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臨洮秦長城遺址
秦長城遺址最西端再甘肅臨洮縣城東23公里堯甸長城坡。南北向,黃土板筑,殘高1米左右。是秦代長城西端的起點,斷斷續(xù)續(xù)經(jīng)渭源,隴西,通渭,會寧,靜寧等8縣入寧夏后,又回到甘肅境環(huán)縣,慶陽縣入陜西省,翻山越嶺,飛渡溝壑,穿沙漠草原,蜿蜒東去,止于鴨綠江畔。 渭源境內(nèi)的秦長城,是戰(zhàn)國時期秦昭襄王滅義渠戎以后所筑的,是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長城地段之一。西起臨洮東三十里鋪的殺王墳,從東峪溝長城坡,上陽山進入渭源縣境內(nèi),經(jīng)地兒坡、樊家灣、文昌宮、秦王寺、石堡子、陳家洼、方家梁、城壕、高咀山、馬家山、下鹽灘、陽山等四個鄉(xiāng)鎮(zhèn)十四個村盤垣三十七公里,從野狐灣進入隴西縣境。這段古老的長城,大部分地段殘高在3米左右,少數(shù)地段超過十米,沿城垣起伏,每隔一里有小烽燧,十里一大烽燧,雄偉壯觀。
9、馬燁倉景區(qū)
馬燁倉景區(qū)位于岷縣縣城西南約75公里處,屬秦許鄉(xiāng),景區(qū)內(nèi)林草茂盛,滿目青翠,山峰奇異,空氣清新,有成群的牛羊騾馬,星星點點的藏包炊煙,溪水潺潺,鳥語花香,實乃避暑、旅游之勝地。天空湛藍,白云悠悠,群山隱約,草長鷹飛。大地一望無際,牛如巨象,羊似臥石。野菊花遍地開放,微風習(xí)習(xí),花香彌漫,不時從幽遠的山巒間飄出幾段高亢的“啊嘔令”,火辣辣,熱騰騰,如山風野火,撩人情懷。馬燁倉,得名于明朝明威將軍,岷州衛(wèi)軍指揮司守御官馬燁。(馬燁,字德輝,淮東六合人。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秋,奉命開設(shè)岷州衛(wèi)。筑東(今縣城)西(后所城)二城;立樓置門,修官署、學(xué)校、橋梁、烽喉、營堡、郵釋、倉廠、壇社、廟宇;區(qū)劃街道,安置居民,使城池初具規(guī)模。馬燁還伐木通道,致力軍隊裝備,整訓(xùn)士卒,屯墾8000多畝,年收糧食數(shù)萬石,補給軍隊。
8、仁壽山森林公園
仁壽山森林公園仁壽山森林公園,位于甘肅省隴西縣城西南一華里處,占地882畝,東西走向,海拔2057米,是隴西境內(nèi)一座聞名遐邇、頗負盛譽、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素有“天邊仁壽”美傳。1997年仁壽山公園晉升為甘肅省省級森林公園。仁壽山公園昔日樹木蔥籠、殿堂林立、涼亭巧布,成為游人踏青游覽、逢節(jié)聚會的旅游勝地,每年農(nóng)歷四月初八日的“李氏祭祖節(jié)”、“朝山會”在這里舉行。漫長的戰(zhàn)禍,使佳仁壽山風景區(qū)遭到破壞;受極“左”路線的影響,樹木、古建筑破壞殆盡,仁壽山成為一座禿山。黨的十一屆三中會會后,0隴西縣委、縣人民政府決定修復(fù)仁壽山公園。重新規(guī)劃建設(shè)的仁壽山公園,依山附勢,隨峰就險,以綠為主,點綴景觀,分為園前區(qū)、科普區(qū)、文娛活動區(qū)、文化古跡區(qū)、森林游覽區(qū)、生態(tài)區(qū)、游樂區(qū)等7區(qū)。園前區(qū),巍然屹立的仁壽山大門牌坊,一展隴西古建雄風,門前的漢白玉拱橋,再現(xiàn)了黃土地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藝。
7、李家龍宮
