jié)度時有發(fā)生。另外,部分藩鎮(zhèn)百姓,只知節(jié)度不知朝廷,稅收不上來,朝廷財政陷入危機。外部,吐蕃回紇虎視眈眈,軍事壓力很大。
憲宗繼位后,以太宗玄宗為榜樣,通讀貞觀開元實錄,開啟了元和中興大幕。
政治上,憲宗加強相權,起用裴度,武元衡,李吉甫為相,招納白居易等憂國憂民的大臣,肅清了朝廷政治風氣,徹底壓制了宦官勢力,同時不設皇后,避免后宮干政。
經(jīng)濟上,憲宗開源節(jié)流,任用裴垍,減輕江淮賦稅負擔,又用李絳營田養(yǎng)兵,減少開支。四年間,開田四千八百頃,收谷四千余萬斛,歲省二十余萬緡。元和元年到五年,憲宗又先后委任李巽,李鄘,王播為度支鹽鐵轉運使,僅江淮河嶺以南鹽收,每年就達700萬貫。
元和六年,即公元811年,全國大豐收,一斗米只賣三到四錢,在外流民全部回到了家鄉(xiāng),為平定藩鎮(zhèn)打下經(jīng)濟基礎。
軍事上,憲宗立志平藩,元和元年,西川劉辟叛亂,憲宗命神策軍討伐,大勝,劉辟被押至長安斬首。元和二年,聽聞劉辟被殺,藩鎮(zhèn)皆懼,請求入長安覲見,鎮(zhèn)海節(jié)度李琦不應,憲宗以王鍔為招討使,三路節(jié)度討伐,擒李琦后送長安腰斬。憲宗把其財產(chǎn),用以代替浙西百姓租賦,收獲民心。幾場勝仗增強了憲宗信心,于是把目光轉向了河朔。
元和七年,魏博節(jié)度田季安去世,鑒于河朔節(jié)度和牙兵的矛盾,憲宗采取離間懷柔策略,數(shù)月不任命,不久魏博內(nèi)亂,掌權的蔣士,被親近朝廷的田興斬殺,憲宗遂任命田興為節(jié)度使,對六州百姓免除一年賦稅,魏博收復,河朔鐵三角打開了缺口。
元和九年,淮西節(jié)度去世,其子吳元濟叛亂,淮西關系著河朔山東藩鎮(zhèn)存亡,若被朝廷收復,就會被各個擊破,于是各節(jié)度給予淮西軍事援助。這場戰(zhàn)役打了三年,期間,宰相武元衡被李師道暗殺,軍餉又所剩無幾,都未動搖憲宗決心。
元和十二年,李愬雪夜襲蔡州,擒吳元濟;次鞲顡(jù)三十年后收復,河朔三鎮(zhèn)中的成德,盧龍投降朝廷。元和十三年,憲宗進攻李師道,李師道節(jié)節(jié)敗退,其部下反叛,擒殺李師道及家眷。至此,憲宗完成了平藩夢想。
元和十五年,憲宗駕崩,享年43歲。死因不明。《舊唐書憲宗本紀》載,皆言陳弘志殺憲宗,史氏諱而不書。《東觀奏記》中,宣宗登基后曾說,小時記得清楚,穆宗和郭氏害怕憲宗不傳位,唆使宦官陳弘志殺憲宗,并不是服食汞丹而亡。
3,后周世宗柴榮
柴榮
五代后周第二位皇帝。想理解柴榮,就得先了解這段歷史,五代是指,唐末宋初之間,依次占據(jù)中原的五個政權,朱溫的后梁,李存勖的后唐,石敬瑭的后晉,劉知遠的后漢,郭威的后周。短短五十年,戰(zhàn)爭頻繁,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吃人屠城者無數(shù),百姓沒有任何喘息,而柴榮就在亂到極點時出現(xiàn)了。
顯德元年,即公元954年,郭威駕崩,因家室皆被前朝殺害,養(yǎng)子柴榮繼位。剛登基就提出了著名的十年拓天下,十年養(yǎng)百姓,十年致太平的目標。
政治上,他清吏治,修律法,頒行《大周刑統(tǒng)》,對貪污欺民者一律處決。選人才,任用范質(zhì)、李谷、王溥為相。又矯正科舉弊端,下詔,不問資歷出身,都可應招考試。同時虛心求諫,要求群臣上書言事,還點名大臣寫了《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和《平邊策》。
軍事上,顯德元年,北漢勾結遼國擾邊,柴榮親征,大軍右翼臨陣脫逃的危險時刻,柴榮冒死出戰(zhàn),大敗北漢,此戰(zhàn)徹底穩(wěn)固了柴榮的帝位。但軍事上暴露的問題,也讓柴榮不得不將七十余名將士斬首,著手改革軍隊,制定精兵戰(zhàn)略,裁撤老弱,招民間壯士,同時注重騎兵培養(yǎng),提高軍隊戰(zhàn)斗力。顯德二年,柴榮派向訓、王景征后蜀,周軍得四州。
