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人的一生也許就只有一份工作;但是現在,我們卻可以隨時換工作。但是這個求職過程,卻并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輕松。
去年,在經營自己的自媒體方面,我算是非常成功的。不過它只能算作一個副業(yè)。在做副業(yè)的同時,過去整整一年中,我也一直在找工作。
在求職過程中,我有以下四個方面的體會:
- 求職是一場持久戰(zhàn)。
- 被拒絕的事實,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的事情。
- 哪怕是最勇敢的人也會失敗。
- 你只能做的,就是做自己。
在某種程度上,這句話的確沒有錯。但對于找工作的人來說,也不能完全地認可這句話的內容。于我而言,我所經歷的現實是,我自己的人際網絡是最沒有用的隱形財富。
當你過得風生水起的時候,人人都想來巴結你;但當你一敗涂地的時候(一直在努力找工作就屬于這種情況),你可能轉眼之間就成了他們眼中的隱形人。
當我最開始找工作的時候,我告訴身邊的人,我只需要最多一個月時間,就可以找到如意的工作。然而,九個月過去了,我還在努力地找工作。
持續(xù)時間越久,找工作就越難
求職持續(xù)時間越長,你就越需要更多的意志力。剛開始找工作時,你會覺得非常簡單,畢竟在自己的自媒體上,通過自己的原創(chuàng)文字,你可以很容易獲得更多的關注者。
但用不了多久,你會發(fā)現,對用人單位而言,哪怕你有粉絲,或者你會寫作,但在他們眼中卻算不上特別的技能。
在這種背景下,前3個月還算能承受。但到了第4到第6個月時,你可能就會覺得筋疲力盡 。而過了半年后,你的自尊可能就會受到嚴重打擊,就跟挖掘機暴力拆房子的感覺一樣。
要找到你所認為的適合自己的職業(yè)生涯,并不是立馬可以實現的事情。如果在很短時間內就可以入職的那些工作,通常都會比你之前的工作更不如意。如果找工作是一件非常輕松的事,那我們每個月都可以開開心心地工作,而且也不會存在所謂的員工敬業(yè)度調查了。
重拳出擊,晴天霹靂
每一次被拒后,我都會用“晴天霹靂”這個詞語來形容這個結局。絕大部分時間,這些用人單位都是通過郵件來發(fā)送拒信的。信中總是少不了他們的logo,信頭也并沒有稱名道姓,而郵件的主要內容則是感謝你的寶貴時間。
相比于撥通你的電話,解釋為什么你不符合這個崗位的要求,發(fā)送拒信郵件更像是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
每次收到這樣的拒信郵件時,都感覺像是一記重拳打在臉上。而到最后的時候,這些重拳總有一次會把你打得趴倒在地上。
遭到重拳打擊過后,你可能會選擇就此放棄,干脆就隨便找個湊合的工作,或者讓自己休息幾周。
當你遭到重拳打擊后,我建議你一定要休息幾周時間。在已經遭到這些用人單位的拒信打擊后,就不要再為難自己了。畢竟,對你來說,有這些經歷已經實屬不易了。
而過了幾周后,當你發(fā)現自己可以從“地上”站起來后,你就應該重振旗鼓,卷土重來。一定要在內心中告誡自己,首先自己是愛自己的,然后再努力地嘗試。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有時候,你可能會認為,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會經歷這種狀態(tài)。而最可怕的是,你會認為自己身邊的朋友、同事甚至家人,都不會有類似的經歷。
如果總是把自己的求職經歷和他人相比,只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傷害。事實上,你不可能知道別人的求職經歷到底是怎樣的,他們也可能不會告訴你,或者不會告訴你真實情況。
例如:華爾街有MBA學位并且有著10多年從業(yè)經驗的銀行家,他們如果找不到工作的話,絕對不會主動承認。然而,這卻是非常常見的事情。
和他人相比,并不會讓你實現自己的目標。相反,你還有可能像我一樣,出現失眠的狀況,而且你可能還會和互聯(lián)網上其它比你優(yōu)秀的人做對比。你甚至還會在領英上對比他人的職業(yè)發(fā)展路徑,看到別人從餐飲行業(yè)的底層員工做到了銀行的管理層,心里還會犯嘀咕。
就我自己而言,我就曾經在領英上瀏覽他人的履歷,然后就在想,為什么我自己的經歷就不能他們一樣呢?
其實這個問題,本來就是個愚蠢的問題。實際上,我們的個人職業(yè)發(fā)展路徑,必然存在其特殊性,完全不存在像其它人的路徑這種說法。
也許,你正在瀏覽的他人職業(yè)履歷,符合以下某種情形:
- 其前任雇主雇傭他時,根本不在意他過去的工作經歷。
- 他們人為地刪除了職業(yè)履歷中的失敗經歷。
- 這些職業(yè)履歷甚至存在造假的成分。
- 他們在正式被雇傭前,都是無薪義務工作。
無論是哪種情況,和別人的經歷做對比,必然不會改變你的現狀。無論別人發(fā)展到什么階段,這和你目前所處的位置以及背后的原因都沒有直接的關系。
最好還是做自己
最后我發(fā)現,最好還是做自己。如果總是期待自己成為他人那樣、給自己設定無法實現的目標、申請與自己技能不相匹配的工作并且在面試的時候不說實話、只說對方想聽到的話,而且保持這種狀態(tài)的時間越久,你的整個求職過程可能就會越長。
所以,你要明白的是,只有在真正地表現自己、做自己后,你才更有可能被用人單位錄取。在千千萬萬的求職大軍中,你和他人的不同之處,就在于你就是你自己。
有哪些其他人沒告訴你的事情?
雖然我已經在前文中跟大家分享了自己求職的親身經歷和體會,但仍然有一個方面,可能幾乎從來沒有人告訴過你:不要輕易地放棄。
成功的求職,離不開自己的決心和毅力。哪怕是收到錄用通知后,但如果這份工作不符合你預想的要求或者用人公司給你提出了一些非分要求,你也需要勇氣來拒絕這份工作。
至于要多大的決心和毅力,似乎很少有人會談及這個問題。而這背后的主要原因,更多的則是尷尬和羞恥。
從來不會有人告訴你,求職過程中最難的事情是,求職本身對每個人而言都不簡單。因此,在滿是質疑、拒絕和失敗的求職道路上,你更需要做到堅持不懈。
我自己的求職故事還有一個奇怪的結局。
在過了很久過后,我終于找到了最合適的工作,而且還是一個管理崗位。但在入職幾個月后,我卻又被公司辭退了,而且我并不知道哪里做錯了,公司也并未對此做出任何解釋。
那個時候,我才感知到另一個更加深刻的教訓:世事難料,你總有一天還是會再次踏上求職之路的。因此,我們同時還需要保持謙遜和感激的態(tài)度。
所以,求職之路不存在終點,你也有可能多次重復這條道路。我的一個朋友之前曾讓我向他解釋這句話的內涵,我想到了一個類比來答復他。
通過求職來改變自己的職業(yè)發(fā)展路徑,就好比創(chuàng)業(yè)一樣:如果第一次創(chuàng)業(yè)就做得成功,而且要做成市值上十億美元的獨角獸的話,幾乎是不可能的。就我自己而言,在真正成功創(chuàng)業(yè)之前,需要經歷七次失敗。而這個類比,同樣也適用于求職過程。
就我目前而言,我才經歷一次失敗,所以我可能還會在接下來經歷更多的失敗,直到一個階段的成功降臨在我身上。因此,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一直保持求職的狀態(tài)。求職維艱,對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樣的。
作者:Tim Den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