李家龍宮李家龍宮始建于唐中葉,今甘肅省隴西縣南安鄉(xiāng)一心村廟兒巷,相傳是李氏聚居地,那里曾有名叫“李家龍宮”的雄偉建筑。稱其為官者,不但規(guī)模大,而且規(guī)格也高于廟,為上、中、下三組建筑,殿堂林立,建筑巍峨,古柏森森,環(huán)境肅穆,頗為壯觀。龍宮座北朝南,東西長600米,南北寬440米,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西主殿屋脊上安放九獸(只有皇宮和太和殿安放十獸),九條雕龍栩栩如生,龍宮建筑物上大大小小一千八百九十九條雕龍。象征“十八子李”的根深葉茂。巍然屹立的南大門上高懸唐玄宗御筆親書的“李家龍宮”四個金色大字,遒勁凝重,神采飛揚。主祭堂上懸掛“隴酉堂”巨匾。自古李姓人士均在李家龍宮祭祀祖先。唐王朝末期,社會動蕩,民族交融,隴西李氏大舉渡江南遷,遍布各地,李家龍宮數(shù)度遭毀,變成一片廢墟。至今在一心村廟兒巷方圓一百多畝地下一片瓦礫,有的地方厚達十幾米,當?shù)厝朔Q“瓦渣坡”。
6、岷縣二郎山
二郎山位于岷縣城南,原名金童山,是千里岷山的起首處。著名的二郎山戰(zhàn)役就發(fā)生于此,這里還是二郎山花兒的故鄉(xiāng),秦長城的西起點,著名的省級森林公園。據(jù)岷州志記載:二郎山“遠山近山如削玉,山腰半坡晴云束,長途西去是洮州,松柏森林滿幽谷。”贊譽的就是二郎山的景觀,它隔洮河與岷山玉女峰相望,沿山脊有三峰起伏相聯(lián),因峰頭曾筑在堡寨,依次被稱為頭、二、三寨子,最高峰三寨子拔地約200米。二郎山易守難攻,是岷縣的天然屏障,在軍事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岷縣是-新編陸軍十四師魯大昌的老窩。1936年9月,紅軍二、四方面軍執(zhí)行中央西北局制定的《岷(州)、洮(州)、西固戰(zhàn)役計劃》進攻岷縣。于是魯大昌在二郎山上筑碉堡、挖戰(zhàn)壕、修建防御工事,妄圖阻止紅軍進攻岷縣,英勇的紅軍戰(zhàn)士與敵人激戰(zhàn)五晝夜,給敵人沉重打擊。但當時紅軍戰(zhàn)士的犧牲也很大,犧牲戰(zhàn)士的遺體就掩埋在二郎山上。
5、渭源灞陵橋
“灞陵騰越跨云天,岸柳朦朧鎖雨煙。一瀉隨心古孟浪,清波渭水涌鐵璇!边@是甘肅“臨洮詩詞》主編汪弘祺先生對家鄉(xiāng)名橋的由衷贊美。真的,隴上廊格渭源縣灞陵橋早在本世紀初就已飲譽華夏文化、建筑界、而今,她以更加婀娜本美的靚雨容姿引了中外游人竟聚焦,成為大西北上鏡率最高的華夏廊橋命品。廊橋命品村肅渭源縣灞陵橋,坐落于渭水源頭第一城謂源縣城南南河灘。該格距省城蘭州僅170多km,近百年來,如飛虹似蛟龍的灞陵橋,因其足可與兆宋張擇端名畫《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梁虹橋相媲美,而電視報刊而成為渭源和隴中泥游標志。號稱“渭水長虹”“渭水第一橋”的灞陵橋,距黃河第一支流渭河發(fā)源地鳥鼠山(鳥鼠同穴)品字泉有10公里左右,灞陵橋的命名也與鳥鼠渭水有關(guān):據(jù)初步考證,“灞陵”為古縣名,漢文旁9年(公元前171年)于其地筑灞陵,并改縣名,治所在今陜西西安市東北,文旁卒后葬此。三國魏改名“霸城”。
4、漳縣遮陽山 AAAA
遮陽山位于漳縣縣城西部29公里處,為秦嶺西端與岷山交匯地段的奇麗巖壑和巖洞構(gòu)成的奇特自然風景區(qū),由西溪、東溪、夷門山三個景區(qū)組成,總面積有30多平方公里,有奇峰異石、溪流瀑布、深邃巖洞、幽深峽谷,景點達120多處。歷代達官顯貴、文人墨客、仙家道士留有多處題詠刻石。北宋時代此處曾建有相當于縣級政權(quán)的遮陽堡,遺址至今尚存! 遮陽山古有岷州“小崆峒”之稱,由西溪、東溪和夷門山三個景區(qū)組成。西溪由金家溝和若干岔峽組成,全長7.5公里,為全山的旅游精華所在。境內(nèi)主要有臨溪巨石、蕓叟洞、三醉石、題詩崖、仙人祠、青羊洞、八音井、常家洞、錫慶寺、-石等歷史勝跡和自然風景50余處。 西溪各景點有宋、明兩朝名人題刻多處,因年代久遠,字跡已模糊不清。但北宋著名詩人張舜民題刻的“西溪”和“蕓叟洞”仍清晰可見,標明了景致。