顯德二年十一月到四年,柴榮三征南唐,消滅南唐水軍主力數(shù)萬人,收復江淮,南唐元宗李璟遣使求和,去帝號。這次南征,震懾了南方,為北伐掃除了后患。
顯德六年,柴榮北伐,步騎數(shù)萬直入遼國。幽燕沿路守將不敵,均舉城投降。僅四十二天,被石敬瑭出賣的幽云十六州,就收復三州,柴榮準備乘勝取幽州,卻突患疾病,只得回師。
經(jīng)濟上,柴榮均定田賦,限制佛教,獎勵農(nóng)耕,恢復漕運,興修水利,使得百姓安居樂業(yè)。
文化上,編修周太祖及后梁、后唐末帝實錄,至次年撰成《周太祖實錄》。又編寫《大周通禮》、《大周正樂》 ,搜佚書,雕古籍,一改五代文化凋敝現(xiàn)象,禮樂詩書再次興盛。
柴榮在位六年,制定了先征后蜀南唐,穩(wěn)定大后方,借南方供應北上伐遼,滅遼后再平南方的大戰(zhàn)略,當時遼皇昏庸,矛盾尖銳,幽云唾手可得,而南方孱弱,如果實現(xiàn),必是再造漢唐之功。
然而,這位五代第一明君,卻在三十九歲去世。他的三個十年目標,也停留在第六年。但他給宋朝留下了寶貴的遺產(chǎn),文化興盛,經(jīng)濟富足,軍事上尚有二十萬戰(zhàn)馬和數(shù)十萬精兵,可惜的是,被宋太宗趙光義敗了個精光,也徹底改變了華夏歷史走向,實在是令人扼腕捶胸。
4,明孝宗朱佑樘
明孝宗
第四位,明孝宗朱佑樘,明朝第九位皇帝。
說起明朝皇帝,多是喜好木工,斗蟋蟀等看似問題很大的印象,這有賴于史學界戲謔的態(tài)度,而這顯然不利于歷史認知。
成化二十三年,即公元1487年,明憲宗駕崩。朱祐樘繼位。明憲宗留下的局面并不樂觀。
內(nèi)部起義不斷,官僚體系臃腫,行政效率差,再加上自然災害等問題,導致國庫虧空。外部,韃靼,小王子、毛里孩等不斷擾境。
明孝宗上臺后,
政治上,清除佞臣,將成化朝通過賄賂,溜須拍馬的官員一律撤換,罷免以萬安為首的紙糊三閣老,其他被罷免者達一百多人。同時起用王恕、馬文升,劉健、謝遷、李東陽等賢臣,并為于謙建祠。
在官員考核上,為防止徇私,改革京察,外察和大計制度,肅清了舞弊現(xiàn)象。為提高行政效率,規(guī)定,普通事務處理不得超過兩天;多部門不能超過十天;重大事務不能超過十五天。
弘治元年,即公元1488年,明孝宗開設文華殿議政,向群臣咨詢治國之道。上下紛紛上言,馬文升上書時政十五事,包括選賢能、禁貪污、正刑獄、廣儲積、恤士人、節(jié)費用、整武備等, 為弘治中興打下基礎。
生活上,明孝宗力求節(jié)儉,僅太監(jiān)、宮女等就減少大半,宮廷開支也只有成化朝的五成。孝宗還停止各類奢靡活動。屢次下詔,禁止魚肉百姓;多次減免稅收。成化朝頻繁的農(nóng)民起義,到弘治朝幾乎消失。
軍事上,整頓武備,擊敗吐魯番,收復嘉峪關以西,經(jīng)略哈密。修繕長城抵御蒙古。弘治七年,頒布《僉民壯法》,規(guī)定各州縣要征發(fā)民兵,由官府訓練,戰(zhàn)時補充到軍隊。為明朝中后期大規(guī)模募兵準備了充足兵源,后來幾個戰(zhàn)斗力強大的募兵部隊,都是以“民壯”為單位。
經(jīng)濟上,明孝宗推行實征冊制,改革開中法。實征冊制,堵上了漏洞,國家收入大大增加;而開中法是明初舊制,商人在邊境屯田,給國家輸入糧食,就可換取食鹽貿(mào)易資格,即“鹽引”。
改革后,商人再拿糧食換鹽引,可按照比價繳納白銀。大幅度降低成本提高了利潤,僅就開中法這一項,弘治朝每年的收益就是永樂朝的八倍。
而在弘治八年,全國水利工程竣工后,賦稅米麥合計增至二千八百八十四萬石,這個數(shù)字已接近洪武朝歲入,人口也從弘治元年的911萬戶增至弘治十七年的1100萬戶。
弘治十八年,即公元1505年五月,明孝宗病逝,享年36歲。在其治政后期,也出現(xiàn)河套哈密失守,文官勢力坐大,寵信宦官等問題。
但對于明君的評價,要秉持褒貶統(tǒng)一的態(tài)度,歷史上明君很多,也有各種問題,為何只對明朝諸多非議?樓主非明粉,只想說,歷史不是極端走向極端的鐘擺,而是在兼容并蓄中了解其實質(zhì),一味的追捧或打壓,只會把真實歷史埋沒于偏執(zhí)的狂歡之中,喪失了歷史和人本該有的復雜和精彩。
5,前秦宣昭帝苻堅
苻堅
第五位,前秦宣昭帝苻堅,十六國時期前秦第三位國君。
苻堅自小就有很高的漢文化修養(yǎng)。《晉書》記載,八歲時就要祖父請老師,這在常人看沒什么,但十六國是中國歷史最黑暗的時期,百年亂世,禮崩樂壞,崇尚武力,其祖父苻洪甚至說,我們是戎狄異類,世知飲酒,今乃求學耶?在這種大背景下,苻堅的行為就顯得十分異類。
公元357年,前秦皇帝苻生被殺,推舉苻堅稱帝,苻堅自認功業(yè)不足,自降帝號為天王。
苻堅即位時,國家混亂,加上苻生殘暴,各種災難頻發(fā),百姓苦不堪言。
政治上,苻堅整頓吏治,自上而下的清理了個遍,甚至包括皇室宗親。同時提拔寒門,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王猛。禮治上,為培養(yǎng)人才,同時扭轉氐族重武輕文的觀念,苻堅廣修學宮,招募大儒,并強制公卿以下的子孫讀書。同時規(guī)定,百石以上官吏,必須學通一經(jīng),才成一藝,否則一律罷官。前秦很快出現(xiàn)勸業(yè)競學,養(yǎng)廉知恥的風氣。
經(jīng)濟上,公元358年,前秦大旱,苻堅下令減少自己膳食,撤銷歌樂,后宮改換布衣,文武百官減少俸祿。同時下令開發(fā)礦產(chǎn)林木漁業(yè),并停止一切軍事行動。為解決易旱問題,征調(diào)豪富童仆三萬人,鑿山起堤,疏通溝渠。后來再遭旱災,苻堅又下令暫緩徭役。
幾年后,前秦便安定清平。史載,長安到各州都修了通道驛亭,游人商販十分方便。百姓有歌謠曰:“長安大街,楊槐蔥蘢;下馳華車,上棲鸞鳳;英才云集,誨我百姓!
軍事上,苻堅在王猛的輔助下,先后滅前燕,占仇池,攻前涼,取代國,平西域,統(tǒng)一了北方。在戰(zhàn)爭中,很少出現(xiàn)屠城舉動,尤其對保存了數(shù)百萬漢人和漢文化的前涼,苻堅采取大軍逼降的策略。苻堅的仁義,和“混六合為家,視夷狄為赤子”的豪言壯語,也體現(xiàn)了一代圣王的格局。
但是,歷史給了他機會,卻沒給支撐這一切的基礎。氐族人口基數(shù)太少,無法形成支撐政權的貴族官僚集團。而十六國亂世,又打亂了世家基礎,加上胡漢隔閡,還需時間潤滑,這些豪強無法提供幫助。苻堅只能提拔王猛這類寒門。在歷史進程面前,他也注定是個悲情君主。
公元383年,苻堅不聽王猛遺囑,領百萬大軍進攻東晉,被8萬晉軍擊敗,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zhàn)。淝水之戰(zhàn)導致前秦分崩離析,之前被苻堅善意收留的流亡之犬,姚萇,慕容垂等紛紛反叛,苻堅也被姚萇反復侮辱后絞死,享年48歲。
前秦百姓聽聞,皆哭聲不絕。很多人對苻堅的印象多是,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戰(zhàn)。而回望遙遠的亂世,苻堅作為氐族政權統(tǒng)治者,一掃五胡兇殘氣息,帶著華夏圣王的信仰,讓百年離亂的百姓有了幾十年的安定,自己卻身死國滅,葬于陜西彬縣的小山村,唏噓之余徒留感慨,飲盡千古帝王事,只留明月在關中。真是成也仁義,敗也仁義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