3、貴清山 AAAA
貴清山位于距漳縣縣城72公里處的草灘鄉(xiāng)叭嘛村附近。整個風景區(qū)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2至5公里,它連接了周圍18個村莊,故又有“貴清十八村”之說! ≠F清山風景區(qū)包括“禪林桂月”、“斷澗仙橋”、“洗眼清池”、“轉(zhuǎn)樹險道”、“西方勝景”、“三峰環(huán)翠”、“石棧穿云”、“靈巖古洞”、“方壑松濤”、“佛界鐘聲”等風景點。沿途還有滴水崖、佛字崖、活虎寺等名勝! 目h城到貴清由有兩條路線可通。第一條由縣城驅(qū)車35公里至新寺鄉(xiāng)后,向東行25公里,沿途可觀賞飛瀑素湍的滴水崖、佛字崖和活虎寺等名勝占這里有鄉(xiāng)村公路、晴天可通車。如從新寺向北沿龍川河北岸西行,可途經(jīng)“石棧穿云”、“靈巖古洞”等勝景,雖道路艱險;但可搜遍諸勝,覽遍全山。第二條路線是由縣城驅(qū)車經(jīng)四族,石川,草地河,馬蓮地到叭嘛村貴清山林場,全程70公里。由于這條道路睛天可驅(qū)車直達貴清山主要風景點,所以已成為游覽貴清山的主要路線。
2、馬家窯遺址
馬家窟遺址因首先發(fā)現(xiàn)于臨洮馬家窯而得名,距今約5000--4500年。它包括新石器時代較早期的馬家窯文化和較晚期的齊家文化,還有更晚期的“寺洼文化”。下部迭壓著廟底溝類型文化層。房屋有方形,圓形,多為地下穴式,房址旁有公共墓地。隨葬彩陶較多,底色以橙紅為主,主要是黑彩(個別有百彩)花紋。石器有石鏟,石刀,石鐮,石磨等,也有盤狀器,鏟形器,磨制較細。此外,1975年在馬家窯出土了一件鋼刀,經(jīng)堅定為青銅器。馬家窯類型號的彩陶制造業(yè),從地域上講,不斷擴大規(guī)模,使其范圍焉到河西歐國家走廊,南到青海東北和四川北部,北至寧夏南部,東面包括整個甘肅東部。1923年8月至1924年,瑞典地質(zhì)學(xué)家安特生在甘肅、青海調(diào)查馬家窯遺址,最早發(fā)現(xiàn)并標定于甘肅臨洮縣洮河西歐國家岸上的馬家窯鎮(zhèn)壓,故而得葉,測定距今約5800年。20世紀50年代初,馬家窯遺址被甘肅省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首陽山 AAAAA
首陽山位于渭源縣東南34公里的蓮峰鄉(xiāng)享堂溝,海拔在2186-2509米之間,因其列群山之首,陽光先照而得名。 首陽山因商未周初孤竹國(今河北廬龍縣)君之二子伯夷、叔齊相讓嗣君,相偕至周,后聞武王伐紂,叩馬諫陰。因武王不聽,遂憤而不食周粟,西行至首陽山,采薇而食,后餓死于首陽山而成為隴右名山。秦漢在此建縣時就名首陽縣了。 渭源首陽山最早見于莊子所言伯夷、叔齊西至岐陽,見周武王伐殷曰:吾聞古之士,遭治世還避其任,遇亂世不為茍存,今天下暗,周德衰,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不若遜之,以潔吾行二子北至于首陽之山,遂饑餓而死。又東漢-學(xué)家曹大家(即班昭)注《幽通賦》說:夷齊餓于首陽山在隴西首陽。 渭源在秦末漢初建縣,就名首陽縣,歸隴西郡管轄,縣以山得名。直到西魏文帝大統(tǒng)十七年(公元551)始改名渭源縣。據(jù)此看來,渭源首陽山得名最早,歷史悠久,為夷齊隱居采蕨直至餓死的最確首陽山。